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1987年部分劳家人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一、定居在八方</p><p class="ql-block"> 在阿鲁科尔沁旗原属岗台乡的外八方村,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初期,来了一户姓劳的人家,这户特殊姓氏,又有些别样口音的一家七口进村常住,在外八方村的村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村民们谨慎地和这个劳姓的人家交往着,议论着他们和现在已有几十户村民的不太一样的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 老汉名叫劳忠方,他是一个典型的江湖汉子,膀大腰圆,生性刚烈,浑厚浓重的朝阳口音里,说话办事的率直与坦荡;乐善好施的超常举动;以及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凛然与无畏;彰显着这位老汉的豪爽大气。</p><p class="ql-block"> 原来,他们一家是几年前随同劳姓团队从朝阳方向来北大荒落户的,听说北大荒属新开垦的地方,而且土地肥沃,适宜人类长期居住和发展,就举家北迁了。</p><p class="ql-block"> 他们劳姓团队从朝阳出发北上定居一开始的落脚地是劳家沟村,这里原来就居住着劳姓本家的近支和至亲,他们辛勤地在这片土地上耕耘者,收获着,体现着传统的男耕女织劳动,凭着劳姓人家总体强壮的体力和灵活的头脑,他们的经济状况已经达到自给自足,略有结余。</p><p class="ql-block"> 随着视野的开阔,劳忠方老汉对周边四十里地方圆的村落都进行了不同方式的考察,最后他把视线瞄准在具有发展潜力的外八方村。</p><p class="ql-block"> 外八方属沃野平原区,因满洲国时期实行土地围垦政策,计划内的查布嘎南区,当时实际统计在册面积之外多开垦了八方地而得名,这里土地总体一马平川,植被茂盛,鸟语花香,是耕作与养牧的最佳地方,劳忠方老汉决定将居住地由劳家沟迁往外八方村。</p><p class="ql-block"> 刚迁至外八方村的劳氏一家,定居点选址在老住户马文秀前院,全村唯一的一眼井的后面,在搬来外八方的十几年里,靠着爷几个勤奋的劳动,家里日子越见富足起来,他们置买了属于自己的耕地,牛车,农忙时下田春种夏锄秋收,冬天里就打踅子编炕席,搞副业,家庭经济呈现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气势,日子过得越来越顺,他们甚至招来了协助家中劳动的常住雇工,按着当时最乐观的计划,他们马上就要筹划拴制四套马车,农时参与农事活动,冬闲时节搞运输跑开鲁增加副业赚钱门路。</p><p class="ql-block"> 劳忠方老汉膝下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他本人虽然不识字,但是,对于过好日子,发家致富,他一点都不怀疑也不含糊,他对三个龙睛虎眼的儿子充满了无限的希冀与憧憬,按照他的设想,他把三个儿子的名字分别赐为存、粮(良)、富。意在让劳氏家族迅速的兴盛起来。</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代初期,外八方村盛行起了掷骰子、推牌九的赌博娱乐游戏,开始是小打小闹,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赌博的数额也越来越大,年届五旬开外、手头宽裕的劳忠方老汉也经不住诱惑,参与其中,赌场就是战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次赢了,下次还想赢,本次输了,幻想着下次赢回来,场次越来越多,瘾头越来越大,在家说一不二的劳忠方老汉索性把赌局设在了自己家里,尽管这时家里已经进了两房儿媳,连大孙子都已经十岁多了,但是有谁能对他的大男子主义说一个不字呢?到1944年,又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从春季开始,一直未有有效降雨,外八方的老百姓,到处举家乞讨者比比皆是,颠沛流离、冻饿而死的外乡人也司空见惯,真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劳家虽未流落他乡,但是,家里的多年的一点小积蓄,遇到了颗粒无收的灾年,又加之老汉几年的赌博输钱,两者加一攻,几乎折腾的所剩无几了,按照老汉的吩咐,让两个儿媳给赌场中的赌徒们包饺子顶账,在寒冬腊月大雪天里,一贫如洗的两个儿媳只能穿着单薄的衣服伺候赌局,日子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儿子儿媳为了还清老汉日益增多的赌债,曾披星戴月的劈秫秸,编炕席,炕席编了无数张,有时,一令炕席还未编好,早已经有要赌债者在等候了,通常是,一令炕席刚一编完,就已经被人揭走了。