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希望的美丽乡村外八方——写在后面的话

一缕轻风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荜路蓝缕八方戏 薪火相传六十年》系列二十六</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前排右起孟显和(77岁)于国义(78岁)宋国文(79岁)黄佐臣(80岁)刘永前(70岁)韩凤坤(71岁)</span></p> <p class="ql-block">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水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p><p class="ql-block">外八方剧团的故事就暂时写到这里吧,原打算写一两篇文章,两三千字就偃旗息鼓、鸣锣收兵了,从这个思路出发,略写一下也是完全可以的,不过,在写作的准备阶段,为了将剧团的材料写得更真实些,更经得起历史推敲,我通过多种途径采访了外八方戏剧界现在依然健在的几位老演员、老文武场人员、老党员、老书记等等,收到了令我意想不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这些宝贵的材料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经过认真整理过的文字材料,看到这一沓沓厚重的、充满历史沧桑感的文字记录,作为搜集这些资料的发起者,我立刻意识到这些资料很珍贵,应该做好历史文化传承,应该把这些带着温度的回忆形成固定的文字,应该把略写改成详写,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这部《荜路蓝缕八方戏 薪火相传六十年》的大篇幅史志性戏艺文稿,竟达26个篇目,67000多字,纵观全篇,自我感觉,这绝不是勉强的文字堆砌,是八方文艺战线上几位老兵们提供的诸多详实资料,才让外八方曾经辉煌过六十余年的大戏史志家弦户诵、妇孺皆知。我们应该对这几位老人充满深深地敬意!</p><p class="ql-block"> 在整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我收到了原外八方剧团老演员孟显和(77岁),原外八方剧团文武场演员于国义(78岁),原外八方大队老党员黄佐臣(80岁)写来的回忆材料,走访了原党支部书记宋国文(79岁),笔者还直接电话联系了外八方大队老党支部书记刘汉章(85岁,现居通辽市),通过间接方式当面请教了现在仍然健在的第一期演员王学文(87岁),老共产党员孙广山(90岁),为了更加确切地写清楚原外八方剧团著名导演马成龙的详实信息,笔者特意垂询了原外八方大队教师张国文,他的祖辈和马成龙导演沾亲带故,属于亲属知情者,可信度很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外八方新的戏剧大舞台 2019年迎来旗委宣传部组织的乌兰牧骑文化下乡活动,与外八方戏剧演员联袂演岀。</span></p> <p class="ql-block">第一、孟显和这位老资历的演员,上个世纪60年代初就参加了剧团,是当时最小的学员之一,学历是天山一中初中辍学生,文化基础不错,是一个文武兼备的全科演员,他不但会演文戏,也能当武角,他不但会识谱,还能对乐器的吹、打、弹、拉样样精通。尤其是他的编剧能力,使剧团在买不到大剧本的情况下,也一样能唱一台出类拔萃的大戏。实际上,戏剧都是编出来的,来源于现实,却高于现实,一个像样规模的剧团,都要设有编剧,在笔者采写外八方剧团往事的过程中才知道,原来,八方剧团早就设有编剧职位,孟显和与王选文在编剧艺术上,已经合作多年,八方剧团的头台著名大戏《鸳鸯剑》就是他们两人合作编辑的产物,这是一台雅俗共赏、脍炙人口的大戏,看到戏剧的观众几乎是有口皆碑!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外八方剧团通过小说摘编和画册整理,先后编写剧目27个,这其中包括《鸳鸯剑》《清风亭》《寇准背靴》《程咬金成亲》《白玉堂》《严查散》等观众喜欢,脍炙人口的多部古装剧。