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水埠头(散文)</p><p class="ql-block"> 东江村的村前,有一个水埠头。</p><p class="ql-block"> 记得上小学时,第一次写作文,题目是《我的家乡》。在作文里我写上了这几个句子:“东江,东江,东江是个好地方,前面是水后面是山……桃川八百洞不如东江水埠头……”,第一次把小学语文老师征服得妥妥贴贴的。上初中后,换了新的环境、新的老师,第一次写作文时,同样还是写上了这几句话,也征服了语文老师,还把我的作文当做范文在班上朗读。当时我那种得意的劲儿,眉飞色舞的形态,走路都像醉汉一样,一脚高一脚低,醉乎乎,轻飘飘,摇摇晃晃的。这些个功劳,都得益于我的水埠头。</p><p class="ql-block"> 水埠头,其实就是一条拦河坝,在挨着村子一面的河岸边修了一条水渠,水渠的下游先辈们还修建一个水碓磨,盖起了水碓磨坊,村里的人用来日夜舂米、磨面。过去稻谷脱皮是用人工舂米人工磨面的,这种舂米既费时又费力,功效也低。在不断总结劳动经验过程中,人们发明了水碓磨舂米,用河水做动力,只要有水就可以夜以继日的舂米、磨面,这样就解放了大量的人力,节约了很多的财力,大大提高了劳动的效率。拦河坝是由大块长方体石头砌成,坝面平整,比坝塘前的水高出二寸左右,远远看去,好像与河面齐平。水渠也是用长方石砌边,比水坝略低,与水坝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水渠上还架设了两座石板桥,一座石板桥就是一大块整体石板,石块厚度约一尺有余。石板上面及左右两边,都凿得很平整,不仅厚实牢固而且美观大方。平时石板桥就像平铺在水面上的两块石板一样,上半部露出水面下半部没在水中,涨水时石板面淹没在水中,平时露出水面,这样便于人们在上面清洗被套衣裤。夏天,小男孩光着身子躺在上面也是一道别有情趣的风景。 </p><p class="ql-block"> 拦河坝前的水面,正好与坝齐平,河水清澈见底,河中水草和鱼虾历历可见,河底沙石被河水冲洗得干干净净,有些被河床底部冒出的汩汩泉水,冲起来又沉下去,突然窜出一条小鱼,一甩鱼尾,把砂泥搅了起来又溜走了。偶尔也会看见蜻蜓点水,小鱼跃出水面时清波涟涟,水草被流水梳理得整整齐齐,橙、黄、青、紫各种颜色均有,如漂浮在水中的一幅水彩画。水彩画间偶儿有一两尾鲤鱼,鱼嘴一张一合,慢摇尾巴,没等你回过神来,一个鲤鱼打挺,倏忽间窜到水草中不见了,只留下漂浮的水草和往上冒起的一串气泡。</p><p class="ql-block"> 清晨的水埠头,是女人们的天堂。每天拂晓,河面上还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这时早起的妇女挑着木桶,或手挽着筲箕,踏着从村头连接水埠头笔直而冰凉的青石板路,伴随着从扁担与桶绳之间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个接一个来到水埠头,有的在水坝上,有的在石板桥上,蹲下来,淘米洗菜,刷鞋洗衣捶洗被子,开始一天的忙碌工作。起初只有孤单单的几道捣衣声,随后就有相互招呼的声音、打呵欠的声音、叹息声、爽朗的笑声、叫骂声、木桶铁盆倾倒的声音,夹杂着捶衣棒急切的捣衣声,很快汇成了一首田园牧歌式的交响曲,弥散在整个水埠头的上空。她们三人一堆,五人一组,拉家常,说妯娌,讲男人,谈隐私。有些个胆子肥野性足的,丝毫不忌讳高谈男女之事,引来周边的一阵阵笑声,弄得旁边的新媳妇和闺女们,红着脸不敢出声,只顾低着头,捶捣着青石板上的衣服,急忙收拾洗好的衣物,就匆忙离开水埠头回家。太阳从后龙山上升起,和煦的阳光照在水埠头的石桥上,妇女们也陆陆续续起身回家了。原先一担衣服来的,现在洗净后装在一个桶里,另一头装一桶井水,又咯吱咯吱地走在回去的青石板路上。</p><p class="ql-block"> 中午的水埠头,是孩子们的乐园。夏天,他们三三两两,拿着瓢盆,带上鱼篓子、竹杠、竹罩笼、戳箕等捕鱼器具,来到水埠头,首先一通游泳嬉戏,然后光着屁股,坐在拦河坝上,用大人们剖鸡鸭时丢弃在水坝下的鸡、鸭肠来喂鱼,看到鱼来吃时,就用戳箕快速捞起,然后用水把鱼养在盆子里。有时一个中午,还收获不少呢,一般是苦瘪屎、标杆子和鲫鱼居多。碰巧一个小朋友不小心,踩翻另外一个伙伴的鱼盆,把鱼倾倒回河里去了,两个人边打架边哭着回家去了,而后就是两家大人,来水埠头捡回渔具。第二天中午捕鱼时,两人又成为一对好搭档。</p><p class="ql-block"> 傍晚,这里可是男人们的天下。