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文水县凤城镇前周村(上)

吕保国

<p class="ql-block">  在吕梁67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中,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交口县双池镇西庄村、临县招贤镇小塔则村、文水县凤城镇前周村是特色颇具、风格鲜明、遗存丰富、价值显著的四个村。</p><p class="ql-block"> 李家山村在陡峭的高坡上叠砌起气势磅礴的窑洞建筑群,遂成为黄土高原上的“布达拉宫”,知名全国;西庄村以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吴家大院建筑群见长,尤以垂花门、檐口墀头、陶塑屋脊、牌匾题刻“西庄四宝”闻名;小塔则村则以留存众多、别具一格的手工业制陶遗址独异,随形就势的“馒头窑”、层层叠叠的“瓮墙”、比比皆是的“大缸”是它的村落元素;而前周村呢,它是一个满山皆翠、生态优美、风景如画的“天然氧吧”“世外桃园”,葱郁的白皮松、古老的“灯山会(寺)”、“痴情”的守护者,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独具风韵。</p> <p class="ql-block">  2020年5月20日清晨,我和郭鹏、张杰乘陪省住建厅领导调研危房改造工作的间隙,在文水县住建局张宝元副书记、质监站站长米志斌、前周村支书周汇的引导下,第一次来到前周村了解传统村落保护情况,攀了“灯山”,瞧了古村。让我惊奇和震撼的是,在距文水县城仅7.5公里的前周村,竟然有如此漫山遍野的树木茂盛、植被浓密,竟然有那样的自然生态、传统建筑,当即有了特殊的亲近感和了解它的冲动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20年7月25日,是个星期六,我跟随吕梁逍遥行户外高端交流群徒步文水县苍儿会东岩寺及其周围山峰,因下雨登山活动取消,剩余时间我便带着十位“驴友”来到了前周村。雨中的村落,山岚雾霭,密林重重,一片朦胧之美。我们走在卧牛山新开辟的一条幽静步道上,踩着小径表面覆盖的松针苔草,听着周围传来的松涛阵阵,闻着空气中弥漫的淡淡花香,享受着自然世界的轻松凉爽,宛如童话中的绿野仙踪,如梦如幻,让人不舍离去。&nbsp;</p> <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18日,又是一个早晨,又借市住建局质量安全月督导的机会,我和张宝元、米志斌、安春林、薛扬、周汇第三次来到前周村,看到了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已经开工,戏台和祠堂正在施工。周汇书记热情相邀我们再登卧牛山,重走山顶步道,享受云朵的洁白、空气的清新、负离子的充足,目睹体会“迎客松”“孔雀松”“鸳鸯松”等树木的抽象奇特。</p> <p class="ql-block">  在完成《苍凉厚重、令人震撼的窑洞建筑群——李家山》《中国传统村落——交口县双池镇西庄村》《中国传统村落——临县招贤镇小塔则村》后,我计划的“吕梁传统村落四部曲”扫尾篇《中国传统村落——文水县凤城镇前周村》也提上了议事日程。</p><p class="ql-block"> 随着了解的不断深入,前周村周汇书记热爱保护古村传统文化、痴情坚守生态环境的感人形象和“灯山会(寺)”古老丰富的人文历史映入眼帘,并逐渐聚焦。</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28日,我来到文水县城,晚上和周汇、张宝元进行座谈,深入了解周汇书记的个人经历、村落保护事宜及中国传统村落申报过程。29日上午,又和周汇第四次上前周村,仔细踏勘东山“灯山会(寺)”庙宇建筑群——十字洞、王母殿、朝阳洞、玉帝阁等,听周汇深情讲述“灯山会”的历史和传说。然后绕东山小道,步移景异,从不同视角观察前周村全貌。而后,周汇还提供了《周家山景区简介》《卧牛山庄》《吕梁市文水县凤城镇前周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前周家山周氏家谱(终稿)》等有关资料。&nbsp;</p> <p class="ql-block">  为了溯源前周建村、探寻“灯山会”与熊耳山源渊,2021年12月10日上午,我又独自一人第五次登前周东山,从“灯山会(寺)”底部,透过悬崖峭壁察看庙宇建筑群的建造形势和空间布局、建筑形式、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等。下午和高中同学胡晋源、王占虎开车到后周家山村、熊耳山、洪胜寺调查走访和踏勘。</p> <p class="ql-block">  经过以上的调查,结合网上搜集,基础资料已基本就绪,可以开始动笔了。</p><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24日,我第六次来到前周,和周汇登上南山从正面观察“灯山会”选址和村落坐向以及文水西山“泉泉寺”,下山后浏览了基本竣工的古村戏台和周家祠堂修复保护工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11日,我和同学常全第七次走访古村,在周汇的陪同下,冒着大雨,实地踏勘了村中建筑、街巷,对周兴铭院、花栏院、最老窑洞院等进行了专门调查。</p><p class="ql-block"> 2022年9月6日,初稿完成,带着编写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疑惑,我和同学马建林(原文水县教育局纪检组长)第八次来到前周村,实地测量十字洞、朝阳洞、圣母殿、玉帝宫、花栏院、石磡、石桥尺寸,攀上灯山顶峰,登高望远,感受“北通孝文,西接熊耳,东望汾谷两河,南对五龙雄岳”的宏大气概和格局,夕阳西下,徜徉卧牛山步道,体验林中的幽静和惬意,最后,又实地踏勘了村中的泉水水源和供水工程。</p> <p class="ql-block">  外业工作结束,在初稿的基础上,又对内业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定性定量结合,拾遗补缺,夯实填密。