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文水县凤城镇前周村(中)

吕保国

<p class="ql-block"> 四、灯山会(寺)</p><p class="ql-block"> “灯山会(寺)”是前周村的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古老的“灯山会(寺)”是该村的第二大特色。</p><p class="ql-block"> 灯山是前周村的护佑之山,处于该村的东北侧,青龙之位。因此山古代“夜不操烛而红光遍地”得名,随之修建的灯山庙宇建筑群称灯山寺,围绕灯山寺而举行的庙会叫“灯山会”。灯山会(寺)是明清时期文水县的名胜之一,如今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一)总体概况</p><p class="ql-block"> 灯山巍峨峻峭,气势雄浑。据古碑记载:这里“北通孝文,西接熊耳,东望汾谷两河,南对五龙雄岳。孝文即孝文山,吕梁山的主峰,海拔2831米,是华北第二高峰;熊耳即熊耳山,矗立于后周家山村西侧;汾谷两河,即汾河和文峪河,文峪河古称文谷水、浑谷水;南侧为群峰荟萃的子夏山脉。</p> <p class="ql-block">  灯山寺庙宇建筑群坐落在灯山顶部的悬崖峭壁上,整体布局依山就势,坐北朝南,高低错落,独具特色,周围岩石裸露,古柏苍翠。最底部为乐楼(戏台),酬神娱人。沿陡峭的台阶拾级而上,经山门抵达庙宇建筑群的交通枢纽——十字洞佛阁。</p> <p class="ql-block">  佛阁临崖而建,为单体建筑,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底层为十字洞,门洞贯穿南北与东西,朝北登踏步可进入王母殿院,向东可达朝阳洞、玉帝宫,往南则可凭栏远眺。二层阁楼建筑平面为长方形,木结构,歇山顶,阁楼中间设隔板,一分为二,佛堂相背。面南部分为老爷庙,塑有关公雕像,面北部分为观音堂,塑有观音菩萨雕像。佛阁四面环廊,石条雕栏,沟通联系,出入口利用地形高差设置在十字拱顶部、与王母殿院落地面平齐(和重庆山地建筑一样,出入口设在大楼中部)。</p> <p class="ql-block">  王母殿为四合院形式,从十字拱北券洞拾级而入,主体建筑王母殿,窑洞三孔,坐北朝南,古朴雅致,建筑面积50平方米(8.4*6.5米),殿内塑有王母娘娘、送子娘娘等雕像。西厢房为禅堂,用于诵经,东厢房为窑洞,作为舍房。古时院内曾有紫牡丹而闻名全县。</p> <p class="ql-block">  朝阳洞是悬崖上开凿的石洞,峭壁岫岩,别有洞天,洞内塑有古佛三尊,两旁设十二祖母对峙,中列三十三天盘桓,洞口有四大天王卫护。主洞两侧有两小洞,左洞为神厨(安置神像的立柜,由神龛及其下面的柜子组成),右侧为碑所。三洞外修有窑洞碑坊二楹,以作通道、护檐和门屏,南侧开二门洞以通风采光、俯瞰远望。</p> <p class="ql-block">  玉帝宫坐于朝阳洞顶悬崖上,砖砌拱券结构,像龛似匣,规模较小(宽*高*深0.9*1.2*1.0)米,玉皇大帝塑像立于其内。外侧曾有木制檐亭。</p><p class="ql-block"> 各建筑单体之间,或在悬崖之上砌石碐(磡)托小径而连通,或在室内外筑台阶而衔接,或利用地形高差而分层进出,构思巧妙,技艺高超。</p> <p class="ql-block">  可惜的是,1956年修建高小、“文革”中“破四旧、立四新”、1971年新建饲养院等将大部分庙宇拆除、塑像损毁,灯山建筑群遭到严重破坏。目前,只剩朝阳洞,玉帝宫龛室还在,王母殿只剩基础,十字拱阁二层佛堂尽无。风雨剥蚀,灾难洗礼,但灯山寺布局依俱,遗址仍存,雄姿犹在。</p><p class="ql-block"> 幸运的是,灯山会留下了《文阳碑记:新建朝阳洞记》和《灯山会王母殿碑记》石碑两通,现立在灯山寺的山门遗址旁,使我们清楚知道它修建的来由及始建时间。</p> <p class="ql-block">  (二)灯山会(寺)溯源</p><p class="ql-block"> 据《文阳碑记•新建朝阳洞记》载:</p><p class="ql-block"> 佛教入中国久矣。历汉唐以暨我朝,佥崇尚敦碑信。其修葺殿庑,香火供献,□屡屡勿绝,无非祈神佑降福泽而已。</p><p class="ql-block"> 文邑北入山口,道路崎岖,约二十余里许,山上有庄,庄名周家山,都名徐南。前有空嵎,北通孝文,西接熊耳,东望汾谷两河,南对五龙雄岳,巍峨峻峭,旧原为灯山会。时汾阳仁岩里女道号文元真者,冲年守寡,励冰雪,稚操善念,常存欲谢脱尘缘。且通天灵,善书画。携众女善往熊耳山,见仙花胜景。经此,见山灵地秀,□然有驻足之思,迟疑至夜。忽见火光映地,气射牛斗,闪闪烁烁,真若长虹然。众靡不惊讶。乃元真独慨然曰:此神所栖之地,修真练性,舍此安适?乃度量地基,□□□建栋宇。未几,里人曰:此山去汲水处甚远,难给众用。元真仰空默祝,不须更辰,旁微露湿形,随掘地涌泉。众人为之惊曰:此神水也。于是会黔首周约、李登科、王孝让、张明钟、□□□汝法,凿山为洞,洞名朝阳。正塑古佛三尊,两设十二祖母为对峙之形,中列三十三天为盘桓之象。尊玉帝极顶,显无上之赫奕。奉天王于门栏,昭卫护之神功。云山叠翠,楼阁凌空。左洞为神厨,右洞为碑所。西修禅堂二楹,以便诵读。南监碑坊一座,以当门屏。丹青弄色,巧夺天工。粲云霞,□玉耀,珠辉丽日月。而金雕壁斩,森然□然,炳然焕然,真蓬莱胜概也。惟时捐金献粱者,男女如鳞集,供食供饮者,欢腾若流水。黄童白叟,荐绅士庶,登斯楼也,抚斯景也,咸颂元真之德,而称众善之功。于□□已□功也,起于万历壬子之春,成于甲寅之冬。呜呼!创业艰辛,守成不易。后有继续者,心元真之心,行元真之行,朝夕虔诚焚香拜诵。庶几,□□隆举,而一方常获嘉祉矣。</p><p class="ql-block"> 王君大臣,与儒庠王君政、杨君时芳,请嘱余记。余受命成文记之。□金石□□□,姓名悉列碑阴。</p><p class="ql-block"> 起意女善人 李妙根 文元明 李妙栓 翟妙玄</p><p class="ql-block"> 庠生邑人廪善生员 少溪严济弘 撰</p><p class="ql-block"> 光禄寺监事邑人 寿宁郭应昌</p><p class="ql-block"> 庠生邑人 仁宇王政 书</p><p class="ql-block"> 山主 周□□ 周大春</p><p class="ql-block"> 住持 全真□□□</p><p class="ql-block"> 石匠 □□□</p><p class="ql-block"> 天启元年岁次辛酉季夏九日 立</p> <p class="ql-block">  由碑文可知,朝阳洞始凿于明代万历壬子(1612年)之春,竣工于万历甲寅之冬(1614年),建设期三年。立碑日期为天启元年(1621),即建成五年后。</p><p class="ql-block"> 从碑文“旧原为灯山会”,灯山会始建应该更早,即明万历壬子年(1612)之前。不然清光绪九年(1883)《文水县志》“阴步霞灯山寺记”言:“周家山距邑西北二十里,与熊耳山邻,其东建灯山寺不知所始。”</p> <p class="ql-block">  从碑文可知,朝阳洞及其附属设施为汾阳仁岩村一位女道士元真牵头所建。她携众善女往熊耳山看牡丹胜景途中,看到灯山山灵地秀,祥云缭绕,便驻足不前。夜见火光闪烁,状若彩虹,就像一位叫乐僔的出家人看到鸣沙山(莫高窟)的佛光一样,惊呼:此乃神所栖地也!修真练性,还有比这更合适的地方了?于是便组织信众在此开凿洞穴,动工建寺。经整整三年艰苦努力,终成大业。</p><p class="ql-block"> 碑文中还有一段神话传说:开工后,人们说此处离水源很远,要到山底担水,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元真道士便仰天默祝,不一会儿功夫,旁边露出湿地,掘地挖坑后,泉水清澈见底,涓涓流淌。众人惊呼:此乃神赐,天助我也!</p> <p class="ql-block">  据《灯山会王母殿碑记》载:</p><p class="ql-block"> 三晋文阳北有灯山会,西邻周家山,夜不操烛而红光遍照,土人讶之而莫之识。余汾女辈常门文元真,霜居苦行,欲入大山之中,脱形骸而全性命。偶经憩此,长老告之故。心识其为灯光曰“如是如是”,故乞载食当创朝阳洞。五空前碑具载。迨后,郝门李灵玄者,亦汾女也,传文衣钵,曰:妙哉妙哉。于右创王母殿三楹。功竣无石,胡以问灯灯不灭之意?有九达郝夫妇居之,欲□诸石以传。因余友会之,征文于予。□以所诵《道德经》,西王母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对友人心契焉。问予口传此灯乎?灯传此口乎?奚以口口相传?奚以灯灯不灭?余问之文李二氏,二氏问之山灵,山灵问之西王母。噫!非个中不解个中意。且友人素喜谈玄,偶过予斋头,拈尘谈宗,多所入处。一日,举次所晤,曰:形骸有形骸之父母,性命有性命之父母。世人尊形骸而轻性命,宜其颠倒。十二生而不能了,此一大因缘也。其参解玄妙有如此者,与予口口相传因识灯灯不灭。予与友人为尼山传灯,谁独为王母传口?