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蕾】观展——“百人百幅”作品收藏大展

周晓蕾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8月20日,由北京国际摄影周2022组委会、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主办,秘境PHOTO承办的“中国摄影名家百人百幅作品收藏大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展览云集了当代100位摄影名家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在北京国际摄影周的集中展览和收藏,是在影像收藏方向进行的积极探索,充分体现了摄影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展览策展理念上,改变以往只是悬挂“百人百幅”典藏作品的固定模式,而是重新梳理打造了展览的核心内涵,重点以入选的百位摄影名家的艺术成就、学术价值和市场化的商业价值为展示主线,三条主线构成一个大展。展陈设计上的亮点在于,展览在展出摄影名家代表作品的同时,还配套展出了每位摄影家最具代表性的出版物来体现学术价值以及与作品相关的艺术衍生品来体现商业价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展出的作品编辑成【风景篇】、【观念篇】、【人文篇】、【肖像篇】四个篇章,从多思路、多维度、多视角、多手法展示了中国作为摄影大国欣欣向荣的多元化影像艺术生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品的制作工艺大部分采用了:艺术微喷,纯棉硫化钡。</p> <p class="ql-block">袁蓉荪,成都市摄影艺术家协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作品:《大足宝顶山宋代华严三圣像》</p><p class="ql-block">尺寸:1118×800mm</p><p class="ql-block"> 重庆大足世界文化遗产宝顶山大佛湾第5龛造像——宋代华严三圣像窟。三圣像高约7米,气势庄严,袈裟衣纹如刀劈,像体前倾赤足伫立于双莲台,莲台下为高1.1米的须弥山。毗卢遮那佛居中,螺髻头顶现毫光两道,垂目下视,左手结印,右手平伸;佛之左侧为普贤菩萨,戴五佛宝冠,双手捧舍利宝塔;佛右侧乃文殊菩萨,头戴高花冠,左手托七重宝塔,右手扶塔身。主像后壁刻81个小圆龛,龛内均有坐佛。</p> <p class="ql-block">张桐胜,教授、博士、高级记者</p><p class="ql-block">作品:《新上海》</p><p class="ql-block">尺寸:1118×1118mm</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海浦东新貌。</p> <p class="ql-block">段岳衡,全球华人摄影联合会主席</p><p class="ql-block">作品:《桂林水墨》</p><p class="ql-block">尺寸:1118×1118mm</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副摄影作品是模仿用中国特制的烟墨构成的“水墨画”效果拍摄的。在黑与白之间,展现了丰富的色彩与灰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水墨和宣纸的交融渗透,善于表现似像非像的物象特征,即意象。这种意象效果能使人产生丰富的遐想,符合“中国绘画注重意境”的审美理想,《桂林水墨》用黑白摄影手法去表现更是恰到好处。</p> <p class="ql-block">林添福,中国台湾著名摄影家</p><p class="ql-block">作品:《炼石》</p><p class="ql-block">尺寸:1118×800mm</p><p class="ql-block"> “作品创作概念来自“女娲炼石补天”神话故事,女娲炼五色石补苍天,我追随自然的脚步,用手机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台湾北海岸线,用镜头去描摹海水风化的岩石肌理,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陆军,职业艺术家</p><p class="ql-block">作品:《山高水长图》</p><p class="ql-block">尺寸:1118×800mm</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幅虚拟山水画卷,象由心生、境随意转、情境交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中的曼妙的墨线被相机凝固,抽象的墨线被转化为我心中的意象山水,水中之墨是实体的但却具有很强的抽象特性,它什么都不是,却可以非常自由地表达我的情致,摄影的写实性和数字的虚幻性,将我带入一个有趣的游戏之中,我相信摄影在抽象,在具象与抽象之间一定有一片神奇的天空,那一定是我神往的天空。”</p> <p class="ql-block">颜劲松,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作品:《藏地——风马》</p><p class="ql-block">尺寸:2500×560mm</p><p class="ql-block"> “撒风马”是藏民祈福的一种仪式,是古象雄时代所留传下来的习俗。每当祭祀山神时,向空中抛撒风马就成为一项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这既是向山神奉献坐骑宝马,也是向山神乞求福运吉祥,祈祷全家一年平安和外出顺利。