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周剑平:</b>笔名品位,男,汉族。湖南省岳阳市人,现旅居广东东莞。热衷于诗、词、赋的学习创作,作品散见于各诗刊杂志、书籍。现为中华诗词学会理事、香港诗词学会副会长、《香港诗词》主编、东莞市清溪诗词楹联学会会长、长青诗学院主讲教师。</p> 编者的话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更好地方便大家学习收藏,经周剑平老师同意,我将以诗学院名义,对其每次的授课的内容和音频,以美篇形式向大家展示,希望大家广泛宣传、推广,让老师的心血不白费,让我们为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传承贡献一份力。只需收藏、点赞、转发即可,不需要打赏,谢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周剑平授课语音</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熊才伟代讲音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浅谈诗词创作之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写诗之前先读诗》</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是22年下学期我和大家共同学习的第一课。我们长青诗学院诗教二群在之前的诗词课程学习中,主要是根据舍得老师的诗词讲座课程内容,重点学习了各种诗词的基础理论知识,从最基础的声韵规则、平仄格律开始,到命题立意、谋篇布局、炼句炼字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大家对于诗词理论层面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前面一段诗词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大家应该对这些诗词理论知识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知道了诗词创作的一些基本的要求和方法。但是我觉得大家光靠这些理论还不足以让各位得心应手的创作出高质量的诗词作品,或者说离出精品还有一定的距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各种知识,说到底大家还是为了创作出好的诗词作品,先不要说写出精品,至少应该达到写出自己满意的诗词作品的目的。作为初学者来说,大家一开始接触诗词的时候,会觉得很迷茫,不要说写一首格律诗词了,就是看到一首诗词,往往也不知道怎样完整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意境,或者说是不能够很准确的读懂一首诗词。经过在长青诗教学院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大家知道了诗词理论层面的知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能够自己进行一些初步的创作,写出来一些诗词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想必大家目前这个阶段,写起来多少还是会觉得有点吃力,无论是在命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意象使用、意境营造、语法语感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疑惑。而我们之所以学习诗词各种理论知识,其终极的目的还是要在诗词写作上得到提高,希望自己能够写出好的诗词作品。这就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学习,提高我们实际的创作水平,找到一些提高我们诗词创作过程中有效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前我们身处盛世,社会上诗词文化现象非常繁荣,喜欢诗词的人越来越多,写诗的人也越来越多,每天各类报刊杂志、公众号等各种媒体、自媒体所发表的诗词如恒河沙数,然而在这不计其数的诗词中,很难发现高质量的作品,甚至很少有能真正称得上诗词的作品,精品更是凤毛麟角。形成了一个作品多于牛毛,精品少于凤毛的局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虽然写诗的人多,但真正懂诗的人少,对于诗词艺术的审美水平普遍低下,得“诗道”之人太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基于此,我们从接下来的课程开始,会结合之前舍得老师课件中学习的各种理论知识,重点和大家一起探讨诗词写作过程中一些比较贴近“实战”的内容,从而希望能够提高大家实际动笔写的能力。在写的过程中加强对诗词的基础理论的全面理解。避免大家出现“只知纸上谈兵易,那觉军前却敌难”的尴尬情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我们怎样才能贴近“实战”,怎样才能实实在在提高自己的诗词创作能力呢?可能大家都会自然而然的有一个答案,那就是多写多练呗!有了前面学习的诗词理论知识,尤其是知道了“近体诗”的各种格律规则,大家算是有了“实战”的武器,利用好这些“武器”,我们确实能够像模像样的写出符合格律的七言四句、八句了,但要让写的这些七言四句、八句称之为真正的诗,光是靠这点 “武器”一味的多写多练其实是很难达到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既然提到是“实战”,那么除了有“武器”之外,还必须在“战”前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那么,我们作为诗词创作 “实战”时的“粮草”是什么?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不知大家在开始诗词创作时有没有对所需的“粮草”进行一定的准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什么是在诗词“实战”之前我们必须要准备的“粮草”,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我们写作时要用到的词汇、语言、修辞、意象等等古汉语中的文言文知识。这些是我们在写作诗词之前一定要做的准备,只有充分的作好了这些准备,我们才能够有效的进入诗词写作的“实战”。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有效的”,你没有“粮草”的准备,也能进入实战,但效果肯定会差很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知道了“粮草”是什么,那怎样获得这些所谓的“粮草”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给大家讲的重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说一段《红楼梦》中林黛玉教香菱写诗的描述,在林黛玉答应教香菱写诗的当时,二人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扬),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段话很直观的说明了一个学写诗的道理,“那就是想学写诗先要读诗”,要先读一百首王维的五律,再读一二百首杜甫的七律,后读一二百首李白的七绝,然后还要看一看应玚、刘桢、谢灵运、阮籍、庾信、鲍照的诗,读了这些诗人的诗之后,通过一年的努力写作,就“不愁不是诗翁了”。