三教并立,不法昌黎贬尔。故同书而录之,以俟将来之个中人。</p><p class="ql-block"> 汾郡庠 亨征赵祚泰 撰</p><p class="ql-block"> 汾郡庠 会一郝明善 书</p><p class="ql-block"> 汾郡庠 联□郝腾芳 篆</p><p class="ql-block"> 主持 郝九达 张妙根 如旺 如祥 如意</p><p class="ql-block"> 福太女 智诚惟 朝芳庆</p><p class="ql-block"> 石匠 李乾</p><p class="ql-block"> 顺治十年岁次癸巳月躔析木哉生明 立</p> <p class="ql-block">  由碑文中“迨后,郝门李灵玄者,亦汾女也,传文衣钵,曰:妙哉妙哉。于右创王母殿三楹。功竣无石,胡以问灯灯不灭之意?有九达郝夫妇居之,欲□诸石以传。”可知:“迨后”即等到,朝阳洞建成若干年后,又是汾女郝门李灵玄者,新建了王母殿三楹。从“功竣无石,欲诸石以传”来看,王母殿应该建于清顺治十年(1653)前,但年份相隔不会太长。</p><p class="ql-block"> 这样,连接朝阳洞和圣母殿的十字洞佛阁应该在修建圣母殿之后了。因无碑碣,无考证实。</p> <p class="ql-block">  (二)灯山寺与选址</p><p class="ql-block"> “……丹青弄色,巧夺天工。粲云霞,□玉耀,珠辉丽日月。而金雕壁斩,森然□然,炳然焕然,真蓬莱胜概也。惟时捐金献粱者,男女如鳞集,供食供饮者,欢腾若流水。黄童白叟,荐绅士庶,登斯楼也,抚斯景也,咸颂元真之德,而称众善之功。”</p><p class="ql-block"> 碑文中将灯山美景比喻为“蓬莱胜概”。蓬莱:神话传说中的神山,相传渤海中仙人居住的地方;胜概:非常好的风景或环境,美好的境界。“蓬莱胜概”比喻人间仙境,令人神往,是道人追求的终极目标。</p> <p class="ql-block">  灯山朝阳洞断崖绝壁雄踞,十字拱阁楼凌空而设,悬挑附着在峡谷之上。每到天气晴朗之时,南眺群山黛翠,尽收眼底,周围古柏曲盘虬蔓,肃静清幽;每当云雾缭绕之际,远望之如临高空,恍若神仙宫阙,虚无缥缈;如游人登上高阁,如飘摇云表,变幻莫测,但见有天无地,色彩斑斓,使人飘飘欲仙,确有超凡出世之感。</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灯山寺要建设在幽深秀丽、道路崎岖的山怀之中呢?</p><p class="ql-block"> 1、道教相信感应,主张修心炼性;佛教主张慈悲,修心明心见性;道教徒希望得道成仙,长生不灭,神仙是道教的最高人格表现;佛教徒希望涅盘成佛,极乐世界是佛教徒向往所在。</p><p class="ql-block"> 2、道教与佛教,都属于人启型、修行型宗教,要进行修持、修炼、脱离尘俗,求得平和的意境和心境,必然要到幽静葱郁的崇山峻岭选择天然胜地。这些地方风水上讲算是天地灵枢汇聚之地,登高望远,视野开阔,适宜僧人道士进行修行;环境优雅,远离喧嚣世尘,信教者六根清净,才能潜心修炼。据推测分析,始建朝阳洞时,可能还没有距离较近的前周村。而基督教与天主教,都属于天启型宗教,建立在闹市,可以更有利于传播福音。</p> <p class="ql-block">  3、从神灵的角度看,造庙观于高处,祥云紫雾,气象万千,有居高临下、超凡脱俗的含义;庙观在高处,界于天地之间,有利于吸收天地日月之精华,离天庭越近,寓意是向神灵靠近。庙观顺势而建,天人合一,像是仙山楼阁,仙人要在这里下凡,或者作为迎接神仙的佳境。</p> <p class="ql-block">  道教将存在于人间的仙居之地称为“洞天福地”,有36洞天72福地之说。洞天的意思是在山中有洞室可以直达上天,它指的是道教的仙境。道士居此修炼或登山请乞,则可得道成仙,满足人们拜仙祈福、祈求长生不老的美好愿望。这也是灯山寺要开凿朝阳洞、两设十二祖母、中列三十三天、顶立玉帝宫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山在不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气则灵。尽管灯山寺位置并不高,规模并不大,但它山势磅礴,灵气环抱,成为文水古八景之一,吸引了无数的游客,更不乏虔诚的香客。</p> <p class="ql-block">  (三)灯山寺与熊耳山、牡丹花</p><p class="ql-block"> 《文阳碑记•新建朝阳洞记》载:“前有空隅,北通孝文,西接熊耳,东望汾谷两河,南对五龙雄岳……”,说(后)周家山地理位置,西接熊耳,熊耳即指熊耳山,是前周村和灯山的背山和靠山。</p><p class="ql-block"> 明天启《文水县志》载:“熊耳山,在县城西北三十里,周家山村附近,因山形状类似熊耳得名。此山又名崇山,松柏亭亭,蒙山谷。山上有座洪胜寺,有寺内长有牡丹一本,高约丈余,根扎石窟,鲜艳异常,可称国色。”</p> <p class="ql-block">  熊耳寺是俗称,官名洪胜寺。寺内有一株牡丹,远近闻名,是文水古八景之一,叫“熊耳牡丹”。</p><p class="ql-block"> 据清康熙十二年《文水县志》载:“熊耳山牡丹,在县西熊耳山洪胜寺内,有牡丹一株,根出石窟,高丈余,鲜艳异常。旧传,开放时,官民观者无数。寺僧嫌其扰,灌以沸汤。遂枯。一日,忽见红衣妇人入寺,觅之无迹,牡丹复生。妇人盖花神也。邑人田畴读书于此,开放尤盛,人以为祥,今无矣。”</p> <p class="ql-block">  但此起彼伏,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却在灯山寺王母殿内盛开,并且为紫牡丹,它和灯山会一起成为文水县胜迹。</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九年《文水县志》记载:“周家山牡丹在县西北周家山一名灯山庙内,紫牡丹一株,高与檐齐,花时最盛”。</p> <p class="ql-block">  相传,灯山寺的牡丹是熊耳寺牡丹仙子转世。</p><p class="ql-block"> 一天,灯山寺的主持梦见一牡丹仙子飘然而至,全身烫伤,面目全非,对其说,我们在熊耳寺遭到主持的欺凌,来这里避难了,主持马上起身下跪迎接牡丹仙子。</p><p class="ql-block"> 过了些日子,灯山寺王母殿院的花池中长出一株嫩芽,主持一看是牡丹花,很快就联想起了前些天梦里的牡丹仙子,意识到这是熊耳寺牡丹转世到灯山会了。于是,主持施肥浇水,倍加呵护,牡丹花一天一个样,欢快地成长。很快便枝繁叶茂,含苞待放。</p><p class="ql-block"> 熊耳寺没有了牡丹花,寺内少了几分色彩和典雅。又听说了灯山寺的牡丹转世传说,于是主持就来到灯山寺,走近花前惊呼和熊耳寺的牡丹一模一样。便下跪到牡丹花前许愿,求其重回熊耳寺,然后从花池中挖了一棵幼苗带回熊耳寺,但是没有成活。于是便有了“灯山牡丹开,熊耳转世来”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  最早在光绪九年《文水县志》上有了前周家山和后周家山村之分。古碑、古志中所称周家山应该是指后周家山。</p><p class="ql-block"> 后周家山坐落在熊耳山东侧的一道山梁上,离前周村直线距离仅2.3公里,中间有吕家山村相隔。</p><p class="ql-block"> 踏入后周家山村,那苍老的十几株古槐、斑驳的糙石窑洞、沧桑的石门石碐、坍塌的瓦屋院墙见证着古村的悠久历史。</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10日下午,我们走进后周家山与一86岁老妇(马宽母)攀谈,她说:</p><p class="ql-block"> 后周家山最多的时候村民有400多人,抗日战争期间,顾永田领导的县政府还在咱村扎过。前周村是从后周村移过去的,原来有周家的祖坟在此,后来破旧立新时全摊平了。现在村里已无周姓,只有段姓、任姓、曹姓,段家坟非常有名。</p> <p class="ql-block">  熊耳寺,我十几岁的时候战乱躲难时去过,那时候庙儿还在,有东房、西房,里院里有正殿,还有井儿呢。供奉的爷爷大的小的克多哩,甚神神唤不张来,佛家道家说不来。</p><p class="ql-block"> 庙院里有牡丹花,奇怪的是白天不开,黑夜开。外院、院外也有。破旧立新拆庙宇,爷爷都捣了,牡丹也都旱死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又徒步攀登熊耳山,途中仰望高耸的山峰,确似熊耳。在半山腰处,见到了熊耳寺(洪胜寺)的遗址。四周观望,传说中的名寺牡丹早已无踪无影,只有横亘的石碐依然残存,一通旧碑和三株白皮松孤零零的立在杂草丛中,周围是座座采石场乱挖烂采的成果,山体裸露,植被皆无,“皮癣”横卧,一片萧瑟。这也是时过境迁,利害相随,盛衰更替吧。</p> <p class="ql-block">  就如在“灯山会与选址”一节所述,即使在江山易变的今天,站在熊耳寺遗址上,仍能感受、佩服旧时的庙址选择。