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王安石与临川籍吴居厚的关系及影响</p><p class="ql-block">万 卿</p><p class="ql-block">今年是北宋文学家、改革家,一代良相,临川先生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也是他的恩师一代词宗宰相晏殊诞辰1030周年。为参加今年这两个纪念性学术研讨会,特撰两文发相关主办单位,以备候选。</p><p class="ql-block">宋仁宗朝(1022.3-1063.4)41年间</p><p class="ql-block">1037年,即宋仁宗景佑四年,16岁的王安石随父亲王益入京上学,以文结识同在京城上学的好友曾巩,曾巩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的文章,得到了欧公赞赏。</p><p class="ql-block">1039年,即宋仁宗宝元二年,时年18岁的王安石正在京城汴梁上学。据新版《临川县志•吴居厚》P665页载:该年,吴居厚出生在临川县张公楼湖村(今属进贤)。事实上进贤县张公镇没有楼湖村,只有楼源吴家村。楼“湖”,应当是五笔输入法把“源”误键成“湖”字了。该志载,吴居厚登嘉佑八年进士。吴居厚比王安石小18岁。</p><p class="ql-block">1989年12月版《进贤县志•吴居厚》P558页言:吴居厚(1039-1114),字敦老,北宋洪州沆村(今进贤张公乡渣兰村)人,嘉佑二年(1057)进士,时年十八岁。</p><p class="ql-block">据《钦定四库全书》/宋史/卷三百四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吴居厚•枢密院吴公墓志铭》言:……上世尝徙籍临川,自公复家豫章。曾大父某赠太师昌国公,配曰韩国夫人,益国夫人杜氏。大父某,赠太师庆国公,配曰越国夫人晏氏,魏国夫人葛氏,晏即丞相元献(晏殊)公女也。父某,池州录事参军,赠太师秦国公,配曰燕国夫人饶氏。公幼孤克己自立,博涉载籍,尤精先后汉书,入太学,众儒重之。嘉祐八年第进士。……</p> <p class="ql-block">吴墓志铭》说,大父某,赠太师、庆国公,配越国夫人晏氏,……晏即丞相元宪公女也。元宪,即元献公,亦即宰相晏殊公讳名。经笔者于2021年10月6-12日撰成《晏殊家谱与〈吴居厚墓志铭〉比照研究》一文,确定为越国夫人晏氏,应当为晏殊亲第四姑姑。至于吴居厚嘉祐八年(1063)登进士第,时年24岁,比较可靠可信。</p><p class="ql-block">1040年,即宋仁宗康定二年九月,49岁的临川人晏殊得宠,加拜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p><p class="ql-block">1042年,即宋仁宗庆历二年。三月,晏殊以刑部尚书、吉祥阁大学士、枢密使加兼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成为宰相。当年,21岁的王安石时登进士第,列第四名。初授淮南节度判官。可见,宰相临川人晏殊就是王安石的恩师,所以后来王安石就以临川先生自称。</p><p class="ql-block">据清代《南昌县志》载:吴居厚,名敦老,谱名居实。先祖本今南昌县吴石桥人。曾祖父少文,仕抚州昭武军,镇市照磨,罢官留居临川。居厚以抚州临川籍登进士第,晚年谢政归省,居南昌城东湖旁瓦子阁,即褒贤阁。</p><p class="ql-block">吴居厚晚年自称洪州人,故《南昌府志》、新《南昌市志》、新旧《进贤县志》、旧《南昌县志》、新旧《临川县志》、旧《新建县志》俱载其传略。今进贤县张公镇渣兰村有《吴氏宗谱》,吴居厚列第一世祖。张公镇楼源吴家有祠堂祀俸。</p><p class="ql-block">1063年,即宋仁宗嘉祐八年,王安石42岁时,其母亲病逝,辞官回江宁守丧。该年,24岁的吴居厚在京城汴梁中进士,而他外曾祖父晏殊已仙逝8年。早在6年前的嘉祐二年(1057年),曾鞏、曾牟、曾布、堂弟曾阜,还有曾巩的妹夫王安石的学生南城人王无咎(1024-1069,即王补之)、王彦深(王幾),一个家族6人同科登进士第。</p><p class="ql-block">吴居厚首任潭州攸县(今湖南攸县)主簿,改大理寺丞,迁殿中丞。</p><p class="ql-block">宋英宗朝(1063.4-1067.1)4年间,王安石、吴居厚无有记录。