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我画象和话象北(附画2幅)

殷友成

随笔:我画象和话象北(附画2幅)<br>扬州 殷友成<br><br>用一路象北,讲述象往生活。这是2021年中国最生动,最精采的故事之一。<br>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只是看与听象的故事,“盲人摸象”的典故,盛誉象之庞大;“曹冲称象”的故事,极言象之沉重。这流传千古的“一摸一称”,不仅开启了代代童稚的心智,而且还向人们透出大象不同于虎豹狼豺,是人类最可亲近的动物。<br>新世纪前后,我曾两次去彩云之南,在嵯峨的石林有传奇的阿诗玛,在斑斓的大理有不败的五朵金花,在典雅的丽江,有晶莹的玉龙雪山、醉人的纳西古乐,让人痛快淋漓。而印象最深的还是西双版纳,那里是动植物的王国,生命之树长绿,是大象的乐园。<br>在景洪的民族村,橄榄坝与大象零距离接触,比那动物园所见的庞然大物亲近,亲切。这些驯化后的大象,如同傣族人的亲人与家人。<br>当时导游小姐也介绍西双版纳的野象群,生活在勐养的野象谷,出没于雨林,真正能有幸看到野生象者,恐万不及一。<br>在民族村,看象精彩表演。向游客行礼,在音乐声中,稳稳当当地过独木桥;有模有样地吹响芦笙,甚至给自愿入场的游人按摩……象们那具有象性、人性乃至神性的独特表演,时而让游客屏声敛气,时而让旅人开怀大笑。<br>因“象”而热。就在2021年夏天,15头原本栖息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野生亚洲象,在头象的带领下一路北上,直逼昆明市辖区,与此同时,在象群北迁之际,引发了一场全民围观及各国媒体热切关注的盛况。<br>我在云南没有看到野象,特别专注天天从电视中一睹它们的风采及24小时行踪。和动物世界中身材高大,性情暴烈的非洲象相比,亚洲象是上苍创造的既有恢宏气魄,又温顺纯朴的伟大生命。它们那似墙的躯体,如柱的四肢,米余长上翘的门齿,令人“望之俨然”;当它们方步慢踱时,悠悠然里透出绅士风度;当它们撒野狂奔时,能踏得山谷隆隆作响,又显示出所向披靡的雄壮。<br>大象有着生生不息,繁荣富强,吉祥的寓意。在观看期间我用50*50厘米卡纸画了一幅大象尊容,那灵巧自如的长鼻,短脖上那两只扇形的巨耳,硕大头部嵌有的两只含着柔情的小眼睛,又使人“即之亦温”。我落款吉祥如意。<br>中国游荡的象群成为国际明星,以富有戏剧性和视觉冲击力的生动形象,成功改变了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形象大使”。<br>象往生活成了国人及境外人的向往。云南北移亚洲象群迁移110多天,迂回行进1300多公里,于2021年8月8日,这些亚洲象缓缓从老213国道元江桥上走过,跨越南归最大的障碍,回到了传统的栖息地。<br>最让我惊喜的是,这些大象非常健康,也很顽皮。但始终护着呆萌的幼象走在中间,睡在母象的腹侧。总之,野象们悠闲逛吃、轮岗睡觉、“打打闹闹”,好不自在。过得很好,非常开心。网友用“玩毕归象”真是恰如其分。<br>我在观看时一直思考一个问题,这群野象为什么此时此刻一路北上?难道像当今的青年人一样,到外面寻找精彩的世界。<br>从西双版纳与昆明之间是崇山峻岭,豁谷急流,当年惟有航空通行,而一个象群正常活动达50公里范畴,它们是在被动地适应着环境,说走就走,一意孤行,挥洒着自然界不可羁绊的野性、自由和被生存本能驱动所释放的能量。它们穿越密林,翻山越岭如履平地,迁徙能力之强令人咋舌。<br>我注意专家的评论,野象群数量成倍增加,野象谷地盘数倍缩小;天气炎热,5月份局部气温达50度左右;也有可能是烙印在其基因中的迁徙本能偶然间被激发,它们的祖先曾北上到黄河流域。只有揭开真正的秘密才能防止象北再度发生,造成极大的代价。<br>一路象北,直到春晚舞台,又推象到一个新高潮。我也十分感动,想起在西双版纳的橄榄坝所见。春节后用四尺全张(138*69厘米)宣纸画下一个精明漂亮的傣族女子,肩挑水果,那庞然大物,身负重担,对主人俯首帖耳,矢心不二,乖巧随行。<br>我近日看到8月12日为“世界大象日”,转眼一年过去,然而仍历历在目。刚好天气由酷热变得凉爽,我人闲心静再度将关注投向大象,思量人类与大象、与自然的相处之道。<br>爱在人与动物之间是无处不在的,云南迁徙的大象引发了人们对生命与爱的思考,表现出人类对自然的保护、父母对子女的爱及种族间繁衍生息,从而引起大众共鸣,将爱分享给身边人与大自然。<br><br>2022年9月3日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