劳作一天的男人们,聚集在这里。有舂米的,有挑水的,有洗澡游泳的,有闲聊的……他们或坐在井水边谈论农事,或吹着响亮的口哨大声呐喊,或抽着旱烟高声唱着粗犷的山歌,或赤条条从拦河坝上“扑通”一声跳到坝塘里……此时此际,这里是野性的世界,是“作家”的摇篮,是“诗人”的园地。有“高山高岭种辣椒,辣椒开花五寸高。哪有辣椒不辣嘴,哪有小妹不嫁人。”的朴素山歌,也有“这个妹崽脸脔脔,面前有口清水塘。鲤鱼草鱼她不养,养条斑鱼五寸长。”的黄段子打油诗,还有雅俗共享的“东江是个好地方,前面是水,后面是山”、“桃川八百洞不如东江水埠头”等经典诗文散句。文章开头提到的作文里那几句话,就是我小时候从这里学来的。</p><p class="ql-block"> 水埠头的磨坊里,小孩和女人们一般是不会去的,只有男人才去。都说那里阴沉沉凉飕飕的。除了单调的舂米声、湍急的流水声,偶尔还会发出一种莫名其妙的响声,在磨房的梁间萦绕,经久不息,闻之令人毛骨悚然。民国年间,水碓磨下的水闸里,就淹死了一个舂米的妇人。磨坊在上个世纪“大跃进”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机械碾米厂。那时我还没出生,可惜没有亲见磨坊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磨坊旁是一方水井,不知何年修建的,井水甘醇清冽,用这口井水酿出来的米酒,观之纯净透明,闻之醇香扑鼻,尝之满口生香,如饮甘露,余味无穷。用这方井水搓出的凉粉,清喉润肺,吃起来有一种淡淡清凉香气。所以旧时有“东江凉粉盖桃川”之说。井水边上是一株古老的桂花树。古树高大茂盛,郁郁葱葱,形如凉伞,树冠直径约有10米左右。每到八月丹桂盛开之时,幽幽暗香,清香扑面,沁人心脾。水井旁的岸边,是十三级石板台阶,台阶上连着一条笔直的青石板路,一直通到东江村的门楼。</p><p class="ql-block"> 六月天,做工回来的人们经过水井边,鞠一捧井水往嘴里一送,一股清凉的井水咕噜咕噜从喉咙一直凉到肚子里。然后往桂花树下的石头凳上一坐,随手摘下头上的草帽,向胸前扇几下,丝丝凉风带走了身上灼热的汗气,倦意顿消,立即就海阔天空侃起了大山。</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水埠头是东江村的交通枢纽。拦河坝下游约50米处,是一座两拱石桥,曾经是潇贺古道上的一座重要桥梁,现在已经坍塌了,只剩一个桥墩,孤零零的立在河中央。水路、陆路在这里交汇,水埠头比不上凤凰古镇的商贾云集,熙熙攘攘,一派繁华,却是桃川洞五十三村的一个水陆交通点,它静静地镶嵌在东江河上游,像一位羞涩的黄花闺女藏于深闺。先辈们常从这里上船撑篙,下桃川,出龙虎,过嘉会,穿越恭城,来到广西的莲花二塘挑盐巴。后来,因为河水量变小,走水路的人渐渐少了,只有涨大水放木排才走水路。陆路往北是棠下、福洞、甘棠、再往北就是永明、道县,往南过了兰溪就是广西的岔山、朝东、富川,再往东南就是贺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潇贺古道。那青青的石板路,在田际间匍匐,在小溪边蔓延,在山谷里曲折延伸,讲述着一个个古老而传奇的故事,似乎在眼前耳旁,又像是在苍穹天际回荡,约隐约现,似有约无。一拨拨的木排,伴随着放排汉的号子,冲下滩头,惊心动魄,荡气回肠;一队队送嫁迎亲的队伍,经过水埠头,唢呐声声,在磨坊四周萦绕,欢乐的氛围笼罩住水埠头,整个村庄沉浸于一片祥和之中。水埠头自古就是东江村吉祥的象征。水代表财富,水坝就是聚财的象征,水埠头岸边的台阶,代表着生活步步高升,通往水埠头笔直平坦的青石板路,代表一生平顺。孩提时,听父亲说,我母亲从甘棠出嫁到东江,迎亲队伍就是从水埠头的拦河坝经过的,然后一步步迈上水埠头的台阶,眼前展现出美丽的东江村,再踏上笔直平坦的青石板路,花轿被拥簇着迎入东江村的门楼里。</p><p class="ql-block"> 东江村每过一位老人,都有到水埠头“买水”的风俗——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带领孝子们,拿着簸箕,簸箕里装着死者生前用过的毛巾、衣物、瓦罐等,来到水埠头,将一枚铜钱丢在水井里,用瓦罐舀些水,来到岸边,把簸箕连同毛巾衣物一同烧掉。这一仪式寓意:为死者祈福,希望死者在西天极乐世界过上平安生活。</p><p class="ql-block"> 站在拦河坝上,远眺河流上游,东江河犹如一条游龙潜藏于都庞岭的余脉之中,滔滔汩汩,从大山深处蜿蜒而来,涨水时奔腾咆哮,洪水后浪推前浪,更多时候是中规中矩,静静地流淌,如小家碧玉的女子。