祭祀仪式活动现场,人们高喊“拉嘉洛”,从怀里掏出大把的“风马”抛向天空,天空上飘着白茫茫的纸片犹如万马奔腾,给神灵带去了人们最真诚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李舸,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p><p class="ql-block">作品:《壁观系列——招亲》</p><p class="ql-block">尺寸:1118×800mm</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品取自山西古村落中的明代壁画,为《三国演义》第54回刘备甘露寺招亲的故事。壁画背景斑驳的墙壁摄于甘露寺所在的江苏镇江历史遗迹。题款为:甘露寺内龙配凤、洞房门外剑携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代壁画、摄影、书法、手工宣纸等多种艺术方式的巧妙融合,让作品既是留存传统文化,也焕发出新的艺术生机。</p> <p class="ql-block">高志勇,著名摄影师</p><p class="ql-block">作品: 《托林寺黄财神》</p><p class="ql-block">尺寸: 1200x1200mm</p><p class="ql-block"> 托林寺壁画《黄财神》系古格王朝画师绘于十六世纪,历经五百年高僧大德诵经加持和信徒顶礼,殊胜无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壁画规模宏伟、内容丰富,既合量度比例,又生动传神,是古格时期留存下的巅峰之作。为更好呈现壁画神韵,采用定制限量手工藏纸进行壁画制作,每张藏纸独一无二,且有唯一编号。藏纸和壁画的完美结合,生动再现了壁画神韵,使作品更显珍贵 。</p> <p class="ql-block">蔡元,著名摄影师</p><p class="ql-block">作品:《少女》</p><p class="ql-block">尺寸:1118×800mm</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品由“泼”的古典印相工艺制作而成,该工艺已获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进一步拓展了创作的艺术水平,打破了传统古典满画面影像形式的印相的桎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品把数字技术与古典印相技术紧密结合,将古典印相中的不突出部分,通过“泼”的方式自然进行成像,形成各种各样的自然水流状图案,图案中的影像给人们带来古典印相中的影像新视觉,同时增加了画面的内涵和画面内外深度的展现,更加立体化,多元化地反映画面,大大提高了艺术观赏性及可视度。同时,对于影像语言的创新、摄影艺术创作方式的拓展具有新的时代价值和特殊意义。</p> <p class="ql-block">任国恩,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作品:《日月观音(大足石刻—邮票原稿)》</p><p class="ql-block">尺寸:1118×800mm</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八年进入国家邮票发行局,从事邮票设计,摄影工作,他的邮票作品,摄影作品曾在国内外获奖。</p><p class="ql-block"> 日月观音(大足石刻一邮票原稿):该作品正是他曾经拍摄设计并发行的邮票原稿。</p><p class="ql-block"> 小小的一方邮票,将宋代石刻的秀美、精细,以及力学光学的巧妙构思完整的体现了出来。从宋代匠人的雕刻,到摄影艺术家的拍摄、设计,再到正式发行,这一整个过程经历了多次再创作,也是其内涵的多次堆叠,使得作品有着独特的时代价值,也有着深刻的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张辉,陕西省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p><p class="ql-block">作品:《唐陵》</p><p class="ql-block">尺寸:1118×800mm</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品启用了“蓝晒”这样业已没落的工艺,来和这些唐陵中的石马、石像、石狮以及石柱相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不仅是一种视觉语言的相遇,更是一种共有的惺惺相惜的悲剧命运的重逢。作品不单单是揭示了这些历史遗留物惨淡的命运,也在试图通过古典摄影拼命挽回日益涣灭的传统文明印痕。</p> <p class="ql-block">满治理,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作品:《菩萨(宋代——麦积山)》</p><p class="ql-block">尺寸:1118×1118mm</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代(距今1050年)佛像局部。当你看到中国麦积山的干年佛雕,就会被那神情各异、栩栩如生的石雕神像所震撼,层层相叠、惊险徒峻为世罕见,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艺术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干又一,知名摄影博主</p><p class="ql-block">作品:《月亮》</p><p class="ql-block">尺寸:1118×800mm</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时代科技飞速进步让人们对未来有了很多期许和猜测,世界还有很多未知的门等待人类去发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摄影师对光影和色彩有着极强的掌控力,在一片白色之中,结合点、线、面与人物肢体打造出了极具层次的空间感和未来科技感。