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是秋收起义95周年,回想那段峥嵘岁月,我们缅怀革命先烈,他们英勇不屈的斗志和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是我们后辈们永远值得学习的楷模典范,是他们为我们打下了江山,今天的人民才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修水是秋收起义的主要策源地,秋收起义的红色基因和革命传统,犹如一座丰碑,永远根植在修水这片红土圣地上,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砥砺前行、奋勇拼搏。</p> <p class="ql-block"> 秋收起义的军旗,如同茫茫黑夜里的指路明灯,照亮了革命勇敢向前进的路程;如同严寒中的暖人篝火,感召和激励着广大军民团结在党的周围,传承红色血脉,为催生一个崭新的中国而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就是我,当年在西安读军校时拍摄的,作为曾经是一名军人的缘故,我十分酷爱阅读党史和军史,那些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时常在脑海中回荡,每一次想起革命历史往事真的是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先辈们英勇无畏的革命斗志和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先驱们的革命精神和顽强斗争的革命意志,为保卫和建设新中国而贡献自己应尽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在秋收起义这段光辉历程中,我爱人的爷爷陈树华就是秋收起义当中的一员,我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p> <p class="ql-block"> 二00七年九月,作为陈树华的后辈,我们享受先辈的福祉,有幸受邀参加在江西修水举办的纪念秋收起义八十周年的纪念活动。盛会浩大而隆重,当时工农革命军师团等重要人物的许多后辈都受邀参加盛会。这张照片是9月9日我家人和秋收起义纪念馆工作人员一起的合照。</p> <p class="ql-block"> 当时负责接待我家的修水县宣传部副部长(县文化广播电视局长)徐盛文,下图《秋收起在修水》就是徐盛文编著的。徐老还是当年在央视播出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秋收起义》的编剧之一。徐老知识渊博,十分健谈,尤其是了解这段历史往事。在交流中得知许多的不为人之的历史往事,记得在饭后我向徐老询问王佐袁文才的死因和井冈山后期的事情,徐老十分耐心地给我们进行了讲解,在这里就不方便介绍了。这份《秋收起义在修水》画刋我一直收藏保存至今。可惜当时我岳父在主席台上合照没有找到,印象中还有罗荣恒元帅的儿子罗东进将军也在场,因为他当时穿的军装比较好认。</p><p class="ql-block"> 秋收起义为我党和我军的革命事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尤其是在军队革命队伍中,出现很多人都是在新中国军队中很有名望的,罗荣恒元帅,谭政、张宗逊大将,陈士榘、黄永胜、陈伯钧上将等等都曾是秋收起义队伍中的一员。</p> <p class="ql-block"> 说起我爱人的陈氏家族,出了二个将军,一国一共。我曾开玩笑对爱人说过:你家族真厉害呀,将星云集。陈树华曾任国民党少将,另一个就是共产党中将陈正湘,就是活跃在晋察冀地区打击日寇的,在黄土岭战斗中亲自指挥炮兵干掉日酋阿部规秀的陈正湘将军,陈正湘中将是陈树华的堂侄,二人均为湖南新化县人。</p> <p class="ql-block"> 1927年8月,共产党领导的原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奉党中央之命参加南昌起义,途中得知起义军已退出南昌,便在黄石港地区上岸,经过一段时间行军,便来到湘、鄂、赣三省交界的修水驻扎待命。当时部队没有电台,途中警卫团团长卢德铭决定去汉口向中央请示及汇报工作。8月22日,三支部队负责人在修水山口举行整编会议,史称"山口会议"。会议决定三支部队(警卫团、平江工农义勇队和浏阳工农义勇队)合编一个师,为了避免敌人追剿,对外称“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内部却是招兵买马、积草屯粮。师部设在修水县城,师长余洒度、副师长余贲民、参谋长钟文璋,下没一、三两个团,第一团团长钟文璋(兼),第三团团长苏先骏。“山口会议”的整编,形成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雏形。</p><p class="ql-block"> 后面又成立了二团(团长王兴亚)和四团(团长邱国轩)。可惜的是四个团长经不住大革命低潮的考验,二人(钟、王)后面失踪,二人(邱、苏)先后叛变革命,后被红军抓获枪毙。</p> <p class="ql-block"> 9月初,毛泽东到达安源前线,与修水、铜鼓方面的部队取得了联系,并在张家湾主持召开了著名的安源会议,将安源革命力量及周边县的农民武装编为第二团,确定了三个团起义后攻打长沙的进军路线。