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祎:梦萦巴师~巴师人(55)

寿乡人明明

陈祎简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55, 138, 0);">陈祎近照</i></p> <p class="ql-block">  陈 祎,女,壮族,1971年出生,大专学历,高级教师,广西都安县人。1991年6月毕业于巴马民族师范学校,八七级三班学生。多年从事乡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期间曾担任学校数学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工作,多年担任毕业班班主任及数学学科教学,获市级、县级颁发的教学质量达标、超标奖,获乡级"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称号,教学论文《数学练习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数学课堂贵在"真实"》、《珍惜教师这个职业》曾在《河池教育》上发表,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发挥线段图的优势作用》及《农村"问题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与研究》分别获县级、市级结题证书。课余喜欢游玩、读书,偶尔写些笔录,作些小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55, 138, 0);">陈祎(左)刚入巴师时,在校门留影</i></p> ~~~~~~~~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梦萦巴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前段时间,老班长韦明革叫我写一篇关于回忆母校巴师的文章,我搜肠刮肚,绞尽脑汁想了半天也挤不出个字来,毕竟三十年的教师生涯中,我基本上是与数字打交道(当小数学教师),久不耕笔,昔日在巴师收获的文彩日渐淡化。可每每打开相册,记忆的闸门瞬间打开,思绪如潮水般倾泻而出,巴师的学习、生活过电影似地清晰展现在我的眼前,让我魂牵梦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55, 138, 0);">陈祎在巴师办公楼前的留影</i></p> <p class="ql-block">  1987年7月,我以531分的中考总成绩考上巴马民族师范学校。因为当时我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家里兄妹五人都在读书。我是老大,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我在填志愿时连想都没想就在《学生志愿填报表》上郑重而庄严地写上“巴马民族师范学校”这几个字,整张志愿表上也没出现其他学校名称,我想,要是巴师没录取我,我就老老实实地修理地球。家里的经济条件决不允许我去复读。幸好上天垂怜我这个积极向上、永不服输的倔强女孩。我如愿跳过“农门”,成了当时人们十分羡慕的捧“铁饭碗”,吃“皇粮”的国家人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55, 138, 0);">当年的学生证</i></p> <p class="ql-block">  记得开学的那天,天还没亮,母亲早早起床,给我炸油馍,以备路上解饿。你不知道当年母亲是凭这一锅油馍支撑着全家的一切开销。在“磁啦磁啦”的油炸声中我蒙蒙眬眬醒来,我收捡好行李,背上行囊,在母亲的陪同下,借着微弱的月光,沿着坑坑洼洼、弯弯曲曲的小道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庙神公路旁搭班车。</p><p class="ql-block"> 上午八点,我们终于挤上了唯一一辆从"宜州——都安"的班车。大约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都安县城。下午已经没有了“都安一巴马”的班车,我们只能借宿在汽车站附近的一个亲戚家里。当晚,从家里带来的油馍成了餐桌上特色菜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55, 138, 0);">走出村里,奔向巴师。</i></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上,太阳刚刚从山头露出半边脸,母亲又陪我踏上去巴师的征程。我开始在头脑里描绘它的样子,那心中的喜悦如怀春的三月微波荡漾,沿途的桂花、夹竹桃以及不起眼的野菊也开了不少,它们这儿一簇,那儿一丛,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p><p class="ql-block"> 经过几小时的摇晃,我们乘坐的班车途经大化,登上渡船,过巴龙渡口,进入凤凰乡,再开上赐福大桥,直达巴马汽车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55, 138, 0);">走出大山,迎接曙光。