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那个奇葩的年代

汪志军

<p class="ql-block">拍摄:汪志军</p><p class="ql-block">编辑、文字:汪志军</p> <p class="ql-block">走进清风小镇,眼前的景色让你仿佛回到了过去,众多年代感的建筑和实物映入眼帘。当你看到这些具有年代感的家居布置,当你面对这些老物件时,你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你是否被它勾起对往事的回忆,这一切是否让你又看到了曾经家的印象,你的童年和少年时光里留存的那些片段,是否又回到了你的面前。望着这些久远记忆中的物件,看着这熟悉的家的摆设,尘封在记忆里的那个年代不由自主的浮现在眼前。经历过那个一穷二白和苦难岁月的人们,这场景和物件哪个不是触景伤情,那真是个回首就落泪的年代,谁又能轻易忘记了,只是谁也不愿轻易提起,因为,有太多的辛酸和苦难让人刻骨铭心。今天,当往事只能回味,谁不愿意回想美好和幸福的时光,谁不思念那曾经甜蜜有爱的昨天,可历史却不偏不倚如实记载那个年代的所有,于是,睹物思情就再一次唤醒了对往事的回望,人生中的悲欢离合再一次撞击着心灵。</p> <p class="ql-block">本以为这一生不会再去回想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可今天的偶然参观勾起了对那段岁月的记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老百姓过着再普通不过的日子,许多家庭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就更不用谈生活质量问题了,人口多的家庭祖孙几代人挤在一起住,吃不饱穿不暖是常事,日子苦是家常便饭,因为,家家户户都差不多。那年月,谁家有一辆自行车别人都羡慕不已,我记得我们家第一辆自行车,是父亲用旧零件组装的,就这让我高兴了好一阵子,终于有了交通工具了,再不用看别人家而眼馋了。那是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鸡鸭鱼肉是稀罕物,在农村有的家一年吃不上一两顿肉,这真不是夸张,这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我们在城里谁家炖点肉吃,肉香味能吸引无数家人的目光,那可真是羡慕嫉妒得很。</p><p class="ql-block">我们家有三个男孩,口粮吃到月中旬就基本见底了,父母常为吃的发愁,不时托人到处买高价粮,有些好心人也会送点粮票帮助我们,在那个什么都凭票供应的年代,没票生活很难为继。记得在我十三、四岁时,每月都要骑自行车跑二十多里地,到农村集市上去购买高价大米、地瓜,以解决吃不饱的问题。我们家从来都是一半大米一半地瓜配着吃,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吃地瓜吃伤了,现在见了地瓜都不喜欢,记忆已经很难抺去了,这也算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吧。</p> <p class="ql-block">日子苦一点还能忍受,可那是个禁锢思想的年代,左的思潮侵害着整个社会,邻里、同事、陌生人都不敢评论政治国是,祸从口出在那个年代是不争的事实,祸起萧墙也是司空见惯,人们的心理即苦闷又压抑,今天的年轻人不会知道这样的心情是啥滋味。在那个颠倒黑白的年代,在那个造反有理的大环境下,普通人只能默默忍受这重重压力艰难度日。这是一段发生在现代历史上有点奇葩的岁月,父辈和我们这代人深受其害,好在这段岁月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中国在拨乱反正的旗帜下,重又走上了正确的道路上,但也让人生三分之一的日子被耽误了,最宝贵的青春年华被玷污了,可以说,这一生中伴随着命运的遗憾了,让这个几度沉浮的人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p><p class="ql-block">看着眼前这些熟悉的物件,看着一张张老照片记录的场景画面,耳旁似乎又响起红色风雷的革命浪潮,唱革命歌曲,跳忠字舞,身穿绿军装,手拿红宝书,锣鼓喧天,红旗漫卷,山河一片红。那是个什么年代,经历过的人都知道,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把我们这些刚懂点事的孩子全卷进去了,闹革命最光荣成为了标志,革命洪流势不可挡。就像过电影一样,这些画面又浮现在眼前,触景生情,心里真不是滋味。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一切向前看,今昔对比谁不说幸福满满,谁不说生活充满阳光和希望。昨天的事就让它留在记忆深处,以史为鉴,警示后人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