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能望几回月

丑牛

<p class="ql-block">前言:值此中秋佳节阖家团圆之际,微信好友又发来祝福语问候。老牛没有新作,找出以前的美篇回复各位。欢迎指教。</p> <p class="ql-block">月亮,这个自宇宙洪荒诞生以来就与太阳分别在白昼和黑夜交替照耀着红尘凡世的魔镜,也许人们对它太熟悉的缘故,以至于好像对它熟视无睹,竟常常忽略了它的存在。然而我们可以想象,假如天空中没有了月亮,夜晚将会变得是否地狱一般恐怖和黑暗?假如没有月亮,音乐家怎会创作出曼妙的小夜曲、温婉的摇篮曲?诗人也吟诵不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千古佳句。少男少女无法相依相偎漫步在花前月下,远在天涯的游子也不能翘首长空望月思乡。</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老牛忽然说起了月亮呢?是因为这次来到海南,看到了海南的月亮,竟与大陆看到的不同。于是勾起我数十年来几次望月的回忆。其实,人的一生恐怕要有无数次的望月,但是,真正深情地望月并留下深刻印象的能有几回呢?我仔细回忆一下,可能也只有四、五回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说童年时代的望月。我的童年时代是在华北平原的乡村度过的。解放初期中国农村都没有电,农村孩子不像城里孩子在夜晚有电灯照明,可以在明亮的电灯下看书学习。庄稼人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省油,晚上连油灯都舍不得点。</p> <p class="ql-block">必不可点时,就点亮灶台上方里外屋间壁上洞里的油灯(河北农村叫窍眼,有些地方叫灯窝),两个屋子里都可以借光。</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不愿呆在黑咕隆咚的屋子里,就在有月光的晚上跑到村头的树下或村外的打麦场里去疯闹。每当月亮快圆的那几天,孩子们经常是天一黑就站在村口,向东眺望,眼睁睁看着锅盖大微微泛黄的月亮从庄稼地里冒出来。就觉得月亮似乎离自己是那么近,似乎跑过去就能抱住它。月亮渐渐升高,也越来越小却越来越亮,于是孩子们便对着月亮拉着长调喊唱起奶奶教的歌谣:月姥娘,明晃晃,开开门,洗衣裳。洗得白,浆得光......</p> <p class="ql-block">后来到了城里,十来年中好像没有望月的记忆。这是因为在城里晚上外面有路灯,屋里有电灯,于是就忽略了月亮的存在。直到我十七岁那年,才有一次有机会仔细观察月亮,体验那月光下美妙的感觉。这一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校停课闹革命。深秋时节,我们一群学生到一个林场去义务劳动,每天爬到樟子松树上采松树子。一个月后严冬来临,一场大雪铺天盖地,整个山林银装素裹。就在一个寒冷的晚上,我走出帐篷,竟觉得如同走进一个童话世界。瓦蓝的天空镶嵌着的那轮圆月是那么的明亮,在这寒冷的冬夜里似乎瑟瑟抖动着,向大地挥洒着皎洁的光芒。再看看地面,皑皑白雪反射出刺眼的白光。我为了验证古人说的囊萤映雪是否真实,就回帐篷里拿出来毛主席语录,在月光下翻开一看,嚯!书本上的字迹清清楚楚!现在回想起来,大约那晚看到的月亮是我一生看到的最明亮的了。</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次印象很深的望月是在威海。那是七年前的八月十五(现在说应该是十几年前了),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客居他乡过中秋节。唐诗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的,在威海的这个夜晚我几乎彻夜未眠。我思念着远在北疆的老母亲和北京的孩子们。睡不着觉,就听得窗外蟋蟀的鸣叫声在宁静的夜晚格外响亮悦耳,我趁着如水的月光到院子里的草丛里去寻找。但是当我顺着声音走过去时,那蟋蟀的叫声戛然而止。我抬头仰望天空的明月,那月亮笑盈盈的,似乎在说:这也是个痴人呢。半夜的时候,月亮升到最高度。我回到屋子里,仍然没有一丝睡意,于是打开电脑,写了一篇《蛐蛐声声中秋夜》,登在博客上。第二天又投稿到《威海晚报》,过了几天还给发表了(见本文附录)。</p> <p class="ql-block">前几年去了两次莫斯科,每次都是夏天去初冬回。也就在那里见到了外国的月亮。人们常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吗?当然不会。但在莫斯科看到的月亮却跟国内看到的有不一样的地方。莫斯科的纬度比中国最北端的漠河还高,所以在那里看太阳和月亮都是低低的。即使在夏季它们升到南天最高的位置时,也不需要仰起脖子去观望。尤其是到了冬天,这种现象更加明显。也许因为月亮离地平线很近,所以看到它时总是很大。