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邹城市电厂小学是山东省人工智能教育首批试点学校,济宁市第二批中小学创客空间示范校。学校以培养创新人才,加强编程教育为目标,以“编程”为人工智能导向,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努力创建品牌特色学校。<div> 几年来,在上级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扎实工作,砥砺奋进,一直致力于推广普及编程教育。从2018年学校成立趣味编程社团,到现在将编程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内容,同时把编程学习排进课程表,让编程教育走近学生,走进课堂,惠及了该校几百名同学,推动了编程教育在校园的普及普惠。</div> 比赛简介 <p class="ql-block"> 全国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由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旨在促进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展示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实践成果的全国性展示交流活动, 活动主题是:实践、探索与创新。</p><p class="ql-block"> 这一届是第二十三届,本届学生活动中数字创作类共收到来自各省级活动组织单位限额推荐作品3118件,其中204件作品参加全国线上交流,34件作品的作者获得“创新之星”。计算思维类共收到限额推荐作品631件,其中84件作品参加全国交流活动,15件作品的作者获得“创新之星”。科创实践类共有限额推荐的416支队伍参与,其中196支队伍参加全国线上交流,37支队伍获得“创新之星”。</p> 比赛实况 <p class="ql-block"> 2022年8月31日,在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的第二十三届全国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邹城市电厂小学李宗澔和孙铭泽同学在石建星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在全国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历经县、市、省层层选拔,在科创实践类(人工智能-优创未来项目)小学组中,他们作为唯一一支推荐队伍,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p><p class="ql-block"> 在全国线上交流答辩中,李宗澔和孙铭泽同学凭着精彩解说与出色的答辩,获得全国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勇夺科创实践类(人工智能-优创未来项目)小学组第一名,被评为“创新之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宗澔和孙铭泽同学在线展示答辩</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宗澔和孙铭泽同学与石建星老师合影</h3> 创作回顾 <p class="ql-block"> 自2021年暑假,石建星老师就带领学生利用一个个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开始构思,着手准备,到2022年7月在全国交流活动平台上提交作品,历时近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孩子们每次接到通知,都会及早完成作业,然后准时奔赴学校,针对作品的结构和编程思路,反复研究修改,一坐下就是三四个小时,从来没有一句抱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石建星老师在指导学生搭建结构</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简约、大气、功能齐全的结构,正逐步在学生的头脑中成形。</p> <p class="ql-block"> 同时,制作过程中也得到了校领导和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其中李宗澔的家长主动找到朋友,按孩子的设计思路和图纸,制作了小屋底座。</p> <p class="ql-block"> 后期,李宗澔和孙铭泽同学大胆提出了:疫情期间,随时需要消毒,能不能在作品中加一个自动消毒装置?于是,他们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对作品结构做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p> <p class="ql-block"> 《智能小屋》作品结构搭建完成,设计思路也通过编程逐一实现,李宗澔和孙铭泽同学专注地看着拍摄的作品,一种自豪感和自信心油然在心中升起。</p> <p class="ql-block"> 创作始于灵感,灵感源于生活。李宗澔和孙铭泽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利用各式传感器打造一个“智能小屋”。在疫情下,戴口罩、测体温、亮绿码是出门必备三件套,他们在入口处设置自动检测平台,符合检测条件后,大门会自动打开,便于车辆或行人的进入。屋内,电子设备均是各类感应器,感应居住人的不同行为,完成自动开门、亮灯、开空调、分类垃圾桶、调节窗帘和火灾报警器等一系列智能装置,减少人与物之间的接触、避免能源浪费,同时给居住者带来更便利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智能小屋》作品图</p> 制作反思 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