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二则

温锁林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细节决定命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此话很有道理。但若要问性格又是怎么形成的,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那可能就见仁见智了。人们总是习惯于通过个体的经验阐发对生命的理解,特别是在性格形成,性格与命运的关联性等问题上,各抒己见,观点虽有不同,但各有其理。由于个体经验的差异,所持观点永远不可能统一,何况关于人的性格与命运的关系,本身就是个非常复杂的哲学命题,所以带有各自生命体悟的答案都值得人们关注和借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人的性格的形成,遗传的因素占了很大的比重,类似于一个产品的出厂设置,产品的性能与质量都有了基本的参数指标。“生性如此” “天性使然”说的即为此理。必须指出的是,人的命运中生性或天性所起的主导性作用尽管谁都无法否认,但也不可强调过度,因为这样会给人以人的性格永远无法改变的错觉,只能乖乖地做性格的奴隶了。本文的目的正是要说明,人的性格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炼而逐步塑造和改变的。这后天的教育和重塑,就如同对原产品进行性能参数调整或软件升级。所以尽管性格中遗传因素所占比重很大,但占比相对较小的后天教养因素可万万忽视不得,它才是决定你最终成功与否的关键。否则我们难以解释,同样是急性子甚至是火爆脾气,为何有的人很成功,而有的人却活得很失败,终生一事无成。因为很多人就是因为习惯于随心所欲,在处理事情时,尤其是在涉及自己前途与命运的关键时刻,完全听凭了天性的摆布,性子一来立马就又恢复到出厂设置状态,最终成了生活的输家。可见,性格形成中后天的因素成了决定你成败的关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那么,进一步细问,决定你性格的后天因素又是什么?是习惯!因为你平时的习惯会慢慢养成了你的性格,塑造了你的行为办事的方式,习惯的累积和固化就自然地成了你性格中的重要部分。所谓习惯成自然正是此理。比如说办事的拖延,工作中的马虎,没有耐心与毅力,甚至连着装随意不修边幅、走路姿态难看等等细小之处,追根溯源,都是习惯养成后的附带效应和表现形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难怪老人们常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三岁时的性格反映了你的天性,是由遗传性带来的,比如智商的高低,性情的急与慢,脾气的好坏等等,大体都能在你三岁前真实地表现出来。本性难移说的正是遗传因素的根深蒂固。三岁到七岁,是一个人性格的重塑期,调整期和定型期。人到了七岁,已经基本完成了性格的定型与适配,你的行为习惯、是非观念等大体上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所以“七岁看老”,强调的是人的性格中教养与教化的作用。如果你没有在幼年时代性格的最终形成与塑造的关键期通过教育改变那些天性带来的不利因素,一旦过了这一关键期,你的性格已经定型,再要改变就很难了。可见,通过教化而形成的教养,在人的性格形成并定型的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七岁前是教养培育的关键期,家庭的文化,特别是父母的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人们都说父母是人生的第一导师,是很有根据的至理名言。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家教,看重的正是家庭文化对一个人行为习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特别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与品性形成中家庭环境与父母的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再向深处细究,又是什么养成了一个人的习惯的呢?告诉你,是细节!因为你的行为习惯总是要通过生活细节体现的,就比如说你的站相坐相吃相,你遇到熟人是否主动打招呼,你与别人说话时的言语口气与表情等等,都反映着你的教养与习惯。人们正是通过观察你日常行为的细节表现才了解了你的性格与你的家庭教养与个人修为。所以,不重细节的人,行为不检点的人,都不是什么高素质的人。这里必须强调:细节养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又决定着你的命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原来,一个人的命运是由细节决定的。那些在人们看来特别细小或许觉得无所谓的生活细节,竟然和人的未来的命运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最终形成了一生都难以超越改变的性格与命运。所以,一旦习惯养成了,再要改变可是太难太难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要做人生的赢家,从细节开始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思考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法文是:Je pense, donc je suis.拉丁文是:Cogito ergo sum.两种文字的原义都是,我思考,才知道我存在。英文翻译为: I think, therefore I am.这句话的意思就变成了“我思故我在。”这是哲学层面对“存在”二字意义的理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每个人都要在世上生活近百年,若从人生的价值层面来理解人生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道理其实很简单。我对笛卡尔这句话的理解是,一个人只有会思考,才能表明你的存在,才能体现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可见,这里的存在是社会意义上的,而非生命层面的。人们经常说的生活与生存的区别也在这里。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能表明你还活着,而生活的含义绝非简单的活着,在我看来,能体现你的社会意义层面的生活,才能与哲学家所说的存在意义上相配。老百姓经常说的“好死不如赖活着”强调的只是活着,与死亡相对,人们习惯上把这种生存状态形容为行尸走肉。老家寿阳话说得更为形象:“比死人多出着一口气”,话糙而理不糙。著名诗人臧克家《有的人》里,有这样的诗句:“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所阐发的哲理,正是社会意义上的“存在”和物理意义上的“活着”的区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之所以成为一个永恒的课题,其实质是因为有的人从生活的意义上来思考人生,而有的人是从活着的意义上来思考人生,所以,会得出完全不同解答,从而永无定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个体的生命,每个人可能对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有不一样的理解与追求。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强求别人对于人生的价值取向与你的理解或做法完全一致,每个人只要活出精彩的自己就是最好的人生选择。我觉得,人生真正而本质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不断地进取,最终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质变,追求人的精神层面的价值,从而实现社会意义的最大化。否则,生存的意义只是物理上的,而非精神层面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咱们读书人,之所以不同于普通人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恰恰在于追求内心的完善,追求精神层面的质量。从读书中学习往圣先哲的思想与智慧,学习时贤名家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念方法,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智慧的人,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之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读书的意义正好体现在这里,它是我们摆脱平庸,内心充实的唯一途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附录:温锁林语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了短期目标,你就勤快;有了中期目标,你就精神;有了长期目标,你就自信而不可战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If you have a short-term goal, you will be industrious. If you have a medium-term goal, you will be motivated. And if you have a long-term goal, you will be confident and can never be destroyed.</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注:短期最短可以是一个小时,最长可达半年;中期,半年以上到三四年,大约等于受教育的某个学段;长期就是人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温锁林,山西寿阳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