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31座坟茔,静静地躺着573人,最小的只有八岁,其中有40%的人是红卫兵。人们习惯将这个墓园称为“红卫兵墓园”。它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坪公园一个偏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p><p class="ql-block"> 一道长长的石头围墙将这里与公园隔离开来,围墙边稀疏地长着零乱的竹子,斑驳发霉的墙体上布满了“爬壁虎”。越过围墙顶,可见参差不齐的墓碑尖顶。沿着长满青苔的石梯拾级而上,两旁萋萋荒草,枯叶满地,香樟树和杂木混杂成林,阴暗而潮湿。石梯的尽头,一座拱形的石门孤零零地蜷伏着。石门右侧的墙上,依稀可见“文革墓馆”几个红油漆字。石门顶端的木质牌坊已毁损塌陷,石门中的铁钎门子上挂着一把铁锁,铁钎子和铁锁锈迹斑斑。透过铁纤子门的缝隙,可见里面林立着高低不齐的墓碑。</p><p class="ql-block"> 这些墓碑碑体上方残存着红油漆字迹:“死难烈士万岁”,“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青天”......立碑人署名多为“815”、“战友”。碑体下方墓座石框中用简短文字记载着死者生平,因风化严重,字迹模糊不清。许多墓碑已经出现了变形坍塌,上面长满了野草灌木。一径小路悄寂地伸延在墓碑群中,风阴沉沉地低述着那个荒唐年代的疯狂故事。</p><p class="ql-block"> 这个角落折射出来的年代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p><p class="ql-block"> 每逢春节、清明等传统扫墓的日子,总有很多亲人和朋友带上死者最爱的食物赶来祭拜。不过,他们进去前,须拿着《遗属证明》去公园管理处申请,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带领着,打开铁锁,进入铁钎子门。据悉,每年前来探墓的人的近千人数。</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离墓园不远,在清明前后,我从围墙外路过时,会听到树林遮掩下那个光线暗淡的墓园里传来的阵阵歌声和音乐,是红歌,是老歌,是那时家喻户晓的歌,那是亲人和战友用特殊年代的独有符号来表达悼念的心声。 </p> <p class="ql-block"> 怎样去评价那段历史?怎样去评价红卫兵?</p><p class="ql-block"> 当年所谓“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和“地富反坏右”,对红卫兵有痛切肌肤、深入骨髓的陈见;没有经过“文革的年轻一代,认为红卫兵在“文革”中的所作所为是人性丑陋的大暴露,后来到农村去受苦受难和改革中下岗待岗是“罪有应得”;国外考察中国“文革”历史的老外们,甚至把红卫兵与臭名昭著的德国纳碎相提并论;现任国家高层对红卫兵问题的许多重大悬案讳莫如深,没有盖棺定论;国内媒介对红卫兵题材的报道也小心翼翼、如履薄冰......</p><p class="ql-block"> 红卫兵,“文革”中的宠儿,“文革”后的抹桌布,它彻彻底底地被历史扔掉了!</p><p class="ql-block"> 世界上,最公正的是时间,时间会还原那段历史的真实。在沉默了42年后,这个墓园最近被确定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9月,在专家评审会上,20多位来自重庆市文化、建筑、教育等部门的权威专家在评审中一致认为,应该把红卫兵墓园列入高级文物保护单位时,没人提出异议。专家认为,红卫兵墓园是对这段历史的真实记录,有保护价值。报纸一刊登出这则消息,这个冷落的角落里开始人流往返,有亲人,有战友,有同龄人,也有那些曾对红卫兵嗤之以鼻的人。</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反思历史的角落。</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红卫兵们太年轻,他们在进行“打、砸、枪”反人性的行为时,却深信不疑自己在“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现在,他们中的有些人,仍陷入责备和悔恨的深渊之中,不能自拔。</p><p class="ql-block"> 红卫兵墓园是一个时代的背影,一段用水泥和砖头凝固下来的沉重历史。从遗弃的角落到成为文物,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坎坷之路。我们的人民已经具备了正视“文革”历史的政治心理素质,我们的民族更加成熟。</p><p class="ql-block"> 墓园的角落里,插着一面鲜艳的小红旗。