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蝶恋花.答李淑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1957年5月11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附:李淑一原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菩萨蛮.惊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33年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兰闺索寞翻身早,夜来触动离愁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底事太难堪,惊侬晓梦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注:这首词最早发表在1958年1月1日湖南师范学院院刊《湖南师院》元旦专刊上,题为《蝶恋花.赠李淑一》。后正式发表于同年1月7日,《人民日报》题为《蝶恋花.赠李淑一》和《诗刊》题为《蝶恋花.(游仙)赠李淑一》1958年1月号。以上均未署名写作时间,1963年收入毛泽东亲自审定,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标题改为《蝶恋花.答李淑一》,并标明写作时间“1957年5月11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赏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李淑一(1901——1997年),湖南长沙人,出身诗书之家,早年与杨开慧在长沙私立福湘女子中学同学,结为挚友。他与丈夫柳直荀是杨开慧介绍认识的,后来柳直荀在毛泽东的感召下参加革命,1932年在新疆牺牲。1933年夏天,道路传言柳直荀已牺牲,李淑一结想成梦,大哭而醒,含泪填写《菩萨蛮.惊梦》:“……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1951年1月17日,李淑一写信把杨开慧牺牲时的情景及自己的近况告诉毛泽东。4月18日,毛泽东给李淑一回信深情尉勉说:“直荀牺牲,抚孤成立,艰苦备尝,极为佩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1957年1月毛泽东的《旧体诗词十八首》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当时在长沙市第十中学任教的李淑一,读后激动不已,联想起毛泽东早年写给妻子杨开慧的《虞美人》词,于是,他趁2月7日春节之际,写信向毛泽东祝贺春节,并把1933年听说丈夫柳直荀牺牲,结想成梦,和泪填写的《菩萨蛮》词寄给毛泽东指正,同时向毛泽东索要《虞美人》词。5月11日,毛泽东给他复信说“大作读毕,感慨系之。开慧所述那首不好,有《游仙》一词为赠。毛泽东自称这是一首游仙诗,也是毛泽东生平写的唯一一首游仙诗。作者想象出一个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神仙世界,整首词的格调美好而又悲壮,凄凉而又高蹈,是毛泽东为数不多的充满了矛盾的感情色彩,而又温柔缠绵的诗词作品,可以说是毛泽东诗词婉约风格的代表之一。吴刚和嫦娥是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但是毛泽东通过大胆的想象和瑰丽的叙述,推陈出新,赋予神话更丰富,也更“革命化”的内涵,是浪漫、现实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的完美结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那么,毛泽东为什么不愿意把1927年写给杨开慧的《虞美人.枕上》赠给李淑一呢?因为这首词温柔缠绵极类柳永词,又似夫妻枕边话,跟毛泽东作品的主流风格大相径庭,且不符合毛泽东一贯的文学艺术观,所以他对《虞美人.枕上》的态度是矛盾的,多年以来珍而视之,却羞于出手,这也是很正常的心态。后来毛泽东也曾把《枕上》手抄送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其实这首词的文学艺术价值极高,也是毛泽东平生的第一首词。但就因为这些原因而编入《毛泽东诗词》的副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说到杨开慧,毛泽东从毛泽东的早期词《虞美人.枕上》和《贺新郎.别友》,就能够看出毛泽东和他的感情真是一片赤城。1930年冬天,当毛泽东听到杨开慧牺牲的噩耗时,给开慧家属写信表示“开慧之死,百身莫赎”。毛泽东与杨开慧是真正的自由恋爱,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且是贫贱夫妻,相濡以沫,琴瑟和谐。更难能可贵的是杨开慧对毛泽东无比忠贞,宁死也不愿脱离和毛泽东的关系,毛泽东也有真性情,一提到杨开慧难免悲痛异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对于这首词,文学评论家历来有不同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侧重。但,我认为迄今为止还是周恩来对这首词的主题思想的阐释是最权威、最深刻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蝶恋花·答李淑一》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作品,表达了毛主席缅怀革命先烈,热情歌颂革命先烈的奋斗牺牲精神,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前赴后继的革命力量,已经把旧世界打得落花流水,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先烈们的英灵得到了慰藉,同我们一起洒着激动的泪花,欢庆人民革命的胜利。毛主席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在这首词中运用得非常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对于我们的革命先烈寄予如此崇高的怀念之情,没有比这首词更深切,更激昂慷慨,因此也就更动人心弦的了。‘泪飞顿作倾盆雨’,是嫦娥之泪?是吴刚之泪?还是作者之泪?是普天下革命人民洒下的倾盆热泪。只有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文学艺术才能达到像这样高的境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