最让人寒心和难以忘却的是:由于连日输钱,一天,老汉甚至下了一个大的赌注,把家中唯一的一头黑色毛驴也抵押出去了,满指望换回大一点的回报,谁知照样出师不利,几个回合下来,全盘皆输,毛驴属于赌场上的赢者了!当沮丧的老汉领着赢者李春林出现在正在碾道里推碾子的大儿子大孙子面前的时候,赢者李春林毫无客气地将还在拉碾子的健硕毛驴卸下欲要牵走,一向尊循孝道的大儿子在一旁只能是无可奈何地落泪,而十二岁的大孙子劳真山则是哭喊着拽着毛驴的尾巴不给,然而,这一切显然都无济于事,毛驴还是被赌场上的赢者李春林牵走了。</p><p class="ql-block"> 二、建设大宅院</p><p class="ql-block"> 劳忠方老汉是个颇有意志力的咬钢嚼铁之人,转眼迎来了令人难忘的1945年,去年的自然灾害,加上几年来赌博给家庭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心理创伤,每每回忆起这些年家里发生的一幕幕诸多的不愉快,家里人如泣如诉的一再劝说,让他心里滴血,痛定思痛,他决定立马改掉赌博恶习,回归到全家同舟共济向着美好的生活的正确轨道上来!</p><p class="ql-block"> 浪子回头金不换,为了摆脱这个已经习惯了的赌博环境,他决定再次搬家,还在春寒料峭的早春季节,他们就搬到了远离现居住地四里之外且住户稀少的东梁外暂居了。</p><p class="ql-block"> 1945年,是风调雨顺的一年,是农业上撒籽就收的一年,这一年,全家人老少人尽其力,同德同心,农业获得了空前的丰收。在政治上,苏联对日宣战,大批支援我国抗日的苏联远东军、坦克、装甲车浩浩荡荡的经过我村西沼向南部挺进,侵占中国长达14年之久的日本帝国主义于当年8月15日宣布投降了!</p><p class="ql-block"> 1946年,解放军的连天炮火,摧毁着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外八方村是和东北解放区连成一片的最先获得解放的地区之一,紧接着进行的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劳家人和全国全村的广大人民群众一样扬眉吐气、喜笑颜开!连续几年,劳家的经济状况与日俱增,芝麻开花节节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切都是“千钧霹雳开新宇,万里东风扫残云”,赌博这个旧中国遗留的社会毒瘤已经彻底的抛弃在人类历史的垃圾堆。</p><p class="ql-block"> 1950年初,老汉召集已经相对富足的劳家人商议,要建一处出人头地的大宅院,并请下当地颇有名气的风水先生动用当时最时髦的罗盘仪测量定点,院址选定在外八方村最东方的一处山坡上,这个位置,如果在老村的任何一个位置观看,高高在上,属于这个村子的制高点,风水先生荐说此处宅院:“大家气魄,王者风范!”</p><p class="ql-block"> 大的方向定下来,房屋的建造任务马上就开始了,建筑工地上到处是村里肯卖力气的亲戚朋友和能工巧匠,挥锨夯土者有之;刨锛制柁者有之;建房工地上一片沸腾。按照劳家一品当家人年届六旬的劳忠方老汉,和辅助他当家理财的二儿子的设计,劳家新址采用中华民族传统的四合院建制,占地面积2.5亩,正房五间,用两架大木柁挑空,东西屋分别是两个两间一明大卧室,每个房间内净剩长度6.6米,宽6米,两间一明的大炕设计也是别具一格,每个大炕的长度都是6.6米,这样的构造和建筑,颇有些辽宁朝阳大户民居的味道,造型别致、明亮宽敞,在外八方村尚属唯一。</p><p class="ql-block"> 东西厢房也是分别按对称的五间房建造的,正房五间加上东西厢房的建造完全是选用褐色石头根基,青石板铺檐,褐色石头是劳氏兄弟经过一冬天的辛勤劳动,从笔架山石场起运的,而青石板的起运则是在异常险要的笔架山主峰北端,用石头最多、耗时最大、劳动强度最重的是大院四周的延长近180米的院墙,院墙的石头根基宽度是一米,院墙的高度是2.5米,这些繁重又有着几多危险的活计,体现了劳氏兄弟的精诚团结和无与伦比的吃大苦耐大劳精神!</p><p class="ql-block"> 新颖、气派、讲究、时髦的劳家大院在20多人的专业团队,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劳动后已经初见端倪,那15间房子铺设整齐、华丽牢固、又略有延伸、兼具观赏又实用的青石板滴水檐,确是外八方村乃至岗台地区的独创,也是劳家大院充满神秘和漂亮的一大景观。