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引”,是一种文体名,如序且间断,风格清晰。在古琴琴乐中,是一种乐曲的体裁,也是一种曲风的表现,有事序之意。</p> <p class="ql-block">《良宵引》是古琴名曲,为虞山琴派的代表曲目之一,其曲谱最早见于明《松弦馆琴谱》(1614),《琴学初津》后记中说:“是曲虽小,而义有余。" "起承转合,井井有条,浓淡合度,意味深长。此书是虞山派的代表琴著,为《四库全书》所收唯一的明代琴谱。该曲自隋代问世,于明代盛行至今,一直深受琴家的赞赏和重视,并收录在《大还阁琴谱》、《天闻阁琴谱》、《自远堂琴谱》、等多部琴著谱集中。</p> <p class="ql-block">《良宵引》是一首描写月夜轻风,良宵雅兴的琴曲。此曲短小洗练,委婉清新。结构上颇为精致,旋律婉转,曲风恬静,引人入胜,是小曲之中的精品,是一曲美好夜晚的赞歌。</p> <p class="ql-block">清·周鲁封《五知斋琴谱》(1721)中的《良宵引》可谓:天高气爽,月朗星辉,弹琴味道,饮酒赋诗。指法简便,节短韵长。</p> <p class="ql-block">全曲共分三段(也有分为两段的),每段开头都用基本上相同的曲调。第一段为“起”,第二段前半部分为“承”,将上一曲调移低八度。其后半段为“转”。在段落结尾前用了许多浓重的“撮音”(双声)。第三段“合”,再现了和第二段开头类似的曲调,并引入结束。全曲除了在“转”的部分有较大的起伏变化外,始终贯串着“气度安闲”的情趣,和作品的标题“良宵”的意思相切合。乐曲的开头给人一种安静、详和的感觉,很可能是借用这个现成曲调,将人们引入夜色朦胧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曲终时,它变形再现,使首尾遥相呼应。上下八度,也给人一种很大幅度的上下起落的感觉。吟、揉、绰、撞、打圆等技术制造出来的弯曲的或波浪型的音线,使音迹光滑圆柔,富于弹性。</p> <p class="ql-block">《良宵引》虽为小曲,但节短韵长,清越和雅,“曲小而气度安闲”(《诗梦斋琴谱》)。在音乐表现技法上,曲中运用泛音、进复、退复、吟、揉、打圆、撞等一些器乐化的特点,增添了曲子的优美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万籁俱寂的秋夜,闲庭信步。一曲《良宵引》,清风入弦,绝去尘嚣,琴声幽幽,令人神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