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恵东县北部山区的松坑,作为地名、村名,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座孕育于四面群山的小山村,自建村以来,村子虽然不大,但因为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处处都充满着田园气息,景观资源众多,被视为适宜人居的上佳之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日,再次打卡去了松坑,领略这个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的古老村庄的风采。随着对它的不断深入的了解,渐渐地发现这个村庄,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要表达的元素也很多。置身此地,它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太多让人心烦意乱的汽笛声,没有嘈杂的人群,听着悠闲的小鸟在轻轻的鸣唱,及偶有鸟儿从头顶上飞过,灵秀而又宁静,给人直观的感受,首先是赏心悦目的美感,“诗”和“远方”在这一刻和谐圆满。松坑,入眼的美景、入魂的惬意与闲适,是一个可以让人很容易平静下来的地方,令人流连忘返,而后才联想到其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们常用“沧海桑田”来形容岁月悠悠……。</p> <p class="ql-block"> 松坑的地理位置优越,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土地类型多(矿产)资源丰富,森林密茂,比邻紫金上义、梁化、多祝、安墩……区域性的特点,里面藏着的乾坤亮点,吸引了商家(过去)云集到这里,成就了远近有名的言商行商之福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松坑的地理特点是山多地少,属低山丘陵地区,周围山体太多是缓缓的,众山环拱,中心就是一个圆形平地,“形家”称之为“聚宝盆”。整个村庄布局依山傍水而建,既有田园也有小丘,还有河流,整个村庄山水环绕,四季常青,如诗如画。村中心流淌着一条母亲河,这也许是松坑山水灵气之所在。它发源于上村周边……。河水顺势而流,蜿蜒曲折北上,流入远方。从天空俯瞰,溪流潺潺相抱宛如一条玉带缠腰,将整个村庄环抱起来。河上有三座桥,搭起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也搭起了它的现代化。同时,它也更像是玉带上的三个扣子(借以锁住财气,为我所用)紧紧锁住。这看似简单的景物,内在却常常蕴含着深思远虑的“筹谋”,它也往往是村庄规划的重点,也往往是“点睛之笔”。散落两岸(河南与河北)的民居彼此鸡犬相闻,相互守望而居;河两边平畴远畈,境界开阔,展现了一幅丰饶富庶的农耕图景,是一个风光自然秀美,美的很难用一个言简意赅的词汇来进行描述,可以概括为枕山、环水、面屏的模式,的确是安居乐业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过了桥,就是墟市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松坑的整条街道,从头到尾(包括老街)不足300米。据村中老者(口口相传)及一些懂得松坑过往历史的本乡村人士回忆诉说:“不要小瞧这条墟街,它承载了不知多少代人的烟火气息,也收藏了不知多少代人的匆匆脚印。它,不能与城市相比较,过去这里还设有“当铺”的……”。“说起老街的宅子,那是有来历的”。厉害了,松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慢步这个历史韵味十足、古朴静美的老街,过去商人们日夜兼程的行商路,曾经把瓷器、药材、稻米、布匹、盐及茶叶等集散再贩卖到全国各地……。“当铺”、“商号(号头)”就应用而起并发挥巨大作用,快捷方便的商品交易频率、当时被传的佳话,至今还被人们传诵着;公平、合理、安全、繁荣而名扬四邻八乡……。这主要是当地当时的大户人家、经济实力雄厚的商户口碑、威望及墟主影响着这个街市“品牌高地”(市场)的繁荣走向,如顺势买地建铺(坐庄)自用或出租,或以“寡头”的身份保证交易买卖这个平台沒有欺诈,行使“商号(号头)”顺畅的信誉、诚信“担保”职责的责任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记载)查,是朱氏(九苞公分支世系)的十五世祖、十六世祖及十七世祖依附于官府并结盟,做强做大了生意并在这里开设了当铺并作为墟主来决定开墟日期的。他的行为、信誉影响着整个市场……(当然,这些属于家族历史文化或历史文化遗存,散发着的缕缕抚人心灵的淡淡乡愁,并不影响松坑一抹动人心扉的悠悠古韵)。松坑墟经过几百年历朝历代的发展,当地逐渐形成了一条长约百米、宽约5米左右的街道,沿街商铺鳞次栉比……随着当地当时“政治中心”的转移,辉煌了好长一段时间,盛极一时的街市也开始逐渐走向衰落……从保留下来的商铺遗迹,格局尚存,可见一斑。许多仍是清未风格、明清式韵味的岁月痕迹,彰显得古韵十足的厚重历史底蕴。剩存下来的如(二层)古楼等还孤寂静立着,在春夏秋冬的岁月轮回中,默默地向世人们诉说着当年在乱世里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 松坑人文轶事典故多,历史上名人多,自古就有“文化之乡”、“书香村”之称。碧水青山润养了松坑的文脉悠长,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康熙盛世,整个松坑的进士、举人、贡生(未进行统计)闻名遐迩,出过不少读书人……。</p> <p class="ql-block"> 松坑过去的繁华和兴旺,历经岁月的流逝和沧桑,有些故事已模糊,有些印记已被风化并逐渐被人们所遗忘,有一种给人习惯藏在无人在意的角落里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当无情的岁月将一片片黯淡无光的时光痕迹肆无忌惮涂抹在它那苍老疲惫的楼、墙面身之上时,当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快速发展,松坑欣逢盛世,乘着乡村振兴发展的春风,注入了一片新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松坑墟,风土人情、礼数,失去了当年它最鼎盛时期的地位和知名度,它把那些美好的旧时光定格在了这里,静静地等待着远道而来的人们,慢慢的品味它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松坑的地域文化丰富多样,宗教信仰繁荣、灿烂,历史文化积淀下的民情、民俗、民风如祈福文化、财神文化等这些非遗的民间行为习俗,在这里熠熠生辉。社庙、坛在乡村中供奉的菩萨、神民,收纳着乡民热情质朴的祈愿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但,这些原始的信仰,都是“多神教”,各信各的……同时,搭戏台、请戏班唱大戏的很多喜闻乐见的节目参与其中,好不热闹。</p> <p class="ql-block"> 松坑,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形成了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特性,在今天也还能寻找到“踪迹”,尤其是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依靠集体的力量,对山、水、路、村等进行综合治理,合作化、公社化时期因地制宜,依靠当地资源建起了石灰窑厂,“松坑石灰”声名远播半个惠东、海丰、惠阳淡水、东莞等地;开采铁矿石资源,大炼(钢铁厂)钢铁,支援国家建设;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前人不畏艰难修好的、崎岖的“担谷凹”步道石阶路,往安墩方向只能走这条来往都要上坡再下坡的路径,己经长草无人通行……)方便了人们的出行。</p> <p class="ql-block"> 松坑如今是一片改革和建设的热土,繁华之后,犹如洗净铅华的美人,没有了太多的商业,亟待一次现代化的提速,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的发展中绽放新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