从2020年5月起意,到2022年4月执笔,八次的前周调查走访,持续的资料搜集整理,和周汇的间歇问询探讨,5.4万字的《中国传统村落——文水县凤城镇前周村》一文终于搁笔,于是便有了这段美篇。至此,我的“吕梁传统村落四部曲”也全部完成,心里感觉轻松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本文分为村落概况、空间格局、森林植被、灯山会(寺)、传统村落“守护者”、发展愿景六部分。</p> <p class="ql-block"> 一、 村落概况</p><p class="ql-block"> 前周村位于文水县凤城镇西北部,凤城镇即以前的城关镇,是县政府驻地。</p><p class="ql-block"> 吕梁市辖山区9县(区)和平川4县(市),文水县属于平川,东临汾河与祁县相望,东南与平遥县毗连,西与离石区交界,北与交城、清徐县相邻,南与汾阳市接壤,总面积106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72580人(七普)。</p> <p class="ql-block">  文水县位于吕梁山东麓、晋中盆地西缘,“半壁山丘半壁川”,是平川四县(市)中川地面积比例最高的(交城县7.2%、汾阳市33.3%、孝义市14.6%)。其自然条件优越,文峪河、磁窑河、汾河三条河流纵贯南北,地势平坦,交通方便,耕地密集,土地肥沃,河渠纵横,农业发达。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被誉为晋绥边区的“乌克兰”,是敌我双方争夺的“粮仓”和要地。</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历史上文水县山地更少。明天启年间,因春秋丁祭无鹿,便将文水县大陵屯(今名大陵庄)与交城县土安都(今苍儿会乡)11村互相交换。旧时每年阴历二月、八月第一个丁日祭祀孔子,称为丁祭。</p> <p class="ql-block">  前周村,旧称前周家山村(“文革”期间调整)。顾名思义,其位于山区,但它处在近山区,是平川与吕梁山的衔接地带,距晋中盆地西缘(沟口村)直线距离仅4.5公里,离307国道5.2公里,抵县城(凤城镇)7.5公里,到青银高速文水口11.2公里,交通便捷。</p><p class="ql-block"> 前周村北接吕家山、东临河底,西界沿磨,南到马家庄村。村域面积2.36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截止目前户籍人口36人,无常住人口,村民已陆续移居沟口、南徐、龙泉、韩村、冀周、堡子等地。主要以农业种植、畜牧养殖业为主。</p> <p class="ql-block">  前周曾为行政村,原属城关镇管辖,1985年沟口建乡,归于其下,2001年复归凤城镇,一直至今。2002年前周并入吕家山村,降为自然村,2020年合于沟口村,现为一村民小组。</p><p class="ql-block"> 前周原为一中心村,建国后成立了中心卫生院、供销社、完全小学等。1956年设立中心高小,边山区22个村的学生均在此校区上学,高峰时学生有100多人,其中高小生80多名,师资质量和教学水平均较高。1967年成为七年制学校,仍有14个村学生来此上学,直到1985年沟口建乡转校。该村民风淳朴,崇尚文化,重教育,惜人才,清代有太学生和痒生,近代有大学教授等。</p> <p class="ql-block">  前周村因周姓而得名,至今仍为单姓村,村民均为一个家族。据灯山会碑文记载:“文邑北入口,道路崎岖,约二十余里,山上有庄,庄名周家山。”另据《周氏家谱》叙述,前周村始祖周岩从后周家山(周家山)村迁来,距今已传世十九代。按此估算,应该在明末清初来此定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前周村有个重要历史人物叫周兴铭,先祖因经商而致富,遂在下村独自建宅,路串路,院套院,规模较大,后又迁居县城北街,家产显赫,土改时被定为大地主。据说,他精心准备的柏木棺材后来成了文水著名烈士的棺柩。老人们传:那时周兴铭家养的用于运输的牲畜很多,外院建有一排排的牲口圈,父亲凡事亲力亲为,待畜如子,勤劳持家。某日,有个仆人起了贼心,半夜里牵着一匹布裹四蹄的骡子,偷偷溜了出来,朝西而奔。不料几天后,却在路旁的一个旅店里看见了主家周兴铭父亲,骡子眼望亲人,嗷嗷直叫,仆人一看不妙,夺门而逃。</p> <p class="ql-block"> 二、空间格局</p><p class="ql-block">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清代诗人齐彦槐的这首《冲麓村居》就是前周村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一) 村落选址</p><p class="ql-block"> 古人在踏勘村址时,会寻找一个群山环抱、碧水流经之地。所谓“群山环抱”,要求前有朝山,后有靠山,左右各有护山。</p><p class="ql-block"> 前周村位于卧牛山东坡半腰,坐西朝东,背山面水。背靠熊耳山(玄武),面朝横岭和晋中盆地(朱雀),左有绵延的灯山(青龙)遮挡,右有卧牛山(白虎)环抱。涧河从西北吕家山方向流来,经过村东环绕后,向沟口村流去。</p> <p class="ql-block">  枕山、环水、面屏的优越地理条件,符合华夏文化意义的人居环境(风水)理念。不难想象,群山环拱、内敛向心、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能阻御风沙特别是抵挡冬天西北利亚吹来的寒风,又可迎纳紫气东来。加之河流和水面的影响,滋润万物,阴阳和合,有利于形成冬暖夏凉的宜人小气候,使生命在此延续,生态在此循环。</p> <p class="ql-block">  《管子•乘马》载:“凡立国者,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意思是:筑城时,向上不要靠近高地,就可以有充足的水源;向下不要靠近潮湿低洼的地方,就可以省去排水的沟渠。这种原则不仅适合于城市的选择,也同样适用于村落。前周村民居、庙宇等,都选择在山体半腰,既无河流洪水冲刷之忧,亦无涝灾产生之患,排水方便,水源较丰,可满足居民生活所需。</p> <p class="ql-block">  站在灯山高处远观西南,村民们所称的卧牛山(亦叫仙牛山)呈现眼前,一览无余。它头枕熊耳山,俯瞰晋阳川,怀抱前周村。