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碰撞火花,分享促进备考 ——肥城六中高中化学“高考命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改革”沙龙活动经验分享

☀️

<br> 2022年8月31日下午,肥城市化学“高考命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改革”沙龙活动在肥城市第六高级中学举行。高中学校50余名化学教师参加了本次线下活动。肥城市教科研中心高中部副主任化学教研员柳方生,肥城六中副校长赵红梅莅临指导,交流活动由化学组组长罗玉华老师主持。 活动以“高考命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变革”为主题,共分四部分进行。<br> 首先,教研室柳方生主任介绍了本次线下活动的重要意义,旨在通过这次活动,为高三教师提供复习备考的建议,为高一高二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活动给予阶段性指导。 六中化学组组长罗玉华老师介绍了本次活动的重要性,此次活动是在之前对于高考题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层次模块化的研究讨论,以便更好的指导备考和进行课堂改革。 活动的第一部分由肥城六中王洪彦老师对近几年高考题进行总体评价,指出2022年山东高考试卷与2021年相比,坚持稳中求进、适当创新的原则。试卷结构稳定,考点顺序大致相同,试题情境新颖,设问科学合理,导入了新时代背景因素,展现了当今政治、科技、经济、文化等发展成果,不落窠臼、有所创新。紧紧依托化学必备知识,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突出考查关键能力,体现了高考题的选拔性。 活动的第二部分由肥城六中袁红云老师就高考题中的物质结构部分进行展开分析。先以近几年结构高考题为例,介绍了在高考题中考察的知识点,学生在做题时常产生的易错点。对高考题中的选择题部分,客观题部分的分值和考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点:1.化学语言与概念 2.物质结构与性质 。能从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活动的第三部分由肥城六中郑传翠老师就高考题中的化学反应原理部分进行展开分析,提出“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从山东近三年高考原理题考查来看,核心价值一样。通过展示化学在材料研制等方面的成果,让学生体会化学是一门有魅力的科学,激发学习化学、进行理论创新和应用实践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响应了新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重视情景化教学设计,重视最新科研成果进课堂,厚植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提升。 鉴于三位老师的精彩演讲,柳方生主任作出了肯定并进行了点评。号召在座的各位同行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泰西中学李强老师、胡晓霞老师,以及肥城一中杨海滨老师高度评价了六中老师对高考试题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泰西的一位老师对郑传翠老师关于反应原理部分的讲解产生了共鸣,提出这一部分确实涉及的考点较多,试题的深度、广度、计算难度都在逐年增大,特别是对今年高考题中的高压氢气流问题,在多重平衡体系中不只利用三段式,而是应多加利用守恒思想解决化学相关问题。 活动的第四部分由肥城六中孙丽华老师以2022年山东高考题中19题为例,就高考题中的有机化学部分展开分析。以有机题目中常涉及到的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反应条件、官能团识别及保护、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反应类型、合成路线设计等必备知识入手,解决有机化学中的相关问题。尤其提到学生读信息、用信息及逆向思维能力的提升的培养途径。 活动的最后,六中副校长赵红梅作了重要讲话。指出教师要积极开展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开发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推广教育教学成果,潜心研究课程改革,总结课程改革新经验。研究高考试题是为了准确定位教学方向、难度、深度和广度,最终目的是为了落实在课堂上。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面对有限课时,老师们以教材整合为载体,以思维为核心,引领学生思维建模的形成,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使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探索、深度思考以及问题质疑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重视学生分析数据,分析图表及图文解读能力的培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实验结果都是以图表或图像的形式给出,这都成了很多学生的“拦路虎”,学会看表、析表及利用数据统摄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 分享活动持续进行2个小时,气氛热烈,研讨深入,举办这样的活动,大家在交流中收获了他人的思想,备考更加科学,课堂更加高效。在座的老师们也纷纷表示,此次交流受益匪浅。

高考题

六中

老师

学生

化学

肥城

活动

高考

部分

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