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旧事(三)

凤凰于飞

城外旧事(三)<div>——教师节之际回忆高中期间的学工学农学军片段 </div><div><br> 今天是中秋节,世纪偶遇教师节,团圆与感恩相逢,沉浸在双节喜悦之中的我,望着窗外皎洁的明月,不由地思绪涌动,许昌一高读书期间时老师带领我们学工学农学军的记忆碎片像十五的月光在心头不停闪烁,又像幽香的桂花魅人欲醉,几分柔意,几分缠绵·······。</div><div><br> 1971年我们进入许昌一高高中部就学,文革期间学校的教学方针遵循1966年5月7日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学校陆续安排我们进行了学工、学农、学军。<br>一,学工<br> 学工安排在省汽修,派驻我们学校的工宣队来自省汽修,所以学工自然安排在省汽修了,时间大约在1971年秋季。当年的省汽修是隶属于河南省交通厅的大型国营企业,名声显赫。该厂位于许昌市位置较偏僻的西南隅—解放路南段,路东是生产区,路西是生活区。记得我被分配到钳工车间,一进车间,浓烈的机油味、汽油味扑鼻而来,虽然认识了原来从没见过的车床及钳工工具,但学会了什么,学了多长时间,因年代已久早已忘却,但也有一件小事印象最深,有一次工人师傅在加工一件产品时,要计算圆面积,这位工人师傅(忘了什么师傅)圆周率用3.141516,而我们在课堂上计算圆面积时圆周率用3.14,省略了小数点后的四--六位。学工结束后,我以这件事为题,写了“实践出真知”的一文,被老师在课堂上作为范文批讲。</div><div><br>二,学农<br> 学农是在距离许昌市20多华里的小龙口农场,时间是三夏期间,主要是学习收割小麦和插播水稻。我们是在老师带领下,拉练步行去的。住在一个破旧的大院里,不朝阳的南屋,南墙上有一个高高的小窗户(后来听说这里曾是劳改犯住的房间),睡的是大通铺,铺盖都是从家里带去的。出大院门口有一座小桥,有一条潺潺流水的小溪。2006年我曾因事路过我们居住过的大院附近,隐隐约约仅看到小桥的原址上,有一小段栏杆裸露在地面,大院、小溪及小龙口农场的其它建筑物早已物非人非了。<br> 吃饭的地方距离住地有几里远,在西南方向,地势较高,四周没有围墙,高地上有一个池塘,池塘北边是厨房师傅居住的地方,东边是厨房,西边和南边都是庄稼地。<br> 收割小麦,对我来说不算难事,初中期间我们就在老农的带领下学会了收割小麦,所以我收割小麦的速度一直是同学们中的佼佼者。<br> 插播水稻的农活我因脚气病发,无法下水学习,老师就安排我到厨房帮忙做饭。期间发生的一件事让我至今难以忘怀:记得厨房师傅姓李,个子较高,肤色白白的,说话和蔼可亲。有一天我正在剥葱蒜什么的,李师傅让我舀一瓢水倒在什么地方,我没听清楚,想都没想,就从缸里舀上一瓢水揭开锅盖,倒进了正在炼油的大锅里,我只记得锅里白花花的,不知道正在炼油,也不懂炼油时不能加水,把李师傅吓得大惊失色,大声说道,妮呀,你在家肯定没做过饭,幸亏肥油是刚放进锅里,若练出油了,你在滚烫的油中加水,肯定会烧伤你的,我咋给带队老师交待啊。<br> 因病得福,在厨房帮厨,自然就与其他帮厨的同学住在高地上。后来连绵大雨造成同学们居住的大院被大水冲淹,吃饭居住一时成了问题,我反而免除了这些困难。</div><div><br>三,学军<br> 学军是在放暑假期间,学校聘请了驻许昌部队的官兵,记得有一位副连长的姓易,我们都叫他易副连长,学军相当于现在大学生进校的军训,在烈日下我们练习了站军姿、拔正步、拼刺刀、射击等,结束时还进行了实弹射击。</div><div> 军训是在一高后操场上进行,实弹射击是在部队靶场上。在实弹射击时,我三枪打了29环,成绩不错,易副连长让我给同学们介绍射击经验,站在同学们面前,我无语了,哪有经验呀,纯粹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碰巧。<br><br><div> 学工学农学军活动均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的,每次时间大概都有半个月。那时正值豆蔻年华,精力旺盛,从未感觉到苦和累,感谢老师们在教给我们文化知识的同时,又不辞劳苦教给了我们社会知识,对同学们今后在人生道路的拼搏不无裨益。</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