极目远眺,天空如洗,空寂宁静,崇山峻岭,幽壑深谷,峰峦叠翠,郁郁葱葱,近浓远淡,层次分明。阵阵微风吹来,带着树的馨香,顿感一份清爽,眼前的壮美如画,尽收眼底,令人豁然开朗,赏心悦目。那不就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不就是天堂和仙境吗?</p> <p class="ql-block">  (四)灯山寺与多元宗教</p><p class="ql-block"> 灯山寺庙宇群内将道教和佛教结合的如此紧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在朝阳洞中凸显。洞中正面为三尊古佛,两旁侍十二祖母,中列三十三天,门立四大天王,据说后来又增二郎神,顶矗玉帝宫,合于一处,并于一室,各居一隅,虽然中国文化多元融合,三教合一,但这种情形是我在其它地方未曾见过的。</p> <p class="ql-block">  从《文阳碑记•新建朝阳洞记》中首句“佛教入中国久矣。历汉唐以暨我朝,佥崇尚敦碑信。其修葺殿庑,香火供献,□屡屡勿绝,无非祈神佑降福泽而已。”那肯定是佛寺;而从接下来的“时汾阳仁岩里女道号文元真者,冲年守寡,励冰雪,稚操善念,常存欲谢脱尘缘。”来说,道号文元真者,为道教信徒,欲脱离尘世,得道成仙;再下来“正塑古佛三尊,两设十二祖母为对峙之形,中列三十三天为盘桓之象“这是佛寺所设,再接下来”尊玉帝极顶,显无上之赫奕“又是典型的道教供奉;然后”奉天王于门栏,昭卫护之神功“”西修禅堂二楹,以便诵读“又是佛教用语,最后”住持 全真□□□“,则说明此地是道教一大派别全真教道观。</p><p class="ql-block"> 忽左忽右,亦道亦佛,看得人一头雾水,真假难辨。即使王重阳创立的道教全真派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主要从事炼养和清修主张内修心性,外度众生,但融化的如此彻底,结合的如此紧密,贯串的如此生硬,是肤浅还是高深,让人欢喜让人愁,啼笑皆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三尊古佛</p><p class="ql-block"> 朝阳洞内正塑古佛三尊,碑文中也无清楚地说明身份,只能猜想和分析了。</p><p class="ql-block"> 其一:查资料,三大古佛一般是指燃灯古佛、天元古佛、本师释迦牟尼佛。</p><p class="ql-block"> 1、燃灯古佛:他是极乐导师阿弥陀佛的师父,又叫“定光佛”,属过去佛之一。</p><p class="ql-block"> 2、天元古佛,属久远劫古佛。久远劫就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3、本师释迦牟尼佛,其在久远劫以前就成佛了。在娑婆世界,只不过是以应身佛的形式现世,以为救度苦难有缘众生。&nbsp;</p> <p class="ql-block">  其二:国内庙宇塑造的三尊大佛是有规矩的,有从时间划分的竖三世佛和按方位划分的横三世佛之说。</p><p class="ql-block"> 横三世佛:中间坐着的是释迦牟尼如来佛,这是娑婆世界之佛,致力于弘法利生,度化众生解脱自在;左边为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琉璃光佛,祈求现世安乐,消灾延寿;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他的手势呈接引状,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净土。</p> <p class="ql-block">  竖三世佛:右边坐着的是燃灯佛,出生时身上光亮如灯,是释迦牟尼如来佛前91劫时的佛,所以说是过去佛;中间的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现代佛;左边的是弥勒佛,按照如来佛的预言,自己的弟子弥勒佛将在自己去世后五十六亿万年,重新降临人间,所以是未来佛。</p><p class="ql-block"> 竖三世佛从时间上体现佛的传承关系,表示佛法永存,世代不息。“竖三世”的“世”指因果轮回迁流不断的个体一生中存在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  我认为这三尊古佛是竖三世佛的可能性较大,因为:</p><p class="ql-block"> 其一:灯山的性质决定了燃灯古佛存在的必要性。</p><p class="ql-block"> 燃灯古佛的梵文音译是提和竭罗,此外,还有人称为锭光佛。据《大智度沦》第九卷所述,燃灯古佛出生时正是夜晚,但他一出生,身边的一切光明如灯,整个房间都亮起来,于是父母为他起了“燃灯”这个名字。燃灯古佛的地位十分尊贵,是元老级的人物,它是释迦牟尼的老师,属于前世佛,称为万佛之祖。</p><p class="ql-block"> 灯山“夜不操烛而红光遍照”,就像佛光显现,自然与燃灯古佛扯上了联系,村人说是燃灯古佛很早以前在这座山显灵了。</p> <p class="ql-block">  其二:在佛教中,灯代表佛法,比喻为光明,象征着智慧,智慧之光明能破除愚昧之黑暗。传则是传递的意思,传灯即为传法,传灯代表佛法薪火相传,光明不断。故佛教寺庙都会举行传灯法会,点亮心灯祈福。</p><p class="ql-block"> 灯就是法,传灯就是代代传承。儒教、道教亦然。在《灯山会王母殿碑记》中用一半的篇幅反复强调“口口相传”“灯灯不灭”“尼山传灯”等,就是新建王母殿和勒石的理由。</p><p class="ql-block"> “尼山传灯”:尼山是孔子的诞生之地,位于山东济宁市曲阜市东南尼山镇,原名尼丘山,因孔子父母“祷于尼丘而得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避孔子讳称尼山。它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圣人之言如灯,烛照万古长夜。</p> <p class="ql-block">  “口口相传”:是说道教始祖老子出关西行,不远万里来到”万山之祖“的昆仑山,为西王母传授《道德经》。三国时期的道家著名理论家葛玄说:老子西游昆仑虚龟台之时,为西王母传授《清静经》(《道德经》的浓缩版》,后经高道转传,为葛玄所得,笔录而传之于世。葛玄曰:“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p> <p class="ql-block">  “灯灯不灭”:就是将宗教文化世代传承。</p><p class="ql-block"> 《灯山会王母殿碑记》中“三教并立,不法昌黎贬尔。故同书而录之,以俟将来之个中人。“就是说要传承道教文化须采用设立道观、文字记载(勒石)等“圣母传灯”的方式,在儒释道三教并立之时,不能口口相传,让人贬低。</p><p class="ql-block"> 这也间接说明了灯山之“灯”及其灯源“燃灯古佛”的存在重要性和必要性。</p> <p class="ql-block">  其三:还有人说,三尊古佛是否是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和药师佛,这样就和灯山及朝阳洞的十二祖母有了联系,但这一不合佛教组合规矩(横竖三佛),二则,药师佛和十二祖母没啥瓜葛。</p><p class="ql-block"> 其四:为什么中国庙宇供奉的燃灯古佛少呢?主要是它代表着过去,所谓往事不可追。所以只供奉现在的教主释迦牟尼,很简单,也很实用,并不是不尊重,而是活在现实才重要。现在我国只有一个专门供奉燃灯古佛的寺庙,就是河南南阳市西峡县寺山的燃灯寺。</p><p class="ql-block"> 如果灯山朝阳洞供奉的是燃灯古佛真是其中之一的话,那也是前周村的荣幸了,有了悠久历史和传奇色彩。</p> <p class="ql-block">  佛教在我国古代影响极为深远,但中华民族最大的优点就是融合,佛教也跑不了,所以你看到很多都是佛、道公用的。像《封神演义》里的燃灯道人,在有了成道之宝二十四枚定海神珠后,以此珠的威力,衍化二十四诸天,投奔了西方教,做了过去佛,也就是燃灯古佛了。《西游记》中的燃灯古佛,曾帮助唐僧师徒四人取回真经,地位也相当高。这是他的文学形象。</p> <p class="ql-block">  而清光绪九年的《文水县志》中总纂阴步霞编写的《阴步霞灯山寺记》则发挥想象,可以说是“戏说灯山寺”了:</p><p class="ql-block"> “周家山距邑西北二十里,与熊耳山邻,其东建灯山寺不知所始。故老传闻,昔有优婆夷元贞者,汾阳仁岩里人也。因赏熊耳牡丹之盛,经此止宿,夜漏将半,忽睹村东大山中,万木森绕,佛火晶荧,爰有琳宫玉宇之丽与梵呗赞佛之声,恍兮惚兮,若近若远,而不可终穷焉。</p><p class="ql-block"> 旦询,村人曰:“是山也,南倚叠嶂,北枕层峦,苍松绮望,列柏饰岩,石壁峭立。亘乎其间,时见灯光通夕荧然,懵不知其所以,佥(qiān众人)名之为灯山。”元贞曰:“嘻!