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一《述而篇》有关学习方面小结

瑞雪纷飞

<p class="ql-block">  在《论语》一书中,“学”字出现了64次,从开篇首句的“学而时习之”,到“学而不厌”,再到“敏而好学”。可以说,“学”的精神始终贯穿孔子的思想和行动。</p><p class="ql-block"> 孔子甚至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意思是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和“信”的人,只是不如我“好学”罢了。孔子重视忠与信,但更重视学习,而且对自己的“好学”尤为自信。</p><p class="ql-block"> 《述而篇》共37章,主要呈现孔子的思想体系。其中有关学习的有11章,小结如下。</p><p class="ql-block">(一)⼦⽈:“默⽽识之,学⽽不厌,诲⼈不倦,何有于我哉?”</p><p class="ql-block">译⽂:孔⼦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努力学习⽽不厌烦,教导别⼈⽽不倦怠,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p><p class="ql-block">解读:这是孔子自述其好学不倦,同时也乐于教导学生,所以才能博学多闻,成为弟子敬重推崇的老师。</p><p class="ql-block">(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p><p class="ql-block">译⽂:孔⼦说:“对品德不能修养,对学问不好好讲习,听到义的道理,不能改变自己的想法,按义的要求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正是我所忧虑的。”</p><p class="ql-block">解读:孔子贵为圣人,尚且有这样的忧虑,普通人更要像孔子那样经常反省自己,不断提升学问和修养,否则就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p><p class="ql-block">(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p><p class="ql-block">译⽂:孔⼦说:“立志于道,据守于德,依靠于仁,游习于六艺之中。”</p><p class="ql-block">解读:此章提出四个方面的要求,可以说是学做人的纲要。①为人之道是做人的根本原则。志于道,立志于追求为人之道,即确立为人之目标、道路,解决人生方向的问题。②德,得也。“道之得于己者为德”(对于道,自己已经把握了的,才叫德。)道博大精深,对道的把握不能一蹴而就,需在日常言行中不断的体会践行,积累而成。唯有自己把握了,才能够指导言行,将“志于道”的追求落实于行,孝悌忠信,勇直敬让等是其目标,也只有日常言行都能据于德,才能达到道之大全。③仁,是人与人相处的大道,贯穿于诸德的根本精神。依于仁,就是一切德行都要体现仁(孝悌忠信、勇直敬让等)的精神。④艺,孔子时指礼、乐、射、御、书、数,以后范围扩大,包括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以至天文历算,农桑水利,医药百,都是艺。</p><p class="ql-block">游于艺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属不同范畴。前三项是理性的,道德的,是根本,通过博文约礼,学习修养而达到;游于艺则是感性的,艺术的,经技艺的学习而得之。前者是社会性的,人所共有,后者是个性化的,随个人兴趣条件不同而异。前者重,后者轻,然四者均为成人之不可缺,不可偏废。</p><p class="ql-block">(四)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p><p class="ql-block">译文:孔子说:“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导的。”束脩:代表十五岁以上的人。</p><p class="ql-block">解读: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倡导有教无力,只要学生愿意学习,他都乐于教导,不分富贵贫贱一视同仁。</p><p class="ql-block">(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p><p class="ql-block">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我不去开导;不到他努力想说而说不出,我不去引发。告诉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不能由此推想其它三个方面,那就不再教他了。”</p><p class="ql-block">解读:孔子的教学注重启发。从教的方面说,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去开导、启发;从学的方面说,要求能举一反三。这些思想符合教学的规律,具有普遍的意义。</p><p class="ql-block">(六)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p><p class="ql-block">译文:叶公问子路有关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知道之后就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呢?他这个人发奋用功,连吃饭都忘记了,内心快乐就忘记了烦恼,连自己快衰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p><p class="ql-block">解读:这一章是孔子的自述。对自己孔子总之说好学。本章描述他好学的心态:发奋而忘食是还没有学到时的状态;乐而忘忧是学有收获时的状态;不知老之将至,反映他一生孜孜不倦,把学习看作生命中主要内容的心态。</p><p class="ql-block">(七)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p><p class="ql-block">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的,我的知识是爱好古代文化,并且勤奋、敏捷去学习得来的。”</p><p class="ql-block">解读:孔子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并没有根本否认生而知之。一是好古,二是好学,这是孔子自己总结他学习修养的主要精神。</p><p class="ql-block">(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p class="ql-block">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我可以取法的,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们的不善的地方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p><p class="ql-block">解读: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有的人优点多缺点少,有的人优点少缺点多。我们要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要对照自己的缺点,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p><p class="ql-block">(九)子以四教:文、行、忠、信。</p><p class="ql-block">译文:孔子把文化知识、为人处事、忠厚有礼、保持诚信四项内容教授给学生。</p><p class="ql-block">解读:这是孔子最核心的教学内容,由此可见求学的内涵和目的,也可见孔子教育学生的目标和重点。</p><p class="ql-block">(十)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p><p class="ql-block">译文: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又和他一遍。反:再。</p><p class="ql-block">解读:此章可见孔子的好学精神,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可学、无事不可学,无人不可学。</p><p class="ql-block">(十一)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p><p class="ql-block">译文:孔子说:“像圣与仁这样的境界,我怎么敢当?在这些方面不厌其烦的去做,不知疲倦的教人,我还可以做到。”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生没有办法学到的。”</p><p class="ql-block">解读:圣与仁本是需要终身求之的,惟有学而不厌,才能逐步接近和达到。孔子不以圣、仁自居,不是简单的自谦,而是出于他对学道行道深刻的体悟。唯有真正懂得道德博大,才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p> <p class="ql-block">  孔子这位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他对学习这么重视。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p><p class="ql-block"> 人在天地间,永远都是学生。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活到老,学到老。人一生中有学不完的事,只有见识鄙陋的人才会自以为了不起,否则,学得越多,越是觉得不足。稻穗越饱满,低垂的越厉害,越有学问、越有能力的人,越懂得谦虚卑下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的一生之中,会接受许多老师的教导,也会从不少朋友那里得到学习的经验,但是一个人最主要的学习对象是自己。自己才是自己最重要的良师益友,有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现代人的依赖心理太重,以为学习都是向外求,等待老师来教导,等待朋友来提示,却不知道,实际上,一切的教育都是以自我教育为重心和基础。我们有许多经验要向别人学习得来,可是有些经验却不能假以外求,而是要 向内求,反躬自省,以己为师。</p><p class="ql-block"> 人如何向自己学习?每天再忙也要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和自己交流,时时问自己:我在做什么?我想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这样不断检讨自己,同时鼓励自己,精益求精,才能增进学习的效果。我们一方面吸收新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反刍消化,这样才能把知识化成力量,使之成为自己生命的营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