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发掘平果壮民族文化资源,助推平果乡村振兴</p><p class="ql-block">作者:林庆明</p><p class="ql-block"> 平果壮民族文化是平果市壮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独立创造出来的并赖以生存的文明成果,它是平果人民的精神和灵魂,是平果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平果市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根植于本民族文化实际,发掘和利用好本民族文化资源,探索出一条具有平果壮民族文化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子,为平果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源。</p><p class="ql-block"> 一、平果市的历史沿革和基本情况。</p><p class="ql-block"> (一)、平果市的历史沿革。平果市古为百越地。秦时属象郡地;汉初为南越国属地,汉元鼎六年,南越国被平定后,属郁林郡增食县地;三国时属吴,仍为郁林郡增食县地;晋时属晋兴郡增翊县地,南北朝和隋朝沿袭。唐朝至五代十国,平果境内置羁糜万德州、思恩州、恩城州,另置都救县(今同老乡)。宋朝时,增置羁糜果化州,同时在宋熙宁中,万德州改为归德州。元朝时都救县废,境内仍有果化州、归德州、恩城州、思恩州。明朝果化州、归德州仍沿袭,明正统五年(1440年),思恩州升为府,明正统1442年,思恩府治迁至乔利(今马山县境内)。明朝弘治五年,即1492年,恩城州废。明嘉靖七年(1528年),思恩府迁至武缘县(今武鸣县),后改为思恩军民府。王阳明平定思田之乱后,为削弱地方势力,将军民府分置九个土巡检司,其中的下旺土司、旧城土司为平果境内,另外境内设有丹良堡(在今平果县城西北部),属白山土巡检司(今马山县境),都阳寨属都阳土巡检司(今大化县都阳镇)。清朝沿袭不变,民国4年(1915年)8月,果化土州、归德土州、丹良堡、都阳寨、旧城土司等“改土归流”,合置果德县,县治在今马头镇。民国七年(1918年),下旺土司和上林县(今田东县境内)改流合置思林县,县治在思林街。民国23年(即1934年),思林县改为平治县,县治移至平果榜圩镇。1951年5月,平治县与果德县合置为平果县。2020年5月18平果县改为平果市。</p><p class="ql-block"> (二)、平果市基本情况。当前平果市全市共辖9个乡镇,3个乡,171个行政村,10个社区,1779个自然屯,306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约为58万人。2021年,平果市GDP同比增长11.6%,排百色第一;财政收入完成30.14亿元,首次突破30亿元大关,同比增19.23%;荣获中国西部百强县56位;荣获中国县域发展潜力百强县市99位;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77位;全国新型城镇化百强县市第87位。2022年8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同意设立平果经济技术开发区。</p><p class="ql-block"> 乡村振兴工作也取待喜人成绩。2021年以来,平果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投入2.53亿元,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扶持等项目175个,改造民房5398栋,成功打造3个自治区级示范点。引进现代特色农业龙头大型企业9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407家,家庭农场546家。乡村振兴与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引进项目20多项。为财政收入培育新的增长点。</p><p class="ql-block"> 二、平果市丰富多彩的壮民族文化资源。</p><p class="ql-block"> 平果有着3000多年的文化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平果甘桑石刻文字”是当前平果市最引起国内外关注的民族文化项目。“平果甘桑石刻文字”最早发现于1985年,2011年考古文字专家深入到平果马头镇那厘社区甘桑屯进行挖掘,采集到25块刻有类似甲骨文符号的石片和石铲以及陶瓷残片,发现刻字石块上的字符1800多个。平果市博物馆把石片送国土资源部岩溶地质资源环境监督中心和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进行碳十四年代检测,2020年两家机构得出决论:甘桑石刻文的历史长达3600年左右。今年9月8日,中央电视台13频道将播出“甘桑石刻文之迷”。“平果嘹歌”唱进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唱到国外。平果嘹歌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平果市民间文学,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平果壮民族嘹歌有2000多年历史,至今仍传唱于平果民间。平果嘹歌分为《长歌集》、《散歌集》、《恋歌集》、《客歌集》、《时事歌集》等,以平果壮民族的生产、生活为背景,缘事而发,有感而歌,是一种口头文学,主要以五言四句的山歌形式汇成体系。平果阳明洞位于马头镇江滨路新巷口的右江南岸。阳明洞上方的《平思田征功碑》记录了王阳明于明嘉靖丙戌(1526年)年平思田之乱史实。《平思田征功碑》是王阳明在广西的最重要遗址。平果坡造镇归德土司文化遗址对广西“狼兵”历史研究有一定历史价值。平果的民族雕刻文化宋元时期始行,至今仍在传承。比如平果市凤梧镇的农逵就是文化遗产的传承人。2021年3月5日至8日,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主办的第56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仿真植物及配套用品展览会在福建省福州举行,农逵设计制作的《桂砚——骑驴觅诗砚》砚台,荣获2021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铜奖。平果的民族编织在传承中创新。平果新安中心小学教师马君创作了“曼达拉”民族编织,2020、2021年荣获广西“八桂天工”手工艺品金奖。