</i></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下车,几个与我年龄相仿的学哥,学姐,满面春风地向我们走来,当他们得知我是来巴师学校报道时,便主动帮我们提行李,把我们引上一辆写者“接送新生专用车”字条的汽车上,再由司机开车把我们送到学校。</p><p class="ql-block"> 车子开出车站,向左拐,走过一段笔直的公路,再向右拐,经过一条狭长的街道,便来到学校大门口,我们在门口下了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55, 138, 0);">绿树成荫的巴师校园</i></p> <p class="ql-block">  站在大门口抬头看,“巴马民族师学校”几个大字映入眼帘,我知道这里这将是我梦起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走进大门,眼前是一条笔直的水泥道,道路两旁是四季常绿的冬青树,冬青树下是一遍长得密密麻麻的紫罗兰,它的上方立有四块分别刻有“团结、上进、求实、创新”的火炬形牌子,那八个大字,在夕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仿佛在告诉我:这是学校的教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87年的巴师校门</i></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幽静的林荫道继续往前走,便来到一片开阔的场地,那便是学校的足球场。我们在球场旁边的一棵大树下向班主任李老师交了30元的被褥押金,就到收发室领蚊帐和被子。我被一位学姐带进女生宿舍楼的一间宿舍。那宿舍的床沿上早已贴我的名字。母亲连忙帮我挂好蚊帐,铺好被子,整理好行李。一位与母亲相识的学姐早已帮我们打来了饭菜。我们三人一起吃饭,感受家的温暖,亲情的温暖,学校的温暖。当晚学校还专门安排我们新生及家属在县文化礼堂观看“飞车”表演:四个杂技演员各骑一辆摩托车在一个椭圆形的铁笼里互相追逐、转圈,时而你追我赶,时而上下翻飞,似众星拱月,又似龙腾虎跃。那紧张,惊险、刺激的场景无不叫人为演员们捏一把汗,继而为他们精彩的演技拍手叫绝。现在年近八旬的母亲偶尔谈起那场对她来堪称精彩绝伦的表演,津津乐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55, 138, 0);">87年军训时87级3班女生的合影留念</i></p> <p class="ql-block">  对我来说,巴师的学习生活既紧张又充满挑战。记得刚开学的头两个月,学校组织我们搞军训,训练的内容有队列练习,站军姿,拉歌、打靶、整理内务等。队列训练的时间最长,几乎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同学们每天在“立正、稍息、行进间三面转”中找军姿,在"齐步、正步"中磨砺,在“我是一个兵"的拉歌声中锤练,在“一二一”的口号声中体验军魂。我最喜欢的是打靶,身着黄色军装,配上蓝色裤子,腰间系一条黑色的皮带,再戴上白色手套,虽然没有呈亮的高桶黑皮靴,可一双白球鞋往脚上一套,挂上那跟自己差不多高的步枪,照那“军姿”一站,颇有几分军人气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55, 138, 0);">陈祎(左)在军训阅兵大会现场的留影</i></p> <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们八七三班集中打靶的那天,我和班上的几位女生站在指定的位置,随着一声“卧倒”,我立马往地上一趴,左手托枪、眯起眼,右手板机一扣,只听“砰”地一声,只觉枪托用力在我右肩上一撞,疼得我直柔肩膀。立身远望,只见对面的班主任李汉辉老师,双手交叉挥动小旗,原来我脱靶了,再看看脚下的弹壳,正冒着烟,像生我气似的。我重新鼓起勇气,调整姿态,在教官“三点一线”的指导下,剩下的几发,我终于打中靶子。不过与九环、十环无缘。尽管如此,我却很满足,我终究得摸真枪实弹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55, 138, 0);">阅兵大会上的标兵们</i></p> <p class="ql-block">  除了军训,各门功课的学习也不能落下。特别是冬季,更是挑战人意志的时候。记得89年冬季的一个早上,起床铃声一响,喜欢懒床的我不得不掀开被子,迷迷糊糊撸下床来,刚开门,大雾迎面袭来,我顾不上漱口洗脸,便深一脚浅一脚冒着绵绵细雨跑到校门口,那里已经有好多徘徊的同学,看不清人脸,只听有人议论:“雨蒙蒙的,路湿湿的,怎么跑?”也有人说:“不跑,本学期体育成绩直接宣布不及格!”想想那学期的800米长跑要考试,我心一狠,毫不犹豫地冲向雨幕。当我拖满身的泥水回到学校,早读的时间快到了,得赶紧冲凉,我住的四楼恰巧没有水。我一鼓作气,提着两只桶到一楼打水再爬上四楼,三下五除二,五分钟解决换洗。