</p><p class="ql-block"> 山口会议后,余洒度师长把军旗设计的任务下达给了师参谋长钟文璋、师参谋处长陈树华。于是陈树华和参谋何长工、副官杨立三等三人在修水县城商会会馆设计军旗,这里是师部所在地。既没有米尺、三角板、圆规等绘图工具,又没有可以借鉴的资料,三个人集思广益,起初提的方案,都不满意。后来,何长工根据自己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时见过苏联红军军旗的旗样,提出了设计方案。大家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推敲,终于在凌晨设计成功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参谋处长陈树华20岁,参谋何长工27岁,副官杨立三27岁。估计当时他们或许也没有想到他们三人设计的军旗,将会是他们人生中最辉煌的篇章,青史留名、流芳百世。</p> <p class="ql-block"> 陈树华,1907年出生,湖南新化人。号亦平,字曙天。黄埔军校第4期步科、中央军校高教班第7期、陆军大学特别班第5期毕业。早年加入共青团,1926年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参谋处长,因负伤脱队失去组织联系。1946年3月任国民党军令部第四处少将处长,6月任国防部史政局第一处处长,后升任副局长,少将代局长。1949年3月任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团秘书,到北平与中共和谈。4月和谈破裂后随张治中等在北平宣布起义。</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秘书,中南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办公室副主任,中南体育运动委员会秘书,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民革中央监察委员、北京市黄埔同学会顾问等。1990年7月10日在北京病逝。</p> <p class="ql-block"> 何长工(1900年12月8日-1987年12月29日),原名何坤,湖南华容人。1918年毕业于湖南长沙甲种工业学校,去北京长辛店法文专修馆半工半读,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在法国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p><p class="ql-block"> 1923年初,离开法国到比利时进入劳动大学学习。1924年回国,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5年在湖南南县、华容从事学生运动,曾任新华学校校长,并任该校中共党委书记,创建该地区中共党团组织。 1926年秋任华容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中共南(县)华(容)地委常委兼军事部部长。</p><p class="ql-block"> 何长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家之一,曾在红军时期创办过工农红军学校,后长期领导抗日军政大学、东北军政大学。1987年12月29日,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军事家、军事教育家何长工同志在北京病逝。</p> <p class="ql-block"> 杨立三(1900-1954),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国家食品工业部部长。湖南省长沙县人,1900年11月18日出生于长沙郊区一个佃农家庭。11岁入私塾、小学读书,半耕半读。1920年投入湘军当文书,任过团司务长和军需官。</p><p class="ql-block"> 他卓有成效地领导了人民军队的军工生产,并到山东与第三野战军共同部署了淮海战役的后勤工作。在全军后勤工作会议上,曾受到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表彰。</p> <p class="ql-block"> 1927年9月9日,是一个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日子,驻修水县城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和第一团官兵集合在紫花墩操场,师长余洒度作了简短的动员讲活,庄严宣布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誓师起义。呜枪三响,声震长空,各种声音响成一片,无数面镰刀斧头图案的军旗在修水这座古老山城的上空迎风飘扬。接后余洒度发布命令:"秋收暴动开始,出发!”起义部队和配合军事行动的修水农民自卫队组成浩浩的队伍,高举军旗,踏上征程。</p><p class="ql-block"> 起义部队向西进发不久,卢德铭从汉口归来正好与大家相遇,卢传达了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中央军事部关于组建工农革命军和组织秋收暴动的意见,就在这里,卢德铭就任秋收起义总指挥。