由此说明大家在开始写诗之前,一定要先读诗,只有在大量阅读古代著名诗人作品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写出好的诗词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诚然,现在我们大家未必一定要完全按照林黛玉在上面那段话中所说的那些诗来读。但是,在学写诗之前一定要先读诗这个道理是说得非常明确的了。为什么在写诗前先要读诗?那是为了积累诗词写作方面的各种知识,是为了弄明白“诗道”。如果不通过这样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即使你再努力,练习写再多的诗也是枉然!因为你基本功不扎实,底子太薄,腹中空空根底浅,如何能写出好作品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想真正的学会写古典诗词,首先一定要多读古典诗词。在多读古典诗词的同时,掌握积累古典诗词优秀作品中的艺术构思、表现手法、诗词语汇、格律要素等等诗词知识。这些知识的积累,要依靠精读、领悟大量的优秀诗词作品来实现。这些知识的积累不能光靠听几堂课,或者读什么“作诗指南”之类的书籍能够实现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现代人的教育方式不同于古人,我们现在要学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等等一大堆,数都是数不过来。古人没有这么多,古人主要就是学汉语言,从小在书塾里念书,那时有一门专门的课叫“训诂学”,这门课是中国传统研究古汉语词义的学科,是主要译解古汉语词义和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训诂学从语言文字的角度专门研究古代文献,就是积累文字的过程,每个字的音义都必须学习的很详细,是需要刻在心里脑里的。我们现在的人学科繁杂,对古汉语词义的学习完全不够细致,只是泛泛而学。所以,现代人学习诗词尤其需要熟读大量的古代诗词作品,以熟悉其语法、语境、词汇、修辞等等,而且对字音义都必须要有一定的了解,这是基础中的基础。对字音义都不够熟悉,你如何遣词造句、用字写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人认真阅读、理解古典诗词的多少、领悟的深浅、心得体会的细微,决定了他艺术欣赏水平的高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创作能力和水平。写诗填词,是用古典诗词的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意,“诗以言志”,我们写诗就是表达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志向、志趣等看法,这种艺术形式源自古代。我们现代人要想熟练地使用它,首先必须非常熟悉它,所以说,读诗词、背诗词是学写诗词的基本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只有通过不断的读诗词,汲取前人诗词中的艺术精华,才能充实和提高自己,在写作时达到熟练自如、信手拈来的效果。这点对于已经感觉到自己学会了写诗的人一样适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读古典诗词一定要做到多读、熟读、精读。所谓精读,就是要对一首诗词有充分的理解,要读到有了自己真切的心得体会。古人的语言环境、语法修辞、词汇字义与我们现在是不一样的,我们只有熟读、精读大量的诗词,才能学到他们的语言,才能听懂他说话的意思。懂得了这个道理,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要遵从古代的格律,要学习古人诗词的语境、语法、修辞、词汇,而不能仅仅按我们当代的语音习惯来写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你按现代语音习惯来写诗,写得再多,你也无法从古代优秀诗人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你没有精读他们的作品,没有从诗词中和他们进行交流,没有听懂他们所说话的意思,这种情况下你对诗词的理解又何从谈起?其结果就是你最终也没有体会到 “诗家语”,这时你所写的诗词没有“诗味”就是肯定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了这么多读诗词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读诗词?当我们面对一首诗词的时候,有一些什么方法和手段来帮助我们精读一首诗词,或者说我们用什么方法来体会诗词中那种美的力量呢?接下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读诗词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表面理解。对于一首诗词的表面理解,也可以说成是对一首诗词字面上意思的理解。就是从一首诗词中,字面上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来逐步理解,这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步骤来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读“题”。“题”是指诗的标题。拿到一首诗,首先看到的一定是诗题,所以凡读诗,就要首先要从题目入手。因为题目中包含了这首诗的主要信息。例如李白的《秋下荆门》,诗题中就表明诗中要写的时节和地点。杜甫《春夜喜雨》,题目中既交待了季节、时间、对象,同时还向读者表达了当时的心情。这样认真的读懂一首诗和题目,就可以使我们对诗词的内容、情感有一个初步的把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读“人”。这里的所谓“人”,主要是指作者诗人本人,当然同时也包括作品中写的人物(诗词中的主体对象)。这里首先是要对作者有所了解,才能准确的读懂一首诗。所谓“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这几个字的意思就是说要想读懂一首诗,就要去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和所处的时代,以及所经历的一些事,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设身处地的揣测作者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古代没有朋友圈发,也没有空间动态可以用,那么想要能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肯定是只有写诗写文章。所以,一首诗就包含了作者当时想说的一切,而要读懂这些东西,你不去了解作者又怎么能行呢?