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蔚南:被誉为近代“吴江四才子”之一

吴跃进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33年徐蔚南在上海通志馆的工作照</h5> <div><br></div>徐蔚南(1900-1952),吴江盛泽人,是活跃于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文学家,他的《山阴道上》、《初夏的庭院》、《快阁的紫藤花》、《看潮》等散文,被几十次编入内地、香港、马来亚和新加坡等地中学语文教材,也被周作人选入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1917-1927)《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文学评论家李素伯在其经典名著《小品文研究》中将徐蔚南列为新文学十二位散文家之一。<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蔚南早年创办《新盛泽报》和上海《前进》杂志</h5> <div><br></div>徐蔚南早年在家乡创办《新盛泽报》,在上海创刊《前进》杂志,1923年经柳亚子、沈雁冰介绍加入新南社和文学研究会,发表论著《民间文学》和《艺术哲学》;在复旦大学任教期间与陈望道、刘大白等人创办《黎明社》。<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left;">1926年徐蔚南与陈望道、刘大白等人在复旦大学校园里创办《黎明》社,出版《黎明》杂志</h5> <div><br></div>之后他主持世界书局编辑,出版150多种文化普及读物《ABC丛书》;在担任上海通志馆编纂主任期间,撰写《上海沿革》,主编《上海通志》、《上海年鉴》、《上海研究资料》、《上海掌故丛书》等。<div><br></div> <h5>在世界书局主编ABC丛书,作者有茅盾、杨贤江、丰子恺、陈望道、孙本文、吴梅等130多人,他的夫人吴企云撰写了其中的《近代文学ABC》。</h5> <h5>徐蔚南在上海通志馆担任编纂主任时,还担任上海市年鉴委员会主席,抗战前后共编辑出版6套《上海市年鉴》。</h5> <div><br></div>他还兼任上海博物馆历史部主任,出版《上海棉布》、《顾绣考》、《中国美术工艺》等专著,发表《上海金石录》、《历代石刻拓本丛话》,保存大量上海石刻文献,致力研究上海史。<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顾绣考》和《上海棉布》两本博物馆丛书</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36年竣工的上海市博物馆,徐蔚南兼任历史部主任</h5> <div><br></div>抗战爆发,他随邵力子去武汉,被选为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后去重庆,担任附逆文化人调查委员会委员。抗战胜利后回沪,担任上海通志馆副馆长,主编《民国日报•觉悟》、《大晚报•上海通》等文学副刊;在上海青年写作指导委员会担任主任委员,培养青年作者;建国初期先后任职于上海市文献委员会和市文化局。<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38年在汉口成立的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h5> <div><br></div>作为文学家和翻译家,他出版长篇小说《幽默大观》,短篇小说集《奔波》、《都市男女》,散文集《龙山梦痕》、《春之花》、《水面落花》、《乍浦游简》等,撰写儿童文学,如童话集《贫儿暴富记》、童话故事《蛇郎》等;他还致力于翻译介绍法国、苏联、日本的文学作品,如法郎士的《女优泰绮思》、莫泊桑的《她的一生》、大仲马的《基度山恩仇记》等。<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短篇小说集《奔波》和《都市的男女》</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散文集《寄云的信》和《春之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翻译法国作家法郎士的长篇小说《泰绮思》</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翻译印度童话</h5> <div><br></div>由于徐蔚南英年早逝,有关他的资料严重散失,文化界对他的研究也不多,一般对他的了解基本上在文学领域,他早在二三十年代就是知名作家、翻译家、方志学家、著名编辑。其实他还是一位博学的学者,被誉为近代“吴江四才子”之一。<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br></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三益里的进步青年</font></b></h3> <div><br></div>1918年,鲁迅先生发表了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那年徐蔚南19岁,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晨钟》。