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文水县凤城镇前周村(下)

吕保国

<p class="ql-block"> 五、传统村落“守护者”</p><p class="ql-block"> “痴情”的守护者是该村的第三大特色。</p><p class="ql-block"> 说到前周村传统村落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就不得不提到原前周村党支部书记周汇同志,他是名符其实、当之无愧的“守护者”和“掌灯人”。</p> <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简历</p><p class="ql-block"> 周汇,男,1962年生,前周村人。</p><p class="ql-block"> 父亲周兴钰,前周村早期中共党员之一,从解放前到1971年长期担任村内主干,是有名的能工巧匠。</p><p class="ql-block"> 周汇幼年时在村内上小学、初中,1977年毕业后先后在村内当过记工员、民办教师和赤脚医生,期间就读于刊授大学。</p><p class="ql-block"> 1985年10月沟口乡组建,周汇成为招聘干部,任乡计划生育助理员。爱学习、爱写作,曾在文水县文化馆出版的《兰花》和《吕梁文学》《山西农民报》等刊物、报纸上发表过小小说和散文。1995年任开栅镇副镇长,分管计划生育。2001年3月任西城乡、2004年凤城镇组织委员,一直到2016年卸职。</p><p class="ql-block"> 2010年兼任前周村书记,2011-2020年为吕家山村第一书记(前周为自然村),现在虽然不在领导职位上,但仍然热衷该村保护、传承、发展工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二)传统村落的申办者</p><p class="ql-block"> 随着村内人口的逐渐迁出,村民越来越少,房屋愈来愈旧,设施越来越烂,如何保护传承、活化发展前周村成了周汇心中的头等大事。</p><p class="ql-block">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的扩张,传统村落迅速消亡。2012年开始,国家加强了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制定了传统村落名录和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政策,并在全国范围内予以实施。</p><p class="ql-block"> 仿佛是一缕曙光,周汇看到了希望,2014年,他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开启了该村的传统村落申报工作,由省级到国家级传统村落,艰难与收获并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申报传统村落最难的是准备申报资料,要求颇综合且专业性强,因村内经济有限,雇不起专业人员,他就自学有关建筑、文物专业知识,填报文字资料。自己购置照相机,学习摄影技术,配套有关图片。他经常熬到深夜,干中学,学中干,勤于实践,不耻下问,反复修改,不断完善。在他的辛勤努力和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当年便成功获选山西省传统村落,初战告捷。</p> <p class="ql-block">  受此鼓舞,2015年他便一鼓作气,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他走访太原市店头古村等已批的传统村落,学习取经,并邀请省内专家、太原理工大学王金平教授到村考察指导,委托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规划编制。各项工作按部就班,紧锣密鼓,走入正规。</p><p class="ql-block"> 做规划要20万元编制费,但村里一分钱没有,怎么办?如果不做规划,国家财政的补助资金便不会下拨,只有硬着头皮干。周汇组织村民小组人员开会,提出向村民代表以高于银行利息、低于市场价贷款,还款期为一年,如果村里给不了,我个人给。他自己垫了7万元,不要利息也不敢要利息,其余13万元如期到位,规划的20万元编制费总算落实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周汇说:有句名言,“机会是给奋斗者准备的”,有机遇就是要抓住,不计后果,不求回报。有了申报省级传统村落的基础,再加上专家的指点,各有关部门的帮助,前周村人的支持,一帮人的不懈努力,2016年前周村终于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一来之不易的“金字招牌”,也给前周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央财政补助的300万元保护资金也于2019年下拨到位。</p><p class="ql-block"> 吉人天相,贵人扶持。20万元规划费最后由县政府解决,省住建厅又补助7万元,规划费遗留问题顺利落实。</p> <p class="ql-block">  《吕梁市文水县凤城镇前周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也如期编制完成,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说明、传统村落档案四大部分,并经省住建厅组织专家评审通过。</p><p class="ql-block"> 《吕梁市文水县凤城镇前周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深入挖掘前周村历史文化底蕴,全面搜集完善基础资料,客观评价该村的文化资源,确定传统建筑科学的保护目标、实施时序和手段,提出宏伟的发展目标和旅游前景,为前周村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三)绿色生态的守护者</p><p class="ql-block"> 前周村的天然森林资源和矿石资源,不仅吸引来观光者,也羡来了掘墓人,破坏与保护,眼前与长远,利益与良心,交织在一起,展开了有形和无形的斗争。</p><p class="ql-block"> 2012年前后,正是白皮松值钱的时候,一颗树最高能卖到三、四千元。“没有买卖,便没有伤害”,发了疯的人们偷砍私卖,形成了一股风气,少数干部和子弟也参与其中,十分猖獗。</p> <p class="ql-block">  那时周汇刚刚兼任前周村书记,是旗帜鲜明,坚决制止,保护青山,还是随波逐流,合伙卖树,乘机发财,做出理性的决定非常不易,需要相当的勇气和智慧。在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周汇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他及时统一认识,带领支部一班人和多数村民,昼夜巡防,抓逮扣留偷挖私盗者,同这伙人作坚决的斗争,悉心保护青山绿树。经过二年多的持续努力,终于刹住了这股歪风。</p> <p class="ql-block">  其间,他受过恫吓,受过威胁,受过埋怨,受过不解,他毫不动摇。甚至有的领导捎话:现在大村大社的干部还不管,你个小村村,何必惹人呢?卖树还能提高村集体和个人收入,你还能当一辈子干部?周汇回答道:我刚回村当干部,没干出什么成绩,保护还保护不住哩,还敢卖树?在这个岗位上,我就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坚定不移,打击偷盗,保护森林,宁可不兼村干部也不能卖树,损坏环境,破坏资源,担上一辈子的骂名。如果不让我当干部了,我也就管不了,咱当一天官就要尽一天责!