</p> <p class="ql-block"> 9月9日,起义军傍晚抵湘鄂赣边界的古镇渣津,次日上午召开军民大会,卢德铭发表讲话,宣传秋收起义的意义,会后枪决了从修水押来的8个土豪劣绅和反革命首恶份子。</p><p class="ql-block"> 9月10日,毛泽东抵达铜鼓。</p><p class="ql-block"> 9月10日下午,第一团和修水农民自卫队一举打下边界古镇朱陂厂(今大桥镇),随后第一团向湖南平江推进。</p><p class="ql-block"> 9月10日深夜,第二团在安源起义,并向萍乡方向推进。</p><p class="ql-block"> 9月11日清晨,第三团在铜鼓由毛泽东直接指挥举行起义,向湖南浏阳方向推进。</p> <p class="ql-block"> 9月11日,钟文璋率第一团的两个营与邱国轩所率的第四团在湖南平江龙门会合,钟命令邱第四团作前卫,向平江长寿街进发,在抵达离长寿街15华里的金坪村时,邱国轩原来是军阀王天培残部匪军,走投无路时才投机革命的,此时邱认为倒戈反叛的时机到了,于是邱向钟谎报军情,说前方发现大批敌军,钟信以为真,命令邱部分兵两翼,作为预备队。钟文璋亲率第一团二营丶三营正面进攻,当部队进入金坪鲇鱼潭时,埋在两翼的邱团居高临下,二面夹击,二、三营阵型打乱,损失人枪180多,辎重物资和军饷被洗劫一空,师参谋长兼第一团团长钟文璋失踪。</p><p class="ql-block"> 卢德铭余洒度得到消息,痛心疾首,决定暂时放弃夺取长寿街和攻打平江县城计划,部队向铜鼓转移,以便和毛泽东及所在的第三团取得联系。于是率领部队再次穿越湘赣边界,于深夜进入平江、修水、铜鼓三县交界的台庄。</p> <p class="ql-block"> 王兴亚率第二团进攻萍乡老关,夺醴陵,旗开得胜,国民党派新八军某部、三十五军教导团等官兵从四面八方围剿第二团。强敌压境,王兴亚率第二团于9月14日下午撤出醴陵,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直向浏阳进发,于9月15日攻克浏阳县城。9月16日晚,国军调兵直扑浏阳,兵临城下,第二团从西门突围杀出一条血路,死伤惨烈,最后只剩120多人枪,第二团团长王兴亚下落不明。</p><p class="ql-block"> 9月11日,第三团从铜鼓出发。向平江方向推进,毛泽东发现师部和第一团并没有按计划来铜鼓会合,责问苏先骏团长,苏回答以需要切断武昌至长沙铁路为由而改变了行军路线。第二团于11日中午攻占白沙,12日攻克东门市,各歼敌一部。9月14日,敌新八军以两个团的兵力疯狂反扑,第三团被围困在东门市,鉴于敌强我弱的局势,毛泽东当机立断提出撤出战斗,并向上坪方向转移,在突围战斗中,部队伤亡惨重。</p><p class="ql-block"> 9月14日下午第三团抵达上坪,接到总指挥卢德铭派来的信使,第一团受挫,第二团下落不明,心情十分沉重。晚上毛泽东在上坪主持召开了第三团干部会议,提出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要求第一团和第三团迅速到文家市会师。</p> <p class="ql-block"> 师部和第一团1200人在台庄休整二天,卢德铭说服余洒度放弃攻打长寿街和平江县城并直取长沙的计划。于9月14日中午,率部奔向铜鼓,15日遇到前面所派的信使,收到了毛泽东的亲笔信。17日傍晚卢德铭余洒度所部在浏阳孙家塅与第三团会合。在这里,毛泽东、卢德铭、余洒度、余贲民、苏先骏等前敌委员会第一次聚集一起开会,会议提议不打长沙,正式决定到文家市去。</p><p class="ql-block"> 9月19日,起义部队攻占文家市,随即开展宣传,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粮分盐,受到当地的群众拥护和欢迎。此时,秋收起义部队经过连续几天的作战,损失75%的兵力,仅剩1500余人。晚上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学校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会汉,讨论工农革命军今后的行动方向问题,会议通过激烈的争论,在总指挥卢德铭等人的支持下,通过了毛泽东的主张,放弃攻打长沙,将工农革命军转移到农村山区,先保存革命力量,再图发展。</p> <p class="ql-block"> 9月20日拂晓,毛泽东在里仁学校操场向全体官兵宣布了前敌委员会改变起义军行动的决定。毛泽东简短的动员讲话,鼓舞了接连受到挫折的起义军的士气,军号声中,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毛泽东、卢德铭的率领下,向湘南转移。</p><p class="ql-block"> 南下的路途,也充满艰难险阻,湖南和江西国民党当局分别派兵到浏阳和铜鼓围追堵击,当湖南省政府主席周斓获知起义军是毛泽东在主持后,立即加派第八军一团于24日全部赶赴浏阳协剿。在危局时,起义军便向湘赣边界南下,当行至江西萍乡上粟时,得悉萍乡城驻有国民党重点时,部队遂改道向芦溪进发。</p><p class="ql-block"> 行军途中,接到第三团文书宋任穷从江西省委带回的信件,得知罗霄山脉中段有一知我党掌握的工农武装,有几十条枪,再加上以前知晓的袁文才王佐率领的武装队伍,毛泽东经过分折,断然决定部队向罗霄山脉中段进军。