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即将消失的古道和古村落

沧海愚人

<p class="ql-block">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廋马。这首元曲脍炙人口。如今,小桥流水人家,还随处可见,古道西风廋马,却难以寻觅。</p><p class="ql-block"> 古道,对华夏的统一,商旅的发展,文化的传播,起到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变迁,古道从最初的军事功能,逐步转变成商贾通道,再变成今天寻古访悠的旅游之地。</p> <p class="ql-block">  闲来无事,与好友驱车400多公里,来到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富川县朝东镇岔山村,寻觅那秦汉时期的潇贺古道和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  潇贺古道,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辟通往湘、桂、粤的交通要道。其目的是加强对桂、粤地区的辖制和管理。北接潇水、湘江,经洞庭湖通长江,南连富江、贺江,经西江入珠江。陆程约170公里,从湖南道县经崇山峻岭到广西富川,从而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迈步在崎岖不平有2000多年历史且杂草丛生古道中,从踩得石板凹陷且时不时难以辨认的山路上,让人感受到他的历史沧桑和厚重。远山,奇雄险峻、逶迤连绵、沟壑纵横。路边,古木参天,苍翠葱茏,芳草萋萋。古道就在这群山之中绵延纵横。</p> <p class="ql-block">  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望着古道伸向静谧的远方,能让人发呆,能让人惊讶,能让人展开那思绪的翅膀。凉风习习,我仿佛看到在赢政皮鞭下建设古道劳工们的惨烈。树叶沙沙,我好像听到秦始皇的铁骑征战岭南的血雨腥风。春风拂面,我想起唐宗宋祖的商贾和文人雅士在古道上川流不息。</p><p class="ql-block"> 古道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书,它记录了华夏曾经的沧桑和发展。“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p><p class="ql-block"> 古道蜿蜒的小路上,他实现赢政横扫千军的大业。古道悠长的小路上,他记录了商贾光宗耀祖的艰辛。古道穿石透壑的小路上,象征着华夏民族的坚强,刚毅,和百折不饶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这不正是我们人生奋发的真实写照吗。</p> <p class="ql-block">  秦汉吋期,岔山村仅是古道关隘旁的一个驿站,随着历史的发展,古道在军事辖制、商贾往来和文化交流的越来越多,便形成了一个以山命名的村落,即古道入桂第一村“岔山村”。</p><p class="ql-block"> 古道穿村而过,长约500米,路宽不足2米。两边全是明、清建筑。它们曾经是驿站、茶楼、酒舍、商铺,供过往军旅、商贾、脚夫休息食宿以及物资交流集散。因而每户人家的房屋布局大相径庭,均为前店后坊。宽敞的前厅作经商待客,两厢作仓库储存,中间是天井水井,用于采光透气,景观点缀,彰显主人的文化修养和生活品位。后厅供家眷食宿活动,左右两厢为厨房和卧室,中堂为家人活动集中场所,从而显示中华民族长幼有序,亲情为重的传统美德。屋后是菜园,果园,关起大门便可自乐其中。</p><p class="ql-block"> 村落道上的石板乌黑发亮,房屋鳞次栉比,连墙接栋,高耸入云的马头墙,至今还在骄傲的炫耀他们曾经的辉煌。而木门上的蛛网,生锈的门环,缺失的花窗,班驳的朱漆,开裂的老墙,也在默默地诉说他们所经历岁月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古道失去了他原有的功能,繁华落尽,略显沧凉。现居此处多为老人,从她们沧桑的脸庞中,留下的更多是从容、淡泊。</p><p class="ql-block"> 门前的老人不惊不喜,相互之间,讲述着来来往往的故事,说笑逗趣,便闲话一整天。他们的心境清净而悠然,不与世争,不与世浊,淡然处之。</p><p class="ql-block"> 此时,云开雾散,家家户户飘出淡淡的茶香,老人们用传统的工艺,上好的茶叶,以娴熟的手法精心制作油茶。如有游客或街坊到访,主人都会热情地招呼入座,细品他的手艺。如得到客人的赞扬,老人那满是皱纹的脸上竟绽出自信、满足、幸福的微笑。</p><p class="ql-block"> 伴随淡淡的茶香,望着静谧陈旧的老屋,让我想到:幸福其实就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精神。人也许无欲则无求,也许无求则满足,也许满足则幸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沧海愚人记于潇贺古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