</p><p class="ql-block">宋神宗朝(1067.1-1085.4)18年间</p><p class="ql-block">1070年,即宋神宗熙宁三年,49岁的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他向全国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p><p class="ql-block">这一年,吴居厚31岁,他得到了宰相临川先生王安石的关照,正出任武安(今湖南长沙)节度推官。吴居厚尽力推行临川先生王安石新法,核准闲田荒地,以均给枚山的徭役耕种,取得成效,升天章阁侍制(皇帝文学侍从官,相当于图书馆馆长)。</p><p class="ql-block">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是春,王安石时年53岁,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变法遭到了朝臣反对,有的上疏论新法过失,力谏罢相王安石。同年四月,慈圣和宣仁两位太后亦向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宋神宗对变法也产生了怀疑,因此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改王安石任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从礼部侍郎超九转而为吏部尚书。王安石第一任宰相实际在位大约4年时间</p><p class="ql-block">王安石罢相后, 吕惠卿、韩绛二人坚持王安石制定的变法。吕惠卿掌握大权后,担心王安石回朝,借办理郑侠案件的机会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又兴起李士宁案件来颠覆王安石势力。韩绛觉察到吕惠卿的用意,就秘密奏请宋神宗将王安石召回。</p><p class="ql-block">1075年,即熙宁八年。二月,54岁的王安石再次拜相。吕惠卿被外调到陈州任知州。王安石复相后,因变法派内部严重分裂,得不到朝廷更多支持,新法很难继续推行。</p><p class="ql-block">《吴墓志铭》言:熙宁八年,东南饥,选公(吴居厚)计,置六路赈济米斛。时州县定簿法,均役钱。咸平政绩乞就,除本路勾当。公使官措置,从之奉使还。擢司农寺主簿。俄迁丞召对,神宗奇其财,除河北西路常平。顷之,入觐,奏事殿中。神宗面谕,以究其心职,事不孤寄,属赐朱衣银鱼。</p><p class="ql-block">1076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55岁的王安石多次托病请求离职,他第二次出任宰相实际任期为1年半时间。同年,长子王雱病故。十月,王安石辞去宰相,外调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p><p class="ql-block">1077年,即宋神宗熙宁十年,56岁的王安石,改任集禧观使,封舒国公。</p><p class="ql-block">1079年,即宋神宗元丰二年,王安石再次被任命为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改封荆国公。该年,40岁的吴居厚由在朝官职出任河北常平仓提举。以新法为典范,增订《损役法》五十一条,为神宗所赏识,赐给银绯,晋任京东路(今河南商丘南,后分东、西两路)转运判官。不久,又升副使、转运使。朝廷大兴盐铁贸易,他竭尽心力,政绩卓著,受到神宗帝器重和褒奖。</p><p class="ql-block">1081年,即宋神宗元丰四年,吴居厚42岁,移任京都转运判官,就升副使,除天章阁侍制、京都转运使。在任期间,以盐息钱170万市绢给河东马直。不两月,又以辩闻,诏复奖。谕知密州,以盐岁铸造大铁钱20万,支援陕西边关军饷,召募牧民养牧马匹,进而安置游民散夫。(据《吴墓志》整理)</p><p class="ql-block">神宗嘉誉其“于职分之外,恤及他路,非才智有余不能”。因功增秩一等赐三品服。</p><p class="ql-block">宋神宗朝,正是王安石在朝主政变法时期,在王安石领导下,是吴居厚政绩最为突出的时期,是深得宋神宗赏识的一朝。</p> <p class="ql-block">宋哲宗朝(1085.4-1100.2)15年间</p><p class="ql-block">1085年,即元丰八年。三月,神宗去世,宋哲宗赵煦即位,改年号为元祐,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王安石作为重臣,被加为司空官职,位居正一品。</p><p class="ql-block">在神宗朝,高太后就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她听政后,就立即起用司马光为宰相。