</p> <p class="ql-block">  树欲静而风不止。山上的树木私挖卖刚刚风平浪静,周围的石灰岩矿石乱掘烂采又接踵而至。随着既得利益者的肆意枉为,有些村庄的听之任之,靠山吃山、急功近利的思想吹过了前周大地。</p><p class="ql-block"> 当时有一家在文水相当知名的企业,势力很大,指名要在前周拆除传统建筑修建石料转运站和办公楼。在复杂的情况下,周汇采取了“惹不起还躲不起”的办法,忍辱负重,软磨软抗,绵里藏针,咬定青山不放松,终于成功渡过了那段危难蹉跎岁月,保住了前周的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  走在前周村的大街小巷,仰望天空,一片湛蓝,迎风轻嗅,空气清新,放眼望去,林海连绵,万木葱茏,天人合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理念在这里得到了铿锵的践行,取得了芬芳的硕果。</p><p class="ql-block"> 回忆过往,村民们激动地说:如果当时放任自流,那来今天的绿水青山!看着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旅游打卡,纯朴的周汇感慨道: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前周人,爱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我们把这些树木看得像自己孩子一样,如果树木砍了就再也回不来了,那就会给历史留下遗憾,成了前周村的不肖子孙。看来我们这条路又走对了!</p><p class="ql-block"> 想想这些当事人背后坚守着的初心、凝聚着的心血、付出和贡献,真值得我们敬佩、点赞和致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四)薪火相传的践行者</p><p class="ql-block"> 传统村落保护,一个是传统建筑,一个是传统文化,建筑保护是基础,文化传承是关键。</p><p class="ql-block">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申报中国传统村落的努力得到了回报,经过着急而漫长的三年等待,中央财政补助的300万元保护资金也于2019年下拨到位。</p><p class="ql-block"> 钱落实了,但如何花、如何花好这笔款又成了十分棘手的事。</p> <p class="ql-block">  县里正在进行撤乡并村,根据原计划,前周村要被撤销,合于沟口村。周汇他们和市、省里主管部门反映,积极与县里有关部门协调、沟通和斗争,终于保留了村民小组机构,使保护资金使用有了一定的主动权。</p><p class="ql-block"> 如何将这笔钱用在刀刃上?如何选好项目?如何保证工程质量?如何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周汇带领小组一班人连续到太原古城、忻州古城、后沟古村、碛口古镇、李家山村、张北古堡等地踏勘取经,听取他们的经验和教训,详细了解其中的具体做法和措施,并对施工队伍所建工程进行考察,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心中有了底。</p> <p class="ql-block">  他们根据规划,突出重点,将有限的资金确定用于修复核心区周氏宗祠、戏台、钟鼓楼、文昌阁等古建筑及其院落。紧接着,工程项目立项、设计、招标、监理、施工等一环扣一环相继展开,有条不紊,按序推进。工程建设过程中,周汇几乎每天到村里督促工程、检查质量,加强管理,排除困难,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截止2022年上半年底,工程建设项目已全部竣工,施工质量在我见过的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中是名列前茅的。</p> <p class="ql-block">  在此基础上,周汇专心于调查村落历史资源,挖掘整理前周历史文化。他深知自己文化的不足,所以认真学习有关传统村落保护的相关知识,涉略地理、建筑、宗教、社会、文化等领域,在干中学,学中用,不耻下问,追根刨底。他邀请文水县教育局倪瑞新翻译古碑文,拓携碑文到北武当山道教协会请教有关疑问,直到弄懂为止。期间,随着知识的不断了解和深入,传统建筑和古老村落的巨大价值逐渐显现,同时也感觉到传统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刻不容缓。</p> <p class="ql-block">  (五)古村发展的推动者</p><p class="ql-block"> 周汇深知,传统村落保护传承的目的是为了活化和发展。他一直致力于古村的旅游推动,充分利用自己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和广泛的人脉圈子,在保护传承、挖掘提炼的同时,戳力推进和完善前周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扎实创造古村旅游的良好环境,成立相关组织机构,广泛宣传,开展旅游的前期工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他极力争取国家惠农政策支持,村内工程项目不断。</p><p class="ql-block"> 原来只有一条石砌的进村路,2011年,在旧路的南侧新开了一条土路,2012年又将其砌石硬化,形成了古色古香的循环路。</p> <p class="ql-block">  东山灯山寺道路扩宽工程于2013年上报,2016年列入省交通厅“村村通”项目,但上级投资仅做路面硬化。道路长度2800米,路基宽度由3米扩至4米,投资没有落实。他们硬着头皮,垫资完成,最后因为是贫困村,所欠费用由财政“一事一议”项目资金落实。</p> <p class="ql-block">  为了开发卧牛山森林公园,2016年始卧牛山盘山路工程开工,长1200米,当时仅有资金25万元。为了尽量少影响树木植被,周汇带领村民割灌木、测路径,开土路,大石头砸成小石头,慢慢往下扒拉,只求质量,不追进度。2017年工程竣工,使用美丽乡村建设资金解决。</p> <p class="ql-block">  2017年3月,又实施了卧牛山森林步道工程。为了选择较好的路径,他们在村西树林灌丛中举旗竿穿行,周汇在东山灯山寺顶用手机指挥。5月份一条穿行于卧牛山巅连接村庄和南侧大路的步道顺利完成。&nbsp;</p> <p class="ql-block">  接连不断的道路工程,改善了前周村的对外对内交通条件。同时他们拾遗补缺,2014年进行了变压器扩容,2013年、2018年在山底泉源和村庄顶端修建蓄水池,安装供水管道,解决了供电、供水容量不足问题。</p> <p class="ql-block">  几年来,前周村先后共争取国家项目资金250多万元,交通、住建、财政、水利、文物等部门全力支持,基础设施条件逐臻完善。</p> <p class="ql-block">  为了扩大影响和招商引资,促进前周村的发展,周汇一帮人加强宣传力度,采取相关措施。</p><p class="ql-block"> 周汇考证文史,独自编制《卧牛山庄》《周家山景区简介》等宣传画册,全面介绍前周村的历史、传说、地理、格局、环境、生态、资源、古迹、文化等。2014年灯山会(寺)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7年成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2019年山西省文水县周家山古村落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运作经营;2021年完成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馆任务,一气呵成,一鼓作气。