然后啃两个馒头,便到教室上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55, 138, 0);">当年使用的开水票</i></p> <p class="ql-block">上午除早读外,还上四节正课、文选、代数、物理、化学轮番上阵。当然也有课间活动,直到中午十二点半才得以休息片刻。下午政治、历史、心理、教育尽显角色。下午也是四节课,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是最后一节活动课。他们可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小组。如桃李园文学社,书画兴趣班,音乐舞蹈组、梦想蓝球队·····我则参加年级宣传部及班级团支部工作,主要负责宣传校内新闻,报道好人好事,组织团员参加各种团体活动。有时也光顾一下图书馆和阅览室。在消灭“二两一毛”的饭菜后,睌上再加两节自习课,这样就结束了一天的功课学习。</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当年给我们上课的年轻帅气的各位老师:从左到右覃塘肖老师、唐旭国老师、杨永辉老师、韦广寿老师、蒙冠怀老师、班秀和(87级3班第二任班主任)老师</i></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学习虽紧张,但也不忘过节。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过多姿多彩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三月三”和中秋节。</p><p class="ql-block"> 每到农历三月初三这天,学校学生会,团委、文艺队联合举办“三月三民族文艺晚会”,有时还邀清百色民师等兄弟学校参加。那天舞台上彩带尽情飘扬,鲜花尽情绽开笑脸,灯光闪烁,乐声悠扬、众星云聚,群星璀璨,学生表演的节目有小品、活剧、歌舞、魔术、气功及服装展示。什么柔姿舞、霹雳舞、迪斯科、探戈及伦巴纷纷上阵,在我看来,它们终究取代不了那富有江南韵味、色彩斑斓、款式多样的民族服装表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55, 138, 0);">巴马民族风情</i></p> <p class="ql-block">  当然“三月三”的巴马街更是热闹凡非。这天男女青年身着民族盛装,头戴饰巾,脚穿花鞋,腰系银带,手里提彩蛋和绣球,三五成群在街上游走,摆歌台,对对歌,要是碰上心仪的人便相互碰彩蛋、赠绣球作为恋爱的信物。我们学校是不准谈恋爱的,要不在女生宿舍楼旁怎么会有“男生止步”的牌子?胆大的只能加入地下工作。</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用木桶蒸出的五色糯米饭,特别香味可口。</i></p> <p class="ql-block">  热闹的是活动,陶醉的是美食。"三月三”这天学校食堂为我们提供丰盛的美食,有晶莹剔透的五颜六色,晶莹透亮的糯米饭,有乖巧玲珑、讨人喜欢的彩蛋,还有形状各异、香气弥漫的粽子。有板栗粽,红枣粽、花生绿豆粽、芝麻粽,无论是什么粽,它的馅总离不开一条细长的五花猪肉。我剥开一个,张口一咬,软糯绵滑,唇齿留香,那感觉好一个字"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55, 138, 0);">让人垂涎欲滴的五色糯米饭</i></p> <p class="ql-block">  中秋节,虽然不像"三月三”那样热闹,却也有让人回味的地方,每到中秋节这天,学校给我们每个同学都发了月饼,那月饼种类繁多,有叉烧的,板栗的、桂圆红枣的、也有芝麻花生绿豆饼的。每块饼上印有各种寄托乡愁的图案。我拿起一块细细品味,望着天上那一轮圆月,情不自禁地诵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句,品读"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的含义,于是感叹"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凄美。</p><p class="ql-block"> 巴师的节日让人回味,巴师的星期天更让你眷恋。对于我这样的"贫困户”来说,能有一次外出游玩的机会,那真是喜从天降、热血沸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55, 138, 0);">壮族三月三歌圩上的壮族姑娘</i></p> <p class="ql-block">  记得三年级下学期开学初的一天,我们八七级三班全体同学在王家贵政教处主任,覃明雷文选老师,班秀和班主任以及校医牙医生的带领下去百色参观,接受革命传统教育。</p><p class="ql-block"> 那天,汽车行驶在宽阔平坦的柏油路上,车内同学们有说有笑,有唱有跳,一片欢腾。我独坐窗边,望着窗外一座座往后跑的群山,一棵棵向后退的新绿,思绪万千……百色,革命火种和战火燃烧的地方,现在到底啥样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55, 138, 0);">87级3班在百色公园的全家福</i></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车子经过百色公园,当然免不了去光顾一下,"百色公园”倒不如说是"百花公园”。