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老屋

月亮之上

<p class="ql-block"> 早几年,我在常德的城区购置了新房,儿子也在长沙有了几套房子,但是我对老家安乡农村的老屋确情有独钟,始终不能忘怀。农村老屋承载了从我爷爷起到我这一辈人的梦想。据娭毑告诉我,土改后,爷爷辛勤劳动,购买木料,修成了三间正房三间辅助用房的茅草屋,虽是茅屋,确很大气,颇有气派,在安乡水乡也算是拿得出手的。这时的老屋承载了我爷爷一个翻身农民满怀喜悦的心情,可想而之,当时爷爷捻着胡子,眯着眼睛,心里该有多高兴。后来父亲去抗美援朝,57年复员回乡后去修铁路,59年农村兴食堂,大队拆了我家的老屋修起了二队的公共食堂,把我们一家老小赶到别人家一起住。62年散食堂,老屋又重回我家。父亲拆掉重修,仍然是三大间三小间。</p><p class="ql-block"> 我在这栋老屋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几十年了,老屋的故事仍然时时浮现在脑海里。</p><p class="ql-block"> 我是在老屋上的学,65年考入安乡一中读初中。我们那时候读书从没有人督促,也没有什么另外的学习资料,几本连环画翻得面目全非,恨不得要吃进去。放学回来首先是吃饭,然后搞家务做农活。寒暑假基本上都要为家里挣工分,临近过年大都会到外公外婆家,因为可以吃几餐饱饭!农闲时候,一清早起来,搬个桌子到院子里写作业。院子下面有条小溪沟,涓涓的流水,院子的土坡上父亲遍植桃树,树荫下凉风习习。记得有一次,几个老师模样的人到我家歇脚喝茶,一个老师讲起听说哪里有个小孩全身长毛,脸上都是的。另外一个年龄大点的说,那是一种返祖现象,不稀奇。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对稀奇古怪事情的科学解释,在我幼小心灵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心想我也要像这个老师那样,多学知识,有文化的人就真是不同,令人羨慕。后逢特殊时期,使我正当求学的时候没书读。不过命运总是垂青有心人,73年我幸运的获得了到桃师学习的机会,两年的学习,我从不敢懈怠,星期日总是在图书馆度过。语文老师把我的作文要班上同学刻印下发给每个学生,作为范文。金贵的学习时光,有的谈恋爱,有的无所事事,我确忙得团团转。后一个学期,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班上有个女党员同学,毫不掩饰的对我说,开始拼命搞学习,快毕业了又想捞党票!意思是说,你想名利双收,没门!当然入党就没戏了。多年后我到下南门新华书店里碰到她,她还是不服气,嘴里喃喃的,仍然是这口话。如果这人当领导,有选人用人的权力,该会多可怕!</p><p class="ql-block"> 老屋立于大路边的拐弯处,父亲喜欢栽树,屋前屋后绿树成荫,门前高大的树上有个喜雀窝,很远就可以看到,成了当地的标志性建筑。过往行人天热进来喝茶,刮风下雨进来避雨那是常事。记得有一次下雨,公社几个干部到我家避雨,我娭毑在纺纱,有个领导模样的人,瘦瘦的黑黑的,他看到娭毑纺纱,禁不住发表感慨:这农村的土织土纺老是禁不住,有不有什么好的办法?他是想要割资本主义的尾巴!现在回忆起来,中国如果不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还不知道要穷多少年!还不知道要落后到什么地步!想到这里,我又觉得小平同志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睿智!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农民丰衣足食,哪个还去搞土织土纺!</p><p class="ql-block"> 我家有个大茶罐,几匹大茶叶,煮出来的茶清凉清凉的。夏天,过往的行人渴了喜欢到我家要碗茶水,我父母从来是来者不拒,倒上一碗茶,还吆喝我们搬椅子拿扇子。记得有一年春天,从津市过来的几个人,准备到综合口大队去做客,路过我们家时,天已漆黑。那时没有车,全靠两条腿,几个人到我们家想借宿,父亲毫不犹豫,腾出一间房来供他们歇宿。听说没吃晚饭,又忙不迭的生火做饭。你想想那时候自己都吃不饱,还无偿供应晚餐,是何等的无私。第三天,那些人说说笑笑的路过我家门口,竟无人进屋说声谢谢!惹得队里的人议论纷纷,我父亲一笑了之,好像从没发生过一样的! 父亲的行为深刻的影响着我们,乐善好施,做人的美德!那时我家是队里最穷的,吃饭的人多,挣工分的人少,每年到年底队里兑现,我家老是超支户,父亲开会回来,总是唉声叹气。随着我的走出农门,两个弟弟先后入伍参加工作,我家又成了”首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想想,那应该是因果报应的原因吧!好人总有好报。我参加工作后,因种种原因,我又成了单位的困难户。但我秉承父辈的品德,扎实做事,老实做人,随着儿子的努力,一些以前难以想象的事情都实现了。</p><p class="ql-block"> 到了改革开放后,父亲在原址拆茅屋修建了砖瓦结构三间大瓦房带三间厨房,不料2005年冬天,家中失火,化为灰烬。兄弟姐妹大家一凑,加上政府的支助,很快一栋新房又在原址建起来了! </p><p class="ql-block"> 老屋拆了又建,建了又拆,不断在变,越变越新越变越好,但是不变的是我对老屋的感情,对家乡的怀念,乐善好施的品德,勤奋努力的精神!我把他记下来,告诫我的子女,我的后代,无论社会怎么样变化,乐善好施的品德不能变,勤奋努力的精神不能变。</p><p class="ql-block"> 2022年中秋节写于长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