</p> <p class="ql-block">  (六)《周氏家谱》的牵头人和编写者</p><p class="ql-block"> 在进行前周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前,2007年周汇倡导,成立《周氏家谱》编纂委员会,由周汇任主任和主要编写者,开始了修编家谱工作,这也是对前周村传统宗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和周氏宗祠相辅相承,互衬对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前周村《周氏家谱》始纂于清道光九年(1829),其后一直续编到第十五世。“文革”中家谱被视为“四旧”,由周沂老先生珍藏幸免于难。上世纪90年代,《家谱》传到时任村支部书记周学勋手中,并得到妥善保存。但《家谱》在上世纪50年代到今出现断层,需要续修。时年90高龄的周兴清老人在耄耋之年提供了大量详实的资料,甄别填补了许多疑点和空白,但在走访后次年谢世,更增加了编委会续编《家谱》的紧迫感和使命感。</p> <p class="ql-block">  《家谱》编纂是一个十分严肃、复杂的工作,加之周姓族人不断外迁,居住分散,联系颇少,更增加了编志的困难。为使家谱做到全面、准确、可靠,周汇带领一班人分头负责,挨门逐户,态度慎密,一丝不苟,分宗分股调查、整理,从16世延续到19世,工作量相当大,最后由周汇执笔,综合编排,依范谱系,最后于2014年8月成稿,并经核实后,现准备付印。</p> <p class="ql-block">  《周氏家谱》由寻根溯源、宗祠神主、续谱说明、家谱、家谱续页、辈份续字、族训、坟茔地址、重要记事、捐款名单等十部分组成,并对神祗、祭祖的程序、仪式作了详细的描述和记载,丰富了传统文化内容。</p><p class="ql-block"> 通过(2007-2014年)的家谱编写,拉近了关系,加强了团结,《家谱》成为维系家族脉络的纽带,子孙后代和睦相处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前行的动力。周汇十来年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家乡,他用“信仰”守护古老村落,他用“痴情”抢救传统文化,他用“虔诚”实施保护项目,他用“情怀”致力长远发展。</p><p class="ql-block"> 记忆这十多年的时光,回顾这做过的这么多事,周汇说,虽然那时破下身子,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但没有觉得怎么受苦;虽然那时村里无集体收入,自己贴钱垫物,至今都返不回来,但自己心甘情愿;虽然自己也受过委曲,经过挫折,遭过打击,但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做为子孙后代造福的事,一笑而过……</p> <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现在周汇仍一如既往地忙碌于县城和前周之间,一看到满山的林海涛涛,一看到修复的宗祠戏台,一看到新建的道路,一看到游览的人群,一看到网上前周的文章,一听到专家学者的好评,一听到家乡父老的夸奖,一听到领导同事的鼓励,他就有一种满满的成就感,他觉得这十多年没有白活,其中的艰辛和付出十分值得。正如台湾作家龙应台写的“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会带给你快乐,这就是学习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对于传统村落来说,保护者可以来自四面八方,但守护者只能是世居在传统村落中的人们。守护家乡、发展家乡是周汇的信仰,这很好地诠释了他10多年来所做的一切。</p><p class="ql-block"> 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更多周汇这样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守护者。传统村落的保护,确定离不开周汇这样默默奋斗、不讲代价、无私奉献的人。</p><p class="ql-block"> 周汇说:10多年来,为了保护前周遭受过很多的误解,不过,就像挑担子一样,累了就休息一会,又有了继续前进的力气。</p> <p class="ql-block">  六、 发展愿景</p><p class="ql-block"> (一)村落价值</p><p class="ql-block"> 在传统村落文化逐渐远离我们的今天,前周传统村落的价值越来越凸显出来。</p><p class="ql-block"> 1、农耕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 农耕的家园是村落。前周村始建于明末清初,但亦有近400年的沧桑岁月,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凝结着丰富的历史记忆,蕴藏着当地农耕文化的基因,通过这座完整保存下来的古村落以及口口相传和存留下的历史文字资料,对本土小农经济、宗法社会、伦理思想和生产、生活、生存方式的历史构建演变研究具有重大意义。</p> <p class="ql-block">  2、宗族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前周村周氏祠堂的始建和修复,《周氏家谱》的断层与接续,祭祖仪式的衰退和传承,既有历史价值,又有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前周村是聚族而居的单姓村、大家庭,家史即村史,是中国宗法社会“大一统”的微缩版本。以宗族传统建立家训、家规、家谱,通过建祠堂祭祀统领村落发展,通过修寺庙等公共中心教化民众,构建了以血缘、族缘为主要脉络的村庄结构,强调家庭、家族团结、互助、共荣共辱的观念,以血缘稳定支撑和谐稳定,以“伦理”规范家庭、个人道德行为,以“耕读传家”作为文化推崇,以纯厚质朴浸润民风。</p> <p class="ql-block">  3、民俗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前周村丰富的传说故事和民俗文化是它的地域特色亮点,散发着浓浓的乡愁之情。</p><p class="ql-block"> 如“点醒梦中人”建村、“仙牛下凡卧牛山”物象、灯山“夜不操烛而红光遍地”、灯山与燃灯古佛、朝阳洞开凿“仰天默祝、掘地泉涌”、“伏地膜拜以祝,石落如腐,砉然中开,露法象三,庄严妙好,出自天工在,万众和南,稽首称异”,圣母殿“灯山牡丹开、熊耳转世来”、“周兴铭父宝骡失而复得”、“砍断长梁豁,烧了火烧岩,淹了武元城”等神话传说和故事,如春节祭祖宗、挂神祗、抢头香、撒铜钱、蒸莲花大供、吃社饭、彻煤糕、垒塔塔火等祭祀文化,灯山“三月三,上灯山”庙会,如祭圣母、跑场子、唱大戏、逛庙会、放焰火等文化,如“求子偷鸡鸡、许愿还花花”、“偷核桃生子、偷枣儿生女”“12岁开锁烧枷”等礼仪文化,特别是制作、燃放焰火技艺尤其是用“马子(走犊子)”传递接力,独树一帜,颇具魅力。&nbsp;</p> <p class="ql-block">  3、宗教融合价值</p><p class="ql-block"> 前周一个小山村,在古时拥有文昌阁、王母殿、观音堂、关公阁、土地庙、五道庙、龙王庙、山神庙等庙宇,宗教文化多元且十分繁荣,教化功能突出。</p><p class="ql-block"> 灯山寺朝阳洞为明代汾阳一道士元真提议并主持修建的,尽管道教全真派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但在一洞内供奉三尊古佛、对侍十二祖母、中列三十三天、门立四大天王、顶矗玉皇大帝,这样道中有佛、佛有有道、紧挨密列、像“大烩菜”般的混合布局,大胆而新颖,惊奇而神秘,独特而稀少,直至今天,仍有许多疑团。