是为佛火,神之所依,若建道场,灵其妥之。襄兹善举是所望于诸檀施矣。”佥应曰:“诺。”元贞于是发勇猛心,誓坚定力,诹吉兴工,欲凿石壁为三洞。坚拒锤凿,乃伏地膜拜以祝,石落如腐,砉(xū,皮骨相离声)然中开,露法象三,庄严妙好,出自天工。万众和南,稽首称异。遂于其地造寺一区,名以灯山,复立胜会,今不知几何年矣。</p><p class="ql-block"> 寺经屡葺,完好如昔,每值会期与风清月白之夕,犹时见佛火上下山谷间,通宵朗烛焉。”</p> <p class="ql-block">  首先,阴步霞的记中将灯山寺的创始人元真道人改成了优婆夷,真的成了佛道一家。</p><p class="ql-block"> 注:优婆夷,梵文,在家信佛、皈依佛教的女子叫优婆夷,在我国都称她们为女居士。佛家受戒的男众则称为优婆塞。</p><p class="ql-block"> 其次,将明天启元年碑文中“于是会黔首周约、李登科、王孝让、张明钟、□□□汝法,凿山为洞,洞名朝阳。”改编成“元贞于是发勇猛心,誓坚定力,诹吉兴工,欲凿石壁为三洞。坚拒锤凿,乃伏地膜拜以祝,石落如腐,砉然中开,露法象三,庄严妙好,出自天工。万众和南,稽首称异。遂于其地造寺一区,名以灯山,复立胜会,今不知几何年矣。”带了神话传说的性质。</p><p class="ql-block"> 不知是阴步霞未看到朝阳洞原碑文还是故意为之,不得而知。 </p> <p class="ql-block">  2、“三十三天”和玉帝宫</p><p class="ql-block"> 《文阳碑记•新建朝阳洞记》载:“正塑古佛三尊,两设十二祖母为对峙之形,中列三十三天为盘桓之象”。</p><p class="ql-block"> “中列三十三天为盘桓之象”这句话实在是难以理解。查字典:“盘桓”为徘徊、逗留、盘旋、曲折回绕之意。“象”即外观、样子,对应于前句“对峙之形”。“中列三十三天”好像是“三十三天”排列、布置在相对视的两排“十二祖母”中间,那么“三十三天”又是什么呢?怎么“天”能陈列在地上呢?&nbsp;</p> <p class="ql-block">  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又经“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对宗教无甚兴趣,知之甚少,近年来由于编纂《东社村志》对此有些接触,但只是皮毛。特别是对“三十三天”可以说是冷门,故只能临阵磨枪,突击加班,“临时抱佛脚”,做了一些初步的功课,方知“三十三天”的基本概念,知晓这也是佛道两教相互融合、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事例。</p> <p class="ql-block">  佛教和道教都将宇宙分为天、地、人三界。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传统的理想和追求就是长生不老,过上自由自在、快乐幸福的生活,这个目标之地就在天上,穹窿之顶,称为“天堂”或“仙境”。但要抵达那里,很不容易,要经过艰难的修炼,要攀登不同的阶梯,要通过不断的考级,而且升入天堂和仙境后还有不同的层次和等级,仍需继续努力,奋发进取。</p><p class="ql-block"> 佛教讲究“因果报应”、“六道轮回”,就是人死后按照生前善恶会进入不同的道重生。六道,分为三善道跟三恶道。三善道:天神道、阿修罗道、人间道;三恶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p> <p class="ql-block">  佛教把天神道即天道分为依次向上的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称为三界),共28层天,其中欲界天有6层天,色界天有18层天,无色界天有4层天。</p><p class="ql-block"> 佛经中说:须弥山位于世界中心,顶天入地,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构成,山之周围有咸海环绕,海上有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须弥山顶峰为帝释天,四面山腰为四大天王,山之间隙处为阿修罗城。</p><p class="ql-block"> 二十八诸天中,有地居天、空居天之别,只有欲界的四天王(第一层天)与忉利天(第二层天),因依须弥山的地界而居,故称“地居天”,夜摩天(第三层天)以上,都是凌空而处,故名“空居天”。</p> <p class="ql-block">  位于第二层天的忉利天,是梵文,意译就是三十三天,以有三十三个天国而得名。居须弥山顶巅,中央为主国帝释天,为三十三天之主,四方各有八个天国,由帝释天保护。</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强调的是:佛教二十八诸天为垂直方向的上下结构,而三十三天即忉利天是水平方向的左右结构,为广度方向的三十三个区域,都处在第二层天。</p><p class="ql-block"> 这样一来,碑文中所言“中列三十三天为盘桓之象”,是不是放置在地面上的一个须弥山顶峰忉利天三十三天(三十三个区域、三十三个天国)的模型或沙盘呢?</p><p class="ql-block"> 即使是地居天,忉利天人的寿命也有一千岁,以我们人间的一百年做为忉利天的一昼夜,你想一想,他的寿命有多长,合人间约3600万年,谁不向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国古代最早的说法是九重天,比如说九霄云外、九天玄女等,但只是一种泛指,并不代表实际数量,因为九是最大的自然数,如说玉皇大帝就住在第九重天。</p><p class="ql-block"> 佛教传入后,中国人对于天的层数理解就进一步了,于是中国道教构想出了不同等级神仙所处的“三十六重天”,其全部指垂直方向的上下结构,但内容是不同的。</p><p class="ql-block"> 天界就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都住在天上。凡间的修行者经过修炼,最终功德圆满,也是飞升到天界。</p> <p class="ql-block">  在佛教二十八天的基础上,中国道教文化当中增加了四梵天、三清天和大罗天,一共36重天。</p><p class="ql-block"> 居住在三界28天的神仙,可以长寿,但是会轮回生死。</p><p class="ql-block"> 居住在四梵天的神仙,长生不死。修炼神仙要达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毕生追求。虽然也可以超脱生死,但是有约束,不如意的,跳出三界五行就是要脱离这个范围,就是真正的自由自在,长生不老。</p><p class="ql-block"> 三清天是第35、34、33重天,分别住着道教的最高神明,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道家宫观里通常有三清殿,三清即此三天尊,分别为玉清、上清、太清)。</p><p class="ql-block"> 第三十六重天为大罗天,是天的最高,即极顶。于是便有了碑文“尊玉帝极顶,显无上之赫奕”的表述,便有了朝阳洞顶部崖壁上的玉帝宫。</p> <p class="ql-block">  在道教构设的三十六重天中体系中,玉皇大帝住在诸天之上的太微玉清宫里,位于无上之天。西方的佛祖,依旧在玉皇之下。帝释天便是中天之主,号称释天王,为天人之中的最尊贵者,但依旧不入四梵天果位,有压人一头之意。但也有人将佛教中帝释天和道教中玉皇大帝合二为一,置于极顶也算合理。</p><p class="ql-block"> 玉皇大帝在中国民间影响极大,将其视为天上的皇帝,万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百姓称其为“天地爷”或“老天爷”等,谓之“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之神。三界就是天界、地界、人界;十方就是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再加上上面和下面;万灵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灵,真宰就是真正有主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玉皇大帝尽管地位极高,声望极大,但在民间供奉很少,百姓只有过年或结婚拜天地时供献行礼,而场所也十分简陋,或墙上佛龛或纸制牌位。朝阳洞顶的玉帝宫也仅是一个简单的砖砌拱券,就像放大的老百姓家中佛龛,和三孔窑洞砖砌的王母殿及其院落、两厢建筑相比,真是小物见大物,身价倍跌。</p><p class="ql-block">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玉皇大帝虽然地位崇高,但老百姓对他更多的是尊敬和畏惧,高攀不起。