整座大山形状酷似卧牛,牛首、牛脖、牛背、牛腹、牛腿、牛毛轮廓清晰,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混沌天成。它西部山势像朝东弯曲牛首,牛嘴伸入涧河饮水,东边山势向下像牛尾,中间宽厚隆起部分像牛背,腹部四座小山像弯在一起的四只牛蹄,形神兼备,蓄势待发,奇特壮观。</p> <p class="ql-block">  前周村就坐落在卧牛山的牛鼻尖上。北望灯山庙宇神灯,峭壁岫岩,南视卧牛仙山,崇山翠微,钟灵毓秀,正如“南依仙山绿掩庄,北望神灯光映堂”。两座山体将村庄三面围合,形成天然屏障,为村民提供了心理寄托和吉祥庇护。极目远望,一道龙泉沟将视角伸向东方,晋中平川开阔的大地映入眼帘,使人骤感豁然开朗,顿觉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关于建村,前周村还有个传说:始祖周岩为避政祸,被迫逃到此处的灯山寺王母殿内,晚上受王母娘娘的点化,告他对面山峦为仙牛下凡而卧,是块风水宝地。第二天醒来一看,卧牛山形神兼备,周岩便遵从圣意,来此定居,繁衍生息。这正如周汇总结的:“山灵地秀因仙牛卧此,云祥气瑞缘神灯光临”“耕罢蟠园几顷田,飞临胜地卧牛岚。衔恋周庄望汾谷,天宫招来不肯还”。</p> <p class="ql-block">  前周村虽然山青林郁、水迴路转,但在长期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并不是很理想的人居环境。旧时,粮食自给自足,明堂开阔是生存的首要条件。前周村面对龙泉沟峡谷,并无可以利用的耕地,只在两侧较远处有一些旱坡地种植,产量低,收成少,靠天吃饭。村边虽有河水环绕,但因河道较低,无法提升,连生活用水都只能担村东南的山泉水,很不方便,更别说灌溉用水了。虽然卧牛山林木茂盛,靠山吃山仅够勉强度日。旧时交通不便,相对闭塞,村庄处于较陡的山坡上,村落布局和建设条件很差。</p> <p class="ql-block">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利害互连,祸福相倚。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智能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退耕还林、封山禁牧,优良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优势资源。相对封闭的环境使这里躲避了战乱和动荡,社会聚居形态稳定,村落建筑完整保存和部分残留,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建设条件很差的陡坡上,高低错落、连绵成片、形式多样的传统建筑组成了难得的“立体景观”,受到人们的偏爱和欣赏。三十河东倒河西,时代不同了,缺点真的变成了优点,坏事真的变成了好事。</p> <p class="ql-block">  (二)村落格局&nbsp;</p><p class="ql-block"> 从307国道(黄山线)拐入西行,经沟口村便进入龙泉沟谷,一路弯曲狭长,经过河底村后不远,在沟谷正前方的半山之上坐落着的古朴山村,便为前周村。</p><p class="ql-block"> 村脚下是古石桥,桥下流水潺潺。过石桥便进入村内,有一条弯曲的石径盘旋而上,直达村中心户府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前周村建成区西高东低,高差约60米,村庄以牛鼻尖为中轴,顺应自然,依山而建,依势而就,阶梯排布,层层后退,上下叠置,分散布局,自由组合,错落有致,层次分明。依据地形各院落、建筑大致分布于七层不同地势的斜坡上。因用地不一、院落大小也随之而变,整体的空间感觉有序却富于变化,形成了一个形态丰富的“立体村落”。这是它的显著特点和精华所在。</p> <p class="ql-block">  古村落的总体格局可概括为“一口一心,四庙相环,层层错落,环路围合”。历史上前周村只有东部一个入口,进村牌坊已毁;中心通过乐台、祠堂等公共建筑围合出一片场地,共同打造出村庄的核心公共空间,村人称其为户府院;古村落外围由四座庙宇相环,分别为土地庙(已毁)、五道庙(已毁)、龙王庙(已毁)和文昌阁。庙宇虽规模不大,但颇具特色,守护着村庄。</p> <p class="ql-block">  同山西历史上的很多庙宇一样,旧时前周村山门开在戏台的下方洞券(戏台后背等同于门楼),对面是照壁,照壁中间有土地龛。同时在戏台的北侧耳楼下也有拱券门洞,作为入院的副门,阁楼顶为文昌阁。进入户府院中,周氏宗祠处于主要位置,坐北朝南,规模较大,是村民祭祀祖先、日常集会的活动场所,解放后成为高小、初中学校用房。南侧原有大槐树对置。</p> <p class="ql-block">  前周村地形陡峭,但伴随高低不平的院落,大街小巷、台阶小路“因天材就地利”,随形生变,以环路为主要道路,四通八达,院院相通。这些街巷基本用石头铺砌,坚固耐用,能防止雨水冲刷、水土流失和行人安全,构成了村落的骨架。蜿蜒曲折的台阶路巷增加了村落形态的变化,空间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  村庄最初的周氏宅院建于偏西北位置,为三眼石砌窑洞,两厢为后建的瓦房。随着家族的壮大和人口的增加,村庄开始扩张,逐渐向西部地势更高的区域和山下发展,清末民初村庄街巷肌理逐渐完整,至此村庄的形态完全形成。</p> <p class="ql-block">  沧海桑田,神奇的地质运动使文水、交城一带形成了著名的“山前大断裂”。“山前大断裂”北起交城县水峪贯镇寨立村,经逯沟、陈台、榆林、横岭、大岩头、东社向南延伸至文水县牛家沟、后周、吕家山、前周、靛头、大南峪、神堂村,绵延30公里以上。这从百度卫星地图上看得一目了然,那条从东北到西南的石灰岩白色开采带便是“山前大断裂”的断裂分界线。</p> <p class="ql-block">  断层两侧地貌大相径庭。断层西侧为老地层,主要为古生界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石灰岩(俗称青石,水泥工业原料)地层,为成煤地层,因此新建了不少采石场、水泥厂和煤矿。断层东侧为新地层,基本为中生代三叠系地层,主要为砂岩、页岩、泥岩等,再加文峪河水流的推移,结果产生了山西仅次于忻州豆罗砂(汾河冲积扇)品质和数量的文水县开栅建筑用砂基地。