要知道想要真正的去理解一首诗一篇文章,仅仅只靠自己的揣测是不行的,不去了解作者的人是读不懂古诗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我们一说起杜甫,就会想起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沉郁顿挫的诗风;一说到李白,就会知道他豪迈奔放的才情、浪漫主义的诗风;一说到杜牧,就会浮现出豪爽健朗的形象、立意奇特的诗风。说到范仲淹,我们会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说到白居易,我们会想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诸如此类,这其中的任何一位都是建立在我们已经了解作者背景的基础之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读“文”。这里“文”就是指诗词的内容。指从整体上感知诗词的内容。通过对诗词内容的辨认,达到对诗词情节的把握和情感的领悟。例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当我们得知这是一首咏史感怀诗,那么,我们就可以较容易地明了所写的史实内容:越王破吴凯旋,战士尽衣锦荣归,如花般的宫女挤满华丽的宫殿,真是荣极盛极一时。掌握了这一叙述情节,再与“只今”一句所写的荒凉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就较容易把握诗人对盛衰的感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读“注”。这里的“注”是指一首诗词中的注释。很多诗歌作者对有的内容作了注释。注释往往能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写作背景和其他一些有关的情况,有些注释还能替我们解释一些生僻难懂的字词,还有的是介绍有关典故的出处和提示诗中用典的意思。当作品有注释的地方,往往是作者认为读者比较难理解的,因此作者特别予以说明,所以读诗词一定要认真的读懂注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体悟诗境。所谓“诗境”就是作者在诗词中借助意象所营造出来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也就是诗的境界。读一首诗一定要深入的体悟诗境。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在读意象和品意境这两个方面着手,这也是精读一首诗词的必要手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读“意象”。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所谓意象,就是在主观意识中,被选择而有秩序的组织起来的客观现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含有作者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词人悲愁的心境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这些意象得到了充分的表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一些意象,还承载着传统的文化象征意义,由于千百年来很多诗人一直使用这些意象表达同一种意义,使得它们所代表的意义较为固定。例如梅花象征不屈和高洁,菊花象征清高和坚强,梧桐象征凄凉和悲伤,鸿雁象征相思和信使,浮云象征游子或小人等等。我们知道了这些意象的传统文化象征意义,对我们理解诗词就会有较大的助益,这样我们才写作诗词时,就不会用错这些意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意象,承载着诗人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我们要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志趣,就要仔细体会诗词中的意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品“意境”。意境是指诗词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营造出来的。其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凡能感动读者的诗词作品,总是在反映对象“境” 的同时,一定会相应表现作者的“意”,即作者能借形象表现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营造意境是诗人表情达意不可缺少的手段。解读意境,就能把握诗人的情感志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例如王维《山居秋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中前三联连用意象:空山、新雨、明月、松间、清泉、竹喧、浣女、莲动、渔舟。通过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了一个宁静、平和、纯朴的山居生活场境,从而表现出诗人乐于归隐田园生活的意趣,同时也从反面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生活的唾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意境,离不开情与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体现的是意境的高境界。解读意境要从景入手,入景而悟情。诗人营造意境,是心与物的融合。解读意境,就能解读抒情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学习技巧。诗词的表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指的是能使诗词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含蓄蕴藉、诗词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我们在精读诗词的时候,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学习,加以揣摩体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揣摩表现手法。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渲染、对比衬托、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细节描写等,这些手法在每一首诗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运用。读诗词,首先就是要弄懂一首诗词中使用了那些表现手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弄懂修辞方法。古人写诗很注重修辞,为了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常采用比喻、比拟等手法;为了突出诗歌主旨,常采用夸张、对比、反问等手法;为了使字句更为精巧,常采用借代、双关、对偶、反复等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会使描写的对象更形象;诗词的意境更隽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体味抒情手法。