国人祭祀功利心较重,县官不如现管,远水不解近渴,祭拜小神、行业神比供奉玉皇大帝更加有效,成功率更高。就像佛教中的释祖远不如观音菩萨受人亲近和爱戴那样。</p> <p class="ql-block">  3、四大天王</p><p class="ql-block"> 《文阳碑记•新建朝阳洞记》载:“奉天王于门栏,昭卫护之神功。”奉为侍奉、供奉;门栏为门框或门栅栏,借指门;昭意表明、显示;功指功效、功夫。即门口侍奉着四大天王,以显示守卫保护之功效。</p><p class="ql-block"> 四大天王是佛教中四位护法天神,俗称“四大金刚”,为二十八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于第一重天,又叫四大王天,位于三十三天(忉利天)之下层。</p><p class="ql-block"> 根据佛教经典,须弥山腹有一山,名犍陀罗山,山有四山头,各住一山各护一天下(四大部洲),故又称护世四天王,是六欲天之第一。&nbsp;</p> <p class="ql-block">  东方持国天王,身为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意为用音乐使众生皈依佛教。护持东胜神洲。</p><p class="ql-block"> 南方增长天王,身为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像斩断烦恼的慧剑。护持南赡部洲。</p><p class="ql-block"> 西方广目天王,身为红色,穿甲胄,手缠一条蛇,有代表变化之意。护持西牛贺洲。</p><p class="ql-block"> 北方多闻天王,身为绿色,穿甲胄,右持宝伞,意为保护善众的财富。护持北俱芦洲。</p><p class="ql-block"> 中国民间将四大天王汉化,以其个人所执法器之寓,称其为“风调雨顺”四大天王。</p> <p class="ql-block">  在道教传说中,四大天王是天界四方开门的守护神,称为“魔家四将”,分别为东方持国天王魔礼海、西方广目天王魔礼寿、南方增长天王魔礼青、北方多闻天王魔礼红。这是受了神话小说《封神榜》《西游记》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正统的道教神仙体系里,并没有四大天王,而是有类似的“四大元帅”,他们是道教的护法神将“马赵温关”,即马灵耀、赵公明、温琼和关羽。</p> <p class="ql-block">  有意思的是,据前周村长老们介绍,朝阳洞口东面侍立的两大天王里侧,有一形体较小的二郎神塑像,这是在后面增加的,这可是货真价实的道教神祇。</p><p class="ql-block"> 二郎神是面白无须的英俊少年,力大无穷,法术无边,手持三尖两刃刀,有三只眼,正中间的眼睛是立着的,叫做天眼,恶邪没法可逃。流传已久的神话有劈山救母、担山赶日、搜山降魔、二郎擒龙、二郎斩蛟等。在民俗中,二郎神更是一位神威显赫、善于变化、英雄善战的天神,能安四方,护边陲,解民苦,助中兴。所以,他成为了道教的护法神。</p> <p class="ql-block">  但这样一加,五个护法神不知怎样司职,是各负其责,还是有主有次,还是互相配合,怎样执法?有矛盾乎?这就很难分辨说清了,不知当初决定增加二郎神之人是如何想的?难道这也是佛道融合?</p> <p class="ql-block">  3、十二祖母</p><p class="ql-block"> 《文阳碑记•新建朝阳洞记》载:“正塑古佛三尊,两设十二祖母为对峙之形,……”。</p><p class="ql-block"> 据前周老人们回忆,肯定地说:朝阳洞内,十二祖母为坐佛,臀部下各坐一生肖,即生日属相,但十二祖母是谁?那就不知了。</p><p class="ql-block"> 佛教中并无十二祖母之说,但有十二生肖之言。</p><p class="ql-block"> 《法苑珠林》是唐释道世撰佛教类书,概述佛教之思想、术语、法数等,为我国佛教文献中极其珍贵之一部书。其中第三十卷菩萨部第五中,记载了佛教中的十二神兽及其关联的佛菩萨,也就是每个生肖的本命佛菩萨,信奉自己生肖对所对应的佛菩萨,更有助于提升运势。</p> <p class="ql-block">  在人间世界之外,佛菩萨居住的净土中,东南西北海上分别有四座山。每座山上居住了三位神兽,修声闻慈,声闻慈可以看做是菩萨或大罗汉修炼精进过程中的一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东方海中是琉璃山,在山上,和菩萨共同居住同修佛道的有三种动物,蛇、马、羊,这三个神兽是由一位叫做无胜的女性山树神,和一位叫做善行的罗刹女,各自率领五百眷属,进行供养。</p><p class="ql-block"> 南方海中有座颇梨山,在山上,和菩萨共同居住同修佛道的有三种动物,猴、鸡、犬,这三个神兽是由一位女性火神,和一位叫做眼见的罗刹女,各自率领五百眷属,进行供养。</p><p class="ql-block"> 西方海中有座叫菩提月的银山,在山上,和菩萨共同居住同修佛道的有三种动物,猪、鼠、牛,这三个神兽是由一位叫做动风的女性风神,和一位叫做天护的罗刹女,各自率领五百眷属,进行供养。</p><p class="ql-block"> 北方海中有座叫功德的金山,在山上,和菩萨共同居住同修佛道的有三种动物,虎、兔、龙,这三个神兽是由一位叫做水天的女性水神,和一位叫做修惭愧的罗刹女,各自率领五百眷属,进行供养。</p> <p class="ql-block">  这十二神兽按照诸佛所发的愿望,每一年由一位神兽在人间世界当值,每一月由一位神兽当值,每一时有一位神兽当值,十二位神兽反复循环,无穷无尽。</p><p class="ql-block"> 底座的十二生肖(十二神兽)对应了,但与其紧密相连的却是八大守护女神,使得朝阳洞其上的十二祖母无着落,一般的佛教庙宇为十八罗汉,但此洞为十二女性菩萨。</p> <p class="ql-block">  道教有十二老母概念,但在中国神谱中多数查不到,没有她们的来历和司职记载,民间信仰的成分多一些。</p><p class="ql-block"> 道教的十二老母分别为无圣老母、劈山老母、梨山老母、无极老母、金身老母、普贤老母(菩萨)、观音老母(菩萨)、泰山老母、太极老母、西山老母、地藏老母、文殊老母(菩萨)。</p><p class="ql-block"> 但此十二老母中普贤、观音、文殊、地藏老母均为佛教中的菩萨,象征着行、悲、智、愿,法力高深。由此看出,这也是道教和佛教的混合融汇现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十二老母简要介绍:</p><p class="ql-block"> (1)无圣老母:坐一把白色凤椅,身穿暗绿色服装,左手拿一法宝叫“照妖镜”,法宝形状像一个风车轮,右手法宝叫“凳天拐”,法宝形状像一反龙头拐杖 。</p><p class="ql-block"> (2)劈山老母:坐金色莲花台,身穿白色的服装,手中拿一法宝叫“谭心镜”,法宝形状像一个大的水晶球。</p><p class="ql-block"> (3)梨山老母:坐红色莲花台,身穿印有花纹的黑服装。手中拿一法宝叫“捆仙绳”,法宝形状像一根金色的绳。</p><p class="ql-block"> (4)无极老母:坐花凤椅,身穿老枣红色的服装,手中拿一法宝叫“九环收魂圈”,法宝形状像一个大圆环,上面镶有九个大铃铛。</p><p class="ql-block"> (5)文殊老母:坐白色莲花台,身穿纯蓝色服装。手中拿一书卷,寓意赠送学问。</p><p class="ql-block"> (6)金身老母:坐金黄色凤椅,身穿印有金凤凰图像的红服装,头戴一枚金簪。</p> <p class="ql-block">  (7)普贤老母:坐蓝色凤椅,身穿纯浅粉红色的服装,手中拿一法宝“金灵芝”,法宝形状像一颗灵芝草。</p><p class="ql-block"> (8)观音老母:坐红色莲花台,身穿纯大红的服装,手中拿一支红荷花。</p><p class="ql-block"> (9)泰山老母:坐白色莲花台,身穿印有白色莲花图像的白色服装,手中拿一支白荷花。</p><p class="ql-block"> (10)太极老母:坐浅水红莲花台,身穿印有红凤凰头像的金黄色服装,手中拿一法宝叫“众生目”,可以监管万物生灵,法宝形状像一人手掌大小的扇子,扇子中间长了一只眼。</p><p class="ql-block"> (11)西山老母:坐白色莲花台,身穿印有蓝凤凰图像的白色服装,怀中抱一个娃娃,娃娃穿着红肚兜,不知性别,主管民间子嗣生育。</p><p class="ql-block"> (12)地藏老母:坐一把金黄色凤椅,身穿印有黑凤凰图像的红色服装,手中拿一法宝叫“金屋”,主管民间衣食温饱。</p> <p class="ql-block">  按现在说法,这十二位老母主管着人间妇女、儿童、婚姻和家庭的各种事务。