</p><p class="ql-block"> 周氏宗祠蕴藏的儒家文化和灯山寺呈现释道文化相结合,多元宗教文化在前周村和谐共存,互促进步,对区域宗教发展和融合极有研究价值。&nbsp;</p> <p class="ql-block">  4、建筑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 前周村地处龙泉峡谷、卧牛山麓,背山面水、藏风聚气的风水环境,山青水秀、天人合一的生态景观,依山就势、随形生变的村落风貌,窑洞瓦房、层楼叠院的民居形态,分散独立、满目皆古的院落设置,厚重粗犷、朴素典雅的建筑风格,楼阁壁立、石磡高耸的建筑特色,因地制宜、结实耐用的建筑结构,就地取材、石木天成的建造理念,蜿蜒曲折、青石斑驳的纵横街巷等等,体现了在村落选址、生态环境、空间布局、建筑营造、建筑审美等方面的先人哲学思想和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  尤其是因材施建,对石头的利用和拱券的采纳,在灯山寺营造中达到了顶峰。那附着在悬崖上的高耸石磡、那蹲坐在石磡上的沉重佛阁、那承重荷载压身的十字拱洞,虽经历几百年的雪雨风霜、多少次的地质灾害破坏,但各安其位、干垒叠砌的每块石头都发挥到了极致,由每块石头形成的整齐列队固若金汤、稳如泰山,不得不让人折服其团队的力量、叠罗汉群体中底部的嵌固和镇定。这种源于原始土、石的质感和色彩,保存完整、没有断续的存在,扑面而来的是远古的气息,映入眼帘的是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他们曾用一块块石头,堆砌起内心的信仰和家园的幸福,他们曾用那份虔诚和坚定,创造了建筑的奇迹和辉煌。</p> <p class="ql-block">  前周村建筑和构筑物从未被外来文化影响过,极具地域性和乡土气息,且随着岁月的流逝变得越来越有魅力。它是晋中盆地与吕梁山衔接部传统村落营造的珍贵标本,具有珍贵的实用价值、美学价值、旅游价值、研究价值、传承价值、弘扬价值。</p> <p class="ql-block">  5、生态价值</p><p class="ql-block"> 前周村古朴建筑的底色是漫山遍野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他们的存在,创造了这里满目皆翠、空气清新、水质纯净的美妙境界,宁静的村庄犹如一幅水粉画,自然和谐。</p><p class="ql-block"> 这种区别于工业社会、相异于城市钢筋水泥、喧嚣繁忙、节奏紧张的森林乡村、休闲之所、田园生活、世外桃源使它成为城市居民不可多见、令人向往的地方,置身其中,宛若仙境。茂密葱绿的森林涵养水源、过滤空气(吐氧吸碳)、防风减尘、提高负氧离子,调节局部气候,留住鸟语花香,创造诗情画意,享受宁静休闲,改善人居环境,美丽宜居的村落成为当代理想生活的范例,成为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稀缺资源。</p> <p class="ql-block">  6、美学价值</p><p class="ql-block">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中曾用这样的文字描述汾阳峪道河的龙天庙:“……山西的庙宇,砖筑或石砌物,斑彩淳和,多带红黄色,在日光里与山冈原野同醉,浓艳夺人,尤其是在夕阳西下时,砖石如染,远近殷红映照,绮丽特甚。……进到庙里,空无一人,蔓草晚照,伴着殿庑石阶,静穆神秘,如在画中……两厢为窑,上平顶,有砖级可登,天晴日美时,周围风景全可入览。此带山势和缓,平趋竟古原夕阳之感。近山各处全是赤土山级,竟似天外烟霞,像是出自人工;农民多辟洞“穴居”耕种其上。麦黍赤土,红绿相间成横层,每级土崖上所辟各穴,远望似平列桥洞,景物自成一种特殊风趣。沿溪白杨丛中,点缀土筑平屋小院及磨坊,更显错落可爱。”</p> <p class="ql-block">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绵绵的秋雨消散了夏日最后残存的一缕暑气,水雾缭绕的青山像极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少女,笼罩在轻纱里。诗人漫步山间,贪婪地呼吸着裹挟着泥土草木味道的清新空气,夜幕降临在松林中,习习秋风牵动衣角,明月高悬,溪流潺潺,耳畔掠过微微凉意。山中无岁月,醉心在一方世外桃源,竟此时才察觉到夏天已经过去,秋天到了啊……</p><p class="ql-block"> 此景此情又何尝又不是灯山会(寺)和前周村落自然和谐的写照呢?这不是诗人心志高洁的物化、历史锤炼的艺术经典、世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吗?</p> <p class="ql-block">  (二)保护发展</p><p class="ql-block"> 星转斗移的时序,社会形态的演变,历史无奈,也很无情。前周传统村落目前苍凉萧条,村内已无人居住,庭院犹在,寂寞无语,建筑也浸没在静默之中,残垣断壁,杂草丛生。</p><p class="ql-block"> 优缺并存,利害相随。正因为其古老破败,才有保护价值,正因为其底蕴厚重,才有传承基础,正因为其珍贵稀少,才有发展之由。</p> <p class="ql-block">  在破旧的前周村,完整保留了其“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绿色婆娑、幽静安然”的原生态,古老的田园风光依旧如昔;完整留存了其原有的村落格局、特色脉络、街巷风貌,完整地保留了古建筑传统形式、结构、材料、色彩等,没有外来和现代建筑内插和外增;“山是一尊神众生敬仰,神是一座山教化众生”的灯山寺(会)虽然破损颓败,但骨架仍然屹立,宗教思想、民众哲学和乡土文化代代相传。历史的变迁在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中斑驳地保留下来,虽人去楼空,村落衰败,但灵性仍在,风韵犹存,也就是其价值所在。</p> <p class="ql-block">  即使这样,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前周村亦成为“即将消失的美景”,需直面危及存亡的现实,现在已到了“再不保护发展就来不及了”的关键时刻。</p><p class="ql-block"> 危与机永远并存,破和立经常相随。</p> <p class="ql-block">  青槐凝祖韵,赤子系乡魂。能干务实的“乡贤”周汇从家园意识中觉醒,任支部书记以来,带领全村人民,利用良好契机,保护森林植被,挖掘历史文化,申报传统村落,修复宗祠戏台,完善基础设施,开发森林公园,编纂周氏谱牒,开启前周乡建,有了良好的开端,并初见成效。</p> <p class="ql-block">  但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发展,要先给它定位,弄清楚“保护它的什么”“怎么利用它”?哪些绝对不能动?哪些可以动?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动、动到什么程度?最终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做的功课很多。</p> <p class="ql-block">  目前全国传统村落有6819个,保护发展模式多样,如何走出“不管消失、乱管迷失”,“简单化、商业化、城市化、同质化”、“一刀切、搞旅游、建民宿”的怪圈,避免“保护性开发、建设性破坏”,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出发,平衡近期和长远、局部与综合、形象与适用、风貌与功能、经济与生态等关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找到一条适合县情、村情的发展道路,激活前周,需要当地决策者的素养、智慧和执行者的才能、毅力。