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2年9月初,应三十年前学生之邀,有幸往我执教十三年之久的长乐屿头村,为宋朝爱国名臣高应松所属的屿头(古称锦屿)高氏宗族重编族谱拍摄图片。此次相约已久,苦于干旱高温,喜有台风预报,才有此图片相见。有感于高应松的高风亮节,现辑部分图文供读者及广大摄影班学员共赏与参考。</p> <p class="ql-block">屿头位于长乐中南部,是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的下辖村庄。屿头村域面积为长乐地区最大规模之一,户数2800多,总人口上万,与我老家长乐三溪(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同为该地区的大村,自古有许多联姻关系,历史文化渊源交融。1997年屿头分为屿南、屿北、屿中、湖坂、洋布五个自然村。现在这里的公共服务配套完善,是环境优美舒适的现代居住型村庄。产业以水稻及果蔬种植为主,屿头的蔬菜誉满梓里。</p> <p class="ql-block">屿头也是我八十年代初期,师范毕业分配工作的首站,作为第一批高考制度改革的收益者,我和大多数同龄人(网上有称为共和国长子的)一样,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祖国建设改革开放大潮中,可谓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为培养祖国的下一代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屿头是我的第二故乡。</p> <p class="ql-block">这里留给我太多的美好回忆,当时的老师同事,崇尚师德、为人师表、团结友爱,生活清苦却乐此不疲。住着报纸糊墙的简陋房子,深夜备课批改作业,无偿义务为学生补课,无悔资助困难学生等等都历历在目。八、九十年代这里的村民朴实而勤劳,尊师重教已然成风,农村社会呈现一派善良有爱积极向上的繁荣景象。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浪潮的推进,许多人走出了这片热土,有了自己的前程与希望。但昔日情怀使许多老师、学生、甚至村民都成了忘年之交,包括我再内。</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屿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时隔近30年的我来说,仿佛是进入另一个世界,这里现在是交通发达、环境优美、服务设施到位,高楼林立、农村别墅随处可见,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显然是个典型的中国沿海现代型村庄。屿北村被确定为2021年度福建省“一村一品”示范村(番茄),洋布村被福建省爱卫办命名为2021年福建省卫生村。唯一遗憾的是可能受疫情等天灾的影响,与当年所见对比人气少了不小。</p> <p class="ql-block">屿头不但是个较大的古村落,而且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诸姓氏中出现过许多名人,除南宋爱国名臣高应松外,还有北宋驸马爷林安上(林舍人),民国海军世家蒋英、蒋拯、蒋斌、蒋超英及当代学者名人郑公盾(1919-1991年)、解放军中将高参高建候等。有感于高应松的忠义精神,针对时下不乏的欺世盗名、弄虚作假、唯利是图等种种社会怪相,所形成明显的对比,窃以为重新提倡儒家传统文化的经典:忠、义、仁、礼、智、信,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是在当今中华民族复兴文化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下,显得更加突出。</p> <p class="ql-block">据提供的原族谱及其他资料考证:屿头高氏源于中华渤海高氏一脉。宋仁宗年间,由于干旱、战乱,开基始祖德明公从渤海郡脩(今河北省景县),乘骑跋山涉水,辗转入闽,至长乐十一都善政乡建兴里锦屿(屿头)丛桂境。传至五世祖宋辅公生四子,分为四房:长子仝仁,分相府里;次子㒰升、分后园里;三子房㒰谊,分下府里;四子㒰礼,分洋布。七丗应松为仝仁公(宋赠太子少傅、正二品)三子,字清父号筼亩,宋赐进士任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妣林氏封赠浩命正一品平郡夫人。</p> <p class="ql-block">高应松(1212~1276),字筼亩,屿头人,著有《筼亩集》。应松少时端重有志,勤奋好学。理宗淳祐元年(1241)中举人,开庆元年(1259)登进士。由衡州教授通判广德军,召为国子监丞,擢礼部员外郎,翰林院权直。理宗死,历度宗,至恭帝赵。赵年幼,由太皇太后谢道清主国政。元统帅伯颜领兵攻宋,从襄阳顺汉水入长江,沿-将不战而降。德祐元年(1275),贾似道被动应战,大败于丁家州,元军势如破竹,长驱直入,于同年十二月进逼宋行都临安,挟宋降。谢道清采纳右丞相陈宜中之言,奉表求封为小国,命应松写降表,应松泣辞。</p> <p class="ql-block">德祐二年正月,谢道清屡遣使臣赴元营奉表称臣求和,伯颜不肯答应,于是,又出传国玺求降,令陈宜中议降事,陈却弃位逃归老家温州清澳。伯颜发兵攻陷临安,自涌金门入,朝中文武官员纷纷奔散,留者仅应松等九人。即日,被提升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令草降表,应松泣辞。接着,又改权工部侍郎,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应松谦辞之,赵手诏写道:“疾风板荡,始识诚臣。……当国乱身危之际,正主忧臣辱之时,人多偷生以自全,卿独效死而勿去。……遂由冬官之职,径擢斗枢之贰。……无事呜谦,所辞宜不允。