</p><p class="ql-block">笔者举例的目的就是告诉读者,外八方剧团的编剧孟显和、王选文完全有能力把八方戏剧的60年整理得清清楚楚,非常幸运的是:由于外八方村有传统的戏剧历史,在2016年10个全覆盖(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中,经过外八方村委会的申请,上级领导考虑到外八方村有悠久戏剧历史的实际,就破例的为外八方村建了一个造型别致的戏剧大舞台和大面积戏曲广场,村领导研究决定,责成孟显和、王选文把外八方戏剧的历史进行综合整理,以便做好历史文化传承,为此,孟、王俩人曾经走访过多位当时还健在的剧团老同志,得到了许多第一手材料,可惜,这些点滴珍贵的历史遗迹,均未形成有记载的文字,当笔者打算写剧团往事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并不规范的有限记载也是踪影皆无,好在现在仍然记忆力非凡的孟显和先生,硬是凭借博闻强识、背碑覆局的能力把这些往事通过文字回忆,通过微信聊天的形式,向我娓娓道来, 这些来源于戏剧一线演员的文字资料尽管断断续续,但是,经过笔者妥善的整理收藏大概是A4纸张达48页之多,这些言之有物的叙述,给笔者写作八方戏剧往事增加了许多底气和动力,可以说,没有孟显和先生的殷殷嘱托和基础资料,这些带有若干历史年轮的文字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八方戏剧年青演员左数牛秀兰、蒋秀芬、梁桂荣、梁桂霞</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八方剧团姊妹花——梁桂霞、梁桂荣(她们是“奸臣”演员梁万玉的两个小女儿)</b></p> <p class="ql-block">第二、于国义同志也是热情支持写好剧团往事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在他正规书写的10页稿纸中,把“外八方村土改后合作化前的文化生活”也叙述的恰到好处,在这段开门见山的文字里,他饶有兴致地写道:“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口唱大戏。在五十年代,翻了身的村民想在正月或农闲时间看戏,需花钱到外地请戏班子来搭台唱戏,由各家各户凑钱,根据集资多少,唱三天或六天。戏台搭在学校院里。”“那几年请的剧团都是荞麦他拉三山村的,团长姓姜,主演有杨玉芬、史淑贤,人们叫她史大姑娘,生角人们叫她嚎半天。”“晚场一般演到半夜,人们一直看到散场,那时我家就在学校院内的东厢房住,出门就看戏。有一次剧团演《铡美案》,说要演彩戏,他们在我家用荞面做了一个假人头,里面装上红墨水,把铡刀抬到剧台上面的高桌上,将假人头放到铡刀旁,当有人用酒喷到吊灯上,酒的蓝光一闪,铡刀落下,人头从桌子上滚下来,看戏的人吓得惊呼”!</p><p class="ql-block">在于国义同志关于“外八方大队剧团”的回忆中,他详细地对姜永生和马成龙两位导演的特点做了比较,他认为,姜老师虽然文场戏唱的不错,教的也很好,但是,根本没有文武场打击乐器,所以显得单调,缺乏生气和灵动。而马成龙导演之所以受到文艺界和各地观众广泛赞誉,主要是“他多才多艺,特别是戏路十分精通,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无一不会”。</p><p class="ql-block">于国义对于1962年大剧台的建设依然记忆犹新,“剧台举架八米,由于墙高,墙打到顶端时,胆小的打墙人不敢上去,不敢轮磙子,扔土的也扔不上去,后来,搭起了两米多高的脚手架,放上墙板,底下扔土的人把土扔到脚手架上,脚手架上的人再把土一锹锹扔到墙上,特别是箍檩子和封顶时,由于顶高的坡度又陡又大,上去的人腰上都拴上绳子系着”。</p><p class="ql-block"> 78岁高龄的于国义同志还对60年代末期外八方大队内容丰富、花色繁多的文艺活动做了比较详实的介绍和说明,脉络清晰,叙述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充满着对那个时代的感激和怀念,透露出阳光般的温暖。</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八方戏剧大舞台演出古装剧《姑嫂复仇》(2019)</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锣鼓镲团队正在热场</b></p> <p class="ql-block">于国义之所以能够对外八方剧团和外八方文艺写出如此详实的资料,源于他是一位文化底蕴深厚、思想先进的文化人,从他刚刚步入青年的行列开始,曾先后担任第一生产队会计、大队会计、大队青年书记、大队民兵连副连长等职,当外八方民兵连还是昭乌达盟优秀民兵连的年代里,当外八方大队的地道横贯东西、名扬昭乌达军分区的年代里,有许多先进材料的形成,都出自他的笔端。