平果的“莫六鱼”、平果的“母娘山”、平果的“九龙山”、平果海城乡的美女照镜湖等有着神奇的传说。平果榜圩镇的“巴乖”美食从唐朝传承至今。“红糖片”传统食品从宋朝至今仍在盛行。平果宗教文化师公的“采花灯”被视为平果民族舞蹈的起源,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平果壮民族音乐《表哥》、《月亮》等唱响国内外。平果的嘹歌歌圩、三月三、朋友节、瑶族同胞们的“达努节”等喜庆不断。民族体育的“打陀螺”、“打尺杠”、“滚铁环”等仍现踪影。民族舞蹈的“打砻”舞、“插秧舞”、“扁担舞”、“采茶舞”等仍深受老百姓喜爱等等。平果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将为平果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p><p class="ql-block"> 三、挖掘平果壮民族文化资源,助推平果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一)平果市乡村振兴旅游业融入民族文化元素比较少,民族特色体现不明显。比如平果市芦仙湖风景区,景区内的房屋建设没有能体现平果壮民族“干栏式”民族建筑特点;各个农家乐旅游景点没有融入平果壮民族竞技体育和民间游戏、民间艺术表演等项目。</p><p class="ql-block"> (二)平果壮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不够,存在资源闲置,资源“休眠”,不会利用民族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平果嘹歌开发取得很大成就,但到目前止,平果对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仅停留于此,其他项目建树不多。</p><p class="ql-block"> (三)基层民族文化人才紧缺,民族文化传承人存在“青黄不接”。地方政府对民族文化研究和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认为搞文化是亏本的事,搞经济才可以直接见成效。对民族文化保护不力,对传承民族文化不感兴趣等等现象。</p><p class="ql-block"> (四)民族文化与乡村振相融合发展的项目少,平果民族文化对乡村振兴的贡献率不高。</p><p class="ql-block"> (五)对民族文化的创新意识不强,对乡土人才的培养教育重视不够,对民族文化的创作奖励激励机制不够健全。</p><p class="ql-block"> (六)组织开展大型民族文化活动少,民族文化艺术的创作层次不高,深受平果人民所颂扬的节目不多,平果嘹歌面临着断代断传。</p><p class="ql-block"> 四、挖掘平果壮民族文化资源,促进平果乡村振兴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一)提高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把转变思想意识问题放在第一位来解决。1、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要把此行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性开会部署;2、党委政府要出台政策,鼓励民族文化创作,奖励好的民族文化作品,激励更多的人从事民族文化研究;3、加大投入,解决资金困难问题;4、培养民族文化人才,鼓励更多的人从事民族文化工作等等。</p><p class="ql-block"> (二)、充分发掘平果壮民族文化资源,提升平果旅游业品位,促进平果乡村振兴。1、利用平果旧城镇明代思恩文化资源优势,引进外资,打造平果旧城镇思恩文化旅游景点。一是仿古重建旧城镇明代古城墙;二是修建明代岑氏墓参观基地,展示平果古代石雕文化,探索平果土司文化等;三是重新打造旧城镇明代“八景”,吸引游客;四是创作明代思恩政权的戏剧作品,再现思恩历史文化;五是创作思恩州知州岑瑛人物微电影、微视频、话剧、情境剧等等,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游客。2、充分利用平治河自然风光,打造平果生态文明旅游,同时注重融入嘹歌等民族文化元素,体现“生态”主题;3、利用平果凤梧镇“俚”人崖葬民族文化资源,投入建设平果壮民族“俚”人风俗参观基地,促进乡村振兴;4、充分发掘阳明文化资源,建设平果阳明公园。目前该项目实施基本完成,投60多亿元,房地产与旅游业并行实施。</p><p class="ql-block"> (三)根植平果民族文化实际,创新思维,加大财政投入,把民族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1、根据平果甘桑石刻文字研究成果,加大投入,建设平果市甘桑石刻文字文化公园;2、根据平果民族手工艺文化实际,加大投入,在县城、在乡镇建设编织手工艺品一条街、“桂砚”艺术品一条街、民族特色美食一条街等等;3、根据平果“铝”和“嘹歌”民族文化实际,加大投入,在县文化广场,建设具有平果民族特色(铝与嘹歌)标志性建筑物,让后人永远传承平果民族文化。</p><p class="ql-block"> (四)、传承平果民族文化,助兴平果乡村振兴。1、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平果民族文化大型文艺表演活动,加强民族文化传承的宣传活动;2、建立平果民族文化传承培训教育基地,通过不断培养新人,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3、鼓励乡镇、各行政村、社区等举办少数民族风俗节庆,比如瑶族“达努节”、壮族“三月三歌圩”等等,以节庆加强民族文化的宣传。</p><p class="ql-block"> (五)加强乡村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乡村振兴。1、修建完善民族山寨的古文化遗址遗迹;2、建设民族村寨的博物馆;3、建设保护好民族村寨的古风房屋;4、建设民族村寨的道路,改善少数民族行路难问题。</p><p class="ql-block"> (六)、创新平果壮民族文化机构,研究平果壮民族文化,为民族文化应用于乡村振兴打好基础。在继成立了平果嘹歌研究会以后,应考虑成立“平果土司文化研究协会”;成立“平果土俗文字研究协会”;成立“平果山歌研究协会”等等,鼓励激发平果人研究平果文化历史,不断创新民族研究成果。</p><p class="ql-block"> 平果壮民族文化是平果人民的思想根基,乡村振兴发展必须与平果的民俗、民风相融合,否则发展将成为无本之源,将很快枯萎而消忘,民族文化与乡村振兴是相辅相承的,只有融合发展,才能长盛不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