故兹昭示,想宜知悉。”但其时国势已颓,独木难支,南宋江山已无挽回余地。</p> <p class="ql-block">三月,伯颜虏太后、帝等北行,应松随往,四月二十七日抵达大都北京,应松-不语七日,于五月初五日(端午节)殉国。宋地举哀,郡邑并祀,葬三溪湄山。明洪武间(1368~1398),谥其为“文忠”,奉旨赠“文忠”匾及“经纬全才,险夷一节”联。永乐间,知县王遵道题其木主曰“不草降表忠节死国之臣”。</p> <p class="ql-block">高应松故居,又称“枢密第”,位于长乐古槐镇屿头村丹山之麓。宋德佑元年,元兵逼临安(杭州),七世祖应松公宁死不肯草降表,受到元朝政府的打压,祖屋被毁,族人纷纷外逃谋生,大多数都散居各地。明朝洪武年间,十一世祖时外公(任陕西鞏昌府同知,后又任河北真定府同知, 封奉训大夫),在今中山路(古称三官巷,后称中巷)原祖厅位置重建“枢密第”,面宽30米,进深60米,坐北朝南,占地1800平方米。门楼前有照墙,左右八字翼墙,门楼正前石额刻“枢密第”,两旁门联石刻“渤海名宗派、丹山哲辅家”。共三进八扇七间,主厅七柱出游廓。</p> <p class="ql-block">原建筑共三进八扇七间,主厅七柱出游廓。一进、二进、三进都有天井、游廓、边房,两旁有四个边门,东可通后园里(次房),下府里(三房),西可通仓里(即仓库)。北有花园、花台、书斋、大王庙、草馬埕建筑等。明嘉靖三十三年,倭寇入侵,大肆劫掠,府第被烧为灰烬,现存的一进只剩廊石空埕,二进正厅和三进后厅,系明崇祯年间所建,知县夏允彝题赠了“宋室忠烈”匾。由于年代久远,几经翻修,还保留原有的明代建筑风格。第三进后部建有高台,应松少年时期读书处,内有高应松之父亲手种植古榕。</p> <p class="ql-block">高应松出生时已枝繁叶茂,他希望儿子能像榕(福州话谐音“松”)树一样茁壮成长,于是就将儿子取名为“应松”,果然他不负所望,1256年与文天祥同榜,高中进士。</p> <p class="ql-block">高应松后裔聚居地又有名“相府里”。其后裔亦以“相府里”人为荣,发扬先人文化精神,在各自岗位上多有所作为。他们珍爱文物,重视保护,修复一新的这些古建筑和文物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已融入长乐大爱文化氛围之中。</p> <p class="ql-block">高应松祠堂(锦屿高氏宗祠)</p><p class="ql-block">高应松的忠贞气节名扬青史,被明代官府树为典范,明明洪武间(1368~1398)朝廷追懿高应松为文忠公。经恩准,崇祀高应松与乡贤祠、忠义祠,以纪念其爱国忠烈的精神。知县王遵道奉旨在高应松故居敕建“锦屿高氏忠烈祠” ,又称高应松忠烈祠。该祠为典型的明代建筑,地处屿头村南部中间,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经清、民国重修,历经沧桑,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祠正面为粉红墙体,墙彩绘,两侧马头墙,辟三门,中设石框门,上嵌明刻“锦屿高氏忠烈祠”石横匾完好无缺,左右为拱形,后二进,木构梁,两侧鞍式山墙,正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前有回廊,恢宏气派。厅内柱联及门口上方,正厅的为敕赐的珍贵铁梨木横梁,长4丈许,径1.5尺,呈茶油色,实为罕见之物。分贤骚客为忠烈祠妙联佳句甚多,其中有王遵道题其木主曰“宋不降表忠节死国之臣”。知县夏允彝送“宋室忠烈”匾及联,“奉旨谥文忠”,匾额“经纬全才”、“险夷一节”,宋人周赘全有“平生正气可盘、可诰,文章节义,公独兼二”。宋帝诏书云“疾风板荡,始识诚臣,卿经纬全才,险夷一节,当国乱身危之际,主扰臣辱之时,人多偷生以自全,卿独效死而勿去”。表现出忠臣之气节。成为缅怀先烈、激发后人的重要场所,历来受到世人的崇尚和敬仰。</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高应松故居保护工作,先后经过三次按“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修复。1986年4月29日,经县人民政府公布,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4月13日,在屿头村举行高文忠公忠烈祠重光庆典,福建省领导高胡、刘金美、潘心城等为忠烈祠题写楹联。2001年2月经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范围包括枢密第、忠烈祠(宗词)、读书处、花台等。</p> <p class="ql-block">部分资料源于高氏宗亲</p><p class="ql-block">版权所有、非相关人员请勿侵权</p> <p class="ql-block">文稿、摄影、编辑:潘清玉 影像制作及线上线下摄影培训咨询联系电话:13705972679 13705082169</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潘清玉,福建著名摄影家,省直机关公务员退休,具有近30年经验的著名摄影专业培训师,毕业和进修于福建师范类院校,大学本科学历。出生于长乐三溪潘氏摄影世家,三代祖传摄影技艺。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FLAP国际艺术摄影联合会获奖者,国际摄影家联盟研究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专家评委,福建省优秀摄影工作者。曾任或现任:北京摄影函授学院福建分院副院长、海峡摄影艺术培训学校教务主任、外联部主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聘教授、国家高级摄影师资格鉴定考评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