</p> <p class="ql-block">记不得是七月十五还是八月十五,那天晚上的月亮又大又圆,到半夜时分,正好运行到莫斯科大学主楼高高的塔尖上。远远看去,塔尖上就像顶着一颗明亮的巨大珍珠,十分壮观。可惜那时我还不懂得如何拍月亮。只用小卡片机拍了几张,没有拍出那难得一见景象的神韵。(看图片那月亮像一团火,建筑物模糊的厉害。现在才知道,这是相机长曝光时手持相机不稳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说难得一见,因为每年只有这一天月亮才会不高不低位于尖塔的顶端,等第二天同一时间再看,那月亮已高于昨天的位置,离塔尖有一段距离了。(如上图。第二天,这次相机稳定一些,却拍出了月亮的光影与实影。可能是长时间曝光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上图在海南用多重曝光模式拍的月亮。如果当年有这样的单反相机,莫斯科大学塔尖的明珠就会拍的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最后再说海南的月亮了。农历十一月十五那天黄昏时刻,太阳的余晖还没消散,我站在四层楼的窗前向东方望去,只见莽莽苍苍的树林里涌出一轮巨大的月亮。因为天还没全黑下来,所以月亮与天空的反差不大,那月亮就像蒙着一层轻纱,给人朦胧迷茫的感觉。我试着用相机拍照,效果不佳。天很快黑下来,那月亮似乎升腾得很快,不一会就离地平线几层楼高了。而且似乎有瘦身法似的,眼看着一圈圈小下去,然而却越来越明亮起来。</p> <p class="ql-block">到了9点多钟,月亮已经高得需要使劲扬起脖子才能看见。这时我才明白过来,在北方面向东看月亮升起,它是向你的右上方0以小于60度的角度斜着慢慢升高(越往北角度越小,在莫斯科看到的似乎不超过30度)。而海南的月亮却是以几乎90度的直角爬升。所以给人的印象它爬升的很快。等月亮到了正南方时,与地面的角度几乎就是垂直的。这时人站在月光下,就找不到自己的影子了。这个时候的月亮小得只有碗口大,却十分的明亮,就连那阴影部分都变得很淡薄。‎可是由于显得十分的高远,就不由得想起苏轼“高处不胜寒”的词句。咦!能在海南看到这样的月亮,也算是不虚此行呢。</p><p class="ql-block">(上图在海南用多重曝光模式拍的月亮。如果当年有这样的单反相机,莫斯科大学塔尖的明珠就会拍的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我不是天文学家,不很清楚月亮的运行规律。但是在不同的地区看月亮的确不一样。诸位若不信,不妨在月圆之时仔细观察一下,也许能对你的生活增添几分乐趣呢。再说人生能望几次月?正如诗人张若虚所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是”。李白说:“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生是短促的,时空相对来说是永恒的,月亮作为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天体也可能是永恒的。让我们在短暂的人生旅程中多多抬头望明月吧,月亮也许会把你的影子映入它的怀抱,让你跟它一起永恒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录:《蛐蛐声声中秋夜》</p><p class="ql-block">大半生中,过了五十多个中秋节,月饼吃了有一箩筐,可是要我说出哪一个中秋节的印象,却茫然了。搜遍记忆,竟了无痕迹。然而今年(2008年)的中秋夜,将会让我难以忘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我来威海的第一个中秋节。晚八点,电视里开始直播中央电视台的中秋晚会。主会场设在离威海城区数十公里的荣成市,那里是中国最东端,在那里就能最早见到日出和月生。可是电视里那流光溢彩的外景、明星云集的舞台并没吸引住我,因为我的思绪飞到千里之外。我在思念年过九旬的老母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离开了客厅,躲进卧室。就想起苏东坡《水调歌头》里的千古佳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就抬头望望明月吧。不是都说明月寄相思吗?当我启窗遥望东南天际的时候,心更惆怅了。原来今夜天空并不晴朗,月亮被云遮雾罩着,只能显现出模模糊糊的轮廓。月光透过这云雾的阻隔,朦胧了整个寰宇,天地就有些暗淡而凄凉了。这莫非就是我此刻的心境吗?我一声叹息,坐在窗前,点一支烟,思绪便如烟缭绕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窗外传来声声的虫鸣,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让我暂时顾不得冥思遐想,就专心聆听这纯正原生态的吟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听那声音,凭着我的经验判断是蝈蝈的鸣叫。