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河滨水慢道之罗士圈公园

大漠孤烟

<p class="ql-block">  九月初的沈阳,万里长空一碧如洗,苍穹如镜。浑河两岸风光旖旎,秋韵初现。“浑河滨水慢道”是浑河两岸的两条景观大道,东起东四环,西至西三环,全长61公里,随弯就弯,滨水而建。慢道上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美景连绵不绝。沿途还有许多公园,是百姓们旅游、休闲、健身的好地方。罗士圈公园是浑河北岸慢道西部的一个公园,园内景观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浑河古称沈水。沈阳古城位于沈水北边,因“山南水北为阳”,故称沈阳。这处用巨大的文字组建的景观,让人看上去心生亲切之感。</p> <p class="ql-block">  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造反初成之后,先在辽阳称王建都,史称“东京城”。几年之后,他做出一个重大决定:迁都沈阳。此举为其日后统一东北全境乃至同当时已经没落的大明王朝分庭抗礼奠定了基础。罗士圈公园里的这组群雕向人们讲述了迁都沈阳的故事。群雕人物为努尔哈赤及其麾下八旗子弟,栩栩如生、大气磅礴。</p> <p class="ql-block">  “罗士圈”这三个字看起来让人不明其意。原来罗士圈是地名,而且,这里曾经是清代最大的水路码头。同时,这里也是清朝官方养殖骡马的地方,这些骡马专供军队平时和战时使用,因此这里叫做“骡子圈”,后来被人们叫白了,叫成了“罗士圈”。努尔哈赤建设沈阳故宫时,因建筑材料不够用,拆掉了辽阳东京城的宫殿,把材料通过辽河~浑河水道运到罗士圈码头,上岸后再用骡马车辆运到沈阳故宫使用。现在罗士圈码头遗留的船只、铸铁桩子见证了这里当年的繁荣和辉煌。</p> <p class="ql-block">这口大钟记载了罗士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浑河晚渡”是著名的“沈阳八景”之一。这个渡口就在罗士圈渡口的东边,是一个客货两用码头。清代名将、世界上第一位重机枪研制者、著名诗人戴梓先生当年从关内来到沈阳,为这个渡口夕阳下的美景所动,写下了流芳百世的著名诗篇《浑河晚渡》。</p><p class="ql-block"> 暮山衔落日,野色动高秋。</p><p class="ql-block"> 鸟入空林外,人来古渡头。</p><p class="ql-block"> 微风飘短发,纤月傍轻舟。</p><p class="ql-block"> 十里城南外,钟声咽戍楼。</p><p class="ql-block">浑河晚渡牌楼和慢道上摆放的船只告诉人们,这里就是浑河晚渡码头。</p> <p class="ql-block">  我仔细观察了浑河之水,虽然不能说清澈,但也绝不是浑浊,那么何来“浑河”之名?浑河水文站墙壁上的文字说明解释了这个问题。原来在辽代,浑河曾经叫辽河、小辽河,因当年水势湍急,泛起泥沙,导致水质浑浊,因而改名浑河,一直沿用到现在。听惯了这个名字,倒觉得挺好听的,因为她是沈阳人的母亲河。</p> <p class="ql-block"> 云飏阁是为了纪念辽圣宗时期沈州节度使张杰率兵抵御反叛、保卫沈州的英勇事迹而修建的。现在园内的云飏阁是根据历史资料于近代重建的,是一组建筑群,错落有致、高大俊美、雕梁画栋、楹联豪气。</p> <p class="ql-block">  山门寺始建于唐代初年,是唐太宗李世民派遣大将军尉迟敬德督建的,是辽沈地区早期佛教圣地之一。1000多年以来,几经战火摧残,到近代已经荡然无存。现在的山门寺是根据历史资料重建的,庄严肃穆,佛光凛然,远远望去,令人肃然起敬。绿树掩映中那栋最高楼宇是藏经楼。</p> <p class="ql-block"> 浑河滨水慢道是一条多功能道路。在沈阳举办的马拉松比赛大多在此进行。它还是骑行爱好者的最爱,每天都有许多人在此骑行,风驰电掣、矫健潇洒,令人羡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