从1964年开始,他一直从事剧团文武场工作,是剧台上一名出色的二胡伴奏演员,所以,他的回忆材料是一线实践作品,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尤其是他提供得六七十年代的老照片,非常珍贵,对于表达文章内容十分给力。况且,从年龄层面分析,对年代久远的往事,他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属于博采众议的范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2019年夏季八方剧团正在上演平剧</span></p> <p class="ql-block">第三、黄佐臣这位老先生对拟写外八方剧团的往事表现了极大的热忱。</p><p class="ql-block">关于外八方剧团的资料,多次和笔者电话沟通,并写出有独特见解文字的,是外八方大队80岁的老共产党员黄佐臣,他的身体状况依然硬朗、耳聪目明,心态良好,没有一点老态龙钟的样子。为了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曾几次走访87岁的老演员王学文;90岁的老共产党员孙广山;从中采集到许多鲜为人知的消息,例如八方大剧台的竣工时间,最终定稿是在1962年中秋节,经过多位老演员及社会老年人核对是准确的,他们还能说出中秋节在大剧台演出的许多细节,还能清楚的记得瓜果梨桃上市人声鼎沸的大戏广场景象,因为这样规模盛大的中秋节庆典从未有过,所以八方人民记忆深刻。</p><p class="ql-block">黄佐臣老先生还例举出了深受外八方领导们钟爱的马成龙导演的几则他类消息:马成龙导演曾经在1966年春节,写的一幅对联引起了一场政治风波,翟江书记、杨青林大队长、申宝儒民兵连长兼治保主任都曾这对这幅敏感的对联进行过字面分析,通过集体谈话,认定马成龙导演并不是政治故意行为,从爱护和欣赏其才干的愿望出发,对他进行了保护性批评,对此,马成龙导演感激涕零、心悦诚服。</p><p class="ql-block">黄佐臣老先生认为,马成龙导演能够在外八方剧团施展才艺,是杨青林大队长慧眼识才,极力运作的结果。</p><p class="ql-block">黄佐臣老先生对马成龙导演颇有研究,对其家庭出身等许多情况了如指掌,他在材料中写道:“马成龙,原名:马翰林,成分:富农,35岁,单身,他不但精通评剧,还善于书法,会作画”“因为他多才多艺,很受群众欢迎和剧团演员们的崇拜,曾经引出过一串串的爱情故事”,尽管笔者对外八方剧团的故事充满着好奇,但是从未听说过剧团有任何绯闻,这个“一串串爱情故事”的表述让笔者如坠烟海,黄佐臣先生的口头解释则让人豁然贯通,其实,这些爱情故事完全是新中国婚姻法合法的婚姻恋爱范畴,如青衣演员张凤云与灯控师王珠;黑脸包公田万和与青衣程凤英;武生牛振从与丫鬟郭彩荣正值豆蔻年华的芳龄,她们“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生死相依婚姻实在令人羡慕,而黄先生的表述绝不仅仅在于这些,他要客观说明的是另一个女演员1963年的遭遇,由于女方丈夫对其妻子学剧存在着诸多误会,导致家庭暴力,最终离婚。黄先生们的调查证实,这件离婚事件与马成龙导演无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第三代剧团团长蔡宗山与生角演员妹妹蔡宗珍即席家庭演唱</span></p> <p class="ql-block">黄先生是一位十分和善的兄长,他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其中篆刻、书法、绘画都有一定的功底,应该说我们两人已经是45年的老朋友了,记得那是在1967年冬季,我还是一位风华正茂的少年的时候,就已经加入到外八方学校教师队伍的行列,曾经收到黄佐臣先生亲自篆刻,并赠送给我的人生第一枚个人印章,桦木材质,篆书字体。这枚精致的印章让我爱不释手,一直使用多年。黄先生的书法艺术也力透纸背,行云流水,1976年,我从初中教师的岗位上调转到行政工作时,笔者的学生孟昭生曾经率领一部分学生,赠送我一块中型镜子作为留念,那块镜子至今笔者仍有收藏,其镜子上用绿色彩漆书写的,蕴含深意的毛主席语录“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就是黄先生的大作。