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患者“保护伞”—动静脉内瘘穿刺护理规划

🍀

<p class="ql-block">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通路,有了良好的血管通路保障,患者才能及时有效的开展血透治疗,又被称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对于内瘘的患者,每周至少要进行2-3次穿刺,而每次穿刺都是对瘘管的一次创伤,这个穿刺点是需要时间来愈合的,传统的蜂窝穿刺并不足以让这个穿刺点完全修复,久而久之,血管壁因反复穿刺极易发生瘤样扩张。这样的瘤样扩张最终会形成狭窄、血栓、感染、破溃等并发症。</p> <p class="ql-block">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护患协作,有计划的穿刺血管,我们首选的穿刺方法就是“绳梯穿刺”。绳梯穿刺就是将穿刺点与上次穿刺点间隔0.5-1cm进针,在完成4-5次穿刺后,再返回到第一次穿刺位置进行穿刺。所以当患者有足够长的瘘管时,护士会根据患者的情况有计划的更换穿刺点。</p> <p class="ql-block">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前,应对内瘘血管进行评估,包括听诊内瘘吻合处血管杂音判断血流量是否充盈、仔细观察血管的走形,必要时可予超声定位,评估血管的深浅、弹性及厚度,尽可能的减少首次穿刺带来并发症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  对于新建动静脉内瘘的启用,需要做好启用标准的评估,做好血管通路组穿刺人员的安排,制定合理的穿刺方案,尽可能提升新建内瘘前几次穿刺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固始县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二因此成立了内瘘管理小组,护士长李志平和主管护师方燕作为组长,各区组员共同建立内瘘穿刺方案,内瘘前期穿刺由组长进行,确保内瘘穿刺的成功率。</p> <p class="ql-block">  固始县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二自从2018年开展内瘘绳梯穿刺管理以来,得到了很大的成效,科室内瘘患者105例左右,已形成动脉瘤患者大约40多例,自近四年来采取绳梯穿刺法后,暂未发现新增因穿刺导致动静脉瘤形成问题的情况,据统计病人内瘘血栓、内瘘闭塞、狭窄等并发症的形成减少了50%,延长了内瘘的使用寿命,提高了患者的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患者的认可和高度赞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