<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秋月如水,金桂飘香。</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万家灯火,共享中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年的农历八月是一年的秋季,而且又正好是秋季的中期,所以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间,所以被称为中秋。每当这一天,月亮是一年中最圆、最亮、最美的。</p> 联动教研,构建课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让学生更加充分了解中秋节的历史渊源、民间不同的庆祝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体验中秋节做月饼、赏桂花、思故乡、话亲情、庆团圆、送祝福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让节日真正与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相伴相融,学校引领各学科围绕即将到来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找到学科融合点,设计学习任务群,为学生构建中秋节跨学科主题实践课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四年级的课程为例,我们年级老师根据学校提供的教学指引,并对本年级学情及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与整合。最后,我们决定围绕“我可以用哪种方式展示中秋佳节?”这一驱动性问题,开展以“情满中秋”为主题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就让我们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走进活动,童享中秋。</p> 话中秋,寻起源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班会课上,老师们详细讲解了中秋节的由来。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既可以寄托古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也可以祈盼丰收和家庭幸福。此外,孩子们也通过故事、图片等方式向大家分享了中秋的来历、中秋习俗、中秋传说,用他们稚嫩的言语演绎出自己眼中的中秋佳节,用另一种方式探索人类文化的起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陈明月老师《话中秋,迎佳节》的主题班会为例,孩子们化身为故事大王、历史小学者,纷纷上台讲述“玉兔捣药”“嫦娥奔月”等故事。“相传有三位神仙变成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台下的小观众们看得如痴如醉。就是这样的一节班会课,让孩子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识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p> 诵中秋,传经典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千百年来,诗歌和节日相伴相生,相得益彰。正如我们的中秋,是一个多么诗意的节日。带着对明月的满怀深情,吟诵课老师引着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读诵吟咏。就这样,孩子们在“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入短韵长”的吟诵规律中探寻隐藏在声音中的情感密码,更是把明月思情的诗词魅力发挥到极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王丽云老师的《十五夜望月》吟诵课为例,“关于月的古诗,你们知道多少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着。“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此起彼伏的回答声,不仅仅是对古诗词积累的考验,还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人们中秋这一天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呢?让我们跟着平长仄短的音律符号去感知吧。”在王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熟练地标起了平仄符号,配合着高高低低的手势,一阵阵悦耳的读诵声闯进了我们的耳朵里。</p> 思中秋,共团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海上共明月,天涯共此时。”语文老师们通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走月亮》的教学,结合该单元的写作重点——写景,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整合与设计。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积累了许多优美的语句,学会了巧妙的表达方法,更感受到了月下浓浓的亲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赖安琪老师的《月下中秋——中秋月∙共团圆》为例,学生先从文章结构入手,确定了时、地、人等重要因素,再通过语段学习,复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最后习得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课后,学生充分运用刚学到的知识,以“月下中秋”为主题,写下了自己赏月时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动人的亲情。让学生不仅了解中秋的来历,更能准确、优美的描述自己的中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p> 绘中秋,巧月饼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会传统节日的内涵,在中秋佳节之际我们开展了美术手工活动,在本次活动中,通过引导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感受节日的氛围,运用轻黏土制作创意月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邝文晴老师的《巧出饼师心》为例,邝老师用古诗词的意境带领学生感受节日的氛围并切入主题,接着师生共同探讨传统月饼与现代月饼的异同。邝老师通过教师示范,带领学生回忆黏土制作的揉捏搓压等技法知识,整节课师生都热情洋溢参与其中,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同学们纷纷“变身”为创意大师。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激发了创新能力,同时也树立了民族自豪感。</p> 乐中秋,赏月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首热闹欢腾的民族乐曲《花好月圆》从教室响彻而出,在黄耿炎老师的音乐课堂中,学生们“唱”主题、“拍”节奏、“奏”乐器、“赏”民乐。以小组为单位认领音乐任务,在“乐”中学,学中乐。通过这节课,同学们对《花好月圆》所描述的热闹欢腾景象,有了更直接的感受。</p> 品中秋,齐动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圆圆的月饼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样,寄托了无限的祝福和思念。怀着无限的中秋浓情,四年级劳动课上,张凯奇老师带领学生们开展了“月饼圆圆”的劳动实践活动。学生们在活动中学步骤、亲动手。你看,一双双小手戴着手套,一捏,一揉,一压,一个个小巧的、多彩的红豆馅冰皮月饼就跳了出来,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快乐地向组员展示着自己的劳动成果。</p> 趣中秋,意更浓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月好风清,渐有中秋意。诗意的中秋在英语课上能演绎出怎样的火花呢?以张颖老师的Mid-Autumn Festival为例,通过“Guessing game猜圆形的物体是什么”导入主题——中秋节。紧接着,张老师播放中秋节视频,让孩子们通过视频去了解中秋节相关的习俗。通过歌曲The Round Moon,帮助学生学习和拓展中秋节的相关英文表达。在问题的引领下,同学们积极思考。灯谜竞猜和小组合作介绍中秋环节更是将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环环相扣的学习内容不仅让学生对中秋节有更多的了解,更让孩子们收获了成长的快乐,更新了中秋佳节的打开方式。让我们用英语认识世界、连接世界,向外传播出属于我们自己那一份文化自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情满中秋》跨学科整合课程的开展,各学科充分发挥了本学科的知识优势,同时又互相配合协调,使得课堂连贯顺利,问题得以解决。与此同时,同学们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又有了显著的提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道本一体,术有千万。”让我们以促进学生成长为重点,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一路向“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撰稿:周蔚蔚 四年级全体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供图:四年级全体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审稿:张颖</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