坝塘前,河水平坦开阔,蓝汪汪一大片,似一方明镜。微风拂过,河面漾起层层涟漪,倒映在镜中的物象瞬间如海市蜃楼般被揉碎在河岸边。水埠头上游约200米的河岸边,有一座古戏台。正对戏台是一座寺庙,寺庙与戏台之间是一个麻石子广场,能容纳三、四百人。戏台、广场、寺庙与河流之间是一条平整的青石板路,往南北两边向外延伸,沟通东江村与外界的联系。一段古老而神秘的历史视频在我脑海中播放:深冬腊月,高大青葱的树木,将寺庙和戏台团团围住,河中渔火点点,浆声欸乃;戏台四周的柱子上,灯光闪烁,戏台上唱、念、做、打,锣鼓声声急;广场上,人头攒动,起哄叫卖嬉闹声,此起彼伏,安静时只听得鼓声点点,嘈杂时如闹市耍猴;寺庙里木鱼声声敲,香火静静焚,烟雾缭绕,灯光忽明忽暗、幽暗昏黄,让人毛根竖起,肃然起敬。这是明清时期,东江村古戏台腊月农闲时的情景。“文革”时期,寺庙被拆除了一半,另一半生产队用来堆放石灰。戏台至今仍静静的矗立在那儿,在古树屈曲盘旋的虬枝遮蔽下,无论是近看还是远观,都难以抹去它曾经的荣耀与辉煌。近年来,因人迹罕至,树林阴翳,杂草丛生,再加上一弯幽深碧蓝的河水似流非流,更显这里环境的深邃清幽,凄神寒骨,游人于此,可远观而不可久留焉。</p><p class="ql-block"> 深秋明月之夜,一轮满月从古戏台茂密的树梢尖头,冉冉升起,朦胧的月光如霜雪般洒在水埠头上,河面烟雾迷蒙。整个水埠头就像是一头刚出浴的犀牛,牛头朝向东方,在桃川洞流传的五十三村民谣中,有一句描述东江村的“犀牛望月东江村”,就源之于水埠头的景象。这一形象的描述,足以见得水埠头在东江村的分量。</p><p class="ql-block"> 古老的文明虽然美丽,终究是会被现代文明所替代,无关善恶美丑,这是历史的必然。水埠头,随着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逐渐失去了它往昔的荣光,这颗东江河上的璀璨明珠,踏着现代化文明的脚步,滚滚向前,悄无声息地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之中,难觅其踪。</p><p class="ql-block"> 至今,我依然爱着我的水埠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水埠头一角(手机拍摄于秋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从西南方俯瞰东江村(手机拍摄于春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从西南方俯瞰东江村,草绿色为水埠头位置,天蓝色为古戏台位置,紫色为老村庄位置(手机拍摄于春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江新村一角(手机拍摄于春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江新村一角(手机拍摄于春季)</span></p> <p class="ql-block">东江河1(手机拍摄于秋季)</p> <p class="ql-block">东江河2(手机拍摄于秋季)</p> <p class="ql-block">东江河3(手机拍摄于秋季)</p> <p class="ql-block">东江河4(手机拍摄于秋季)</p> <p class="ql-block">水埠头通往东江村的青石板路1(手机拍摄于秋季)</p> <p class="ql-block">水埠头通往东江村的青石板路2(手机拍摄于秋季)</p> <p class="ql-block">水埠头通往东江村的青石板路3(手机拍摄于秋季)</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水埠头一角1(手机拍摄于秋季)</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水埠头一角2(手机拍摄于秋季)</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水埠头一角3(手机拍摄于秋季)</p> <p class="ql-block">淹没在水中的潇贺古道及古桥墩遗址(手机拍摄于秋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