</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角落里,终于照进了一缕理性的阳光。</p> <p class="ql-block"> 提示:文章中的数字统计来自重庆官方报纸。以下三则资料来自2010年1月6日《重庆商报》。</p><p class="ql-block"> 资料一:“我最先挖掘死者身分”</p><p class="ql-block"> 2003年,从学校退休后的曾钟买了一台相机采风,偶然到沙坪公园走入墓群时,顿感震撼。“我没有参加武斗,但死难者里的我的同学。”曾钟记录这段历史。从这一年开始,曾钟每天上午起床就来到墓地,“每来一个参观或者祭奠的,我就会上前讯问他们与死者的关系”根据死难者家属提供的线索,曾钟采访了与死者有关的人士。3年后,曾钟结识了50余位死难者家属,并整理了一本“沙坪公园文革墓群考”的资料。今天,这些成为了红卫兵墓园保护的重要史料参考。</p><p class="ql-block"> 资料二:“我记录下了全部碑文”</p><p class="ql-block"> 早在曾钟前,陈晓文就开始关注沙坪坝红卫兵墓园,是至今墓园碑文最完整的记录者。上世纪80年代末,为编辑“文革”十年的历史,陈晓文和朋友邀约在墓园。“眼前的一幕,让我们十分吃惊。”他回忆,墓碑风化很严重,有些文字也变得模糊。而且不少碑石,被周边的居民搬回了家。“如果不保护不记录,一个重要的历史载体将永远消失。”自此,陈晓文和朋友开始记录每个墓碑上的碑文,同时,在他和部分人的建议下,沙坪公园开始对墓园进行了保护。</p><p class="ql-block"> 资料三:红卫兵墓园走过一段不寻常的路</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红卫兵墓园险些被拆除。上世纪90年代,有投资者想在这里建一个项目,将墓园划入了拆除范围,但最终并没有实施。2000年以前,申报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时,有人提出,把这个隐藏在公园中的墓园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时,但最后没有获得通过。2007年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沙区文物部门本着客观、尊重历史的原则,将红卫兵墓园列为文物点,纳入禁止破坏的范围。2009年9月,在专家评审会上,20多位来自我市文化、建筑、教育等部门的权威专家在评审中一致认为,应该把红卫兵墓园列入高级文物保护单位时,没人提出异议。专家认为,红卫兵墓园是对这段历史的真实记录,有保护价值。现在,有关方面已经开始制定墓园的修复计划,本着“修旧复旧”的原则,让这段历史载体尽可能完好地保存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0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一道长长的石头围墙将这里与公园隔离开来,围墙边稀疏地长着零乱的杂树,斑驳发霉的墙体上布满了“爬壁虎”。越过围墙顶,可见参差不齐的墓碑尖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沿着长满青苔的石梯拾级而上,两旁萋萋荒草,枯叶满地,香樟树和杂木混杂成林,阴暗而潮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石梯的尽头,一座拱形的石门孤零零地蜷伏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石门右侧的墙上,依稀可见“文革墓馆”几个红油漆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石门顶端的木质牌坊已毁损塌陷,石门中的铁钎门子上挂着一把铁锁,铁钎子和铁锁锈迹斑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透过铁纤子门的缝隙,可见里面林立着高低不齐的墓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这些墓碑碑体上方残存着红油漆字迹:“死难烈士万岁”,“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青天”......立碑人署名多为“815”、“战友”。碑体下方墓座石框中用简短文字记载着死者生平,因风化严重,字迹模糊不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许多墓碑变形坍塌,上面长满了野草灌木。一径小路悄寂地伸延在墓碑群中,风阴沉沉地低述着那个荒唐年代的疯狂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墓园的角落里,插着一面鲜艳的小红旗。历史的角落里,终于照进了一缕理性的阳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