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道美村义学(初稿)</p><p class="ql-block"> 经多方求证,道美村人口说的“腻消”非“义校”而是“义学”二字。道美话口音偏向于晋南,晋南话在历史上一度是官方语言,道美村地处晋中和晋南的交界处,吐字发音古而不土,义学发音“腻消”。七十年代初学校小,学生多,我一年级在“义学”里上,二三年级在许村煤矿上,从四年级才开始道美小学上,即道美“圣王庙”里。</p><p class="ql-block"> 义学亦称义塾,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办学补充形式,其特点是吸收寒门子弟实行免费教育。多由城镇乡村主办,少数名门望族或急公好义之士设立。经费来源于村社祠堂庙宇的田租或商税,以及私人捐赠,由地方清正人士管理。据《晋中教育志》记载“清末县内有义学12所”,道立村义学应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据《灵石县教育志》记载:义学也叫社学,办学经费来源于学田社地的收入,招收贫寒人家子弟免费读书。灵石县的义学除县城“瑞云观”义学外,还有夏门、柏沟、西河底、道美等村约12所。</p><p class="ql-block"> “义学”所处院落位于鼓楼底北面几十米,坐西向东,大门朝着路,整个是二进院子,一进门左手方向和正面是房子,整个院子呈梯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弄清楚“义学”的来龙去脉,我利用暑假休息时间,到灵石县城拜访了我村一直在外工作的赵林山(曾用名赵金良)夫妇。在原印刷厂附近的商业局宿舍,找到了这一对年近九旬的老人,两个人都精神状态都非常好,除了行动稍有不便之外,耳不聋眼不花,真是一对神仙夫妻。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赵林山老先生讲,义学里以前还供着一尊佛像,到底是哪一尊神和当时叫什么庙已说不清楚了。当时还住着一个老汉,在里面扶鸾(也叫扶箕或扶乩),也就是在一个箩子上吊一根棍儿,两个人扶着箩子,棍儿在沙盘上画出字句来作为神的指示。村里的人经常来这里算卦求神占课求药。这实际上是封建迷信活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道美村在老秀才(郭喜雨)和郑兰亭等一些开明人士的支持下,利用此处地处村中央的优势,办起“义学”,在这里进行扫盲和一些最基础的教育活动。村里的不管是儿童还少年在这里学习不收学杂费,甚至还免费提供一些文化用具,成年人则在这里接受扫盲。可以说,义学在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十年代后期,当时中国生育率较高,人口增多,“义学”成了道美小学低年级学习场所。一年级的教室连桌子也没有,每个学生上学带上凳子,书包放到腿上当桌子。二年级的学生也带凳子,但是以土台子作为桌子。一九七二年我八岁开始上学,启蒙教育就是在这里接受的。只记得当时的学生们非常淘气顽皮,把女老师们气的够呛。但那时候的学习比较轻松,早上起来先上学,八点半左右回家吃第一顿饭。上午十点多再到校上三节课,中午一点左右下课回家吃第二顿饭。下午三点多再到校上两节课就放学了,作业也不多,比如在石板上写生字等。中午放学后可以给家里拾一篮猪菜或兔草,下午放学后还可以玩个尽兴,虽然说条件简陋,但上学很快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十年代初,道美小学扩建,所有小学生全部在道美小学就学,义学又转成幼儿园,八六年义校失去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概九一年三月份,义学卖给了本村村民闫连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几十年间,义学为提高村民文化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谨以此文向所有捐赠义学的人士致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谨以以文向所有在义学工作过的教师致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节来临之际,向所有的教师致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