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兴文二中曾经的那些人和事 </p><p class="ql-block"> 陈静</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五年我从四川省教育学院毕业,回家的客车到古宋时,我下车到兴文二中逛了一圈,这是我第一次到古宋也是第一次进兴文二中停留。</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眼中的古宋就是夹在大山沟沟里的破旧乡场,基本上全是低矮破旧的瓦房,街道少而窄狭,民房巷子却又多又深,到处脏乱差穷。(下图为老古宋 )</p> <p class="ql-block"> 兴文二中位于广场和烈士陵园对面。浠泥烂窖的街边边上,校门两侧是学校围墙和市民的烂房子,校门不大。进得门去,左侧是一水泥篮球场:球场当街围墙办有黑板报;四周生长一些梧桐树,叶子掉在坝子边混着青苔;一棵大黄桷立在球场右上方的石包坎上很茂盛。校园右侧一列旧立材瓦房是学校教仪厂,堆放些破烂桌凳和一些瓶瓶罐罐及化石昆虫标本等东西。教仪厂坎上的桂花厅口子上在筹建新的教师宿舍,挖了地基。从校门正中对直走去,一园形花台后一段台阶上是挂着兴文二中学校牌子的校务办公室瓦房。中间是通道,左侧是油印和教务室,右侧是教师办公室兼阅览室会议室的多功能活动室。(下图是老二中校门和教务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 校务办公室通道后的台阶前立有一石碑,上面书写着“振兴文教”四个红色大字。一段台阶上去是文化墙走廊。文化墙后是学校大礼堂,这是一列横梁立柱、门窗不全的大弄堂瓦房:右侧当头是伙食团,左侧当头有文化表演台。这房子最具特色的是木头房梁和木头柱子很粗大,立柱子的地基石又圆又大又厚。(下图是文化走廊和后面的大礼堂)</p> <p class="ql-block"> 学校礼堂右侧坎下是桂花厅,最早的校舍和教室,四合院结构,保留下来的还有几列稀篱破壁,摇摇欲坠的板材瓦房成了教师宿舍,排列侧围一方绿化带,除角落里生长的黄桷树外,中间的几株桂花树很夺目,时值中秋时节香得很,故名桂花厅。桂花厅背后的桂园林坡坡坎坎上有一厕所,又脏又臭。厕所周围是高低不齐的荒凉的菜地和垃圾煤灰包,菜地上头还有一两户人家。(下图是桂花厅文物遗迹,门上的老校友赠两块牖书:学校即家庭坐似春风亲比三年慈母爱;酸辛皆别泪思维化雨千里幼儿心。)</p> <p class="ql-block"> 文化走廊和大礼堂左侧过去,上方有几列立材瓦房;下方蓝球场坎上有一楼一底的泥石墙板楼瓦房,阴暗潮湿不隔音,这是行政办公室和各教研室办公及高音喇叭播放室。据说这时的书记是黄开全,校长是罗朝坤,副校长是汪少焱,康乃强。他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处理学校事务,接待各路“神仙”的。(下图是老校行政办公楼和高音喇叭播放室)</p> <p class="ql-block"> 从大礼堂后门再上十多个台阶便是一楼一底的石混土墙瓦房高中部教学楼。雨水把它的石灰墙冲烂后,黄泥巴和石头裸露出来。上下有十多间教室,木柱子木条条钉在墙上隔着玻璃窗,从外看进去黑黜黜的,像旧社会的牢房,因地势较高又像土匪寨子的雕楼,座落在香水山下。</p><p class="ql-block"> 教学楼右边土坝子一侧是一方方正正的有天井的瓦房四合院,据说是女生宿舍。教学楼左侧下方有一条水泥路,往上走去在老民族中学墙角坎下在筹建新的教学房,拆了旧房挖了地基堆了水泥和砖石。在水泥路上方有几列旧立材瓦房教学房改造的教师住房。(下图是兴文二中老校友绘制的记忆中的兴文二中老校区图)</p> <p class="ql-block"> 在教师住房背后是一大片乱石杂草坡坡,其间还有一住家民房和一些菜地。在往上看是香水山脚下的学校围墙,墙内还有一些土坟堆堆,据说还有文革中死的教师坟,很是阴森荒凉。</p><p class="ql-block"> 兴文二中在历史上叫和山书院 ,是清康熙年间创办,有三百多年历史,人材辈出,为国牺牲的秦青川、刘莜甫、方熙烈士和老革命刘复初、王斌、赵懋辉曾在此就读。校园占地面积较大,取势由低往高拾级而上,地形复杂,背靠香水山,坐北朝南,风水气势不错,有百年老校的文化底蕴。但时事沧桑、古宋老县城的迁搬和文化大革命的硬伤,旧有建筑多是危房,到处杂草丛生很荒,百废待兴,让人不免有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教育发展之艰辛。(下图是六七十年代的老一代兴文二中的教职员工,其中我进二中后一起工作的邓开远、严徽敬、贺莎丽、黄开全、吴星寿、李永宁老师和陈祖珍校医是那样的年轻)</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五年,我县从四川省教育学院毕业的四人:姚定到县教研室工作,黄韻华到古宋镇新县城的兴文二中工作,杨语和我到晏阳镇老县城的兴文中学工作。这一年的九月十日,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迎来了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社会上“人民教师万岁”的口号取代了文革中“打倒臭老九”的口号。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教育界的变革,知识分子的尊严和地位开始有了法律的保障。我们四个同学都是教师家庭的孩子,都通过参加一九七七年高考进入中师两年学习,一九八O年初到县乡镇戴帽子初中“完小”成为小学初中教师,成为新高考培育下的匆匆应急青黄不接的教育领地最早的一线教师。工作三年后又通过全省范围内教育系统选拔考试到省教院离职学习两年。毕业又回到家乡进入县里“高完中”,成为初高中教师。我们见证了父母辈教书的艰辛,却迎来了史无前例身为教师的好运气,所以我们以无比欣喜的心情和勤奋努力的精神面貌接过长辈的接力棒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去。(下图是一九八六年教师节纪念邮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