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诗情画意之路——由“动势盆景”所想到

空港

<p class="ql-block">  中国盆景教育家贺淦荪先生已离世九年,但他的理论思想以及为人师表的道德观念永远启迪着我们的艺术生涯,让我们不断前行。</p> <p class="ql-block">  “自然的神韵、活泼的节奏、飞扬的动势、写意的效果”。是先生在1993年10月15日,在“湖北省第三届盆景评比展览会”的盆景理论研讨会上首次提出的,创新民族盆景诗情画意、天人合一的20字浓缩经典。</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品名:《萧瑟秋风今又是》 作者:贺淦荪</b></p> <p class="ql-block">  先生立足盆景艺术的世界高度,立足中国盆景艺术的文化根脉;大胆展望了民族盆景艺术的发展方向,向全国盆景界提出:“在深化单体造型的基础上走树石、丛林、组合多变之路,是因为这条路在盆景艺术的创作中最具表现力、最能充分表现自然美、反映社会美、创造艺术美和意境美。我们只能见景才能生情,看到丛林才能联想茫茫林海,只有群峰方能展现万水千山,只有树石结合才能同时表现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对于作者,只要走树石、丛林、组合多变之路,有多大的本领就能发挥出多大的本领,有多少艺术才华就能体现出多少艺术才华,这也是让中国盆景能真正步入艺术殿堂的必经之路。”这段话已成为我们在盆景创作道路上的一个座右铭。在今天看来,已不能狭隘地来理解《动势盆景》,因为它早已成为了“诗情画意”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品名:《归乡》 作者:张志刚</b></p> <p class="ql-block">  从盆景造型理念出发,树石组合不仅是构图的需要,更是人们遵循自然、保护自然、回归自然的精神需求。从宇宙起源之时,石头就是最古老的物质,没有石头就不会有生机勃勃的大树。石与树的结合不简单是分子组合,而是多彩的生命体现,更是对大自然的一种致敬。它们相辅相成,共映春晖。</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品名:《楚韵叠翠》 作者:邢进科</b></p> <p class="ql-block">  我们所说盆景创作的诗情画意,就是将每一盆作品注入作者的心血与灵感,最终达到盆景本身的自然美、构图上的法则美、画面中的意境美,给人留下遐想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品名:《上河图》(根艺) 作者:肖成义</b></p> <p class="ql-block">  组合盆景的创作,可借鉴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来布局,就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品名:《好风劲吹自贸岛》 作者:侯明刚</b></p> <p class="ql-block">  以呈现组合有序、形态各异、丛中藏景、以景显境的画面。它们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既有自然飘逸的树冠,又有跌宕起伏的附石,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品名:《淦溪九曲》 作者:冯连生</b></p> <p class="ql-block">  盆景作品中石头的存在,不仅是画面的要求,而且是物与物、景与景的过渡桥梁,即画面的要求和画理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品名:《山幽图》 作者:王礼勇</b></p> <p class="ql-block">  虽然线条在中国美术元素里占据主导地位,但点的存在同样不容忽略。因为点、线、面在美术作品中无论从形式上、内容上还是材料上都有着相互关联,决定着作品的优劣。</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品名:《金戈铁马》 作者:肖宜兴</b></p> <p class="ql-block">  丛林组合如果没有石头是很不完整的,画面就只有盆子的横线和树干的曲线或直线,找不到过渡,必须用石头来点缀绿意融融的山丘和春枝待发的大树。</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品名:《江河山林秀》 作者:张辉民</b></p> <p class="ql-block">  从画意上说,有了这些石头,才能衬托出大山近在咫尺。这样,石头能使树林、山丘交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丰富了画面的层次,这便是“虚实相生”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品名:《冰川遗物》 作者:张先觉</b></p> <p class="ql-block">  作品《冰川遗物》以地球冰川运动导致的地质变迁为题材,以立体科普模拟场景的形式,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地球知识侧面。在盆景艺术创作表现手法上,尝试突破传统的多石布局,谋求运用孤石布局点题,运用大尺度的树与石,繁简对比,相融一体,以以少胜多的点石手法,点化了一个地球漫长演化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品名:《古渡沧浪》 作者:田一卫</b></p> <p class="ql-block">  构图在盆景创作的画面中起决定因素。关于构图,马蒂斯曾说过:所谓构图就是把画家要用来表现情感的各种因素,以富有装饰意的手法加以安排的艺术。绘画尚能如此,何况盆景。所以,树石组合盆景既要有气势的呼应,又要结构严谨。画面有主有从,有重有轻,互相联系,互相作用。这些关系是矛盾对立的统一,是“虚实”的哲学法则。</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品名:《烟波浩渺问归途》 作者:郭新明</b></p> <p class="ql-block">  优秀的盆景作品都是画面、画理、画意完美的结合,即形、神、意兼备。</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品名:《枫林野趣》 作者:韩国荣</b></p> <p class="ql-block">  中国美术早将诗与书法融入到无声的画面中,这一民族文化给静态的盆景画面开辟了畅想的空间,把有限的主题做了无限的扩展,由形似体会神似,再从神似领悟衍生意向。