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之行系列十三—察布查尔的锡伯族

断云孤飞

<h3>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不在这次旅行行程中,自然也没有纳入伊犁之行系列,可完成昭苏公路系列总感觉还缺点啥。 那个民族不畏艰难困苦西迁的伟大壮举使我不能释怀,于是就续写了这篇。<br>  冲着地方小吃来到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两位男士对伊犁名吃羊杂早已垂涎欲滴,没能赶上汉人街的美食,就不能再错过查县的地方小吃,(听说这里的羊杂是一绝)。他们很快就找到了心仪的羊杂,我们仨也遇见各自喜欢的美食,“水”足饭饱后不忘逛逛街消消食。在用餐和逛街过程中对这个小城也有了一些了解。 </h3> <h3>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地处新疆西天山支脉乌孙山北麓,伊犁河以南,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伊宁市隔河相望,西与哈萨克斯坦国接壤,</h3> <p class="ql-block">  察布查尔县成立于1954年,是中国唯一以锡伯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县。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钟灵毓秀、风光绮丽,有一山(乌孙山白石峰景区)、一水(伊犁河清水湾风景区)、一边(口岸边境旅游)、一园(锡伯族民俗风情园),更有靖远寺、图公祠、乌孙古墓、海努克古城、银顶寺遗址等</p> <p class="ql-block">  然而,比起风景更让我感兴趣的是这里的锡伯人。 </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有这样一个群体,二百多年前从东北地区迁徙而来,数百年来一直守护着祖国的边疆,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扎根于边疆地区默默地展现着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 </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英雄的锡伯族。 </p><p class="ql-block"> 锡伯族发源于东胡系拓跋鲜卑部,原活动于大兴安岭地区和呼伦贝尔大草原自汉代前后由大兴安岭地区往南迁徙,清初被编入八旗,并调遣东北地区各城镇、要隘驻防。  </p><p class="ql-block"> 乾隆二十九年,(1764)四月十八日为了戍守祖国西部边境,4000余名锡伯官兵及眷属从盛京出发,历经一年零三个月艰苦跋涉,行程一万余里,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这里的锡伯人是 他们的子孙。</p> <h3>  “戈壁之路迢迢四十个驿站,沙丘起伏的征途真够累死,酷暑的教养焦灼了枯萎的蒺藜,烈日烙着的沙石磨破了牛蹄。茫茫的大漠延期漫天尘埃,狂风挟着雨雪飞沙走石,单薄的衣衫早已破烂不堪,只好用麻叶裹着疲惫的躯体。”——管兴才《西迁之歌》  </h3> <p class="ql-block"> 二百多年来到,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要在寺庙内拱灶,杀猪,吃高粱米饭,每户都去当家人,进行聚餐,来纪念锡伯族祖先西迁的历史壮举,畅叙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业绩,缅怀离别的骨肉同胞。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这一天于是成了锡伯族的传统节日—西迁节 西迁节因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所以叫“四一八节”。因有怀念亲人之意,又叫怀亲节,锡伯族同胞称为“杜音拜专扎坤”。  </p><p class="ql-block"> 锡伯族西迁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锡伯民族的西迁戍边纪念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p> <h3>  锡伯族人的这次西迁戍边是清政府强迫的政策,但却是一次爱国主义的一次壮举,其后二百多年的屯垦戍边光辉业绩,他们为保卫祖国西部边疆的完整和维护祖国统一、开发建设伊犁地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h3> <h3>  锡伯族是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的民族。  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其文字在满语基础上发展形成。 新疆的锡伯族曾信奉萨满教,西迁之后许多人都转信藏传佛教。新疆的锡伯族有供奉“喜利妈妈”的习俗。 </h3> <h3>锡伯人传统住房为人字形大屋顶土木房,现多数为砖混、砖木结构房屋。</h3> <h3><br> 锡伯族传统服饰深受满族影响。男子多穿大襟长袍和对襟短衫,戴圆顶帽, 裤脚扎紧;妇女一般身穿旗袍、着绣花布鞋。</h3> <h3><br>  锡伯乐器有东布尔、墨克纳等,饮食以米和面为主食,喜欢喝奶茶、传统节日主要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西迁节、抹黑节等。<br>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所以被称为“射箭民族”!射箭是锡伯族群众最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享有“射箭之乡”的美誉。<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