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本土疫情传播尚未完全阻断,出现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幼机构(以下简称“学校”)正处于开学期间,作为人群密集场所,发生传染病暴发疫情的风险较大。<br></br>为筑牢学校疫情防控底线,确保学生身体健康,近期我市学校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应做好如下要求: <h3><strong>一、提高风险意识,加强责任落实</strong></h3></br> <h3>县区教育和各级各类学校等要提高学校传染病防控风险意识,既要高度重视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也要高度重视流感、手足口病、水痘等学校其他传染病防控工作。<br></br></h3></br> <h3><strong>二、加强监测预警,及时报告疫情</strong></h3></br> <h3>学校要加强日常健康监测,严格执行晨午晚检、因病缺勤病因追踪登记制度,发现异常立即报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属地卫健、疾控部门。严格落实“日报告”“零报告”等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对因病缺勤缺课的师生员工要密切追踪诊断结果和病情进展。<br></br></h3></br> <h3><strong>三、快速有效处置,严防疫情扩散</strong></h3></br> <h3>一旦发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人员,由校医或保健老师引导至健康观察室开展初步排查,特别是对有新冠肺炎流行学史的,要立即启动快速处置,<strong>对正在发热、咽痛等疑似症状的,第一时间开展新冠抗原排除并同时进行核酸检测,配合做好人员转运、人员管控、流行病学调查、健康监测、环境消毒等工作。</strong></h3></br> <h3><strong>四、改善卫生设施,整治环境卫生</strong></h3></br> <h3>学校要加强教室、食堂、宿舍等基本设施建设,高度关注厕所、洗手设施、饮用水等公共卫生设施建设,通过设计气窗等落实通风消毒措施,阻断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定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垃圾分类,定点收集、及时处理废弃口罩等有害垃圾。对教室、办公室、食堂、厕所、宿舍、健康观察室(区)等重点场所或人群密集场所以及人员高频接触的设施设备加强消毒、清洁及通风换气,<strong>特别是每天所有教室等室内场所必须保证通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strong>校园环境消杀要坚持适度原则。</h3></br> <h3><strong>五、严控聚集活动、规范管控措施</strong></h3></br> <h3>按照“谁举办、谁负责”的原则,学校除按正常的教学要求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活动外,<strong>原则上不要举办校内聚集性活动,非必要不举行与外省市交流活动,</strong>确需举办的要落实报批审批制度及压缩规模、缩短时间、控制人流、保持距离、隔位就坐等防控措施。</h3></br> <h3><strong>六、推进疫苗接种,构建免疫屏障</strong></h3></br> <h3>教育部门会同各级疾控机构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对漏种免疫规划疫苗的学生、儿童及时安排补种。<strong>学校要继续推动新冠肺炎疫苗接种。</strong>同时在做好一类疫苗接种的基础上,遵循知情、自愿、自费的原则,积极推广流感、流行性腮腺炎、含流脑成分的疫苗等二类疫苗接种,努力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h3></br> <h3><strong>七、加强健康宣传教育,提高防病意识</strong></h3></br> <p class="ql-block">各学校要进一步加大传染病健康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特别是告家长信、告学生信,全面、科学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明确宣传重点,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外出聚集性活动等,养成在人群密集场所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用公筷(勺)、“一米线”等基本卫生习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p><p class="ql-block">除了疫情防控</p><p class="ql-block">还有哪些常见传染病</p><p class="ql-block">需要我们关注并及时做好</p><p class="ql-block">预防工作的呢</p> <h3><strong><strong>诺如病毒感染</strong></strong></h3></br><h3>诺如病毒是一种引起非细菌性肠胃炎的病毒。主要以肠道传播为主,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诺如病毒导致感染性腹泻,属于自限性疾病,病程一般为两至三天,发病后一至三天是排毒高峰,目前没有疫苗,也没有特异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或支持治疗为主,多数病例症状持续24-60小时后可自行消失或痊愈。</h3></br> <strong>如何预防?</strong><h3>因为诺如病毒可通过人传人、污染的水、食物、物品等迅速传播,因此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好食品和环境卫生十分重要!<br></br></h3></br><h3>●特别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尤其是吃饭前、做饭前、上厕所后,一定要用肥皂及清水彻底洗净双手。