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连知青回忆</p><p class="ql-block">——岫岩知青李伟专场</p> <p class="ql-block">李伟简介:</p><p class="ql-block">李伟,女,1952年1月出生,高中文化,中共党员,原大连第25中学1年7班学生,1968年1O月下乡至辽宁省岫岩县雅河公社洪卜大队第六生产队青年点,1974年6月大连工艺绣品厂技术科,1982年,大连玩具厂技术科。</p> <p class="ql-block">李伟回忆笔录:</p><p class="ql-block"> 我下乡那个生产队坐落在一个小山旁,当年生产队比较贫穷,主要在山坡地种玉米,平地种水稻。我们知青去后仅休息了一天,便开始和社员一起参加劳动。我们下乡时已经是秋季,我便和女社员们干一些剥玉米等杂活。农村的生活及劳动环境比较艰苦,我在农村呆的那几年,春种秋收,没有闲的时候,季节性十分强,忙起来天刚蒙蒙亮就得下地,晚间很晚才收工,晴天在旱地干,雨天在水田拔草,农忙时还要挑灯夜战,第二天照常一早就上工,劳动强度很大。虽然那时我们才十七八岁,但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劳动条件我们知青都咬牙坚持了下来,经受住了磨练和考验。</p><p class="ql-block"> 我下乡后不久,由于年龄小,免疫力差,开始身上腿上起水泡,后来破裂后流黄水,感染后流脓,又痛又痒,晚上都是青年点的女同学,帮我脱下衣裤。因为十分难受,也睡不好觉,生产队知道后,就安排我给知青做饭。后来我的病情愈发严重,驻我们生产队的军代表彭班长,找到公社的曹助理,用马车把我送到了县医院,经过半个月的治疗仍不见好,公社就没让我回青年点,直接让我回大连治疗。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痊愈后,我就返回了青年点。因为强烈的水土不服,每次回去后,当天便又开始在身上起水泡,已无法控制,只能又返回大连治疗。几年间,我往返多次,尽管这样,但我从来没有借故脱离农村的念头,也没有悲观失望,每次只要病情好转痊愈,我就返回农村,回到同学和乡亲们中间。我至今感谢青年点的同学们对我每次生病的关心和照顾,更难忘当地社员对我和知青同学们的厚爱。记得下乡后的第一个春节,生产队将我们知青一人一户分到了社员家。乡亲们拿我们当亲人,把过年最好的菜摆上让我们吃,把最干净的被褥让我们盖。我还记得一个冬天,天气十分寒冷,我外出让寒风把脸给扫了,整个脸都肿了,并起了一片小水泡。生产队的吴大爷两口子知道后,怕形成冻疮,便把我叫到他家,用猪大油拌荞麦面调成糊,给我抹到脸上,只留下两只眼。这个偏方特别好用,几次以后就好了,没有留下一点疤痕,我从心里感谢当地社员的淳朴与善良。</p><p class="ql-block"> 虽然在农村只有短短的几年,但正是这段生活和经历,使我和同学们一步步的成长和成熟起来。不仅强壮了我们的体魄,而且磨练了我们的意志。特别是养成了吃苦耐劳,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特点和作风。这种品质和精神,深深地影响和伴随着自己的方方面面,受益终身。表现在回城以后,不论遇到什么挫折和困难,哪怕下岗,失业,赡养父母等,什么困难都能克服。</p><p class="ql-block"> 1974年,我因病退返城,被分配到母亲所在的大连工艺绣品厂,由于在以前回连治病期间,我跟母亲学习过缝纫机刺绣,加之进厂后珍惜工作,扎实肯干,机绣技能突出,经考核让我直接跨过学徒期被定为一级工。两个月后,就把我调到厂里技术科,专做出口样品订货。从那以后,我便更加注意自己的专业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工厂在广州春秋国际商品交易会上签订了大批国内外的供货订单。如日本,澳大利亚等外商需要的机绣枕套,被套,床单床罩,桌布和椅套等。由于工厂的人手不够,计划经济年代招工又受名额限制,工厂就与附近县的乡村联系办机绣培训班。工厂考虑我的技术功底扎实过硬,就派我一个人去完成这个任务。尽管农村的吃住和工作环境较差,但我还是坚决的接受了这项任务。我先后一个人在金县七顶山,大魏家两个公社,以及新金县赞子河公社的大刘家,姜大房,崔家窑办了多个培训班,每个班人数五、六十人不等。乡亲们把缝纫机搬到小学校等临时场地,由我给他们认真讲解,从理论到实际操作,并且手把手的教他们绣工技术和对质量的要求。这期间我住在农村,自己做饭吃。两年半时间,我先后培训了300多名绣工,其中大部分可以干内销产品,还有相当部分人员由于技术等级达标直接干外销产品。这些人成为厂子的编外主力,对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1977年底,由于工厂下面的生产量比较大,领导决定在新金县大刘家设一个收发点,负责附近乡村多个绣花点300余人的产品的接收和验收,让我去负责并全面管理,我很好的完成了任务。