</p> <p class="ql-block">宗宁,职业艺术家</p><p class="ql-block">作品:《疖肿》</p><p class="ql-block">尺寸:2200×1118mm</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方法上讲,我是在现实空间内做着类似PS合成的工作:在工作室的墙壁上绘制背景,结合模特或实物进行拍摄,一件结束后将其涂抹掉进行下一件的创作,如此反复。如果说我的作品和工作究竟代表着什么,我想它就是我的世界观、我的生活现实、我的臆想,三者挤压在一起的不明物。”</p> <p class="ql-block">高磊,摄影艺术家</p><p class="ql-block">作 品: 《白日梦》</p><p class="ql-block">尺寸:1118×1400mm</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艺术家在作品之中,通过纯净柔和的光影色彩和美好的意象,讲述了一种乌托邦式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既像是一场超现实的梦境,也像是一种理想化的期待,他用影像的艺术审美, 托住了可能会消失的理想,并为它们在梦境之上,打造了一个伊甸园,像是一 种去功利的隐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局部放大)</p> <p class="ql-block">吴国勇,自由摄影师</p><p class="ql-block">作品:《无处安放-厦门同安作品九号》</p><p class="ql-block">尺寸:1118×1118mm</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共享单车坟场,厦门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它。在共享单车扩张最为疯狂的时期,各种品牌的共享单车几乎把厦门本岛上的公共空间挤满了,当地政府不得不将超过市场容量的20多万辆共享单车清理集中堆放在岛外这个地方,高度达7~8米,宛如小山。各品牌单车不同的标志色混杂堆放让俯拍的画面有一种油画般的壮美。右上角是工人在清理堆放的共享单车。</p> <p class="ql-block">马跃,著名艺术家</p><p class="ql-block">作品:《天空之城系列之“2020帝都风云”》</p><p class="ql-block">尺寸:1118×1118mm</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摄影师以独创的“手工宝丽来后期多图叠拼移膜”工艺,将宏观历史和微观事件杂糅拼接于一体,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在明确但边界模糊的构图之中呈现了一幅兼具当代视觉美感和超现实主义思想的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幅将客观世界打碎再拼接而成的主观世界,作者以天马行空的思维重构了他心中的世界,让每一个站在他面前的人,都能联想到自己心中的那个世界,放逐思想。</p> <p class="ql-block">吴晓鹏,独立摄影师、策展人</p><p class="ql-block">作品:《初雪霏霏》</p><p class="ql-block">尺寸:1118×1118mm</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雪过后,白雪覆盖丛林,疏密有致,轻盈美妙的意境,就像是唐诗宋词中出现画面:千山鸟飞绝,层林浸染,白雪霏霏……。一切的形容词都是多余的,唯有按下快门,表达心中的意境更为畅快淋漓。于是便有了这一幅作品。</p> <p class="ql-block">史民峰,影像艺术家</p><p class="ql-block">作品:《家山水——镜湖》</p><p class="ql-block">尺寸:1118×1118mm</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品取材于自然的山水。世界与万物就在那里,可以直视、可以触摸,可以仰止、可以凑近玩味。无论有没有光的存在,而万物、而世界就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般都认为摄影是“光与影”的艺术,而在摄影师的作品中,使用了反相的技术,感觉光与形是不存在的、或者也可以说,摄影是不存在的。画面追求的是斑驳的梦幻世界,以及由幻象所构成的意象的形子。因着“摄影”的缺席,也便回归了艺术。于是,也便有了摄影师心中的理想家圆。</p> <p class="ql-block">姚璐,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p><p class="ql-block">作品:《风雨归牧图》</p><p class="ql-block">尺寸:700×700mm</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幅数码作品是以南宋画家夏圭的《雪溪放牧图》为蓝本,利用数字手段拼接而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题材仍是《姚璐新山水》作品系列。画面中晴空草坡,绿地溪流,水石清瑟,大树数株,傍立溪边。一戴笠童子,牵一水牛,上岸前行。宁静而安详。但构成画面的素材是用“防尘布”覆盖的建筑垃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品意在运用传统中国绘画的形式表现当代中国的面貌,中国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不断有东西产生也有东西在消失。