小说采用白话文体,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人物的内心独白推动情节,已能看出他接受西方的文学思潮,尝试新文学的努力,是他早期的现实主义小说。<div><br></div> <div><br></div>小说发表在1918年上海《妇女杂志》第4卷第4期,这一期上还刊登有恽代英的论著《儿童问题之解决》。《妇女杂志》的主要撰稿人有恽代英、胡愈之、沈雁冰、叶圣陶、胡寄尘、沈泽民、钱基博、成舍我等,关注妇女儿童的命运,主张妇女应由持家转向参与社会变革,在五四运动前夕,是一份革命与激进的月刊。<div><br></div> <div><br></div>1919年徐蔚南在上海《星期评论》上发表了两首新诗《云与波》和《天文学家》,成为这份五四时期重要刊物的52位作者之一。《星期评论》由戴季陶、沈玄庐创办于五四运动爆发后不久,中共早期党员李汉俊主持编辑和出版,馆址设在三益里17号。《星期评论》“以独立的精神和批判的态度,提倡新文化,宣传社会主义,激励工人运动,一度与陈独秀、李大钊在北京创办的《每周评论》齐名,被誉为‘舆论界中最亮的两颗明星’”[1]。<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益里17号《星期评论》社</h5> <div><br></div>从1921年到1924年,徐蔚南还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妇女杂志》上发表二十多篇文章,有新诗、译作和评论。《民国日报》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由邵力子主编,从1919年起,陈望道接替邵力子主编《觉悟》副刊,馆址在三益里5号。《觉悟》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支持五四运动。在三益里《民国日报》和《星期评论》两大进步报刊周围,“聚集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2]。三益里聚集的文学青年有20多位,包括沈玄庐、李汉俊、朱执信、沈仲九、胡适、李大钊、罗家伦、施存统、陈果夫、蒋梦麟、陈望道、陈公培、杨之华等,都属于革命青年[3]。<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时由沈雁冰主编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h5> <div><br></div>1926年3月19日,段祺瑞执政府向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开枪,酿成“三一八”惨案,消息传到上海,鲁迅发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叶圣陶愤怒地写下《致死伤的同胞》,郑振铎创作活报剧《春的中国》,借剧中人的话说出“大残虐的发生,便是预示着大变动的将实现。……”发表在《文学周报》218期上。徐蔚南则在这一期上发表了《生命的火焰》,副标题是“哀悼三月十八日为救国而牺牲的男女英雄”。文章以报告文学的手法,生动的细节描写,令读者如临其境而深为感动。<div><br></div>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研会的重要作家</b></div> <div><br></div>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1921年由周作人、叶圣陶、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等12人发起成立,正式登记会员共172名。徐蔚南于1925年加入文研会,入会编号144。他从入会到1931年期间,在文研会主办的文学杂志和副刊上共发表作品14篇,其中创作10篇,翻译4篇,排在发表数量的第59位,是主要撰稿人之一[4]。<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学研究会的刊物《小说月报》</h5> <div><br></div>作为文研会成员,他有两部论著在中国文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一部是《民间文学》,1927年6月由世界书局出版,是我国“民间文学最早的理论书籍”[5],“我国第一本民间文学概论式著作”[6]。<div><br></div> <h5>徐蔚南对民间文学所概括的定义,至今仍被引用在民间口述文艺的非遗项目评判标准内容中</h5> <div><br></div>徐蔚南通过全书十个章节、多角度解析和论述,给民间文学下的定义是:“民间文学是全民族全体所合作的,属于无产阶级的、从民间来的、口述的、经万人的修正而为最大多数人民所传诵爱护的文学,”史称“六点论”。发展了胡愈之的观点,有他独到见解。<div><br>徐蔚南对民间文学的研究成果,反映了五四运动以来学者们“到民间去”,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整理起来,用文化启蒙的方式唤醒国民意识。“徐蔚南的这些观点,大体被后来的学界所接受和沿用”[7]。“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集中载体,作为人数最多的底层劳动者的语言艺术创作,民间文学最直接地表达了劳动者的自强不息的精神”[8]。