</p><p class="ql-block"> 起义军9月24日傍晚抵达芦溪宿营,次日清晨,部队朝莲花进发,因担任后卫的第三团走错了路,待听到号声调转行军方向时,遭从萍乡赶来的江西军阀朱培德所属特务营和江西第四保安团的追击,卢德铭和余洒度赶忙率队到山口岩阻击敌军,在起义军英勇顽强的阻击下,敌人只好撤回萍乡。芦溪一战却使起义部队遭受重大的挫折,共损失人枪300多,尤其是前敌委员会总指挥卢德铭在掩护我军撤离的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p> <p class="ql-block"> 卢德铭(1905年6月9日—1927年9月23日),又名继雄,字邦鼎,号又新,四川自贡人,中共党员。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二营四连连长。卢德 铭在1926年北伐中升任二营营长,兼任四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参谋长。1927年,卢德铭担任秋收起义总指挥,为掩护部队突围而壮烈牺牲。为纪念卢德铭,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修建了卢德铭烈士革命陵园。2009年卢德铭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卢德铭以其短暂的23年的生命,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是他带领警卫团断然拒绝了张发奎的调遣,避免了警卫团到九江后被缴械的危险,毅然听从共产党的召唤,响应南昌起义,将部队开赴修水;当起义军遭受危难时刻,是他当机立断转兵修水台庄,再次使我党的这支武装部队化险为夷;是他凭着高度的政治远见和非凡的军事才华,精群地分析时局,说服余洒度等官兵攻打长沙的计划,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关于放弃攻打长沙,起义军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实行战略转移的主张。</p><p class="ql-block"> 面对流淌着鲜血的袁水河,毛泽东发出了怒吼:“还我卢德铭!”</p> <p class="ql-block"> 起义军接连受挫,加上总指挥卢德铭的牺牲,使部队官兵情绪低落,不少兵士脱队。9月25日,部到达莲花县甘家村,毛泽东召开前委会,决定攻打莲花县城,次日中午工农革命军冒雨奔袭,在当地党组织和农民自卫队的配合下,一举攻克莲花县城,解救出90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并开仓放粮。莲花一役的胜利,使起义军将士情绪振奋起来。</p><p class="ql-block"> 9月29日下午2时许,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抵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经过20天的战斗,部队从5000多人,减员不员千人。这数字里面,包含的是革命仁人志士多少的热血和生命,道出了为自由民主斗争是多么的艰苦卓绝和千难万险,反映的是英勇奋战不怕流血牺牲的顽强革命精神。鉴此情况,毛泽东在三湾进行了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三湾改编”,改编时,实行愿留则留,愿走的则发路费的方式。将中国工农革命第一军第一师缩编为一个团,团长为原第一团一营长陈浩担任。三湾改编确定了将党支部建在连上,首次提出了“党指挥枪”的原则。</p> <p class="ql-block"> 起义军经过5天的休整和改编,于10月3日离开三湾,当日下午,抵达宁冈古城,在这里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为期二天的营以上干部和宁岗县委负责人参加的前委扩大会议,会议作出了团结和改造表文才、王佐两支武装队伍,工农革命军向井岗山进军并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深入土地革命的决策。</p><p class="ql-block"> 10月7日,部队从宁岗出发,抵达井冈山的茅坪。在这里,受到了袁文才的欢迎。接着,毛泽东率领这只仅剩600多人的队伍,在井冈山打游击,沿途组织发动工农运动,加强部队和地方党组建设,创造了“水口建党”的光辉典范。此间苏先骏和余洒度相继离开部队,后来投靠国民党反动派成为了可耻的叛徒。</p><p class="ql-block"> 10月27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抵达井冈山茨坪,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插上井冈山,从此,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p> <p class="ql-block"> 秋收起义后不久,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西江月 秋收起义》诗篇。