</p> <p class="ql-block">  修缮保护一个传统村落并不容易,要使一个传统村落活化成功更难上加难。传统村落并不是世外桃源,所有复杂的问题、人性普遍的问题都存在,复杂的人际问题、机制问题,消耗非常大。不光要面对错综复杂的房屋产权,还有一盘散沙的小农思想、派系纷争等历史遗留问题。</p><p class="ql-block"> 我市67个传统村落中,一个村因地下压有铝矾土矿,村民为了眼前利益,强烈反对修复,致使300万元保护款退回;一个村因派系斗争矛盾重重,干脆不要补助资金;一个村因修了张三不修李四,招致非议难做决断,最后干脆放弃宅院修复,变通建了街道;一个村的某村民在修缮其住宅时刁难施工队伍,要求本该维修的古窗换新,导致间歇;几个村因利益纠纷,无奈几年推迟施工,资金搁浅等等。</p> <p class="ql-block">  300万元对于前周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它的保护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不仅涉及建筑的改造、保护、修缮、利用,更要完善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大多要由政府承担,进行持续投入,而大规模的传统建筑修缮、改造、经营就必须通过拓宽资金渠道,由社会筹资来解决。&nbsp;</p> <p class="ql-block">  我认为,前周传统村落的活化和发展最关键的是人气。有人气,村落才有生命力,有人住,建筑才能持久,有人动,村子才能活起来。不能像我市67个传统村落的绝大部分一样,修复完几个大院和公共建筑、花完300万元补助款之后一锁了之。</p> <p class="ql-block">  那么,如何由无人村变为有人村,如何由无资金到有投资、如何由无规定到有政策、如何实现保护发展齐头并进、如何由衰落到复兴呢?</p><p class="ql-block"> 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的实践可以借鉴和参考。</p> <p class="ql-block">  (三)龙潭模式</p><p class="ql-block"> 龙潭村,是个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小山村,距屏南县城40公里,地理偏僻,山路崎岖,资源匮乏。多年来,由于交通闭塞,人均耕地稀少,经济发展极其落后,大量村民外出打工谋生,1400多人的村庄,一度仅存100多老弱病残和儿童留守。村里120多栋明清时期的老宅,也因无人照料,年久失修,只能眼看着凋零衰败。</p> <p class="ql-block">  与此相对的是,龙潭村青山如黛背靠,溪水清澈穿流。沿溪两岸,古民居依势而建,黄墙黑瓦马头墙,横排纵列,鳞次栉比,构建出一个层次丰富、错落有致的世界。小桥、流水、田园、人家,相互厮守,浑然天成,静静走过百年,古老的时光在这里定格,与富裕起来的新农村大相径庭,洗涤喧嚣,沉淀灵魂。四平戏、闽派黄酒以及惠泽龙王的传说,栖居龙潭,融入村庄,形成该村的内涵、底气、财富和营养,文化底蕴深厚。</p> <p class="ql-block">  然而从2017年开始,就在短短的三、四年间,龙潭村居然吸引来了国内外100多名城里人落户成为“新村民”,在外打工的300多名“原村民”回流返乡,全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往日的“空心村”又恢复了生机,古宅修复一新,村里人丁兴旺,人均收入更是翻了好几番。</p><p class="ql-block"> 是什么让龙潭村华丽转身,成为网红村,让世人瞩目?他们的具体做法又有哪些呢?</p> <p class="ql-block">  1、引进“高人”牵引,确立“文创兴村”驱动</p><p class="ql-block"> 林正碌,1971年出生,福建莆田人。高考落榜,1993-2007年经商,做行画生意,曾创造年进出口额1.5亿的商界传奇;2005-2007年著《数性宇宙论》;四次破产,觉悟人生,离开商海。2008年从事油画创作,无师自通;2009年,担任江苏海安523文化产业园区主题公园策划总监,2014年在其下设的上海当代M50艺术中心做公益艺术教学展,同步开展零基础艺术教学,免费向社会各界提供。他思想跳跃,触类旁通,通晓哲学、经济、艺术等,有着很大的世交圈子和广泛的人脉资源,有主见、存博识,肯奉献、能躬行,是一个能人、奇人、网络“红人”和“有争议之人”。&nbsp;</p> <p class="ql-block">  2015年自荐来到屏南县,在漈下古村、双溪古镇进行公益艺术教育策划和推广,开展油画免费培训和“人人都是艺术家”实践,探索古村修复和乡村建设之路。县政府授予林正碌官方身份,给予待遇,聘请他为屏南县古村落文创项目总策划,而不仅仅是民间公益志愿者。</p> <p class="ql-block">  2017年,林正碌受熙岭乡和龙潭村之邀,来到这里,开始乡村文创之旅。在县、乡、村党委、政府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下,将“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教育项目在此开展得如火如荼。他的独特主张,着重让人发现内心的精彩,在互联网上引起许多文艺青年的共鸣,迅速走红全国,成千上万的的画友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涌向这里,文艺为古村增添了别样的魅力和无限的活力,在全国拥有了独特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成果显著。客观上起到了通过艺术手段、利用名人效应,推广宣传、吸引人气、点石成金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创客们依托于互联网时代下的“粉丝经济”,辐射范围毕竟有限。而主流媒体曝光,则让龙潭的知名度呈几何级增长。2018年央视《传奇中国节•中秋》特别直播节目连线龙潭,2019年元旦,龙潭村入选国家新年升旗仪式的两个村庄之一。2017年底,夏兴勇从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来到龙潭,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龙潭也“近水楼台”获得媒体资源倾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随着名气和人气的暴涨,吃、住、行等问题急迫地提上了议事日程,配套服务设施严重短缺,直接影响了古村的振兴和发展。怎么办,是开发新区还是改造旧村?是大拆大建、开发景区还传承历史、活态保护?是保持原有风貌还是采用现代风格?</p> <p class="ql-block">  他们认为,龙潭村的优势就于优美的自然生态、传统建筑和历史底蕴,如果失去它们,便丢掉了其灵魂,再无吸引的资本和发展的底气,村落兴旺便不能持续。开发新区无地可用,只能在旧村做文章,而大拆大建、弃真仿古、开发景区破坏了历史风貌和生活方式,于是,坚定不移地确立了“将物化保护调整为活化利用,依靠市场力量,传承历史文化、复兴传统村落”的策略。林正碌“教农民画画,变不可能为可能,以此激活古村”“艺术乡建理想”最终得以落地龙潭,并义无反顾,一往无前。</p> <p class="ql-block">  2、建立“老宅租赁”机制,“破木屋”变成了“黄金屋”</p><p class="ql-block"> 乡村文创作为龙潭的一块金字招牌,吸引来了四面八方的画友,还要容纳一批富有生活和艺术创造热情、愿意留在古村开设工作室并长期居住的城市人士。