</p><p class="ql-block"> 在看似宗教正统的的朝阳洞中侍立民间信仰的十二老母,好像有点不伦不类,又和十二属相无瓜葛。十二祖母是否十二老母?在一个民间宗教等级并不高的洞穴中能否出现佛家经典中的十二生兽?是否有十二生肖与十二老母的结合?</p> <p class="ql-block">  还有,依佛典所载,有十二神将为护法神祇,又称药师十二神将、十二药叉大将,为药师佛的眷属。他们在昼夜十二时辰及四季十二个月里,轮流率领眷属守护众生。这十二神将从最后的毗羯罗起,到最初的宫毗罗止,其守护众生的时辰,刚好是从子时到亥时的十二支。而且其形象也都与我国民间流传的十二生肖有关。毗羯罗戴鼠冠,招杜罗戴牛冠,一直到最初的宫毗罗,则是头戴猪冠,其次序与十二生肖完全吻合。</p><p class="ql-block"> 但是,这十二神将与十二祖母搭不上界,一是性别不同,二是坐佛与立佛之分,三是生肖有头戴和臀坐之异。</p><p class="ql-block"> 连万能的互联网都不知其解,或者是老人们记忆有出入,或者是几百年期间有过重塑变化,或者是其它什么,值得下一步重点探讨。</p> <p class="ql-block">  (五)灯山会</p><p class="ql-block"> “三月三,上灯山”,这是至今流传在前周村一带的俗语,即每年农历三月三日,要上灯山去赶庙会。</p><p class="ql-block"> 庙会:设地寺庙附近的集市或民间朝山进香求神时举行的活动。庙会是中国民间的传统风俗,具有集中性、群体性、固定性的特征,一般在稍大的节日举行。</p><p class="ql-block"> 庙会名字中带庙字自然与寺庙有关。起源是人们为了乞求神灵的庇护,选择朝山进香,祭祀拜佛,为了渲染气氛通常还会有一些表演的活动,乐台(戏台)必不可少。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意做,不少商贩在庙外,或者道路两旁摆一些小摊来赚钱,让集会更加热闹。庙会因此逐渐形成,代代相传,成为一种传统民俗活动。</p> <p class="ql-block">  1、灯山会起源及范围</p><p class="ql-block"> 灯山会历史悠久,以至于村民不叫灯山寺,而直接称为灯山会。</p><p class="ql-block"> 明天启元年《文阳碑记•新建朝阳洞记》载:“旧原为灯山会……”。</p><p class="ql-block"> 顺治十年立的《灯山会王母殿碑记》载:“三晋文阳北有灯山会,……”</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九年的《文水县志》中总纂阴步霞编写的《阴步霞灯山寺记》载:“周家山距邑西北二十里,与熊耳山邻,其东建灯山寺不知所始……。(元贞凿朝阳洞露法象三后)。遂于其地造寺一区,名以灯山,复立胜会,今不知几何年矣。寺经屡葺,完好如昔,每值会期与风清月白之夕,犹时见佛火上下山谷间,通宵朗烛焉。”</p><p class="ql-block"> 由上可知,灯山会在明天启元年以前即有,始建无考。&nbsp;</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时并无前周村,听长者们说,灯山会实际上是周家山附近二十多个村共同赶庙会的地方。这就不由得让我想起家乡的沙沟寺(和灯山寺相距不远)——那是交城县截岔地区十八个村(现在是西社镇的沙沟、西社、东社、横岭、米家庄、塔上、大岩头、野则河、南沟、岩立、阳湾,洪相乡黄崖村,水峪贯镇西山头、河底、柏树底、张家庄村,文水县凤城镇庄头、苏家岩村,简称“沙西东横米,塔大野庄苏,南沿阳西黄,河柏张家庄”)的社庙,是举行公共庙会之处,节日为正月二十八,村人称其为“二十八古会”“圣母庙二十八大会”。而武元城则是曲里、南堡、崖底三个村的庙会地,日子是三月初十。</p> <p class="ql-block">  庄头、苏家岩、曲里、南堡都是与前周、后周相邻的村子,应该民俗风情彼此相同,特别在旧时。这样,灯山会也应当是方圆二十多个村组成“大社”的庙会,范围和建国后1956成立中心高小时辐射的边山区22个村庄基本相同。包括成家山、曹家山、贾家山、庄头、苏家岩、牛家沟、后周、吕家山、前庄、河底、泉泉寺、大圪堆、集灵源、半峪、沿磨、马家庄、王家庄、土塔、任家坡、武家坡、靛头。</p> <p class="ql-block">  社,是指一个有着相应的地缘空间范围(村落),围绕着“社祭”活动凝聚在一起的基层组织。中国社会就是由“社”和“会”结合发展而来的。</p><p class="ql-block"> 春祈秋报,社祭是庙会产生的主源。村社在古代社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社神土地为民社的精神支柱,随着道教、佛教的渗透,社神由自然神向人格神演化,民间信仰和宗教信仰相结合。</p><p class="ql-block"> 祭神时少不了舞蹈、音乐,这就有了乐台(戏台)、社戏、社火(闹红火)等,娱神娱人,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由于人流、聚集,有了物资交易,配套服务,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有了祈求子嗣活动,满足人们在农耕社会的劳力繁衍需求。这样,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凡夫俗子亦乐此不疲,随喜添趣。庙会的规模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多,文化越来越丰富,世代延续、传承和发展,历久不衰,屡禁不止。</p> <p class="ql-block">  明初规定民间每里须设“里社”,百户立社坛,定期举行社祭仪式,遂使民间的社祭活动纳入官方祭祀体制,社的崇拜成为唯一合法的民间祭祀仪式,社的权力逐渐从宗教祭祀的组织者跨到了乡村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在共同的精神驱使下,组成了以共同利益为根本,以地缘关系为纽带,具有共同精神信仰和诉求的自发的民间组织。里社实际上就是那时的村落联盟。老百姓对“盗”、“匪”的排斥,对社会动乱的防御,也促进了村落联盟的加强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在经过对“沙沟寺十八村庙会”的来源作过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我分析灯山会可能是文水边山地区20多村的“社庙”,是由里社都甲(徐南都)的祭坛演化而来。因为当时此区域村民人口较少,要组成百户立社坛,那就需要数量多的村庄。加之灯山会的修建在明代万历年间,时间关系也比较吻合。</p> <p class="ql-block"> 清中叶以后,由于人口的增多,组织的松散,宗族的分化,社庙从中心向各村分散,且各社庙之间渐成平级关系。里社组织的解体,使其社区化、家族化。但我家乡十八村庙会自古具有稳定的会务组织,按照约定由大村轮值和会务费用的筹集规则,村民集体参与,代代相传,一直持续到解放初期,且有两通石碑明示,但无始建时间。</p> <p class="ql-block">  2、庙会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 灯山寺三月三庙会应该是围绕王母殿及十字拱阁而进行的祭祀、娱乐活动。奉拜的主要对象是王母殿中的王母娘娘、送子娘娘、眼明娘娘和十字拱阁里的观音、关公等诸神。相对而言,朝阳洞及其玉帝宫宗教气氛较浓,爱红火的村民们去得少。</p><p class="ql-block"> 王母娘娘相对于玉皇大帝来说比较接地气,因为母亲的角色温柔慈祥,被奉为婚姻、生育、长寿的女神,因此广受普通百姓的欢迎和热爱。</p> <p class="ql-block">  在民间传说中,农历三月初三为西王母诞辰,这天王母娘娘在瑶池举行盛大的蟠桃会,宴请诸路神仙,众仙也将受邀赴宴为她祝寿作为一种荣耀和身份的象征,因此三月初三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道教节日。</p><p class="ql-block"> 西王母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也因为此,王母娘娘在我国善男信女中的地位非常之高,影响遍及整个中国,受到民间的信仰崇拜。</p><p class="ql-block"> 这样,灯山会三月初三举行也就不难 理解,王母殿作为主祀庙宇也就顺理成章了。</p> <p class="ql-block">  可以说庙会是把寺庙的节日变成了地方性的节日,用世俗的方式进行宗教仪式,而且后世的庙会更像是地方性的民众节日活动。</p><p class="ql-block"> 灯山会是前周区域的一次文化盛宴。届时,四方乡民,扶老携幼,络绎不绝,爬山越岭,云集于此,祭圣母、观红火、看烟火、唱大戏、逛庙会等。一时间灯山寺内外,锣鼓喧天,商贾云集,热闹异常,至今前周村老人们仍然津津乐道,赞不绝口。