司马光提出“以母改子”,全面废除王安石新法。</p><p class="ql-block">因王安石新法受阻,吴居厚亦遭弹劾,他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不久转知庐州 (今合肥)。</p><p class="ql-block">1086年,即宋哲宗元祐元年。四月,王安石在江宁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获赠太傅,葬于江宁半山园。</p><p class="ql-block">该年,吴居厚47岁,知庐州。此后十年时间,没有得到重用,对于荣悴吴居厚都不在意。</p><p class="ql-block">1094年,即宋哲宗绍圣元年,吴居厚55岁,以朝廷集贤殿修撰官职起用,为江、淮、荆、浙转运使,掌管东南六路漕运,兼管制茶、盐等事。他随即疏浚运河,以利漕运,灌溉农田楚、海二州农田亦受其利。因功升户部侍郎、户部尚书。后晋升光禄大夫,以中书侍郎加升门下侍郎。</p><p class="ql-block">1095年,即宋哲宗绍圣二年,56岁的吴居厚以龙图阁学士身份出任开封府知事。不久,奉旨修永泰陵(宋哲宗的陵墓),出任桥道顿递使。其间因久雨,耽误了竣工期限,被贬知和州(今安徽和县)。后为陕西转运使,复任开封府尹。</p><p class="ql-block">宋徽宗朝(1100.2-1126.1)</p><p class="ql-block">1103年,即宋徽宗崇宁二年。四月,吴居厚晋封中大夫,官拜尚书右丞,官位正二品。在朝与宋徽宗比较亲近。</p><p class="ql-block">清同治间江璧纂《进贤县志》[p65]言:宋崇宁二年(1103),从郡守张绶请升镇为县,而割南昌归仁、崇礼、崇信、真隐四乡,及新建玉溪东、西二乡置县。大观二年(1108)复返新建二乡,而割南昌钦风乡益之。【此注:来源清康熙聂当世纂《县志》】。崇宁二年(1103),分南昌四乡、新建二乡合本镇,改为县,仍曰进贤。【此注:来源《宋朝会要》】</p><p class="ql-block">笔者认为,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豫章郡守张绶呈请析南昌、新建二县乡置进贤县的报告,是由吴居厚接到,再呈送给宋徽宗,才得以批准通过。今进贤张公镇、白圩乡在北宋是为临川县北乡,是吴居厚故里,因为吴居厚成立的功劳,将张公、白圩、云桥三乡土地一并划入进贤县管辖,县城设置在吴居厚家乡附近大茅渡。今张公、白圩、云桥等乡镇古时为进贤县第一都、第二都,统称为归仁乡。当今这两个乡镇口音仍然非常接近临川话。</p><p class="ql-block">1104年,即宋徽宗崇宁三年。九月,为右光禄大夫、尚书右丞加中书侍郎。</p><p class="ql-block">1106年,即宋徽宗崇宁五年。正月,以右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加门下侍郎。</p><p class="ql-block">1107年,即宋徽宗大观元年,因年高,告老退位,以资政殿学士改任鸿庆宫提举、东太一宫使,恩许仍服团金球文带。后知亳州、洪州,改太原道都门、佑神观使。</p><p class="ql-block">1110年,即宋徽宗大观四年。八月,吴居厚以资政殿学士、宣奉大夫、佑神观使加中书门下侍郎;十月,迁知枢密院事。</p><p class="ql-block">1113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正月,以武康军节度使知洪州.</p><p class="ql-block">1114年,即宋徽宗政和四年,吴居厚病逝,享年75岁。宋徽宗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赐御葬于进贤麻山,魂归故里,故该古乡镇统称归仁乡。其墓址位于今进贤县白圩乡杨孟坑罗家村。文革期间,该墓遭毁,仅剩墓碑大乌龟基石卧于村水塘边,村民们称吴居厚为“万天官”。2019年,由江西吴氏文史研究会出资,进贤县文物所对该墓进行了考古发掘。</p><p class="ql-block">吴居厚一生著有《吴居厚集》一百卷(《宋史•文艺志》)、《吴居厚奏疏》一百二十卷,已佚。 事见《丹阳集》卷一二《枢密吴公墓志铭》,《宋史》卷三四三有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万卿 2021年7月19-22日、10月12日于南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