要让年轻创客愿意走进去、留下来,就要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最基本条件的就是“居者有其屋”“经济适用”“创业氛围”。</p> <p class="ql-block">  在国家农村土地住房城市居民不能自由购卖的现状下,在吸取外地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龙潭村最终探索制定了一套“老屋流转”机制。即由村两委建立中介平台,从“老村民手中租赁旧民居及其土地,再按一定标准流转给新村民、使用一定期限”的老屋认租模式。一方面,老屋认租15年,每年每平方米租金3元,“新村民”负担小,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新村民”出资修缮老宅,到期后“老村民”无偿收回,达到双赢。</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办法,不仅解决了很多“老村民”闲置老宅荒废、无力修缮的问题,而且帮很多家族一次性理清了房屋的产权问题,完成了他们的心愿。对于“新村民”来说,这种模式以村委会为中介,出租方和承租方不发生直接关系,有效避免了房屋流转中出现的哄抬租金、权益纠纷等无序现象,让他们认购得放心,也住得安心。</p> <p class="ql-block">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破解了老屋认租的难题,盘活了闲置住宅,三年来,龙潭的住民数量暴增5倍至600多人,其中画家、诗人、音乐人、电影人、媒体人,多数还是喜爱龙潭山水、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同时也让古村重新焕发生机,充满朝气。</p><p class="ql-block"> 林正碌说,引进创客时,不管是他们的年龄、职业以及未来的创业计划,都有严格的筛选标准,不能只是为了享受龙潭的自然山水和恬淡生活,更要做振兴乡村的践行者和推动人。</p> <p class="ql-block">  3、创新“工料法”,减轻“新村民”负担</p><p class="ql-block"> 解决了复杂的产权问题,资金和程序便成为修缮和重建这些老宅面临的难题。</p><p class="ql-block"> 通常政府项目审计需要有规划设计、财审预算、招标发包等一系列流程,这些看似符合政策规范,但对于古建修缮却是纯粹走形式。一座古宅的修缮图纸,制图要做到榫卯细节一点不拉,不仅难度高,费用也高,且不是一般设计师可以胜任的;第二,民间工匠也看不懂图纸;此外,现场情况也往往比图纸上更复杂或更简单;何况目前市面上大部分设计都是套图(通用图),缺乏传统建筑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第三,走正规流程下来的工程投资前期费用较大,投资要增加三分之一到一半,承租人难以接受。</p> <p class="ql-block">  龙潭村大胆采用“工料法”计算工程成本的管理模式,由“新村民”委托村两委自行购料、聘请工匠、组织施工,林正碌老师在设计上予以指导,有效节约了修缮成本,将每平方米的修缮费用控制在了1000-1500元,十五年之内不需要其它装修,大大减轻了“新村民”的负担,省心、省时、省钱,修缮质量和建筑风貌上更有保证。</p> <p class="ql-block">  工料法具体做法:对每座古宅先做测算评估,根据用途制定修缮方案,利用本地工匠技艺,尽可能省去没有必要的消耗环节。全程用手绘草图与工匠师傅交流沟通,不做效果图,不招标发包。</p> <p class="ql-block">  4、坚持“风貌乡土、功能现代”原则,保证保护与发展相发展</p><p class="ql-block"> 龙潭古村的改变是从一木一瓦的重生开始的,是从老工匠和传统技艺的回归开始的。</p> <p class="ql-block">  他们坚持风貌和结构上“修旧如故”、“一屋一特色”的修缮理念,采用原生态材料,骋用当地老工匠,采用传统技艺。在内部装修和配套设施上与时俱进,以前窄小的房间被打通,增加了卫生间,改造成新的卧室或书房。脏乱昏暗的厨房大变身,各种家电和厨具在其中都找到了最舒适的安身之所。逼仄的窗户不再隐藏在宅院深处,而是大胆在墙壁上开合,引进阳光和清风,也将古村的美景引入室内。各式各样的家具和灯具带着传统的韵味和时尚曲线,赋予老宅新的朝气。那些依山而建的宅院更富野趣,以大石为壁,以山林为屏,在古拙与时尚之间撞击出别样的美。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等设施都成龙配套,一应俱全。龙潭村民居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真正是“古村美如画,旧厝铸新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流逝,倒塌的夯土墙一寸寸被修复,高高的山墙又展现出圆润的曲线。古宅内,破损的梁柱被新杉木替换,支撑起屋顶上的新瓦;厅堂内又重新摆上长几和桌椅,恢复了以往的威严;被岁月蒙尘太久的木门和木窗镶嵌上新玻璃,在“吱吱呀呀”声中又重新开合。</p><p class="ql-block"> 老宅修缮使用本地工匠、木料,村民在家门口能做工挣钱,流转老宅的阻力也就小了。同时,文创兴村让这些老工匠们重新找到了自身的价值,更可贵的是,他们把濒临失传的营造技艺又恢复了起来,传承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4、县委、政府全力支持,文创班子落地服务</p><p class="ql-block"> 屏南县引进人才,建立机制,因村施策,创新实践,闯出了“党委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互联网”的屏南文创模式,策划者、实践者、推动者和见证者是周芬芳女士及其团队,她是龙潭精神的执灯人、呵护人。&nbsp;</p> <p class="ql-block">  周芬芳,曾任屏南县政府副县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政协主席。20多年来,她先后担任民屏南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组长、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领导小组组长、县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指挥部第一副总指挥长、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荣获福建省传统村落保护大使暨达人、首届世界乡村复兴大会“中国古村守护人”等称号。</p> <p class="ql-block">  周芬芳是土生土长的屏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执着促使她在“艺术唤醒乡土,文创激活古村”的征程上,迎着困难,一路前行。</p><p class="ql-block"> 她在申报四平戏和木拱廊桥技艺“非遗”等项目时,有多位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提供帮助。在此过程中,周芬芳认识了许多专家和学者,开阔了自己的眼界。由此,它形成了一个观念,在古村落文化保护领域,不能闭门造车,“借脑引智”非常重要,这大概也是后来“文创外脑”林正碌初到时,周芬芳顶住压力将他引进屏南的主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  2015年后,周芬芳和团队求贤若渴,千方百计先后引进林正碌、程美信(瑞典籍华人,著名的艺术评论家)、张勇(复旦大学副教授)、陈子劲(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等文创专家团队领衔乡建试点,摸索乡建路径。