</p> <p class="ql-block">  前周村基本位于断层东侧,山上盛产石材,多为砂页岩,呈红褐色,裸石虽风化严重,质地松散,但对村落的营建有着特殊的意义。走在古老的村庄中,石头房、石头窑、石头墙、石头街、石头桥、石头仓、石头圈,好像进入了一个石头的世界。村人就地取材,石地垅、石护坡、石大门、石台阶、石栏杆、石门墩、石水道、石水口、石过梁、石柱础、石碌碡、石渠、石坝、石碐、石碾、石磨、石槽、石盆、石桌、石凳、石狮、石碑、石碣等,天然石头在这里成了万能用品。用石头垒砌的建筑、构筑物坚实古朴,彰显着原生态的自然美,散发着特有的文化气息,形成独特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前周是建筑在砂石砌的石碐(墈)上的。大小、长短、厚薄不等的石头一块接一块,砌成的石碐便显出了平直、整齐的美观,碐上筑基,基上造屋,古村便绵延在石碐的托举上。有棱有角、无规无则的笨拙石头,经工匠们的巧手一摆弄,凑在一起组合出的却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演绎出古村的灵思和妙想。</p> <p class="ql-block">  到前周村来,你会看到窑洞内砌石也不抹灰,笨拙厚重,纹路粗犷,边腿、中腿粗糙敦厚,沉稳有力,窑面颜色驳杂,苍凉沉郁,烟火浸润着窑洞,而就是它们挺举起一个古老村落的生生不息;砂石把苍凉、厚实的身躯往涧河上一躺就成了桥,原始、古朴的石桥就承载了衔接村民出入的使命,年年风雨剥蚀,岁岁脚步踩踏,而石桥却仍然深沉执着(清代始建,建国初重建);薄薄的、平整的砂石块铺在古村的山坡上就织成了其街巷脉络,在人声泼洒中被古村的日子踩踏的日益坚固朴实、爽利清凉。炊烟缭绕,鸡鸣犬吠,几百年的村庄大气、朴实,满目呈现的是古村那沉静背后的诗意和灵秀,是苍凉积累后的睿智和精巧。</p> <p class="ql-block">  (三)传统建筑</p><p class="ql-block"> 前周村位于晋中平原和吕梁山的交接地段,又处土石山区和汾河流域,所以村里的传统建筑由硬山搁檩、坡顶瓦屋、合院布局与石头窑洞混合而成,在一条由东到西迅速抬高的陡峭山坡上,先人们因地制宜、随形就势、因材施建、聚族而居,形成了空间丰富、独特别致的山地阶梯式民居建筑群风貌。</p><p class="ql-block"> 目前前周村传统建筑共26处,其中居住建筑21处,公共建筑5处,共有62座单体建筑,如今都保持着当年的模样,被称为“现代民居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  1、居住建筑</p><p class="ql-block"> 前周村落为东西向山势,但先民在建房时还是尽量选择南北朝向,基本为东南向,以利于负阴抱阳,满足通风、采光、避暑、御寒等生存要求。如村中最古老的窑洞院,还有其它地形较平缓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尽管地形狭窄,建设条件较差,但仍然沿用我国北方的传统主流合院民居形式,如四合院、三合院(簸箕院)等,无论规模大小,布局繁简,或瓦房或窑洞,看上去都规规矩矩、方方正正。院落多为一进,还有几处单独一座成一字形的布置形式。院门多开在东南角或东侧居中位置(无吕梁西山地区歪门斜道讲究)。</p> <p class="ql-block">  院落是礼制的物化、伦理的空间。前周民居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迈步进门,建筑都沿着或明或暗的中轴线对称地铺展开来。主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严格遵循宗法礼制秩序,讲究孝祖敬宗、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尊卑有分。</p> <p class="ql-block">  民居中最显眼的便是位于村中最低处、一踏过进村石桥右侧的周兴铭家族院,它是前周村地形最平缓、交通最方便、占地规模最大、建设标准最高的建筑群,因地制宜,纵横拼接成院套院、房连房的多重四合院落,光大院出入口便有南、东、北三处。</p> <p class="ql-block">  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周兴铭老院已无人居住,看上去斑驳沧桑,破旧不堪,很多地方都是残墙断壁,但从厚实高大的内外门楼、规模宏大的石砌护坝、成排的拱券、满砌的砖墙、别致的影壁以及木雕垂花、花栏垛口、畜圈磨碾等等仍然显示着主人的霸气和尊贵,映衬着曾经的商贾辉煌。</p> <p class="ql-block">  朴素的先民们大部分将瓦房修为双坡硬山顶(两出水),他们没有晋商富豪们的单坡顶“肥水不流外人田”讲究,而将它的排水功能放在首位。由于受到地形和木料的限制,房屋开间较小,进深较浅,装饰甚简,是典型的原生态民居。</p> <p class="ql-block">  旧时由于经济、材料和交通原因,前周村瓦房绝大多数为石木结构,砖木结构甚少。石头基础,石头垒墙,木梁承重,硬山搁檩,其上再铺木椽、木苫,最后抹灰泥盖瓦片。因为缺土,所以土墼筑墙亦少见,昂贵的砖只在房屋四角、烟囱、门套、窗套、门楼等处才能发现,还有的地方是表面镶砖,内心填石。</p> <p class="ql-block">  民居都为木门窗,采用直棂和正方格、斜方格等古老形式,窗格较小,窗户较大。其原因是古代没有玻璃,只好用麻纸糊窗,为了减少风力对窗户纸的破坏,故须减小窗格尺寸,另外由于横墙不承重(墙倒屋不塌),故能扩大窗户面积,增加室内采光。</p> <p class="ql-block">  民居无论是窑洞还是瓦房,在建筑的保温隔热方面都充分发挥了先人的智慧和才能,符合黄土高原的地理特点和气候条件。房屋尽量采用南北朝向,且在南侧大量开设门窗,以利于夏季通风,后墙和山墙封闭则有利于冬季御寒;由于背山面水,因而与山垂直的气流不会很顺畅,而与山平行的则通顺无比,所以整个村内气流组织都较为流畅,再加上森林的围合,夏天非常凉爽;传统建筑的墙体通常较厚,特别是石砌窑洞的窑腿、窑顶,厚重、封闭的建筑形态,兼具隔热能力和蓄热能力,在昼夜温差大的黄土高原,具有保温隔热的性能;土坯墼的使用、墙内“填馅”的做法(即在墙柱表面采用砖砌、中间用碎石填充)等,不仅节省了材料,还有利于阻隔外部热量传递,既低耗,又高效,既绿色环保,又讲究适用,处处彰显着工匠精益求精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民居普遍盘火炕,面积较大,约占房间面积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主要是为了冬季取暖用。