</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品名:《山间铃响马帮来》 作者:贺小兵</b></p> <p class="ql-block">  中国画很多经典之作都体现了衍生意向的高境界,如《深山藏古寺》等。作品《山间铃响马帮来》也属这类应景之作。这需要作者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敏锐的思维,向上无止的境界,更要有一份高昂的精神意态。它扩展了诗情画意的表现题材,赋予了树石组合的时代精神与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品名:《风霜岁月》 作者:刘开福</b></p> <p class="ql-block">  齐白石以他的哲学思想和非凡的敏锐眼光把“似”与“不似”这两个原本对立的哲学摡念巧妙地融为一体,给中国美术的最高审美境界做了一个完美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品名:《春江映碧》 作者:黄守贤</b></p> <p class="ql-block">  诗情画意之作必须是没有匠气,且立身景外、存心景中。所谓心存高雅,作品自然脱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无论是作者或观赏者都应加强对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作深层次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品名:《空山林泉》 作者:徐昊</b></p> <p class="ql-block">  好一幅诗情画意的《空山林泉》图。时而有如暖风徐徐吹过,时而有如芳草籁籁作声;时而有如清泉潺潺流淌;时而有如百鸟喳喳齐呜。幽静的画面充溢着清新的味道,真叫人流连忘返、难以忘怀,整个画面散发着文人的风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品名:《云水间》 作者:刘传刚</b></p> <p class="ql-block">  《动势盆景》的创作理念告诉我们:盆景创作不在乎桩体有多好、有多奇、品种多名贵、多稀有;也不在乎摆设有多雍华、多抢戏,只要能充分发挥原材料的特性,以向、背、弛、张为艺术纲领,走树石丛林组合多变之路,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既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就是一种逐步提高的融会贯通。所以,只有脱离匠气,具有艺术创作价值且诗情画意之作,才能成为盆景中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品名:《清韵图》 作者:郑绪芒</b></p> <p class="ql-block">  《清韵图》是树石组合的优秀作品。</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优秀的盆景人,在艺术创中不能简单地罗列形象,随意地标新立异,更不能无边无际地胡编乱造,而一味地讨好社会,急功近利,否则作品就会出现浮气与匠气。古有俗病难医之说,所以清人王概早已指明了脱俗之路:“去俗无他法,多读书则书卷之气上升,市俗之气下降矣。”这就是提升自我之法。</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品名:《小桥流水人家》 作者:李云龙</b></p> <p class="ql-block">  从观赏者的角度出发,我们不可能用精确的语言来描述作者的创作意图,所以鉴赏方式都有一定的模糊性和随意性。就像音乐里的随想曲,每个人的感悟都不一样,也许这就是艺术魅力所在,它给予了作者和观众一个广阔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品名:《伫立听风》 作者:廖宝基</b></p> <p class="ql-block">  人们都知道,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是与儒家的修身文化密切相联的,注重作者的“人格”素养,表现以道德伦理规范的审美情感,这一思想影响着中国的审美标准。盆景的审美可以从时代风貌、思想品质、儒家思想着手,在艺术创作上应以庄子的美学思想为指导,崇尚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存状态。主张虚静恬然、顺应自然、返璞归真,最终达到“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和“借物以明道”的哲理化艺术审美追求。让我们的审美层面抵达“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乘物游心”的审美境界。我们既是作者又是观众,都应“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努力学习,不断进取。</p> <p class="ql-block">  贺淦荪先生对盆景艺术的创新从不懈怠,先生的盆景艺术思想与时俱进,艺术创新理念没有清规戒律,无论是艺术理论还是盆景作品始终与民族正能量文化血肉相连。</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品名:《西风烈》 作者:贺淦荪</b></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最高艺术所表现的必须是渗入人们灵魂深处并使之觉醒的东西,而不能终止于短时的美感。贺淦荪先生的盆景作品将这段话表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政治素养还是时代精神,思想境界还是艺术技法,都有非凡的高度与深度,永远走在时代的最前列。</p> <p class="ql-block"><b>  感谢全国盆景界的友人对贺淦荪先生的支持与厚爱</b></p><p class="ql-block"><b> 感谢本篇的盆景作者对盆景事业的支持与奉献</b></p> <p class="ql-block"><b>  不求世俗盆中景</b></p><p class="ql-block"><b> 为乞人间真善美</b></p><p class="ql-block"><b> 愿我国的盆景事业有着美好的未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