</p><p class="ql-block"> 在这些活动内容中,祭圣母、放焰火是灯山会最闻名、最有特色的两项。</p> <p class="ql-block">  3、祭圣母</p><p class="ql-block"> 三月初三是圣母庙会主日,是祭祀“王母娘娘”的日子。圣母殿是灯山寺庙会人们主要参拜的中心,善男信女,朝客如云,香火非常旺盛。人们趋吉祛灾,祈祷平安,求得一年的丰收、通顺。</p><p class="ql-block"> 作为灯山寺庙会的成员,每村都要组织祭祀活动。当天一早,就有村人抬着供品,走在民俗活动队伍的最前面。队伍进入山门,直上圣母殿朝拜。村人将供品敬放到面容慈祥、和蔼的“王母娘娘”面前,这时大殿内香味四溢,然后由老者代表焚香、三跪九叩。一家接着一家,大殿前,香烟弥漫,鞭炮齐鸣,人们来来往往,挤得水泄不通。&nbsp;</p> <p class="ql-block">  而更主要、更热闹、更受村人钟爱的是接下来的“求子偷鸡鸡、许愿还花花”这一地方性信仰和民俗活动,后来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村人都说圣母殿里的求子娘娘十分灵验,有求必应。</p><p class="ql-block"> 原来灯山寺王母殿里中间主供奉的是西王母,两旁侍奉有送子娘娘和眼明娘娘,特别是送子娘娘受到广大妇女们的宠爱。问谁也不知这个娘娘的尊姓大名、何方人士,老百姓不在乎是什么神,只要能满足祈福求子的愿望便叩拜供养,点香烧烛。</p> <p class="ql-block">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旧时由于农业社会劳动力的缺乏、养老的需要和儒家思想的熏陶,乡人把这一期盼,固执地借送子娘娘来实现。</p><p class="ql-block"> 久婚不孕、缺子少女的媳妇和婆婆们,当日早早起炕梳洗打扮,换新衣裳,纷纷前来,先跪在娘娘神像面前,诚心静气,上供、上布施、烧香、祈祷。供品通常为五朵莲花大供(花馒)和香烛、黄裱、核桃、枣儿、五果等。然后向娘娘提出自己要求的孩子是男是女,接着再报自己的姓名、住址以及自己居住房屋的确切位置,院子里有何标志物,以方便来投胎的子女准确辩认,避免投错娘胎。而且要许愿承诺(和娘娘做着交易),兑现后如何如何以厚礼还愿回报,这是她们今天来的主题活动。如:“娘娘显灵,请送一子,如应,明年定来还愿,一连十二年……”。当然,还有的是默默祈祷。</p> <p class="ql-block">  重要的一个技术操作环节便是掰食两个男侍童身上的狗几几(男性生殖器)。此生殖器用莜面捏制,且随掰随添,望子心切的村妇们相信,吃后方可怀孕生子,这是典型的“生殖崇拜”。“鸡鸡”经常供不应求,不得不临时加工,再来不急就用泥巴来捏。&nbsp;</p> <p class="ql-block">  另外一个内容便是“拨花花”、“还花花”。想生男生女的妇女,拨下殿内其它人家还愿来的花花拿回家。花花用纸扎成,有白色和红色两种。想要小子的拨一束白花,想要女子的拨一束红花。回家后将花供奉在财神或灶神前。</p><p class="ql-block"> 人能控制了花花的颜色,但送子娘娘却控制不了婴儿性别。所以拨了白花的不一定是生小子,拨了红花的也不一定就生女子。但拨回花花的妇女生了孩子后,就一定要还愿进香还花花。生下小子还白花,生下女子还红花。拨回的花花颜色和生下的婴儿性别不一致,就还红白两色花。还回来的花花,又被别的女人拨去了。拨回的花花要保存好,待生下孩子后要还3年花花,到第三年头上,就连拨下的花花也一起还去了。也有的人家许下愿要还12年。</p> <p class="ql-block">  待求子遂愿还花花时,妈妈携带幼儿,奶奶抱着孙儿,手举一杆自制的纸花,提着提前蒸好的五朵莲花大供和核桃、枣儿等其它供品前去还愿,口中不断祈祷:娘娘保佑孩子,无灾无病。一杆纸花的数量有规定:平年为12支,闰年加一支为13支。</p><p class="ql-block"> 还愿活动一般要到孩子十二岁才能完结。</p> <p class="ql-block">  到孩子满十二岁时,孩子要到圣母殿内还花花、举行开锁仪式。</p><p class="ql-block"> 此时固定花花的是用杆草(谷秸杆)做成的正三角形架子(枷锁),中间空,可以套在孩子头上,俗称”戴钱jian儿”。杆草上缠绕五色彩纸,架上还是扎12朵花,闰月时13朵,还有绿枝,花形是常见的干馍馍花(蜀葵)。这天,大人带脖子上套着三角花架的孩子同去,把花架(枷锁)让孩子从头到脚穿过去,然后供神后烧掉。据说人是戴着枷而生,烧枷即可保平安,把“花花”烧了,不就是将钱寄给了送子娘娘还愿感恩了。</p><p class="ql-block"> 其实旧时孩子病死率高,戴锁预示把命锁住,孩子会无疾无灾,身体健康。而当12岁的时候去掉锁暗示着孩子进入少年时代,可以独当一面了。</p><p class="ql-block"> 祭圣母还有一个内容是妇女们偷食殿内的供品核桃和红枣,据传,吃核桃后能生儿子,吃红枣后能产女儿。核桃和红枣的来源也是村民祭祀娘娘的供献品。实际上也是一种借福吧,送取循环往复,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祭祀、求子和还愿活动会整日不绝,人流不息。</p> <p class="ql-block">  4、放焰火</p><p class="ql-block"> 灯山寺庙会最著名、最吸引人的是三月三夜的盛大烟火,影响很大。届时人山人海,拥挤不堪。本身后周、前周村的焰火制作和燃放技艺在文水、交城这一带就名声在外。</p><p class="ql-block"> 灯山会均为有地方特色的土制烟火,前期准备工作要整整一冬天。烟花种类有平火、起火、浓车儿火、城儿壁子、炮打灯、猴儿圪戳马蜂窝、海底捞月等,场地集中安置在灯山寺,但燃放起点在前周村的公共中心——戏台院大槐树上。&nbsp;</p> <p class="ql-block">  “开始放火了!”有人大声传讯,只见从户府院大槐树出发的火苗,从远处的低空飞走,拖着长长的尾巴,“嗤嗤”直响,像接力赛一样,“砰”地点燃另一苗火星,直向灯山寺飞来。然后,各种烟火一个接一个点燃开放,一颗颗发亮的火焰前仆后继扑向夜空。有的好像密集的炮火,冲天而放,气势磅礴;有的好像旋转的金蛇,在天空旋转飞翔;有的好像直冲云霄的火箭,呼啸而起;有的好像美丽的小鱼,在水面上得溜乱窜;有的好像庞大的城墙被燃,汹汹大火,直把广袤的夜空照得通亮。看火的人们欣喜若狂,大呼过瘾,小孩子们更是高兴的一蹦三尺高。</p> <p class="ql-block">  最后压场的大型烟火是平火。平火分大、中、小三组,有“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之称,一个比一个小,一个比一个低,用泥、头发、沙子配制塑成蘑菇形状,内部装满火药,昂首直立在地面上。</p><p class="ql-block"> 这是唯一一组人工点燃的烟火。引着后,一粒粒金沙喷涌而出,直冲夜空,化作千万颗小火星飞溅开来,越来越高,越来越大,越来越亮,越来越美丽,可谓火树银花,喷泉怒放,震耳欲聋,连绵不绝,天空中充满了浓浓的火药味,呛得人们都喘不过气来。大将军能喷三层楼高,场面十分壮观。</p><p class="ql-block"> 此火就怕漏底,即火药从底部喷出,所以制作有一定的技术,放火时底部要埋于地下。放火前,老人们便会大声吼叫小孩们站的远远的,避免平火跌倒后伤及身体,发生事故。</p> <p class="ql-block">这是后周家山至今仍保留的放焰火器具。</p> <p class="ql-block">  那时烟火用药都是人工用土法配制。将硫磺、硝、木炭碾碎、过筛后,按一定比例(一硝二磺三木炭)、工序配制,是典型的“硝磺爆竹”。</p><p class="ql-block"> 让人叹为观止的是,除平火外,整个放火过程不用人工,环环紧扣,一气呵成,在当时的条件下,能达到如此的“自动化”、“程序化”,实属不易。更让人惊奇的是,从始燃点前周村到灯山寺上下高低约1公里的距离,火种竟然能持续不断。</p><p class="ql-block"> 这要归功于当地人称为“马子”的东西,它能将各个烟火串联或并联起来,接力传递和点燃,用时用料计算的十分准确和科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马子”类似于“走犊子”,也是里面装火药的烟火,点着后会快速向前奔走,喷出火星,飞驶一段距离后,再引着另一个“走犊子”,直到将烟火分别点燃,按顺序开放。循声而望,“马子”拖着火苗,在夜空中往复游窜,忙碌不停,就像“接力队员”和“联络员”。</p><p class="ql-block"> “马子”游窜是有固定路线的。放烟火前,工作人员就要架设从始点到终点的杆线。隔一段距离立一杆,杆之间敷设铁丝,铁丝上吊环,大拇指长的“马子”被绑在吊环上,由于铁丝光滑,摩擦小,以利“马子”滑行游走一段距离。</p><p class="ql-block"> 铁丝缺少时,就用纺线四、五股拧成,外表用蜡裹,或拿大蒜摩擦,成光滑状。