一般在室内安置锅灶,既能做饭,又是热源,很少有单独的灶房。而一般用砖土垒的炕自重很大,不能在木结构的二楼上设置,所以四合院民居以单层为主。</p> <p class="ql-block">  前周村虽然黄土缺乏,但并不影响它将原生态的窑洞建筑作为民居,冬暖夏凉的优点、就地取材的便利、经济成本的比较、适宜人居的特点,使石头碹成的窑洞容易被村民接受。有的单独设置,有的独立成院,有的作为主房,有的作为厢房,有的平面布局,有的高低叠置,有的一明两暗,有的单孔横排。</p> <p class="ql-block">  当地窑洞均为锢窑,地理条件也限制了靠崖窑营造,均就地取材,采用单一材料红砂石垒砌,有的天然而就,有的稍作凿切,没有厦檐,没有装饰,风格简约粗犷,有着古朴厚实、庄重大方的美感。</p><p class="ql-block"> 锢窑是一种脱离黄土借助拱券技术砌筑的窑洞形式。先用石头将窑腿砌筑好,架设拱形木模,在模板上铺砌砖石,砌好一段后向前移动模板继续砌,直到砌完。最后砌筑后墙,拱顶上部覆盖黄土1-1.5米。前周民居都是纵窑,没有横窑形式。</p> <p class="ql-block">  前周村最有特色的民居是位于周兴铭院上方第二层的周福康(清代登仕郎)院,村人称为“花栏院”。它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在陡峭的山坡上营造出一座适宜人类生存的台阶院落。它底层为五孔石砌窑洞,顶部作院落,上层为三合院瓦房,“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层楼叠院,错落有致,郁郁葱葱的树木更增添了院落的生气。入口台阶、砖雕影壁、花格护栏、土地神龛等精致适用,主屋朝东,厢房合抱,面向平川、龙泉沟和灯山,无遮无挡,视野开阔,没有喧嚣与浮华,身临其境,别有一番“诗和远方”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  修建层楼叠院的地基必须把斜坡挖成上下两层,每层各有一定的进深。正房的基础建在上层地基上,下层窑顶是左右厢房的基础,而窑洞的基础则坐在下层地基上。二层两侧厢房对置,窑面顶部砌上院防护栏杆,形成三合院格局。这种建筑形式和湖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吊脚楼相似,相区别的是靠柱子支撑还是墙体承重。</p> <p class="ql-block">  一层窑洞长22米,深7米,建筑面积154平方米。共五孔窑洞,每孔净尺寸3*6*3米(宽*深*高),中腿宽1.0米,边腿宽1.4米。二层院落长12米,宽5.0米,主屋三间,长 9米,入深4.5米,面积40.5平方米。两侧厢房进深4.5米,宽9米正好坐在一层边窑腿上。奇怪的是,二层主房的前墙不是坐在一层窑洞的后墙上,而是坐在离后墙约2米的窑拱上,这有点不合常理,可能是地界限制所致。</p> <p class="ql-block">  相对于沿等高线平行建造的房屋,南北向布置、与等高线垂直的民居则要在山墙侧垒砌高高的石头基础,高耸挺立,雄伟壮观,令人感叹。</p> <p class="ql-block">  另外,前周村对石拱券洞利用也较充分。利用高差妙设拱洞,用于储藏和畜圈等。</p> <p class="ql-block">  在前周村,用砖砌的建筑或构筑物都是等级较高的,如庙宇、宗祠等公共建筑,民宅中最突出的便是大门和影壁。</p><p class="ql-block"> 影壁除其固有的挡风导气、遮蔽视线等功能之外,更多地体现了长期形成的习俗信仰、避煞驱邪、纳福喜庆、繁衍生殖及劝谕教化等特质,带有风水作用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  村民院内皆为座山影壁,即位于主房或厢房的山墙上,影壁与山墙连为一体。而戏台背面对置的公共影壁(内设土地龛)则为一字形独立影壁,具有村庄屏障功能。</p><p class="ql-block"> 影壁从壁顶到壁座皆为砖砌,墙面装饰都很简朴,壁身部分用线脚围成方形的“池子”作重点装饰,池子内均用方砖拼成菱形斜格,磨砖对缝,与周围形成明显对比。</p> <p class="ql-block">  这种菱形斜格方砖装饰,在交城、文水农村地区的庙宇和民居影壁中使用普遍,我的家乡交城县东社村的东观音堂大门两侧墙上也是此种图案。据网上查询,一种说法,斜方形代表的是古人“天圆地方”观念中的“地方”,也就是先民对土地的崇拜,这是农耕时代靠天吃饭的现实反映;第二种说法认为,斜方形砖组成的菱形纹饰是由鱼纹演变而来,它们实际上反映了先民对鱼的旺盛繁殖能力的崇拜,即一种符号型的生殖崇拜。不论何种说法都寄寓了主人吉祥如意,或追求子孙旺盛、或期盼风调雨顺、或希望财富丰盈的美好意愿。</p> <p class="ql-block">  “花栏院”内古建筑为硬山屋顶,青砖灰瓦,门楼高大,门墩石鼓,青砖影壁,花栏女墙等建筑细部装饰丰富。现虽然残墙断壁,但完整保留了区域内村落的建筑风貌和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  2、公共建筑</p><p class="ql-block"> 前周村现有公共建筑5处,即灯山会(寺)庙宇建筑群、周家祠堂、古戏台、文昌阁、村口照壁。</p><p class="ql-block"> 灯山会(寺)庙宇建筑群包括王母殿、朝阳洞、玉帝宫、观音堂、关公阁、十字洞等,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其中王母殿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部分内容后面要重点阐述。</p> <p class="ql-block">  周家祠堂是古村重要的公共建筑,始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尽管解放后改做学校,但传统院落建筑风貌依旧,只有大门在1958年进行了重建,参照了文水县医院大门做法,为民国时期中西合壁风格。</p><p class="ql-block"> 周家祠堂院大门对置的是坐北朝南的正房,原来是祭祀祖先神祗的大殿,两侧东西厢房为族人商议处理事务的办公场所。