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玄奘——悟谦法师

<p class="ql-block"> 作者 吴晓强</p> <p class="ql-block">  说起中国唐朝的玄奘法师,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不辞千辛万苦,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历经17年磨难,独自一人前往印度,只为了寻找对佛教教理中不解之答案。后人还以此为本,著成了不朽之作《西游记》。</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而公认最典型的人物就是玄奘大师,因为玄奘大师为追求信仰所表现出的惊人毅力和他战胜困难,不屈不饶顽强拼搏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血性,称其为“民族脊梁”当之无愧。当代人称其为中华民族的“玄奘精神”。</p><p class="ql-block"> 然而,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在科技交通高度发展的20世纪的今天,仍然有一位同样经历的法师,他继承玄奘精神、走玄奘之路赴印传法五十余载,2000年前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有谁能想到2000年后在印度佛教日渐衰弱的今天,中国人又把佛教思想带入印度,他就是陕西咸阳的悟谦法师。</p><p class="ql-block"> 悟谦法师,1922年生,陕西咸阳人,祖籍为孔姓农家,十五岁因旱灾逃荒至西安,在西关外崇仁寺随淳德长老受沙弥戒,十八岁于西安大兴善寺从心道长老受具足戒。上世纪四十年代即与陕西当代大和尚净天,常明、宏林、隆和、果性法师结为同参,曾在西安卧龙寺、长安圭峰山、兴教寺先后亲近近代高僧寂贤、含静、妙阔诸长老,精习五堂功课、丛林规范、各种梵呗,定时禅观,并重点学修了玄奘大师创立的法相唯识义理,深受玄奘精神鼓舞,这些知识为他日后立志赴印求法,结下了殊胜因缘。</p><p class="ql-block"> 1945年,年仅25岁的悟谦法师,由户县金峰寺出发,远赴成都大慈寺拜能海长老修密宗兼习律学。1947年起,他徒步参访川蜀各名山古刹,遍游宝光寺、文殊院、昭觉寺、草堂寺四大丛林。翌年朝礼峨眉山普贤菩萨圣地,亲眼目睹“万盏明灯朝普贤”之胜景。求学心切精力充沛的他,感深佛陀教理博大精深,虽然略窥各宗门径,但憾未能入其堂奥,故毅然发愿以玄奘为榜样,西行经西藏赴印度求法。</p><p class="ql-block"> 据悟谦法师自述,1950年春,他孤身万里,涉流沙、逾雪原,开始了他赴印弘法学习的宏伟蓝图,要实现最终到达印度的目标,第一步,首先要到达西藏,再由西藏进入印度,他万万没想到,在缺少现代交通工具和旅行装备的情况下,仅进藏就耗时四年之久。从青海玉树至西藏拉萨,他独自一人就走了四十六天,备尝艰难险阻,经历九死一生,这些场景与当年玄奘法师赴印求法时是何等的相似啊。</p><p class="ql-block"> 后来他向弟子们讲述当时情景时仍历历在目,其间旅途充饥解渴,唯有冷水和干饼;辩方向、掌握时间,唯观太阳之升降。背负重囊常入迷途,经常往返数次,都找不到方向,以致精疲力竭。而且青藏高原常年渺无人迹,危机四伏,气候瞬息万变,正当阳光灿烂,忽而天昏地暗大雪纷飞,令人猝不及防。他回忆说,有一天,自己遭遇寒流极端天气,孤立无援束手无策,冻得全身发抖,牙齿互击有声,感觉血脉凝阻,身体僵硬不能前行。绝望中,只能就地蹲下缩作一团,将僧袍紧紧裹住下肢,数分钟后,稍有知觉,便鼓起真气,挺身猛跑一、二丈,如此再蹲再跑,再跑再蹲,直至山下,勉强转过山坳,这时,寒气略有下降,血脉渐通,而正逢绝望时,忽见远处出现微弱灯光,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座小小的喇嘛庙,由此逃过一劫。</p><p class="ql-block"> 他用智慧和坚定不移的信念闯出鬼门关,又一次战胜了死神的威胁。仅管前途危难未卜,法师稍作修整,又义无反顾踏上西去的征程。