为此,我也受到了领导和职工的好评,加入了团组织,并被评为厂青年积极分子和先进工作者。1977年,1978年还被评为二轻局的先进工作者。</p><p class="ql-block"> 1982年,大连工艺绣品厂搬迁到南关岭后,由于孩子太小,我还要照顾住在一起体弱多病的公爹,我就调到离我家较近的大连工艺美术公司玩具厂技术科,主管娃娃服装的设计和制作。由于我技术过硬,工作表现突出,获得工资晋级奖励,并于1990年8月加入了党组织。</p><p class="ql-block"> 退休以后,我继续钻研并结合现代元素创新缝纫机刺绣工艺,使之发扬光大,创新出许多优秀作品。如2015年6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组委会在北京召开展览会,我带上我用缝纫机刺绣的橡树林作品参展,受到同行们的一致称赞。当时评委会的那几位国家级的大师们看后表示非常震惊并赞不绝口,作品被评为金奖。2016年,我被评为首届大连手工艺术大师等。</p><p class="ql-block"> 缝纫机刺绣至今已近30年没有人教和学了,为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和贡献。尽管我已经70多岁了,但仍坚持操作。我所在的辛寨子街道为我提供了工作室,帮助和扶持我,使这项刺绣工艺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同时,这项技术已经在获得区非物质文化的基础上正在申报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如今,距离下乡插队已经50多年了,这段知青经历过程中的磨练,使我终身受益,艰苦奋斗永不褪色,发奋图强永不过时,吃苦耐劳,勇于奉献,永远都是优秀的传统。我真心的希望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永远为我中华民族增光添彩。</p><p class="ql-block"> 李伟</p><p class="ql-block">2022年8月18日</p> <p class="ql-block">李伟部分作品展</p> <p class="ql-block">李伟获奖证书</p> <p class="ql-block">李伟事迹报导</p> <p class="ql-block"> 2022年8月27日上午,岫岩知青联谊总站站长王永德与班子成员,乘地铁倒公交,来到甘井子区前革镇朗润园的辽宁省轻工业联合会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委员会,代表总站看望站内老知青、非物质文化遗产连绣技术传承人李伟同学。</p> <p class="ql-block">岫岩知青联谊总站同学们在李伟的作品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大连知青回忆》——岫岩知青李伟专场</p><p class="ql-block">工作人员</p><p class="ql-block">总顾问:王振磊 晓白 王宪广 刘学志</p><p class="ql-block">顾问:冯云山 杜言玲 宫延庆</p><p class="ql-block">总策划:陈忠军</p><p class="ql-block">策划:王永德</p><p class="ql-block">导演:大军</p><p class="ql-block">主讲嘉宾:李伟</p><p class="ql-block">主持人:徐桂英,陈兰英</p><p class="ql-block">参加嘉宾:高彦瑛 孙文山 黄式吾 李宜兴 赵明 陈兰英 车新轮 姚绍玉 赵忠伶 呂其民 张志</p><p class="ql-block">编辑:孙秀颀</p><p class="ql-block">摄影:孙秀颀 崔雪梅 邹士伦 柳成财 周传东</p><p class="ql-block">总务:吴斌 崔雪梅</p><p class="ql-block">联合主办:</p><p class="ql-block">中国网络电视一台《知青文化》栏目</p><p class="ql-block">沃土杂志《知青岁月》栏目</p><p class="ql-block">《共和国知青风采录》栏目</p><p class="ql-block">中国《老兵网》辽宁省中心</p><p class="ql-block">协办:</p><p class="ql-block">大连老三届岫岩知青联谊总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