庆幸的是,原来的《新建祠堂碑记》勒石,虽然字迹模糊,但完整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祠堂,怀抱祖德,慎终追远,强烈的认同感成为周氏家族团结兴盛的基础,传递着后人饮水思源、报本返始的一种情怀。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2021年,前周村对祠堂和相邻的戏台、文昌阁进行了保护性修复,现已竣工。</p> <p class="ql-block">  祠堂的东侧,紧挨的便是村中的古戏台,清代道光年间所建,是村民娱神慰祖、欣赏戏曲的场所。其青砖黛瓦、飞檐斗拱,前、后台分界处设置隔扇,后台有窗,朝东望去,美丽山川尽收眼底,一览无余。它的左、右两侧分别配置钟楼和鼓楼,北端楼为文昌阁。南侧端楼因交通原因于上世纪70年代初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  戏台位于山门之上,与山门巧妙结合在一起。从入村口看,仅见到戏台的后墙,但却是一座高大雄伟的山门,不见戏台的踪影。进入寺庙,才发现山门之上设有戏台。这种戏台形式是明清时期山地戏场建筑中最主要的布局方式,其构思精巧,造型奇特,实为建筑设计之佳作。戏台和山门相互依存,山门借用上设的倒座式戏台使其显得更巍峨高耸、气势不凡,戏台利用下设的山门增加神秘感,从内看则戏台高高在上,和戏曲的“高台教化”不谋而合。其和钟鼓楼、两端楼一起组成优美的视觉效果,高低错落,大小结合,互相呼应,协调统一。</p> <p class="ql-block">  由戏台、宗祠及南、西两侧房屋围合成的户府院作为观众空间。戏台不仅是人们欣赏戏曲的场所,也是人们休息、娱乐、聚会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原戏场院南侧有一株老槐树,葱茏郁勃,浓荫蔽日,但1975年被大队砍伐用作木材。2010年在院中重新栽植新槐。</p> <p class="ql-block">  在乡村,有“无庙不成村”之说,人们把生活的各种需要和愿望,都寄托于相应的神灵。</p><p class="ql-block"> 前周村旧时还有村口牌坊(石桥西)、五道庙(周福泰宅旁)、龙王庙(林管站前)、土地庙(灯山底)、山神庙、石狮爷等,每一个庙宇都寄托着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对于一个小山村来说,数量不少,可惜的是,现均已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  水生万物,地发千祥。土地是长期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之根本,尽管土地庙已毁,但与村中影壁共存的土地龛依然保留了下来,并在本次修复中得以保护。村中老百姓的土地崇拜也随处可见,其大小规模和主人的虔诚程度而有差异,多与影壁结合,或在入口旁侧墙上凿龛孔,做成砖雕或木构的小庙形制,龛内供土地神像,以红布覆盖。</p> <p class="ql-block">  特别要指出的是,前周村的村级影壁标准等级是较高的,它采用的是明柱厦檐形式,即有柱雨蓬,应该是和影壁下设土地龛有关。它在影壁前用木质廊架搭建檐廊,披檐以砖瓦覆盖,前面用两根木柱支撑,木柱下设石柱础。披檐下为一硬化场地,既可遮挡风雨,防止日晒,又扩大了活动空间,便于祭祀。</p> <p class="ql-block">  (四)历史环境要素</p><p class="ql-block"> 村内有井泉2处、石桥1座、石碑5通、石磨6盘、石碾16盘、上马石2块、石栏杆1处、影壁3座、石阶铺地1处、清代枣树3株、杏树3株等,体现了古村原生态的生活要素。</p> <p class="ql-block">  (五)民俗文化</p><p class="ql-block"> 前周村民间文化独有,民俗文化古朴,民间传说故事神奇有趣,农耕文化遗迹可鉴,古宅民居、庙宇建筑历史悠久。古戏台、周家祠堂、灯山会(寺)庙宇建筑群等传递着厚重的乡村文明,四合院、古窑洞洋溢着自然祥和家庭的温馨。</p><p class="ql-block"> 前周建村、卧牛山、灯山会、灯山会与燃灯古佛、牡丹花等传说和故事体现了村庄文化的底蕴。</p> <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最大的宗教便是祖先崇拜。</p><p class="ql-block"> 周家祠堂是前周村传统儒家文化的物化,它讲述着心灵到心灵的跋涉历程,是周氏家族精神教化的圣殿,传统观念、家族意识、乡土风尚和道德礼仪都在此得到宣扬和传承。宗祠外的戏台则让村民在熟悉的梆子声中,参悟着世事沧桑,感叹着人生冷暖。</p><p class="ql-block"> 祭祖仪式是族人与先人交流的方式,是缅怀先人的印记,如果没有形式上的载体,谁还会了解背后的文化呢?</p> <p class="ql-block">  据村中老人们回忆:</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春节祭祖,是村内最隆重的活动,有着至高的地位,在外之人都要赶回来,阖族全体参加。当年所有事宜由族人推选的户主(相当于社首)来全面组织安排,主要职责是挂存神祗、垒塔塔火、购摆供器、摊派祭品(莲花大供、枣山山、油蛋蛋、核桃、酒枣等)、清扫卫生、分发祭品、筹集钱物、收取布施、倒户(社)移交等。</p><p class="ql-block"> 从腊月十四开始,族里便组织人员脱煤糕、造烟花、准备文艺器材……,拉开了祭祀活动序幕。腊月二十八则蒸馒馒、筹供品、大扫除。年除挂神祗、放香炉、摆供器、贴对联等,忙的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  过年早上,天蒙蒙亮,族人便蜂拥而至,在鞭炮声中,男丁们都争先恐后前来烧香磕头。当地有句顺口溜很是形象:“正月初一天蒙亮,大人小孩都起床,提着供品拿着香,急急忙忙进祠堂,争抢烧烛头炉香”,以此来祭慰祖先,表达虔诚。</p> <p class="ql-block">  到正午十二时,爆竹齐鸣,香火高烧,由长者带领全体族人,向神祗焚香、敬纸、叩头。而后,族人依辈分批向祖先行三跪九叩之礼,烟雾缭绕,一派肃然。祭后,长辈们将准备好的铜钱一把一把洒向空中,让孩童们哄抢,抢到者预示来年吉祥通顺,气氛热闹,场面红火。周氏族人在这里感受着强大的家族亲和力。</p> <p class="ql-block">  殿内仪式过后,全村满丁(十五岁)以上人员在一起开席聚餐,祭祀活动进入高潮。