2020年引进我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团队,成立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呈现“人来、村活、业兴、文盛”之势,激活了乡村“沉睡”资源和乡村活力。&nbsp;</p> <p class="ql-block">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她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经验:大拆大建不是保护古村的有效办法,活态利用才是未来的方向。靠政府输血绝非长远之计,要探索一套让村庄可以自我运转的务实可行的发展模式。随着林正碌“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教学活动的成功,更坚定了她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引擎、激活厚重的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和优质的自然生态资源的信心。</p> <p class="ql-block">  周芬芳和她的团队身体力行,深入各村落调查研究,了解其中的困难和问题,督促县、乡、村三级齐抓共管、上下联动,遇到问题总能及时得到反馈、处置。</p><p class="ql-block"> 她深深懂得,资金、人才、模式是外生困素,政策、机制、观念、文化、基层组织是内生困素,最重要的是内生与外生因素的完美结合。她争取到县领导的支持,赋予落地专家学者在乡村建设治理中足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坚定他们的选择。为减少项目审批流程,规范项目建设管理,屏南县出台试行村级小额工程招投标管理、村账乡管、“工料法”等一批接地气的措施文件,鼓励先行先试。县里还制定有力措施,改善投资环境,搞好“新村民”落地服务。</p> <p class="ql-block">  龙潭村支部书记陈孝镇说,精细化的报务是龙潭发展的基石。落地是一草一木的事,在村一级,他们把自己定位为服务者,帮助创客换灯泡、修电闸、疏通下水管道,在一件件小事中,积累起创客对龙潭的信任和依赖。村里专门组建由创客、村民及在外乡贤共同参与的“文明龙潭”微信群,日常问题线上反映,由龙潭村党支部、村委会提出初步意见,经过充分讨论,形成方案,共同执行。2018年,在村委会协调下,龙潭村首批10位创客拿到了居住证,可以享受当地居民教育、医疗、私家车上牌等待遇,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增强。</p> <p class="ql-block">  经过周芬芳及其团队的支持和熙岭乡、龙潭村的积极努力实践,龙潭这个传统村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龙潭村基础条件并不突出,从荒村“流人”到胜景“留人”,由此形成的“龙潭模式”,对于网络时代的偏远山村更具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蕴藏着极为宝贵的乡村振兴经验。</p><p class="ql-block"> 2018年,龙潭村成功摘掉了贫困帽,原来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回村创业。2019年一度归零的村集体经济收入猛增到16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18000元。</p> <p class="ql-block">  老宅新生,田园野趣,画苑新作,梨园旧曲,业态生长。网络打破了空间壁垒,溪流两岸,画室、咖啡馆、美术馆、音乐沙龙、书吧、写作营、艺术工作室、文创民宿等众多“创客空间”诞生在老宅里,他们直播分享在龙潭的生活,吸引更多爱好山水的人来到龙潭,体验诗意的栖居。研学旅游、作画写生、休闲度假者络绎不绝,熨热了这个古村。</p> <p class="ql-block">  拿着画笔的农民,直播分享的创客,古朴的四平戏唱腔混合着电子吉他声……传统与现代在群山之间共生共荣,仿佛走入世外桃源一般。</p><p class="ql-block"> 更让人目不暇接的是,新老村民自主文化盛宴不断:四平戏培训班,“千年一遇”美术展,《印象龙潭》实景演出,一年一度的重声音乐会、自编自导自演的舞台剧《假面》《美哉龙潭》,国庆七十周年快闪活动和综合文艺晚会,还有汉服节、新春集市,这简直就是一个梦幻里的村庄。</p> <p class="ql-block">  文创的兴旺使乡村旅游人气倍增,游客每年超20万人次,带动民宿、餐饮生意红火的同时,传统农副产品、柿子饼、笋干、红粬黄酒,也成为了村民致富的“香饽饽”,创客则为当地特产添上包装,通过线上销售。古老的乡村彰显出新时代的魅力和风采。</p> <p class="ql-block">  5、醉落龙潭</p><p class="ql-block"> 2019年8月22日,我参加在宁德市举办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培训班时观摩过龙潭古村,在溪流岸边磨坊旁拍照时,不慎发生摔落,导致头破颈折。但救护过程中,有幸认识周芬芳主席,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2019年9月8日,在返家康复中,我写下了《醉落龙潭》一文,以镌刻我对龙潭的美好记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醉落龙潭</p><p class="ql-block">龙潭&nbsp;</p><p class="ql-block">福建屏南的一个小山村&nbsp;</p><p class="ql-block">那里的美丽,那里的惬意&nbsp;</p><p class="ql-block">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nbsp;</p><p class="ql-block">一个必须要再次回访的地方&nbsp;</p><p class="ql-block">因为我曾醉落在那里&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龙潭&nbsp;</p><p class="ql-block">那里有山有水,那里有树有厝&nbsp;</p><p class="ql-block">一鞭小溪把她相隔两旁&nbsp;</p><p class="ql-block">几座桥梁将其联系扎绑&nbsp;</p><p class="ql-block">一条大路又分其上下村庄&nbsp;</p><p class="ql-block">显形着古村落的模样&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龙潭&nbsp;</p><p class="ql-block">那里有蓝天白云,那里有清新空气&nbsp;</p><p class="ql-block">那里有随形就势,那里有高低错落&nbsp;</p><p class="ql-block">那里是南国桃源&nbsp;</p><p class="ql-block">住着世代生息的村民&nbsp;</p><p class="ql-block">过着日作夜憩的生活&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龙潭&nbsp;</p><p class="ql-block">那里有夯土筑墙,那里有檐廊街巷&nbsp;</p><p class="ql-block">那里有青砖石阶,那里有门楼、合院和中堂&nbsp;</p><p