至今他回忆当时的困境,仍然心有余悸,不堪回首。他说:“我有九条命,都是佛菩萨保佑捡回来的。”</p><p class="ql-block"> 悟谦进藏途经当时的西康省荣经县,适逢当地佛学社首次举行“佛七”,公推法师为主七和尚,每日讲经说法,辩才无碍,使众听者臣服不已,当下便有信众七十余人皈依佛门。于是,又受众人所请,继续宣讲《般若心经》、《阿弥陀经》,他在当地留居的三月中,由他接引皈依三宝者就有数百余众。为了完成西行心愿,他谢绝了荣经县四众的挽留,毅然又踏上西行求法之路,几经辗转终于在1954年端午节抵达他朝思暮想的西藏拉萨,并有幸进驻哲蚌寺所属的嘉乃康村,投在罗桑敏郎大格西座下,攻习藏文《因明学》及《观庄严论》。按藏地规矩,藏地喇嘛皆以入住哲蚌寺、噶登寺、色拉寺为荣,即便是藏人,亦须发心真切、德学兼优,方可获得入三大名寺、拜大格西学习的资格。但当地藏人得知他求道至诚、为法忘躯,感天动地的事迹后,特别批准了他的请求。经过哲蚌寺四年修习,使他轻熟藏文、略通梵典,深感若要求得更深法原旨,还须西行。</p><p class="ql-block"> 经过八年的藏区生活的磨练和准备,1958年秋天,悟谦决定翻越高寒缺氧的喜马拉雅山脉,继续他西行求法的朝圣之旅。至1959年终于辗转抵达印度噶林邦,相继在加尔各答、菩提伽倻、金刚座等佛陀成道处、涅槃场等地,畅游法海、遍访圣迹,拜谒顶礼,至朝至暮如鱼得水。当年春月,在印度朝拜利哇沙莲花生大士庙、楚啤玛莲花生示现神通处等地。於四月在噶林邦拜敦珠仁波切上师为师,接授灌顶之礼,并求其开示仪轨及导引大法,此大法全称《大幻化网导引法》,是无上密部教传派的教授诀要,由敦珠仁波切上师於五十年代在印度噶林邦开示释经,之后又于1981年在香港宣讲。此次香港传授后,不再面授,而在港讲经的汉文,就是悟谦法师传译,由于悟谦法师对这部经典的深刻理解,准确翻译,得到敦珠仁波切上师高度赞赏。赞其为: “其法内容扼要博深,而能曲曲传扬者,乃悟谦比丘之功,彼所传译与原语无二”。</p><p class="ql-block"> 中国和印度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中印两国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佛教产生在印度,二千年前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被中国人民接受,之后就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因此中国人民将印度看作“西天佛国”,前往印度求取真经,努力学习印度佛教文化,并将他们介绍回中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早在中国汉代,印度就与中国开始有了商贸往来。玄奘、达摩和柯棣华都在两国友好交往史上留下了佳话。特别是玄奘在印度取得真经,译经千卷流传中国,又将中国道教名著《老子》译成梵文传于印度,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典范。1956年周总理访问印度时,为加强中印人民友谊,曾提议在印度修建玄奘纪念馆,并代表中国政府捐资30万元,但因历史原因,中印两国关系一直未能改善,此工程未能落实。</p><p class="ql-block"> 1964年,悟谦法师接管加尔各答佛教居士林后,又任涅槃场双林寺主持,鹿野苑中华寺主持。当年印度成立佛教僧伽联合会被公推为首任主席,1985年,他受聘主持菩提伽耶中华大觉寺兼印度华侨组织佛教总会理事长。其组织能力、号召力、凝聚力名振一时。</p><p class="ql-block"> 在侨居印度前期,悟谦法师发现虽然印度各大学均有佛学系在研究佛教文化,但民间除少数华侨团体之外,甚少佛教气氛,佛陀圣迹几乎毁坏殆尽。直到释迦牟尼诞辰二千五百年,全世界佛教徒聚集印度,举行纪念大会时,印度政府才加紧修复佛陀圣迹,但大多也是仓促为之,草率行事,收效不佳。而且,印度佛寺多为居士出资创建,僧伽办事殊多障碍,他认为只有自筹自建寺院,方可如法如律自主自立。因法师毕生崇仰玄奘精神,深明中印两国人民对玄奘大师的敬重之情,于是在1967年,他在印度加尔各答市再次提出兴建玄奘寺的倡议,立即得到广大信众的支持,当即成立护法委员会,购地七万多平方作为弘法道场,用以建寺纪念玄奘大师。