族人们互道问候,推杯换盏,思念之苦溢于言表,激动之情尽在酒中。正像唐朝诗人王驾在《社日》中描写的一样:“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p> <p class="ql-block">  “塔塔火”底座和上部均呈圆形,越往上直径越小,形体呈圆锥形,像佛塔而被称为“塔塔火”。前周村“塔塔火”长期使用煤糕、石头砌筑。煤糕使用肥煤、红胶泥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而成,摊铺成一定厚度于平整的地面上,然后趁湿用锹分割成相对规整的块状,待三至四日半干后立起晾晒待用。底座用石头垒砌,其间有十字或井字形通风道口,口的顶部用长条形石板作过梁,而后其上堆叠煤糕成型。“</p> <p class="ql-block">  “塔塔火”置于户府院中心,处在公共场所,与过年闹红火、“跑场子”紧密联系,互相配合,具有娱神、照明、采暖、观赏、欢愉、兴旺、沟通的综合功能。</p> <p class="ql-block">  正月里天气寒冷,每到此时,村民们便围在火苗四射的塔塔火周边,或坐或站,边取暖,边听书,古今中外,家常里短,无所不谈。每到此时,妇女们拿着祭祀后分发的莲花大供、桃榴佛手、枣山山等到“塔塔火”上烘烤,老人们讲:凡是与神分享的食品,均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吃了“塔塔火”上的烤馒馒,免灾消祸,一年四季不咳嗽、不肚疼,还能治百病呢。莲花大供祭祀烘烤后,全家人分而食之,沾沾福气,可保一年之内眼明心亮,百病不生,平安无事。</p> <p class="ql-block">  按照现代说法,神祗(zhī)是一种错误的用法,正确为神祇(qí),指天神和地神,泛指神明。但在文水、交城这一带,老人们传承下来的就叫神祗,特指绘在土布或丝绸上并装裱出来的图像,并在过年祭祀时悬挂张贴在墙上作为神明的灵位之用。我们遵从古制,就称它为神祗吧。</p> <p class="ql-block">  前周村祖宗神祗用丝绸制作,高八尺,宽六尺,最上面正中间是始祖周岩的画像,清晰醒目,下有神路,左右均匀地划出了长二寸、宽半寸的长方形格子,格子内按左昭右穆格式填有已故祖先的名讳,一辈占据一行,世系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还要进行祭祀供献。正月十六是倒社的日子(也称拆散日),年除挂起的神祗在此日要卸下卷好,放入专用长木匣中锁闭,就存储在戏台北侧木阁楼内,以备来年再挂。由于“文革”中将此俗视为“四旧”进行批判,神祗被烧毁,祭祀活动停止。</p> <p class="ql-block">  祠堂是地上的家谱,家谱是纸上的祠堂。幸运的是,虽然神祗已无,但家谱却历经周折完整保存了下来,并经补充完善,延续至第19代,增加了家训等内容,即将付印。</p> <p class="ql-block">  灯山寺“三月三”传统庙会,有祭圣母、闹红火、放烟火、唱大戏、逛庙会等活动,善男信女钟爱的生殖崇拜“求子偷鸡鸡,许愿还花花”这一地方性信仰和民俗活动,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是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部分内容将在灯山会章节中讲述。另外,前周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放焰火在当地非常有名,制作和燃放技艺十分传统,还有后周。</p> <p class="ql-block">  正是由于前周村落形成较早,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格局肌理保存完整,传统建筑风貌依旧,非物质文化基本传承,故该村在2014年度被山西省住建厅确定为“山西省传统村落”,2016年12月列入国家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p> <p class="ql-block"> 三、森林植被</p><p class="ql-block"> 卧牛山满山苍翠是前周村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葱郁的白皮松是该村的第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对当时村庄的生动描写。</p><p class="ql-block">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漫收近景,绿树围绕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郭外的青山横斜相伴,又让村庄不显孤独,展示出一片开阔的场景。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跃然纸上,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清新幽静,舒心愉悦。</p> <p class="ql-block">  这是对旧时中国农耕社会村落的真实写照,而在现代工业化、城市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生态环境、生活场景那就更显得弥足珍贵。更让人感到兴奋的是,它离文水县城竟然这么近,自然天成,一片净土,完全称得上城市的后花园,具备建设森林公园的基本条件和潜力。</p> <p class="ql-block">  沿着龙泉沟一路西行,进入前周村的地域,抬头仰望,小山村坐落在绿树丛中,满目葱郁;登上灯山俯瞰,卧牛山山峦叠翠,绿海茫茫;进入村中,远瞧灯山,松青柏翠,四季常青;踏入林中,植被浓密,遮天蔽地;走在小径,绿树遮阳,鸟雀欢鸣;雨中漫步,烟雨霏霏,松涛阵阵。村庄和森林茂密的卧牛山融为一体,沟壑梁峁间绿意丛生,空气清新,沁人心脾。</p> <p class="ql-block">  前周村总面积3765亩,其中林地3195亩,目前是国家天然生态林保护区,全部属村集体所有,森林覆盖率75%,植被覆盖率90%,负氧离子浓度3100个/cm3,气温适宜,神清气爽,确实是一处难得的“天然氧吧”和避暑胜地。