</p><p class="ql-block"> 大院之所以让人流连忘返、目不暇接,还绝不仅仅是它在这个地区建造的规模和特色,还在于它坚持几年的人性化、超一流的附属设施建设,在那个运输以及各种劳作条件都相对原始化的年代,劳氏家庭又从道尔其格的石山上请回了重达一吨多的石碾和石磨,并在西厢房的其中两间建立了劳家大院独有的碾道和磨坊,这在上个世纪中叶大多数人家都在为了填饱肚子而不分昼夜、不畏严寒酷暑地排班占碾子、抢磨道的时候,劳家人却是一脸轻松,碾米磨面是每一个家庭都会在生活中面对的现实,能够预见到且能驾驭这样似乎简单却又是体现综合实力的的构想和实践,这充分展示了劳家老一辈的前瞻性,以及对今后岁月美好生活的信心。</p><p class="ql-block"> 细微之处见精神,再看一下他们碾道和磨道里的附属设施吧!这里有全村都并不多见的四个涡轮的大扇风车、有排列有序的大笸箩、小笸箩、撮子、大簸箕、小簸萁、粗筛、细筛、粗罗、细罗、二细罗、笤帚、扫帚、还预备了计量用的升、斗、秤,总之,装粮食的家具,以及不同粮食加工过程的每个环节的工具应有尽有,在这里推碾子磨豆腐就其使用家具的完备程度来说,绝不会让你手忙脚乱,无所适从!需要提及的是:劳家人对于每一个远道而来的碾米磨面的人都会提供热情的帮助,这也是劳氏家族乐善好施理念的最好传承和诠释。</p><p class="ql-block"> 劳家大院是独自建在一个小山上的,除了大院的前边有少量的几个住户外,大院的东、西、北侧均是无遮无拦的阔野,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劳家大院的组成部分绝不仅仅是这主院子的2.5亩宅院和15间大房,院子的东西侧还配有农家过日子的各种家畜家禽圈舍,一切都是建设牢固,设计一流的精品。劳家大院的全部还包括主院落之外的两大侧翼。</p><p class="ql-block"> 主院套的东侧是占地二亩的菜园,菜园的四周栽满了榆树,不同的年份,均种植着不同品种的蔬菜瓜果,这些应时菜系供应着20多口人对基本生活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大院西侧是一个占地二亩的场院,这在1956年以前的合作化前夕,每个农户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合作化之后,农民打场的场所都实现了相对的统一,这个场院就成了劳家的御用田园,在棉花靠供应,用布紧张的困难时期,这个田园还承载了劳家多年精种棉花的历史,东厢房里,有自己家的弹棉机和织布机,这是劳家传统上男耕女织历史的延续,这些过日子之道见缝插针地利用,对于缓解全家棉花短缺,缓解全家布匹短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三、大院协奏曲</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劳氏大家庭是一个团结奋进的优秀团队的话,那么,这个团队的总指挥就是历经磨难、有过多种经验教训的、性格耿直的劳忠方老汉,他仗义疏财、同情弱者、对外对内主张公平正义、礼貌待人,为整个家庭树立了优良的家风。也使晚辈们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时光,饿殍遍野,流浪乞讨者甚多,每当走路的或者讨饭的出现在自家的门下,他都吩咐家人安排这些确有困难的群体吃上饭,或者给些小米,或者安排住宿等恰当的帮助,许多曾经接受过他老人家帮助过的人都对他充满着敬意和感激。同样,他老人家的的善举也极大地增加了全家的凝聚力。</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以后,他也曾着重培养自己二儿子的处事外交以及决策能力,他的二儿子也确实十分出色,对家庭治理,农事安排,对外交往,可称之为滴水不漏。劳老汉的大儿子是一个干起活来把黄昏当黎明的人,是一个不多言谈而且率先垂范勇于担当的人,他的小儿子也是一个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从不挑事的一员过日子好手。家庭主妇们更是夫唱妇随,众人捧柴火焰高,每个人都举洪荒之力维护家庭团结,所以,自五十年代起,劳家一直是全村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劳忠方老汉非常关心孙辈们的成长,经常鼓励支持他们参加有益的公益活动,并建议把自己崇尚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理念转变成十几个孙子的名字,以示念念不忘,“山、岭、林、江、海、河”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自然景观都是他老人家赐给孙辈们的念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8年,劳氏大家庭的人口已经发展到26口,劳老汉及时召集儿子们开会商量,树大分枝乃属正常,首倡三个儿子各立门户,在尊让友好的气氛中,最后商定:劳家大院归属人口较多的大儿子一家接管并长期拥有,对其他两个儿子也都在做了较为合理的物资分配和房产安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2020年劳真林老先生80大寿,部分家庭成员合影,他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本文形成的大部分资料,都是这位老先生讲述提供的。