</p> <p class="ql-block">邸晋军 ,中央美术学院摄影博士</p><p class="ql-block">作 品:《归山词》</p><p class="ql-block">尺寸:1118×1450mm</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寻找故去的中国,在仿造与伪装之间迁回前进。通过古诗词的形式暗示可识别的信息,图像持续地被语言“纠伴”。多种早期摄影术工艺材料的应用,探寻不同时期材料对影像呈现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将真实的表面与暗示性的语言场景纠缠到一起,模糊时间性,通过不同时代拍摄的风格和观看方式的改变探讨当代的视觉语境。踏上先贤踪迹,瞥见当下寻常。</p> <p class="ql-block">张卫星,艺术家、策展人</p><p class="ql-block">作品:《童衣》</p><p class="ql-block">尺寸:1118×1118mm</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诸多不可控的实验过程中,张卫星试图通过一种不同于一般服装陈列的平铺直叙,诚恳地在一种有限度的空间感里虚实变化着纯粹。你可以将它看作是肌理浑然天成的层次透叠,可以看作是点线面构成的处心积虑,或是明暗色阶的调性取舍,抑或是真假梦幻由技术催生的前后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之,这些不论在你定义里是“复杂”或“简单”的童衣被抽掉了曾经充实它们廓型的皮肉,在看似平面忽明忽暗的起伏中改变了织物的物理特征,异化成了视幻的光影流体,莫名着黑白,如夜空中荧荧飘舞的棉白翅膀,端然翩跹,不受风之左右,疑炼出一种主体缺失状态下的想象存在。</p> <p class="ql-block">蒋澍,策展人、独立摄影师,制片人</p><p class="ql-block">作品:《入梦 · 师徒》</p><p class="ql-block">尺寸:1118×1118mm</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匹自己的马,这匹马和现实分道扬镳,与理想接轨。在影像绘制的过程中我尝试着用大面积的黑色色块,配以银盐相纸曝光后经过明胶蚀刻而产生的灰色纹理。这种并置的重点是让必要的东西表达自己,画面并无意追求黑与白的形式,而是通过色块的比例、形状及刻意的抽象的纹理再现空间的观念,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不同个体,经过提炼,在纸面中将它们虚构在一起,使其产生多个现实事物之间戏剧性的联系和融合,从而在即兴和现实之间的表象中寻找内心。这种创作的方法,是我视觉表现方法的转型,也影响着我对现实的感知。在理想国中,意外的偶遇会创造一个更好的现实。”</p> <p class="ql-block">卢北峰,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作品:《大桥》</p><p class="ql-block">尺寸:1118×800mm</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0年冬天,我走到黄河岸边横亘在眼前的一座大桥下的时候,我就发现了这张照片的视角。我被这座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轮廓优美、色彩惊艳的大桥所震撼折服。当我在相机后背的小屏幕上看照片回放的时候,我知道,我拍到了一张好照片。我的脑海中不断翻腾着各种形容词,想要对这张照片所释放出的强烈观感进行概括,但都被自己一一否决。我发现,任何一个形容词都无法对这张照片进行概括,而任何形容词的堆砌又显得那么做作、那么“为赋新诗强说愁”。索性,就用“大桥”来命名这张照片吧。</p> <p class="ql-block">许培武,著名摄影师</p><p class="ql-block">作品:《诗仙李白系列之——野竹攒石生,虚声带寒早》</p><p class="ql-block">尺寸:1118×800mm</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拍摄于2013年2月安徽当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4年,购得日本学者松浦久友撰写《李白一诗歌及其内在心像》一书,在书里背记诗篇,细读注解,从那时起,太白之飘逸、畅饮、仙游深入我心。时光流逝,情怀依然,若干年后,我立志以图片为铭志,追寻太白足迹,以长江流域开篇,西起渝州,东达金陵,拍摄李白诗意。”</p> <p class="ql-block">高磊,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p><p class="ql-block">作品:《“窗口”的帕比》</p><p class="ql-block">尺寸:1118×800mm</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品描绘了一名爱尔兰的青春期小姑娘的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爱尔兰小姑娘Poppy MacAuthur, 14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告别无忧的童年,青春叛逆期悄然而至。冬季的Chamonixⅸ,英伦三岛的一些家庭聚集在这个法国小镇,Poppy看着窗外打雪仗欢闹的人群,游离在“我的世界”和“他们的世界”之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