class="ql-block">“四平剧”的戏台,“龙潭酒”的作坊&nbsp;</p><p class="ql-block">古朴的乡风和酒香&nbsp;</p><p class="ql-block">在和谐家园的上空荡漾</p> <p class="ql-block">龙潭&nbsp;</p><p class="ql-block">那里有与时俱进,那里有文创振兴&nbsp;</p><p class="ql-block">那里有老宅重生,那里有新老村民&nbsp;</p><p class="ql-block">那里有书吧、画室、工作间、咖啡屋、音乐厅、美术馆、民宿和旅游&nbsp;</p><p class="ql-block">本土与外来文化碰撞融合&nbsp;</p><p class="ql-block">古村激活,生机盎然&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龙潭&nbsp;</p><p class="ql-block">那里有城市迥异,那里有心旷神怡&nbsp;</p><p class="ql-block">那里有左顾右盼,那里有迷人驻足&nbsp;</p><p class="ql-block">美色的沉沦,相机的频狂&nbsp;</p><p class="ql-block">就在这最后一张照片的水车旁&nbsp;</p><p class="ql-block">我醉落在这老天眷顾的地方&nbsp;</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啊 !龙潭&nbsp;</p><p class="ql-block">你是那样的多情,你是那样的不舍&nbsp;</p><p class="ql-block">你有多大的诱惑,你有多醇的芳香&nbsp;</p><p class="ql-block">哪怕千山万水,即使相识短暂&nbsp;</p><p class="ql-block">纵然头破血流&nbsp;</p><p class="ql-block">也要有你的怀抱中停留&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啊!龙潭&nbsp;</p><p class="ql-block">老房子里正讲述着新的故事&nbsp;</p><p class="ql-block">新居民们正传承着古老的文明&nbsp;</p><p class="ql-block">你中有我,我中有你&nbsp;</p><p class="ql-block">一个活化的聚落&nbsp;</p><p class="ql-block">一个不死的村庄&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20年9月21日,借周芬芳主席到太原参加首届世界乡村复兴大会获取“中国古村守护人”殊荣之机,我专门到太原看望了她,她像一位老大姐,其平易近人、乐观向上的优秀品质值得敬佩和学习。&nbsp;</p> <p class="ql-block">  龙潭村和前周村,都是传统村落,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相隔约2000公里,但一个已开花结果,一个才刚刚发芽。</p><p class="ql-block"> 但是两个村有相似之处,都具有优良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底蕴,都具有传统的建筑风貌和悠久的人文景观。而且两相比较,前周村有更好的交通条件和辐射范围,村内无人居住的劣势可转化为“老宅租赁”机制的优点。当然,也不是照搬龙潭模式,要结合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借鉴吸收,因地制宜。</p> <p class="ql-block">  传统村落保护活化,自觉意识和决心固然重要,但只靠自己摸索,无异于盲人摸象,要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向专家请教,要向外地学习,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适合前周发展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很多古村活化起于情怀,止于无奈,重要原因是内生与外生因素始于彼此倾慕,止于无法接受。龙潭经验得出,内生和外生因素以真心和真实对待彼此,就会创造出全新的文化和生态环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房子是有生命的,但房子里没有人了,它的生命也就结束了。村子里有人就有人气,就有交流,就有消费。</p><p class="ql-block"> 古村重生很难,但一定有办法可以抵达。</p> <p class="ql-block">  周汇和他的队友们已经打开了前周传统村落保护活化的大门,使人振奋,催人奋进。希望他们一如既往,发扬龙潭勇于开拓,不屈不挠的精神,争取县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招才引智,招商引资,努力创新,实在谋事,抓住乡村振兴和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的大好机遇,撬动社会资金,动员社会力量,提高知名度,吸引人气,盘活资源,发展新业态。我相信,他们深爱的古村——美丽前周,一定会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凤凰涅槃,浴火重生。</p> <p class="ql-block">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p><p class="ql-block"> 真爱能够创造奇迹!</p><p class="ql-block"> 二0二二年九月十日于离石</p> <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1、阴步霞总纂,《文水县志》,清光绪九年(1883)</p><p class="ql-block">2、沉洲,《乡村造梦记》,2021.12</p><p class="ql-block">3、中华民居龙潭专刊,《古村美如画,旧厝铸新魂》,2019.12</p><p class="ql-block">4、和周汇、张宝元座谈录音整理,2021.11.28</p><p class="ql-block">5、和马宽母、胡晋源、王占虎后周家山座谈录音整理,2021.12.10</p><p class="ql-block">6、和周汇、常全前周走访录音整理,2022.7.1</p><p class="ql-block">7、周汇,《前周家山周氏家谱(终稿)》《周家山景区简介》《卧牛山庄》,2021.11.29</p><p class="ql-block">8、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吕梁市文水县凤城镇前周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2017.2</p><p class="ql-block">9、吕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村镇科,《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吕梁篇)》,2021.12</p><p class="ql-block">10、马智勇、周汇,《文水前周村,寻找乡村旅游的“蓝海“》(吕梁日报),2019.7.12</p><p class="ql-block">11、吕保国,前周村照片及其它</p><p class="ql-block">12、散见于网上的相关图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