</p><p class="ql-block"> 军叫工农革命,</p><p class="ql-block"> 旗号镰刀斧头。</p><p class="ql-block"> 匡庐一带不停留,</p><p class="ql-block"> 要向潇湘直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地主重重压迫,</p><p class="ql-block"> 农民个个同仇。</p><p class="ql-block"> 秋收时节暮云愁,</p><p class="ql-block"> 霹雳一声暴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十多年过去了,秋收起义的号角似乎还盘旋在中华大地的上空。那场血与火的战争洗礼,共产党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斗志是多么的不容易的,虽说秋收起义最终失败了,但先辈们英勇顽强的意志和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种,它又是那么的崇高和伟大。在中国的革命道路乃至中国的发展历史之路上,都作出了无可抹杀的贡献,永远值得后辈们铭记和敬仰,是历史留给我们后来人宝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关于秋收起义的军旗制作,陈树华(陈明义是陈树华的曾用名)在《秋收起义的回忆》中是这么写的:我记得为了制作工农革命军五角星斧头镰刀军旗,真是左画也画不好,右画也画不好,是深夜计划的,即没有米尺,又没有三角板,圆规之类,反正是左拼右拼而已。这是我们内部的决定,也没有得到上级的指示。</p><p class="ql-block"> 从陈树华回忆中,他当年在汉口时是新兵训练处搞教育计划工作,并不隶属警卫团,但是彼此却很熟悉。后来在去修水途中,警卫团卢德铭团长计划去汉口请示工作时,原本卢是打算带上他随行去汉口的,当听一营营长余洒度的行军线路时,他当即提出另一条线路奉新→高安→上富这边去修水,余洒度沉呤一下,马上对卢德铭说留下陈树华跟部队一起去修水。我分析陈树华这个只有20岁的青年人后面能当师参谋处长一职,很可能与提出更改行军线路此事有很大的关系,毕竟陈树华是黄浦军校4期步科出来的,参加过北伐战争,有较强的作战能力和作战经验。秋收起义暴发后,陈树华和参谋处人员除参加战斗外,每天必须制订部队的行军线路,作战安排,查地图了解各种道路,有时还得侦探敌情及安排部队的住宿,布置夜间警戒等工作。文家市会师市后,在芦溪一战中,敌人快攻到师指挥所,当时师指没有留预备队,陈树华等少数(警卫)人员殊死阻击,陈树华左腋中枪,浑身是血。部队撤到三湾整编后,新任团长陈浩找他,要陈树华当参谋长,陈树华说他伤口严重,不能胜任。几天后部队遣散伤员,每人发一块银元,给陈树华发了三块银元。毛泽东亲自对陈树华安排一个任务,去长沙望麓园找易礼容(代理湖南省委书记)汇报部队的工作情况。陈树华在长沙完成任务后,就去乡下养伤去了。</p> <p class="ql-block"> “三大起义”中,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而随后由毛泽东、卢德铭领导的秋收起义则为中国的革命开拓出了全新的道路,由毛泽东所独创的三个“第一”更是为中国革命开启了崭新的纪元。</p><p class="ql-block">一、第一支具有独立番号的人民军队</p><p class="ql-block">二、第一面属于人民军队自己的军旗</p><p class="ql-block">三、第一次在农村组织的武装暴动</p> <p class="ql-block"> 秋收起义作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第一次亮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旗帜,第一次创立新型人民军队,第一次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拨正了中国革命的前进航向,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燎原之火,开启了我们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新纪元。</p><p class="ql-block"> 秋收起义精神昭示着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正是由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对革命战争的绝对领导,才能克服种种艰难,转危为安,最终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伟业。</p><p class="ql-block"> 伟大光荣的传统要继承,革命的力量催人奋进,伟大的精神需要汲取。</p><p class="ql-block"> 作为传承人的我,也希望自己是一个红色正能量的传播者。</p> <p class="ql-block"> 二0二二年九月五日深夜於汉</p><p class="ql-block"> 乐在游中(QQ名 春风得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