黄先生的绘画风格也独具特色,刻画入微,在笔者写作外八方戏剧的日子里,一直认为1962年的演剧台的临摹图是一个视觉要件,它能使读者一目了然地看到老演剧台的高耸与庄严影子,而黄先生硬是凭着他记忆中的印象,三下五除二地画过来两幅,看到这位耄耋老人的夕阳之作,笔者不由的感叹:“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剧团团长蔡宗山与第一代演员孙振琴参加某家庭聚会即席演唱(2019)</span></p> <p class="ql-block">第五、外八方戏剧的六十多年,从开始组建时的筚路蓝缕,到如今生生不息的薪火相传,大体经历了四代演员的风雨同舟,无论是新生代演员队伍素质的提高,还是剧团演出场地的设备实力的改善,都不能同日而语,就演员队伍而言,以赵君丽、柴涛、蔡国玉为首的新生代演员正在茁壮成长,他们当中既有能歌善舞的戏剧高手,也有快手演戏的K歌达人;既有三代都有演员的世袭家庭,也有慕名而至的剧界精英;她们跃跃欲试、信心满满;就演出场地而言,在阿鲁科尔沁旗范围内,享受国家项目40万元建设大剧台的属凤毛麟角,而我们外八方村却毋庸置疑、志在必得地得到了,这都是几代戏剧人给我们创造的品牌红利,也是外八方村两委班子积极努力的结果,截止到这篇系列文章即将结尾的时刻,我们又欣喜地获悉,为了延续开拓外八方闻名乡里的戏剧遗产,有关部门再次拨付9万元用于新建的八方戏剧大舞台的装修,打造全旗农村一流的戏剧舞台和戏剧广场,可以预见,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一定会使我们这个具有光荣戏剧传统的农村大舞台,星光璀璨、精彩无限!也一定会让这个3000平方米面积壮观的文化娱乐广场尽态极妍、舞姿翩翩!</p> <p class="ql-block">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外八方村广大人民群众及部分演员地支持,尤其是得到了外八方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大力支持。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蔡国民,在村里事务繁忙情况下,多次过问八方戏剧史志的编写情况,并多次协调村委会相关人员马海燕、李庆元搜集提供资料,协助整理,在此一并致谢!</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团结奋进的八方村两委班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2022年外八方村全体党员7.1活动</b></p> <p class="ql-block">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转眼已是硕果累累的农历八月中秋,又是一个历史上少有的丰收年!</p><p class="ql-block">外八方村人杰地灵,一马平川,近十几年来,国家的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投入,使我们外八方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水草丰美,粮茂林丰,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诸多优势,已经由过去的十年九旱变成了现在旱涝保收的重点粮食基地,外八方村有面积广袤的12000万亩退耕还林草地,得益于十几年国家助林政策的休养生息,已经是草长莺飞、生物多样;外八方村现有耕地面积14000亩,已经实现了90%的井水灌溉和滴灌,国家惠农政策助力,以高产优质谷子为主要作物的大面积丰收,农民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在这里生活的人们,笑逐颜开,扬眉吐气,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广,让外八方村风景如画,街道顺直,井然有序,晨曦微露,炊烟袅袅。人间烟火不过如此,恬静而美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以优质大金苗谷子为主要作物的基本农田丰收在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卫星田平原区大面积优质谷子即将进入收割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大有希望的美丽乡村——外八方</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一缕轻风 我悄悄地来 携着春雨 点燃夏绿 吹熟秋硕 我轻轻地离开 撒一路情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