这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p> <p class="ql-block">  庙会期间,各种民俗活动、技贸活动得以当众充分展示,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庙会以戏剧演出、曲艺说唱、民间绝活、手工业品和其他表演为主,表演形式多样,是研究地域民俗文化和节庆文化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  (六)灯山庙与建筑技艺</p><p class="ql-block"> 比起村内的石头房屋,灯山寺庙建筑群显得雄伟壮观,技艺超凡。它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地势和地方材料,背倚陡峭的绝壁,下临深谷,开凿佛道洞穴、砌筑石磡通道、搭建凌空楼阁,新建十字拱洞、连接曲折廊栏,布局紧凑,错落相依,外貌惊险、奇特,极具特色,显示了组织者的气魄和营造者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首先是开凿朝阳洞。在410年前的明万历年间,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十分落后,没有像样的设备、工具辅助,全凭人工、简单的铁器和肩扛手提的方式,要在这地势险要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山洞,谈何容易!要费多少人力财力?朝阳洞主洞长9米,宽3.6米,高平均2.7米(洞顶西高东低),土石方约90立方米。左洞2米宽,0.65米高(右洞找不到)。开凿需要多长时间啊?</p> <p class="ql-block">  但这样巨大的工程竟然全系人工所建,着实令人不可思议,十分震撼,让前来观光的人充满了猜想。</p><p class="ql-block"> 灯山虽然山体为砂岩、页岩,不如花岗岩、石灰岩坚硬,但正如清光绪九年《阴步霞灯山寺记》中说的那样:尽管“元贞于是发勇猛心,誓坚定力,诹吉兴工,欲凿石壁为三洞”,但“坚拒锤凿”,于是“伏地膜拜以祝,乃伏地膜拜以祝,石落如腐,砉然中开,露法象三,庄严妙好,出自天工”。这样的异想天开,浑然天成,省却了许多的人力财力,又节省了大量时间,又显得神秘莫测,甚至连法象都自然塑就,那是最理想的方式,但有此好梦吗?</p> <p class="ql-block">  还是明天启元年的《文阳碑记•新建朝阳洞记》记述既真又实在“乃元真独慨然曰:此神所栖之地,修真练性,舍此安适?乃度量地基,□□□建栋宇”“于是会黔首周约、李登科、王孝让、张明钟、□□□汝法,凿山为洞,洞名朝阳”。于是这么多人整整干了三年,才凿毕朝阳洞、建起灯山寺。</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建设条件甚差,水源短缺。于是又创造了一个神话传说:“未几,里人曰:此山去汲水处甚远,难给众用。元真仰空默祝,不须更辰,旁微露湿形,随掘地涌泉。众人为之惊曰:此神水也”。神来此笔,天助我也,饮水问题圆满解决。可能吗?</p> <p class="ql-block">  开凿朝阳洞是否采用过“火烧水浇”的方法,即先用火烧烤岩石,然后用冷水浇,利用热膨胀冷收缩的原理来使其破裂现场施工?既然可以放焰火,那是否采用过火药呢?施工安全如何保证?它是否在原天然洞穴的基础上扩凿的呢?这都是需要研究的课题。</p><p class="ql-block"> 但朝阳洞确确实实、圆圆满满竣工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意志之坚强,技艺之精巧,几百年后的我们都会由衷地赞叹!</p> <p class="ql-block">  其次是凌空楼阁。灯山寺布局既不同于平地寺院的中轴突出,左右对称,也不同于山地宫观依山势逐步升高的格局,均依崖壁凹凸,审形度势,顺其自然,凌空而构,层叠错落,使形体的组合和空间对比达到了井然有序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 《文阳碑记•新建朝阳洞记》记载的“云山叠翠,楼阁凌空。左洞为神厨,右洞为碑所。西修禅堂二楹,以便诵读。南监碑坊一座,以当门屏。丹青弄色,巧夺天工”,当作门屏的南监碑坊就镶嵌在“金雕壁斩”的崖腰,依崖为壁,小巧玲珑,别致多姿。而古碑已损毁的十字拱券楼阁雄壮宏伟,砖拱基座十分庞大,重量惊人,却稳稳地坐在崖壁和石磡上,凌空起屋。因山借势,稳固牢靠,设计之精巧,建筑之奇特,结构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如果你来到峭壁之下,更是难以置信。</p> <p class="ql-block">  再者是十字洞。佛阁在本区域常见,庄头村口处佛阁至今仍存,但基本为单向纵深筒形。十字拱券网上也有,均都建在平地,像灯山寺十字筒拱建在悬崖峭壁之上且三面通行、一面观景的形式和结构还是很少见的。</p><p class="ql-block"> 解释一下:拱券是一种建筑结构,是拱和券的合称。利用块料之间的相互挤压所产生的侧压力形成的跨空结构体系,其砌筑方法称为发券,券砌为筒状(多道券并列)称拱,券砌为球面状(如半个西瓜壳)则称为穹窿。覆盖平面为长方形的内部空间的弧形拱顶称为筒拱,与其走向平行的两侧墙为承重墙。</p> <p class="ql-block">  灯山寺十字洞是由两个筒形拱正交而成,为半圆形筒形拱券交叉,跨度相同,拱顶成穹。半圆形拱洞宽1.7米,高2.1米,十字洞南北长7米,宽5.7米。为了抵抗拱的侧推力,需要连续的承重墙,重量巨大。但边腿并未采取上窄下宽的通常作法,而是直立形,尺寸上下相同。</p> <p class="ql-block">  十字拱,顾名思义,就是在楼阁四面都有门洞,分别连接四个方向的道路,它主要用于交通方面,类似十字街的作用。灯山寺十字洞是进入该寺的一道屏障,而且,与众不同的是它的南向拱洞不是交通功能,而是用于居高望景、高瞻瞭望,从山下仰望,这个洞口就像炯炯有神的眼睛一样。</p> <p class="ql-block">  十字洞为砖砌拱券,为了加强券的整体性和承托其上的阁楼荷载,工匠们在券顶券伏交替叠砌两层(券为用立砖砌筑的拱券,伏为在每层拱券上加砌的卧砖),高40厘米。</p><p class="ql-block"> 灯山寺十字洞坚固结实,防火耐腐,功能明确,造型别致,无梁无柱,沉重敦实,光线幽暗,给人以神秘气氛和肃穆感觉。它除了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外,由于引入了曲线元素,丰富和美化了建筑造型,极富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最后是石磡通道。这里山势险峻,悬崖如刀劈斧砍一般。朝阳洞与十字拱、王母殿要连通,那只有砌筑悬空石磡或搭建木制栈道了。先人们就地取材,因材施建,选择的是在崖壁上附着石磡。由于经济有限,只能干砌片石,因为崖壁陡峭,石磡宽2-3米,高度巨大(4-8米),而且十字洞和圣母殿基础便坐在石磡上,施工困难,质量维艰,可想而知。但匠人们却硬生生地将它们横于眼前,仿佛贴附在山崖半空,走在其上,山风袭来,望一眼山底深谷,颤颤悠悠,令人惊魂。</p><p class="ql-block"> 受风吹日晒或自然环境的变化,山体可能会剥落、风化、滑坡等危机存在。尽管中间也可能存在维修完善,但悬空楼阁几百年,依旧巍然屹立,朝阳洞多少辈,仍然稳如泰山,不得不佩服先人的胆量、智慧和技艺。</p> <p class="ql-block">  灯山寺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就是“奇、悬、巧”,人们惊叹把寺庙宫观建在悬崖绝壁上的创造性,但绝处逢生,这正是道人、佛徒所要追求的修炼所在,或者是希望远离世事的纷扰,或者是为了更接近心中的神明,这是他们向生命的最高处迈出的超凡脱俗之步,这是信仰的力量与虔诚的无畏。</p><p class="ql-block"> 历史走过了几百年,关于古人是如何修建灯山寺的细节已经不可考,各种解释或多或少加入现代人的猜测和理解。不管怎样,这座庙宇带给人的震撼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而是古人克服困难、矢志追求的精神, 是古人的无穷想象力和执行力。</p> <p class="ql-block">  灯山寺庙宇建筑群,它不但是前周的、凤城的、文水县的,也是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它把力学、美学和多元宗教融合为一体,做到尽善尽美,是比较罕见的,是我们古老民族的灿烂文化艺术和文明历史。</p><p class="ql-block"> 既然如此,那么,前周这个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就愈发重要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