于是脑海里就出现了绿翡翠般的蝈蝈。这可是我小时候的玩物啊。到野外草丛里或庄稼地里捉一两只,放在用高粱秸杆编的笼子里,采来绿菜叶或黄倭瓜花喂养它,于是它就整日啯啯啯啯地叫个不停。但这毕竟离我久远了,于是又疑惑自己的判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声音似乎很近,好像就在窗下。但细听又似乎很远,至少在数十米之外。同时叫着的有七八只。鸣叫的节奏却不一样。有的缓慢而响亮,有的急促而欢快,还有的时断时续,犹犹豫豫,似乎在呻吟。那叫声缓慢而响亮的只有一只,极有规律,一秒钟内,叫声持续半秒,再停顿半秒。出于好奇,我看着手表,查查它的鸣叫节奏。一分钟刚好是60次!那欢快而急促的,有的大约每秒两次,有的大约三次。但都节奏明晰,不像知了,叫声连成一片,难怪人们称之为蝉噪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就这样静静地聆听着这虫儿的合唱,心情也渐渐趋于平静。心想,这才是真正的绿色音乐啊,它来自大自然,没有任何人为的因素,是真正的原生态。所以人们便称之为天籁之音。于是就想起那发迹于金光大道自称原生态唱法的可爱阿宝,竟觉得他的滑稽可笑了。那缩脖端腔,歪头闭眼的姿态,着实有些做作。那貌似憨厚,充愣装傻的样子,显出几分油滑。而那好像掐着脖子极力憋出来的尖细的声音让人精神紧张,替他捏着一把汗,生怕他的声带断裂,口吐鲜血。听这虫儿的鸣叫心情就十分的愉悦了,它们叫得是那样的轻松自如,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没有丝毫的娇柔做作。他们不会顾忌评委的打分,也不会有意讨好场内外的观众,他们大约不是功利主义者,它们只是在为自己歌唱,为着自己的追求,为着自己的梦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看表,已近半夜时分。再抬头遥望南天,只见云消雾散,碧空如洗。那轮明月愈发皎洁璀璨。于是又想起云开月露倍光明的句子。看来古人早有细心的观察。心情亢奋,没有丝毫睡意,竟神差鬼使,找出手电筒,跑到楼外去寻找那精灵的歌声。然而谈何容易!当我蹑手蹑脚循声过去,却听那声音在身后。再转过身来,那声音好像又在旁边。一会儿远一会儿近,让人捉摸不定。我干脆猫下腰来,打开手电,探雷一般的搜索。露水打湿了我的裤脚,蚊子偷袭了我的面颊,始终没见那翡翠般肥硕的绿蝈蝈,却见一只灰褐色的小虫伏在草茎上,一动不动。难道那美妙声音就是这其貌不扬的虫儿发出的吗?我不相信,也不愿相信。我儿时那可爱的蝈蝈在哪里呢?我正要心存希望继续寻找,一个巡夜的保安过来,从他的眼神里我读出他怀疑我不是贼就是夜游症患者。当我说出原委,他笑起来说,这里哪有什么蝈蝈,这是蛐蛐,就是蟋蟀呀!他是本地人,话不由人不信。我于是失望而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屋后仍不死心,就上网百度。看看这蝈蝈和蟋蟀叫声有什么区别,孰优孰劣。却是说法很多,莫衷一是。但大多认为蟋蟀的名气大于蝈蝈,据三大鸣虫之首。古往今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多有饲养,儒雅之士乐闻其声,赳赳武夫好观其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篇文章说: 蟋蟀的鸣声也是颇有名堂的,不同的音调、频率能表达不同的意思,夜晚蟋蟀响亮的长节奏的鸣声,既是警告别的同性:这是我的领地,你别侵入!同时又招乎异性:“我在这儿,快来吧!”当有别的同性不识抬举贸然闯入时,那么它便威严而急促地鸣叫以示严正警告。雄虫遇雌虫时,其鸣叫声可变为:“唧唧吱、唧唧吱”,交配时则发出带颤的“吱......”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我起初一无所知的,我还以为它们是无功利主义者,却原来叫声里也包含着复杂的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能够根据音调和频率判断出蟋蟀叫声的用意,这大约是昆虫学家。言之凿凿,有权威性。但模拟蟋蟀叫声的却五花八门。有的说戚戚戚戚,有的说吱吱吱吱,有的说蛐蛐蛐蛐,有的说啯啯啯啯,还有的说嘻嘻嘻嘻。对同一种声音有多种描摹,就很难说哪一个更准确。贾平凹倒是有解释,他说屋里的人听院子里拉锯,听见沙沙就是沙沙声,听见刷刷就是刷刷声。蟋蟀的鸣声我以为跟蝈蝈没有什么质的区别,不然我开始何以误认是蝈蝈叫声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月亮正挂南天,时辰将过中秋夜。我关上电脑,心中默默祝愿,让这皎洁的月光的银线穿起这优美的串串音符,送到千里之外的亲人枕畔,让我们一起在蛐蛐声中进入梦乡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