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扑面幸福来

wentesi

<h5 style="text-align: left;">—石城县"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餐饮不浪费"新风尚纪实</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文 黄光庆</h3> 石城是中华客家文化发祥地,自古是进入闽西粤东的必经之地,故有“闽粤通衢”之称。千百年来的沧桑岁月,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形成了浓郁的客家风情,积淀了底蕴浑厚的人文历史。 长溪村地处石城县屏山镇南部,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古有“祠堂林立耀门庭,一门四将成佳话”之美誉。“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文明新风最早就发源于这里。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石城人一直秉承着“请客送礼”“礼尚往来”的传统习惯。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热情好客的石城人相互宴请的风气越来越盛。相当一个时期,攀比现象越来越严重,礼金节节升高、请客范围越来越广、酒席档次越办越高,给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1997年,屏山镇长溪村退休老党员赖德水在举办70岁寿宴时,做出了一个“大胆”举动,在请帖上郑重其事地写道:“来了即是心意,喝酒不必送礼”。在寿宴结束后,逐户登门致谢,原封不动退还礼金。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老党员和老干部的率先带动下,“请客不收礼”在长溪村开始流行。慢慢地,群众争相仿效,“请客不收礼”成为长溪村的新风尚。 石城县认真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节约的指示精神,在“请客不收礼”的基础上,要求党员干部带头控制办酒请客名目和次数。至此,石城“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新风固化成为新的公序良俗。 ”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新风尚,曾多次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半月谈等中央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持续拓展延伸,改革不断深化。借助乡村振兴的强劲东风,石城县深化拓展移风易俗改革,加快“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改革试点,由村“两委”牵头组织成立村民红白理事会,推动婚丧领域移风易俗。 倡导婚事新办。简化婚礼流程,结婚嫁女宴席由原来的3-5天缩减为1天;倡导低彩礼、零彩礼。 <h1 style="text-align: left;"><b>“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餐饮不浪费”新风尚带来的启示:</b><br data-filtered="filtered"></h1> 一是党政接力传承是关键。移风易俗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锲而不舍、持续发力,才能治标治本、巩固成效、防止反弹。 二是领导示范带头是推手。石城县各级领导严格遵守各项廉洁制度规定,执行厉行节约各项倡议,杜绝铺张浪费,坚决拒收礼金,以实际行动树立清廉节俭榜样。 三是群众积极参与是基础。任何新风尚的形成,没有群众的积极参与,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是制度规范约束是保证。石城县委、县政府持续发力,纪检、组织、宣传、民政等职能部门出台多项规范性文件,先后对宴请对象、办宴规模、监督惩处等方面作出规定。 五是久久为功深化是根本。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党委政府持之以恒抓落实,久久为功见成效。 深化移风易俗改革任重道远,要切实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发挥村民自治重要作用,持续开展接地气又走心的宣传教育,将文明新风引向深入,进一步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