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永泰寺塔,位于河南登封永泰寺北面的山坡上,建于盛唐时期,所以也被称为唐塔,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永泰寺塔,是一座单层密檐式砖塔,采用青砖黄泥垒砌而成,平面呈方形,塔的外壁敷有一层薄薄的白灰。塔身高耸,塔基底边长5.05米,塔体通高24米,壁厚1.6米。</p> <p class="ql-block">塔的南面有高2.6米,宽1.74米的券门,由门可至塔心室,塔心室内为正方形空筒状。塔身有11层密檐,塔身内部为空筒,塔门拱券形,南向。</p> <p class="ql-block">永泰寺塔,自下而上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塔檐逐渐内收,外轮廓的连线呈柔和的抛物线状。塔室内部仍为方形,空筒状。塔刹由仰莲、五重相轮等组成,其精美的造型,是我国现存唐塔塔刹中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永泰寺坐东朝西,面对少林寺,背依气势巍巍的望都峰,北临秀丽多姿的子晋峰,南有知崖万壑的少室山和碧波荡漾的少林水库。 永泰寺群山环绕,峰峦叠翠,林木葱郁,溪水萦回,宝塔点缀,景色清幽。寺前的登偃旅游公路南行1公里与207国道相连,交通方便。永泰寺是佛教禅宗传入中原后营建的第一座女僧寺院,还是我国现存始建年代最早的尼僧佛寺。</p> <p class="ql-block">北魏正光二年(521年),宣武帝元属的女儿永泰公主在中岳嵩山“出欲入道为尼”。其史孝明帝元诩便在子晋峰下的明练塔旁敕建一座尼寺,让妹妹永泰公主侍佛传法,并喜度官宦及平常百姓家的女子百余人为尼。因寺建在南朝梁武帝的女儿、中国佛教禅宗初祖达摩的四大弟子之一有练公主塔旁,故名明练寺。</p> <p class="ql-block">永泰寺之名始见于唐中宗李显神龙二年(706年)七月廿五日,嵩岳寺都维那憎道莹上奏朝廷,说明练寺“依山带水,形胜幽栖,不假多工,便堪居住”。整修竣工后,因“天恩为永泰公主于前件,故伽蓝置寺一所,请以永泰为名,特望度僧二七人……”自此,明练寺从创建到易名永泰寺,共经历了185年。</p> <p class="ql-block">金朝,永泰寺又更为永禅寺,是寺僧标榜自己是佛教禅宗正脉的一种表示。因北宋以后人们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佛教僧徒中也有言女僧人是“二僧”(含低人一等之意)之说,这是性别歧视的恶果。永泰寺尼僧把寺名改称永禅寺,当是对这种蕊欲偏见抗争的一种方式。金代永泰寺名僧均庵主圆寂后,其门徒为其建塔,塔铭即题为“嵩山永禅寺均庵主塔记”。</p> <p class="ql-block">元、明以后,永禅寺又复称永泰寺。这一时期永泰寺尼僧世系也多依照少林寺自元代初年福裕开始的“70字辈”的顺序排名论辈。所以,此时永泰寺有的尼僧便自称永泰寺是少林寺下院,把永泰寺称为永泰院或永泰庵。尼僧圆寂后也归葬建塔于少林寺塔林。如元至正四年(1344年)永泰院主圆公死后,建塔于少林寺塔林,塔铭上就刻有“永泰院主圆公之塔”8字,现在墓塔犹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永泰寺·肃然无为塔</span></p><p class="ql-block">明代肃然无为之塔,是座合葬塔。有关资料显示,肃然、无为普同之塔位于永泰寺唐塔东北约150米处,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为喇嘛式砖塔。塔分为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基座是一个高大的六边形须弥座,高1.18米。塔身似瓶形,高2米,较低矮,正面下部与基座连接处有一青石雕造的两扇关闭上锁的石门,两扇门上各刻有乳钉25个,共计50个。门框、门楣上线刻花草图案。石门通高0.43米、宽0.3米。</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永泰院或永泰庵之名在碑碣、墓塔中再没有出现过,均以永泰寺或永泰禅寺之名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永泰寺在历史上先后有明练、永泰二位公主在此出家,其规格之高,在中国佛教史上也是首屈一指。封建社会,皇室的人出家侍佛屡见不鲜。如北周的皇后先后有10人,全部信仰佛教。其中出俗为尼者有6人,武帝宇文邕的李娥姿皇后、宣帝宇文赟的朱满月皇后,静帝宇文衍的生母和宣帝的陈月仪皇后、元乐尚皇后、尉迟炽繁皇后,也相继为尼。因明练、永泰二公主是高居万人之上的“皇室子女”,不需要在人面前谦称自己成住的寺院为草庵茅庵。永泰寺从始建到现在已有1480多年的历史,都是以“寺”自居,世代居住于此的传法僧人都是比丘尼。这在有关永泰寺的历史文献中有详细的记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