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倦了,怠了,就没咋看电影

大漠孤沙

<p class="ql-block">八月看了这三部,除了朴赞郁的《分手的决心》,剩下的两部真是一部比一部让人压抑,对比着看汤美女的大作更多是故弄玄虚了,不过结尾时自杀桥段设计我倒是挺喜欢。</p><p class="ql-block">电影最近不准备再往下看了。现在觉得看电影特别消耗精力,尤其是在自己体力本身不济的情况下。每一次看电影都是全身心地投入情节中,需要消耗掉大量的情感,感觉我越来越没有这样的能量了,所以暂时放弃这个爱好,等什么时候觉得看电影不是一种消耗时再继续吧。</p><p class="ql-block">把优酷、腾讯、微博等app也卸载了,同样觉得没意思,得不到营养,反倒牵累很多精力,所以都拜拜👋。今后的日子读读书,养养花,散散步,游游泳,就挺好了。</p><p class="ql-block">还得想办法让自己多快乐一点,情绪高一点,人生还有啥啊,真得好好过。</p> <p class="ql-block">人是情感的动物,是特别容易被情绪裹挟、左右的物种。老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实都是人在情绪之中无法理性思考的具体表现。只有机体适度发烧后才能由高潮转为低潮,等热度一点点降低,躯体才能明眼如炬,看清事实。正如苏辙在《武昌九曲亭记》中说“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所以,万事顺自然,喜欢时就尽情喜欢,不喜时,也遵循本心,莫强求。</p> <p class="ql-block">所以虽然电影没咋看,但顺着心意读了两部大部头,重温了两个小集子,很受益。</p> <p class="ql-block">读完《壬辰战争》,被“李舜臣”圈粉,所以又找来2014年的老片《鸣梁海战》过过瘾。片子就那回事,韩国人的大韩范是一定要大书特书的,把李舜臣打造成了神。实际上真没必要,李舜臣不用刻意打造人设,也足够名垂青史了。</p> <p class="ql-block">最近还在读《明朝那些事儿》。说实在话,对这部通俗历史读物我一直不太感冒,总觉得冲这个名字就不想读,太俗套,无非就是吸引眼球呗。但因为6月份时把吴晗的《论明史》读完了,然后8月中旬时又读完《壬辰战争》,所以对明朝这200多年的事儿格外感兴趣,因此就把存在“微信读书”里好久的《明朝那些事儿》翻出来了。全书一共9600多页,目前已经读完8100多页了,明后天估计就能读完,也算是对明代历史有个大致的了解了。</p> <p class="ql-block">放在微信读书书架里好几年,于今年八月下旬才真正读此书,应该说真是受益匪浅。以前因为书名的噱头,内心多少排斥此书,但由于它有太大的名气,所以也加入了书架,却迟迟没有读。今年八月上旬连着看完了《论明史》《壬辰战争》,对明朝的人和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本着兼听则明的原则打开了这部尘封在我心底已久的大部头。这一打开,明朝近三百年的烟尘往事扑面而来。如今合上这部厚重的大书我只想说感谢作者笔力如椽,在无尽的历史悲凉中让我与一众气节肝胆的仁人志士相随神游,一同走过那段风云诡谲的尘俗过往,最终,尘归尘,土归土,但就如作者在文末所引用食指的《相信未来》作结一样,历史在不断地上演,我们终将因为我们自己而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即便渺小如烟尘。</p> <p class="ql-block">明天是八月的最后一天,我不知道我还会做点什么。也许是再开一部新书,也许是看一部电影,或者是走出家门去看看我好久没看过的外面的世界,又或者是被工作的琐事羁绊,但总之,我想说,八月,再见,九月,你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