<br></br></h3></br><h3>●孩子所接触的玩具、文具以及生活用品要注意清洁处理。<br></br></h3></br><h3>●开窗通风、多做一些户外活动、尽量不去公共场合。<br></br></h3></br><h3>●打喷嚏时用手帕或清洁纸巾,不要用手直接擦拭。<br></br></h3></br><h3>●保证儿童的睡眠,休息好,提高身体抵抗力。</h3></br> <h3><strong><strong>手足口病</strong></strong></h3></br><h3>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触传播。主要症状为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少数病例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等。主要易感人群是5岁以下儿童。</h3></br><h3> <strong>如何预防?</strong>手足口病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疫苗接种。建议EV71疫苗接种对象为≥6月龄的易感儿童,接种越早越好,最好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以便尽早发挥保护作用。对于5岁以上儿童,暂不推荐接种EV71疫苗。当然,除了接种疫苗外,良好的个人和环境卫生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br></br>●进食前、如厕后、处理呕吐物或更换尿布后应洗手。<br></br>●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掩盖口鼻(如无纸巾,可用肘关节),并将纸巾丢至垃圾桶<br></br>●勿共用个人物品,如毛巾、汤匙等。<br></br>●需清洗和消毒患者口鼻分泌物污染过的玩具或其他物品、以及经常触碰的物品、家具和厕所,可用高温(>56℃)、漂白粉或紫外线照射进行消毒。<br></br>●避免密切接触手足口病患者。 <h3><strong><strong>流行性腮腺炎</strong></strong></h3></br><h3>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主要发生于儿童与青少年,在学校、幼儿园等托幼机构等儿童集中的地方易发生爆发流行。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发病时以耳垂为中心迅速肿大,1-2日后另一侧腮腺也肿大,有压痛感,张口吃东西时会感到疼痛。有些患儿在发病前会出现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症状。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5-15岁儿童和青少年。</h3></br> <strong>如何预防?</strong>流行性腮腺炎是疫苗可预防性疾病,需加强孩子的疫苗接种,保护孩子免于感染。宝宝18月龄时接种1剂国家免疫规划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在4-6岁时再自愿、自费接种1剂含腮腺炎成分疫苗,两剂次接种间隔≥12个月。除此之外,还应做好以下防护措施:<br></br>●让学生少去公共场所。<br></br>●注意室内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保证儿童睡眠充足。<br></br>●一旦发现流行性腮腺炎,必须立即将其隔离,避免传染给其他学生。 <h3><strong><strong>流行性感冒</strong></strong></h3></br><h3>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主要症状为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h3></br><h3> <strong>如何预防?</strong>流感是可以预防的,接种流感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接种流感疫苗的最佳时机是在每年的流感季节开始前,因此,9、10月份是最佳接种时机当然,在流感流行开始以后接种也有预防效果。其他预防措施:<br></br>●注意通风换气,特别是加强教室、活动室、办公室和宿舍等活动场所的通风的频次,保持空气清新。<br></br>●提倡勤洗手,校园内应设置充足的洗手水龙头,配备洗手液或肥皂供师生使用。<br></br>●做好晨午检工作。<br></br>●利用墙报、校内广播、讲座、健康教育课和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宣传教育,让学生了解流感的预防知识,提高师生防病意识。<br></br>●锻炼身体,增强体质。<h3><strong><strong><strong><strong>水痘</strong></strong></strong></strong></h3></br><h3>水痘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原发性感染,以较轻的全身症状和皮肤粘膜上分批出现的丘疹、水疱和痂疹为主要临床特征,并发症以皮肤继发细菌性感染为主,严重者也可发生肺炎、脑炎等。人群普遍易感。易感儿童接触后90%发病, 学龄前儿童和低年级小学生多见。</h3></br><h3> <strong>如何预防?</strong>水痘是疫苗可预防性疾病,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是预防水痘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宝宝12-15月龄时接种第一剂,4-6岁时接种第二剂,与第一剂应至少间隔3个月以上。(图五)<br></br>●托幼机构及学校应加强晨午检,一旦发现宝宝得了水痘,应回家隔离生活,直至所有皮损结痂为止,杜绝带病上课。因为水痘的高传染性,很容易波及同区域的没有抵抗力的儿童。<br></br>●加强通风换气、消毒。<br></br>●注意休息、饮食与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