</span></p> <p class="ql-block"> 自六十年代开始,劳忠方老汉一直器重的长孙——劳真山成为了劳氏家族的实际掌门人,劳真山先生遇事沉稳,行为果断,善于吃苦,有大局观念,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当家人,具备驾驭操家理财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劳真山先生当过多年的生产队长,凭着他讲信用,会办事的能力,在我们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在他所负责的生产队社员的口粮出现断顿的时期,曾多次深入到达拉罕、石桌子等粮食产区为社员借粮,渡过难关。</p><p class="ql-block"> 他同时又一直是颇有名气的外八方评剧团的团长,兼具锣鼓场乐队领衔,一场好戏的开场和收尾,取决于他的开场敲锣和一锤定音,兴趣使然,偶尔他也曾是二人转演员,因为他的慧眼识才,向大队领导推荐了外地进驻的评剧天才导演——马成龙,一度使八方评剧团的演技名扬四方,他曾多次带队到开鲁、左旗、等邻近旗县巡演。</p><p class="ql-block"> 劳真山先生善于交际,豪爽为人,经常有远方的客人光顾他的深宅大院,他都以家庭主人的身份好酒好菜地接待迎候。在他家宽敞明亮的大宅院里,曾经多次以大队临时会议室的角色召开过社员大会,作为评剧团的团长,他也曾把自己家当做剧团临时的彩排场所。</p><p class="ql-block"> 群雁高飞头雁领,他的治家方略也深得家庭成员地拥护和称赞,在他所领导的二十多口家庭成员中,每个成年人的家庭义务各有分工,各司其职,生活用品的分配也要坚持大体公平。请看他们做饭的大锅吧!他们用得大锅是18印,18印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这预示着大锅能盛150斤水,或者能做30人的饭!他们用的笊篱直径40公分;他们用来分饭的饭杈是专门从铁匠炉做的;20多口人吃饭的饭桌是什么样子呢?在那些特殊的年代,每顿饭都是分两次才能吃完的,少年儿童占家庭成员的多数,他们所用的条桌是宽75公分,长2.5米。男性成年人使用10人桌与少年儿童同时就餐,女性成年最辛苦,她们做在前面,吃在后面。</p><p class="ql-block"> 少年儿童占多数的劳家大院,孩子们从小就受到大人们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集体开饭时,需要一个有权威的长者精心指挥并维持秩序。他们从小就不缺朋友,从小就不缺玩伴,他们经常在大人的引领与呵护下,藏猫猫、打包围、踢毽子、玩跳绳,他们稚嫩的欢声笑语经常在大院中回荡。</p><p class="ql-block"> 和某些社会组织一样,在来自多方面的20多口人中,也会有一些小的磕磕碰碰,或者对某些事情的不同看法,能够维系家庭团结的中流砥柱们的一番工作会使这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毕竟大家都是一家人,1968年开展的斗私批修运动,也使这个大家庭受益匪浅,他们讲团结、比贡献、全家总体在既体现民主意志,又力求在心情舒畅的氛围中生活,看到劳氏家庭成员良好的精神面貌,十里八乡的知情群众都对这个大家庭投射出既神秘又羡慕的目光,是啊!在这座高墙耸立,青石板铺檐的大宅院里,信心满满的劳家人创造了一个整体发展的奇迹,真可谓:“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p><p class="ql-block"> 1973年,劳真山先生领导的家庭成员又已经发展到26口,哥四个再次心平气和地坐起来商量,劳家在东山发展的总体方向不变,他的三个弟弟在大院的东侧依次选址盖房,劳家大院则由德高望重的大哥劳真山先生继续领航!</p><p class="ql-block"> 是偶然的巧合呢还是故意为之?神秘的劳家大院!1958年发展到老一辈的26口,15年后的1973年又在这个大院发展到支系中新生代的26口!这个大院见证了家和万事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一缕轻风 我悄悄地来 携着春雨 点燃夏绿 吹熟秋硕 我轻轻地离开 洒一路情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