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外长巧遇戈尔巴乔夫

华山穹剑

<h3>戈尔巴乔夫去世了。讲真,这个消息实在谈不上有多震惊。</h3></br><h3>中国人常说,盖棺定论。<strong>但戈氏没有盖棺时,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似乎早已有了定论。</strong></h3></br><h3> <h3><strong>01</strong><br></br></h3></br><h3>2004年6月,美国政府为前总统里根举行国葬。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德国的科尔,当然还有戈尔巴乔夫,都去了。</h3></br><h3>代表中国参加的,是时任外长李肇星同志。</h3></br><h3>葬礼结束后返程的航班上,李外长意外地发现,戈尔巴乔夫就坐在他的前排。</h3></br><h3>他们上一次见面还是在1989年5月。</h3></br><h3>当时,戈氏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访问中国,李肇星作为新闻司的司长,两人的级别差了一大截。</h3></br><h3>如今时殊事异。</h3></br><h3>李外长按耐不住内心的好奇,走到戈氏身边,问这位“失去了国家的总统”:</h3></br><h3><strong>为什么那么大的苏联,短短的几年内就解体了?</strong></h3></br><h3>为了避免尴尬,他还补充了一句:这个问题不太外交,您可以回答,也可以不回答。</h3></br><h3>李外长回忆说,听到这个问题,戈氏的面色变得有些凝重。</h3></br><h3>但是,他还是回答道:</h3></br><h3><strong>“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告诉你的是,在各国领导人当中,我最敬佩的是邓小平先生。而我们那里没有个邓小平。”</strong></h3></br><h3>言毕,戈尔巴乔夫没有再往下说什么。</h3></br><h3><strong>02</strong></h3></br><h3><strong>苏联确实没有邓小平。</strong></h3></br><h3>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时,“十月革命”以前出生的领导人,死的死,衰的衰。</h3></br><h3>戈氏之前的两任总书记,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在岗时间都没有超过两年,双双死在了任上。</h3></br><h3>算上1982年去世的勃列日涅夫,莫斯科三年搞了三次国葬。</h3></br><h3> <h3>勃列日涅夫的葬礼。</h3></br><h3>他们年龄很大吗?</h3></br><h3>也并没有,都比邓小平年轻,去世时都没超过80岁,属于天不假年。</h3></br><h3>苏联实在经不起再来一个“中道崩殂”的领导人了。时年只有54岁的戈尔巴乔夫,被大家研究决定当总书记。</h3></br><h3>不过,在资历深厚的元老面前,在众多的加盟共和国面前,戈氏实在是太年轻了。</h3></br><h3>太年轻,就可能压不住阵脚。</h3></br><h3>对比中国。邓小平在1977年再次复出时,已经具备了无可比拟的威望。这种威望来自于三点。</h3></br><h3><strong>第一,他漫长的革命资历。</strong></h3></br><h3>早在1927年12月,邓小平就是中央的秘书长,协助周恩来工作。如果说那时就算进入核心团队的话,到“文革”结束后,邓小平作为核心成员的资历,已经有半个世纪。</h3></br><h3><strong>第二,他带过兵打过仗。</strong></h3></br><h3>尽管没有授军衔,但邓小平几乎经历过武装斗争的全过程。从1929年百色起义到1949年进军西南。在讲究“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中国,带过兵的人威望不一样。</h3></br><h3><strong>第三,他有业绩,得人心。</strong></h3></br><h3>1975年,邓小平第二次复出时,大力整顿混乱的经济,还跟“那四个人”狠狠斗了一番,赢得了民心。</h3></br><h3>拥有这三个巨大优势,并且还相当长寿。这个也是很重要的。</h3></br><h3>所以,当邓小平凭借极高威望推动改革时,不仅一切会顺利得多,而且保障了国家的稳定。</h3></br><h3><strong>03</strong></h3></br><h3><strong>戈尔巴乔夫也搞改革。</strong></h3></br><h3>中国的改革小心翼翼,摸着石头过河;</h3></br><h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来就给出宏大的计划,还没整出什么名堂,就开始出书。</h3></br><h3> <h3><strong>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邓小平。</strong></h3></br><h3>那阵子,他号称“新思维”“公开性”“民主化”的改革,基本已经进入了死胡同。</h3></br><h3>面对邓小平,戈氏是抱着“朝见”的心情来的。行前,他在内部说,在邓的面前,无论从哪方面看,自己都是个小字辈。</h3></br><h3><strong>邓小平一生跟苏联的关系很深。</strong></h3></br><h3>1926年,他从法国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时,戈尔巴乔夫还没有出生。1960年代,邓小平率领代表团跟赫鲁晓夫在克里姆林宫“吵架”时,戈氏也只是苏联一个农场的职员。</h3></br><h3>但是,邓公对这位苏联来的小字辈,却表现得相当“克制”。通常对细枝末节不太在意的他,在会见前却专门跟工作人员打招呼说:</h3></br><h3><strong>见面时,只握手,不拥抱。</strong></h3></br><h3>这个不寻常的举动,既表明了对中苏关系的定位,或许也表明了对这位苏联客人的态度。</h3></br><h3>当时中国内部,也鲜有人看好戈尔巴乔夫的改革。</h3></br><h3>耀邦同志就说过,<strong>“戈尔巴乔夫先搞政治体制改革,不知道这个冒失鬼最后结果会是什么样子”。</strong></h3></br><h3> <h3>邓小平会晤戈尔巴乔夫。</h3></br><h3><strong>04</strong></h3></br><h3>后来,也是在2004年,邓小平诞辰一百年前夕,戈尔巴乔夫接受记者的采访,把话说得更明白了些。他说:</h3></br><h3><strong>“邓小平的贡献是:他创造了改革的气氛和条件,他没有在改革前就制定一整套改革计划,而是‘摸着石头过河’,这是正确的......</strong></h3></br><h3><strong>我想通过我们惨痛的失误来提醒中国朋友:如果党失去对社会和改革的领导,就会出现混乱,那将是非常危险的。”</strong></h3></br><h3>这时的戈尔巴乔夫,说的应该是真心话吧。</h3></br><h3>参考资料:</h3></br><h3>《说不尽的外交》,中信出版社<br></br></h3></br><h3>《中苏中俄关系亲历记》,世界知识出版社</h3></br><h3>《戈尔巴乔夫:邓小平是20世纪的伟人》,光明日报</h3></br><h3><strong>华山穹剑——时政分析、军情解读、国际纵横、历史回眸,国人关注的微信大号,每日将提供您喜爱的精品荟萃。</strong></h3></br><h3><strong>【敬请关注公众号:华山穹剑】</strong></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pVtkQDNaUTpHuqwrflXpw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