诗的本质是抒情的,没有情感的诗词不过是一杯“白开水”。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夫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描写景物,也离不开是为了情感。抒情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作者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出征,用杨柳表现依恋之意;写归来,用雨雪表现悲哀之情。这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是间接抒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上关于诗词的表现手法、修辞方法、抒情手法在之前的课程中都有过系统的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培养语感。任何文学形式,都必须借助语言,诗词尤其如此。语言是诗人塑造形象,抒发情感的手段,也是沟通诗人和读者的媒介。阅读诗词就是通过语言的中介,去领悟作品中诗人对大自然、现实社会、人生、历史的认同、批判、赞美、追求等复杂情感的表达。我们喜欢诗词,是因为读着它,感觉语言美,节奏美,以及词句的意境美。在读诗词的时候要静心去感受这种语言结构带来的感觉,也就是语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语感的培养对写文章尤其是写诗词非常重要。语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句子的协调性,字,词之间联系的紧密、合理性,关系到整首诗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培养诗词的语感需要不断的阅读诗词,就好比你听某首歌,去感受它的韵律,直到你越来越熟,就能找到一些规律可依循,那样你就能记住它了,还能比较准确地唱出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反复再三的阅读唐诗宋词,你就会渐渐的培养出自己对于诗词的语感。也会在阅读时熟悉诗中的一些语言特点,比如诗词语言里的色调,一首诗中的“诗眼”,诗词的语言风格,这些都可以在阅读诗词培养语感的同时加以体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家在阅读诗词的时候,我这里强调的是一定要朗诵出声音来,要背诵。古人作诗曰“吟诗”,《孔颖达疏》对“吟”作了明确解释:“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由此可知诗词是要朗读出来的。古人写诗,不象我们现在绝大多数人那样都是真正的“写”出来的,是哑的,古人是边想边大声吟诵出来的,在吟诵过程中,才能感受到抑扬顿挫,往复回环的音韵美,才能发现音韵上的不足。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背诵诗词是阅读的一种方法,也是方便自己写诗填词的一个条件。自古所谓“诗无达诂”,诗词往往没有完全统一的、确切的解释,许多诗句留下了让人们驰骋想象和回味的空间,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品出它的多种意义来。同时,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诗词背得多、背得熟了,当你的心灵与客观现实相击撞,迸发出思想火花,产生出创作激情时,在你记忆的储存库中,就会涌现出各种诗词创作套路、典故成语、诗词语汇,任你选择。这个时候你诗词的创作能力就水到渠成的提高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说学会读诗词是学写诗词的第一步,认真的、扎实的做好了这一步,其他的都简单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p> <p class="ql-block"><b>荣 誉 院 长:</b>陶涛 孙连宏</p><p class="ql-block"><b>名 誉 院 长:</b>包德珍 张驰</p><p class="ql-block"><b>院 务 委 员:</b>高源 朱安群 周达 陈作耕 陈显赫</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主 讲 老 师</b><span style="color:rgb(1, 1, 1);">:包德珍</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院 长</b><span style="color:rgb(1, 1, 1);">:周兴海</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常务副院长</b><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盛月富</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副 院 长:</b><span style="color:rgb(1, 1, 1);">张和平 姜晓玮</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教 务 长</b><span style="color:rgb(1, 1, 1);">:盛月富</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副 教 务 长</b><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宋力 陈林洲 拾遗君 郑光明</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责 任 编 辑</b><span style="color:rgb(1, 1, 1);">:拾遗君</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zz1e2c0?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长青诗学院,首席主讲教师—包徳珍</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0clv8ml?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长青诗学院,荣誉院长—孙连宏</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1c9224h?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长青诗学院,周兴海</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2c8ffww?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康怀军:我的学诗体会</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