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明清两朝,大运河改造后,通州成为大运河的终点。运河主要是把南方的大米、税收银子运到北京,以供京师官民之用,在这个意义上,运河的起点应该是杭州,终点是北京。只不过,明朝以后,北京到通州的通惠河已经不通航,通州就是运河的终点。南方的大米、税银、丝绸和其他货物,到了通州,再改为陆路运输,再进入北京。</p> <p class="ql-block">北京到通州这一段运河,过去叫“通惠河”,明清河道已堰塞,久也不用,因此,通州可以说是运河第一码头。通州到天津这一段,叫“北运河”,因为有温榆河、潮白河的水源补给,水量充足,经重修后,河道开阔,建了运河公园。</p><p class="ql-block">通州也有个博物馆,在城内新华大街闸桥附近,却不是以运河为主题的博物馆,而是介绍古通州的,有关运河的内容不多。</p><p class="ql-block">通州博物馆原来叫“三官庙”,也是个古迹。古人认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在民间非常流行。在县一级,三官庙和文庙(孔庙)、武庙(关帝庙)齐名,都是最普遍最常见的。</p><p class="ql-block">现在,通州运河段建有沿河公园、步道、森林公园,有一段还可以乘船游运河,不过,乘船的游客似乎不多,可能路线设计和旅游活动不丰富。</p><p class="ql-block">通州最著名、最显眼的古迹是燃灯舍利塔。据考证,该塔最早修建于南北朝的北周宇文氏时期,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明清都曾重修,大致还保存原貌。塔内供奉“过去佛”——燃灯古佛,以前寺内还有佛牙和几百颗舍利子,非常珍贵!</p><p class="ql-block">据说,北大博雅塔就是以通州燃灯塔为原型设计的,是它的“克隆版”。通州燃灯塔、济宁舍利塔、扬州文峰塔、杭州六和塔,都矗立在京杭运河岸边,并称“运河四大古塔”。</p><p class="ql-block">通州最重要的古迹,我以为应该是晚明最杰出的思想家李贽(李卓吾)的墓。</p><p class="ql-block">李贽(1527—1602)是晚明最重要的、具有开创性的杰出思想家、文学评论家。他是福建泉州人,本姓林,祖上避祸改姓李,据说还有一点波斯人的血统和穆斯林的文化基因。泉州是明代为数不多的能进行微弱的海外贸易的通商口岸。李贽是举人出身,做过县教谕(教育局长)、国子监博士,员外郎、郎中等职,最大官职是云南姚安府知府。后来辞官,在湖北黄安、麻城一带聚众讲学,把明中期以来的王阳明心学的左派——泰州学派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记得我当年读研究生时,还翻译过李贽《藏书》的一部分,是他评价战国至元末八百位历史人物的评论集,非常有启发性。</p><p class="ql-block">李贽的《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都对程朱理学和“六经”“语孟”做了犀利尖锐的批评,掀天揭地,“非圣无法”,以至于不能为当局所容忍。他的“童心说”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振聋发聩之说,他对《西厢记》《水浒传》的推崇和点评,更是把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推向与诗文辞赋等正统文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具有近代意义和超前价值。</p><p class="ql-block">李贽七十六岁高龄时,当朝首辅沈一贯还授意官员弹劾他,把他关进北京刑部监狱。最后,他夺了理发师的剃须刀,割喉管自杀。他的好友、通州人、被贬御史马经纶把他安葬于通州北门外的迎福寺,后人再迁葬至通州运河之侧、西海子公园内。</p><p class="ql-block">“李卓吾先生墓”几个大字,原是他另一位好友、翰林学士焦竑所题,不知现在这个是否原版?</p><p class="ql-block">李贽的思想经明末清初、王阳明心学一派的殿军——浙江余姚人黄宗羲的发扬光大,把对专制主义的批判、“虚君共和”、加强相权(责任内阁)和对“乡校”的民主制度的设计都做了积极的发挥阐述,在传统文化范畴中,对中国民主政体的所做的很多超前预见,极富有近代意义。</p><p class="ql-block">通州运河是大运河的终点,而李贽(李卓吾,李温陵,李白泉)则是近代思想的开山人物。两者在通州交汇,都是有富有象征意义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