</p> <p class="ql-block">  前周村拥有如此丰富的生态资源,使得其满山皆翠,绿树成荫,泉水潺潺,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春季鸟语花香,山花烂漫;夏季林木茂盛,郁郁葱葱;秋季层林尽染,野果飘香;冬季林海雪原,生机盎然。</p><p class="ql-block"> 同时,由于植物茂密,蒸腾作用和保湿作用大,空气湿度高,地面辐射强,散热快,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那时的前周村,绿意滚滚,烟雾朦朦,更显妩媚,更觉娇艳。</p> <p class="ql-block">  卧牛山不仅山势奇特,而且树种别致,整座卧牛山从头到尾大多为针叶类树种,即侧柏、黑皮松、白皮松。三种乔木四季常青,茂密葱茏,漫山遍野,恰似牛毛,并且呈区域性分布。其中牛头皆为侧柏,树身扭曲盘旋,遒劲有力;牛背均是黑皮油松,皮厚笃实,承载负重;其余为白皮松,集中连片,密密麻麻,崇岭起伏,林海涌波。清风徐来,吹动一片碧色。</p> <p class="ql-block">  白皮松: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树种,属国家二级珍稀保护植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濒危(EN)。</p><p class="ql-block"> 白皮松为常绿乔木。幼树树皮光滑,灰绿色,长大后树皮脱落露出淡黄绿色的新皮。20年树龄的白皮松树干上老皮鳞片状剥落后,呈现出耀眼的白色。树皮白色或褐白相间,花纹美丽,俨如挺立于鸡群中的仙鹤,树姿优美,是松树里的高颜值种类。古人早有“叶坠银钗细,花飞香粉乾,寺门烟雨里,混作白龙看”诗句来描述白皮松的美丽与壮观。</p> <p class="ql-block">  白皮松不仅树皮发白,更独特有趣的是每个松针呈三支状(一般松针分两支),故又名三针松,奇松奇色,奇状奇闻。我国古代称为“栝子松”,当地叫做“栝树”。</p><p class="ql-block"> 白皮松树冠形状是塔形或伞形,树皮斑驳美观,针叶短粗亮丽,苍翠挺拔,四季常青,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早已成为城市园林绿化的优良品种,它可以孤植、对植,也可丛植成林或作行道树,均能获得良好效果。如吕梁市区龙凤南大街行道树。</p> <p class="ql-block">  在卧牛山步道两旁,有很多景观树,如“迎客松”、“仙人座”、“孔雀开屏松(凤凰松)”、“佛手松”、“鸳鸯(情侣)松”、“婀娜松”“留客松”等,形神俱在,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让人赏心悦目,成为芸芸众生中的主角,迎接八方来宾的光临。</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前周村及其周围地区白皮松生长繁盛呢?</p><p class="ql-block"> 其一:根据植物的垂直分布规律,白皮松一般生长于海拔500-1800米地带,其它地区则少能见到它的身影。白皮松耐瘠薄、喜阳光,适宜种植在光照充足、气候凉爽、污染较少的地区。前周村海拔1050-128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7℃,适合白皮松生长。</p><p class="ql-block"> 其二:白皮松适宜在砂质土壤中生长。砂性土壤是指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良好的土壤。如前所述,前周村位于山前大断裂的东侧,多为砂岩、页岩地层,砂岩风化而形成的砂质土壤是该区域的基本地貌。</p><p class="ql-block"> 其三:我的家乡交城县西社镇东社村,和前周村直线距离7公里,与前周村位于相同的地质地貌区域,白皮松生长茂盛,并逐渐成为白皮松苗木基地。</p> <p class="ql-block">  据明天启五年《文水县志》记载:“郝岭长栝。在城西北前庄山岭,相传生长千余年。高七丈有余,周长三十围,枝干蟠结,阴蔽二亩,一遇风则声响如涛,虽是三伏天,坐其下寒气逼人”。“郝岭长栝”为文水县古八景之一。“栝树”即白皮松,“栝树”所在地前庄村离前周直线距离仅2公里。尽管古时的胜景已不复存在,但说明此区域适合白皮松生长。</p><p class="ql-block"> 但同处一个区域,为什么前周村的天然森林能延续至今,周围地区基本衰败甚至消亡,木秀于林呢?这就是后续的保护和管理问题了。</p> <p class="ql-block">  森林的存在,也为前周村动植物提供了宽广的生存空间。该村树种有:松、柏、杨、桦、槐、柳、枣、杏、核桃等;灌木主要有:丁香、黄刺玫、沙棘、酸枣、山桃、山杏、荆条、照山白、绣线菊、忍冬、连翘、五味子、山葡萄等,野生动物有:松鼠、野兔、黄鼠狼、狐、狍子、野猪、猪獾、野猪、山雀、黄鹂、野鸡、褐马鸡、青蛙、蟾蜍、蛇、壁虎等;鸟类有黄眉、柳莺、大山雀、喜鹊、雁子、乌鸦等;中草药有:陈蒿、野苜蓿、野菊花、车前子、蒲公英、柴胡、党参、黄芩等。</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卧牛山有成为森林公园的基础条件呢?</p><p class="ql-block"> 其一:森林公园是以大面积人工林或天然林为主体而建设的公园。卧牛山有以白皮松为主的景观资源和观赏价值,包括地文资源、水文资源、生物资源、人文资源和天象资源等。</p><p class="ql-block"> 其二:建立森林公园的目的是保护其范围内的一切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并为人们休憩、疗养、避暑、文化娱乐和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卧牛山自然资源丰富,可根据规划和政策进行有关保护和建设。</p><p class="ql-block"> 其三:有生态旅游开发条件。近几年随着传统村落的名录录入和资金投入,对村中传统建筑进行了保护修缮,对村中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完善,再加上位置、交通、区域、市场优势,开发前景广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