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北京游(五)一一鲁迅博物馆、白塔寺和砖塔胡同

勇乐

<p class="ql-block">  我的中学时代是在白塔寺附近的学校度过的。但是从来没有关注过周边的名胜古迹。在疫情中终于有时间细细逛北京,从身边历史遗址中了解老北京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8月24日我们决定看看阜城门到西四这一段路上的历史古迹,于是选择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鲁迅博物馆、白塔寺和砖塔胡同。</span></p> <p class="ql-block">  下了地铁我们最先来到位于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的鲁迅博物馆。1980年3月叶剑英同志为北京鲁迅博物馆亲笔题写馆名。 </p><p class="ql-block"> 因博物馆地处胡同里,门口有些杂乱。</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大门后,在宽敞的院内就能看到坐落在正中的鲁迅塑像。</p><p class="ql-block"> 鲁迅博物馆分为故居和展览厅两部分。</p> <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鲁迅1924年5月到1926年8月在北京的故居。</p><p class="ql-block"> 这是鲁迅在北京的最后一个寓所。</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亲笔题写了"鲁迅故居",镶嵌在鲁迅故居大门右侧墙上。</p> <p class="ql-block">  故居是一个四合院,这个四合院是鲁迅亲自设计改建的。</p> <p class="ql-block">  院子里有鲁迅亲手栽种的丁香、碧桃、计紫、花椒等树木。</p> <p class="ql-block">  院内北房三间,中间堂屋是洗漱和吃饭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东西两侧卧室分别是鲁迅母亲和原配夫人朱安的卧室。</p><p class="ql-block"> 堂屋向北接出的小间是鲁迅写作和睡觉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房间的门是锁着的,我们只能透过窗户看到里边当年的摆设。</p> <p class="ql-block">  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  鲁迅母亲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  南房则是鲁迅的客厅和书房。</p> <p class="ql-block">  四合院后是故居的小院,院中是鲁迅家用的一囗老井。</p> <p class="ql-block">  鲁迅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等文集和《彷徨》《坟》《朝花夕拾》中的部分文章。</p> <p class="ql-block">  离开故居,我们来到博物馆的展厅。</p> <p class="ql-block">  1956年10月19日正式开馆的鲁迅博物馆当前已是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馆内藏有文物、图书等9万余件。其中,既有鲁迅的大量手稿、生平史料、藏书、藏画、藏碑拓片、藏古代文物、藏友人信札等文物藏品,又有许广平、周作人、周建人、章太炎、钱玄同、许寿裳、江绍原、魏建功、瞿秋白、冯雪峰、萧军、萧红、叶紫、柔石、冯铿等人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  展厅里展出了鲁迅的生平、活动、作品。</p> <p class="ql-block">  鲁迅当年在北京活动的足迹图。</p> <p class="ql-block">  展览厅内的墙面上画的当年的火车、木船……。</p> <p class="ql-block">  离开鲁迅博物馆后,我们来到妙应寺。</p> <p class="ql-block">  妙应寺坐落在阜城门内大街路北。因寺内有通体涂以白垩的塔,故俗称"白塔寺",是我国重点保护文物。</p> <p class="ql-block">  妙应寺始建于元初年至元八年(1271年),至今已700多年。寺内白塔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喇嘛塔。</p> <p class="ql-block">  妙应寺由四层殿堂和塔院组成。院中间耸立着白塔,四周各建小角亭一座。</p> <p class="ql-block">  白塔是喇嘛塔,由台基、塔身、相轮、华盖和塔刹组成。</p> <p class="ql-block">  白塔台基高9米,塔高50.9米。</p> <p class="ql-block">  白塔底座面积1422平方米,台基分三层,最下层呈方形。</p> <p class="ql-block">  寺中的老树。</p> <p class="ql-block">  离开白塔寺我们就沿太平桥大街从西向东在砖塔胡同里边走边寻找着历史遗迹。</p><p class="ql-block"> 元代就有这条砖塔胡同的记载,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被人们称为“北京第一条胡同”。</p> <p class="ql-block">  这条胡同曾住过许多近现代颇为有名的人,如鲁迅、张恨水、邵力子、齐燕铭等。</p> <p class="ql-block">  砖塔胡同68号的关帝庙,据传为清末内宫大太监小德张的外宅。这是北京城里一家私人供奉关帝的寺庙。现已经改为居民院落。</p> <p class="ql-block">  砖塔胡同这一名称,源于胡同东端的一座青砖古塔。</p> <p class="ql-block">  此塔是金元之际的高僧万松老人的葬骨塔。</p><p class="ql-block"> 塔高16米,八角九级密檐式,清塔中包着元塔,古朴典雅,玲珑精致。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万松老人塔始建于元代,是北京早期建筑之一,也是北京城区仅存的一座密檐式砖塔。</p> <p class="ql-block">  正阳书局创办人80后北京小伙崔勇在2014年世界读书日接管了北京首个非营利性公共阅读空间——“砖读空间”。</p><p class="ql-block"> 正阳书局现在就设万松老人塔的院子里。</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家充满“京味”的书局,古籍、旧书、老照片、地图……都是与老北京文化相关。</p> <p class="ql-block">  院子里的展示的北京古文化物件。</p> <p class="ql-block">  这一天参观和游览的确收获了不少老北京历史文化知识,我们还将把这项有意义活动继续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