至今仍有现实意义。<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蔚南所著《艺术哲学》</h5> <div><br></div>第二部论著是《艺术哲学》,1929年9月由世界书局出版。他先是在《台湾生蕃的艺术文化》一文中,通过研究台湾土著的宗教、艺术以及与文化有关的行为,首次提出“艺术文化”这一范畴。之后进一步研究了哲学与艺术的关系,用哲学观点研究艺术,形成现代美学的理论基础。《艺术哲学》对现代美学研究具有开山意义[9]。<div><br></div>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跨领域的博学大家</b></div> <div><br></div>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丰富博大的艺术内涵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徐蔚南继《艺术哲学》之后,又著述《中国美术工艺》一书,1940年在中华书局出版。“以单篇的形式介绍玉器、瓷器、宜兴茶壶、景泰蓝、别红、刺绣、地毯、竹刻、竹器、宣纸、印刷、画本、诗笺、印章、印泥、墨、美术工艺之书画、玩具、古钱、土山湾共二十个大类的发展简史,这时的工艺美术概念和所指范畴与我们当代所使用的已基本类似。”[10] <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柳亚子题写封面及题诗的《中国美术工艺》</h5> <div><br></div>“它是一本系统化的、整体性的、具有较高理论价值、认识价值、实践价值的工艺美术史学著作。它以其丰富的资料、严谨的考据、缜密的论证、深思熟虑的治史方法,使得它成为我们现代工艺美术史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11]“这本书在我国是首次以‘美术工艺’立说,从此从传统手工艺中划分出来,作为‘美术工艺’本专业的归属,敷衍成今天的‘工艺美术专业’。从这一专业设置来讲,徐蔚南功不可没。[12]”<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内的配图</h5> <div><br></div>难能可贵的是,写作此书时,上海正处于沦陷后的“孤岛”时期,“日军想拉拢知名人士徐蔚南,被他断然拒绝,而居处已被监视”[13]。徐蔚南是在这样的处境下著书立说,他在书后的《跋》中写道:“为什么我选定中国美术工艺来写呢?因为中国美术工艺是精美胜人的缘故。可以说中国的手工样样好的,远非欧美所能望其项背。每一个国民应该有自信力,自信中国确实是一个文化极美备的国家,中国人是个个具有才能的,中国决不会灭亡,中国人个个能做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请看中国的美术工艺,那一样不是可以称雄世界!是在这样的心情之下,写下我的中国美术工艺漫谈来的。”<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内的配图</h5> <div><br></div>此书出版时,柳亚子先生题词:“寒瓊拾幽草,此意最彷徨。荡卤功成日,神州蔚国光。”给予了高度评价。<div><br></div> <div><br></div>1949年徐蔚南还编著了《翦画选胜》一书,由华夏图书出版印铸公司发行。这本书是他从千百种花样中精选而成,共收有人物、走兽、飞禽、虫草、花卉、山水、图案、文字等江南风格的剪纸108幅,是第一本介绍中国南方民间剪纸的图书。由著名美术家庞薰琹设计封面。郭沫若先生在卷首题诗:“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茅盾先生题词:“南北民间艺术各有千秋。”<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内的剪纸插图</h5> <div><br></div>1946年徐蔚南被选为上海市第一届美术会理事,主编美术会机关刊物《美术汇报》[14]。1948年又被选为《中国美术年鉴》编审委员会委员。一位文学家担任美术机构理事、主编美术刊物,在美术史上极为罕见。<div><br></div> 本文参考文章:<div>[1][2][3]上海地方志办公室《三益里:聚集革命青年》<br>[4] 舒乙:《文学研究会和它的会员——纪念文学研究会成立七十周年》<br>[5] 朱叶:《文学周报与1920年代民间文学研究》<br>[6][7][8]刘锡诚:《关于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学》<br>[9]祁志祥:《中国现当代美学史的整体走向与时代分期》<br>[10] 李砚祖:《工艺美术历史研究的自觉》<br>[11]韩延兵:《浅析徐蔚南《中国美术工艺学》编纂体例》<br>[12][13]林达祖:《沪上名刊&lt;论语&gt;谈往•文化人徐蔚南》<br>[14]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通志》第38章<br></div> 本文照片全部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意。<div>本文曾简缩2千字发表在2022年8月26日《苏州方志》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