什么山茶花、迎春花、桃花、牧丹花,还有许多不知名的花竟将开放,它们一簇簇,一丛丛,风姿绰约,争奇斗艳:花香四溢,招蜂引蝶,也引来了赏花的人们。公园内假山怪石、泉喷池涌,亭台楼阁,掩映于绿树丛中。我们在那儿驻足片刻,便去了粤东会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55, 138, 0);">陈祎(左)在百色公园大门的留影</i></p> <p class="ql-block">  粤东会馆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旧址之一,那时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走进粤东会馆,一种恭敬庄重的感觉由然而生,会馆中央大厅的英雄群雕,栩栩如生,给我们再现了当年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让我们仿佛看到革命老前辈为了广大劳苦大众的解放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场景,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p><p class="ql-block"> 走出粤东会馆,我们便来到了田阳飞机场。以前只是在电影电视或报刊杂志上看飞机。那天能亲眼目睹实物,心情激动不已。宽阔的飞机场上,一条笔直的飞机跑道从机场的一头向另一头贯穿,跑道的两边整齐地并排着一架架军用战斗机,这些战斗机都用绿色的帆布罩着,我们是不能靠近的,唯一能接近的是离战斗机约50米远的一架民航飞机。我怀着好奇心走近它,这儿摸摸,那儿摸摸,差点没爬上去坐了。</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陈祎(后排右)与同学在东兰魁星楼前的留影</i></p> <p class="ql-block">  在回校的路上,我跟同学们也唱起歌来:"我爱祖国的蓝天……”。此外,我们还去过列宁岩,到过魁星楼,访过天桥,临过赐福,每一处都值得回味和珍藏。</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星期日,除了游玩,有时也看电影,写信,寄明信片,也干一些实际有意义的事。如:下食堂协助工友煮饭、炒茶,做勤工俭学。我收过废纸、空的酒水瓶、饮料瓶,卖过稀饭、月饼,收集过废砖头……不过参加的都是集体活动,卖废品所得收入用作班费,为班级订购报刊和杂志,开展各类班级活动等。</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90年,87级3班在东兰武篆镇小学实习期间,带学生到列宁岩参观学习</i></p> <p class="ql-block">  冬天的星期日也是我们女生练巧手的日子。宿舍成了我们手工的第二个场所。我们整天除了吃饭睡觉外,只剩下编织了。有织红毛衣毛裤的,有织纷袜子和手套的,也有织枕套和被罩的。有为家人织的,有为自已织的,也有为同学织的。我们买来《编织大全》,根据性别、年龄、高矮、胖瘦,一个花样一个花样地挑,一种颜色一种颜色地选,一种织法一种织法地找。在最终确定某种L织法时,已花了一整个上午。记得织毛线时,用情最多的是高义芳同学,她为我们班的一位男生,织一件淡黄色的长袖毛衣,织了好些天,衣脚已经起了大约20公分,看看别人织的,觉得自己织的花样不好,毫不犹豫,拆掉,重织!又过了几天,看见自已织的不如别人的结实,又换一付较细的针再织。这样别人一个月课余织成的毛衣,她起码用两个月甚至三个月,那一针针,一线线寄托着同学间的纯真和执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55, 138, 0);">87级3班到巴马盘中滩郊游时的合影留念</i></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追求款式花样的同时,也有为赶时间偶尔织成"时尚毛衣"。毕业前夕,我们班的学习委员也曾为班上的一位男生织过一件灰色毛衣。因为第二天就各奔东西了,头天织的就只差收袖口了,为了赶在天明时把成品交到同学手上便加紧收针,当织好后展开一看,两只袖子及不对称,后织的那只袖子上大下小,上宽下窄,这也许是当时年轻人最青睐的“蝙蝠衫”吧!无论织成怎样,那织进的是同学间的丝丝情谊,缕缕情意。</p><p class="ql-block"> 想当年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现芳华已逝,青春不再。可我们问心无愧,因为我们不忘初心: 忠于人民教育事业。每每听别人提起母校,我 心依然荡漾,梦萦巴师,怀恋学生时代的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9月10日(第38个教师节纪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55, 138, 0);">87级3班的毕业照</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