</p><p class="ql-block"> 然而,由于印度二十世纪以来佛教衰弱,本国人多信印度教。而佛教徒仅为华侨与东南亚侨民,数量很少,所以筹款不易,资金非常有限,筹建工程一拖再拖,历经十余年屡陷困境,备尝艰辛,期间还偶遭坏人抢劫。1971年冬,他与本照师亲临玄奘寺工地监工,当夜,竟有十余名匪徒闯入寺庙抢劫。匪徒不了解和尚有“僧不蓄财”的戒律,见寺庙内无多少钱财,怀疑法师另有藏匿,对悟谦大打出手,严加拷问,致使法师肋骨断裂遍体鳞伤。而同往的本照法师也被匪徒迎面放枪恐吓,子弹擦头而过,险遭不测。由此可见,中国法师在印度弘法建寺是多么的艰难不易。消息传到中国国内,引起中国佛协的高度重视,在国内佛教界的大力支持下,到八十年代中期,玄奘寺和玄奘纪念堂才终于建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91年3月10日,应悟谦法师及玄奘寺护法委员会邀请,以传印法师为团长的中国佛教代表团出席并主持了该寺玄奘纪念堂的落成开光庆典。可谓“有志者事竟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后法师亲自在玄奘寺举办传戒大法会,自认得戒和尚,请来当代高僧长老、大德尼师济济一堂,受戒弟子七十余人,均为老居士和精进青年,在当今佛教衰败之印度,更显盛况空前。这时悟谦感觉到,他一生追求的目标就在眼前,亲眼见到了在印度建成的玄奘道场,实现了光大佛教,弘法利生的宏大目标。这时,他仿佛见到玄奘法师就在眼前,鼓励他继续行功德无量之壮举,做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的楷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悟谦法师在古稀之龄将弘法的目标转向佛学的研究和翻译,2002年他发心立志,计划汉译《因明学》八十余卷,现已译出《因摄论》、《因类论》、《心类论》三种付梓出版。继而在香港译出《庄严正量论》、《七部除暗量论》、《光明能脱量论》洋洋洒洒约五十万字,成就斐然。</p> <p class="ql-block">  说起我对悟谦法师了解因缘,可以说也是因佛得缘,当时我在省政府宗教局分管佛教工作,当年悟谦在印度修建玄奘寺时,因缺少经费难以支撑,消息传到国内佛教界,得到中国佛协在经费上的大力支持,使这一伟大工程得以顺利完工。考虑到玄奘为唐代法师,中国佛协确定建筑风格定为唐式,而中国唐代建筑设计大师多在西安,因此,中国佛教协会曾委托我省协助设计,因是涉外事务,外交部、国家宗教局通知我省宗教局协助解决,于是我联系了省佛协增勤法师,商定交由西北建筑设计院王天星设计师进行了设计,且纪念堂内供桌雕塑等设施均由西安大慈恩寺捐赠。设计图纸完成后,我及时通过国家宗教局转交给了印方,使工程顺利完工。 </p><p class="ql-block"> 为了感谢国内佛教界的支持,悟谦法师专程回国致谢,期间,到陕西看望老朋友,我陪同一起前往法门寺参观,受到了法门寺博物馆韩金科馆长的接待。</p><p class="ql-block"> 1991年3月,玄奘寺建成后,举行落成大典法会,我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净天法师应邀参加中国佛教代表团出席了印度玄奘纪念堂的落成开光庆典,回国后,通过省佛协找到我转达了悟谦法师想由陕西省推荐一位年轻法师去印度接管玄奘寺的想法,由于净天法师是我省佛协副会长,安康市佛协会长,之前为落实老家安康双溪寺庙产问题已多次找过我,我为此还专程去安康双溪寺做了调研,并就落实該寺宗教政策问题向政府写过报告,还与净天法师一起找过安康籍时任副省长的徐山林反映情况,希望能够尽快解决,因此,已是老朋友。得到净天转告的消息后,我及时约见了净天在西安大慈恩寺见面,听他详细讲述了悟谦法师的历史及近况,以及他与悟谦多年前的交往,这才对悟谦法师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他的精神也更加的敬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晚年的悟谦法师,深感体力渐弱,叶老归根、思乡之情愈加强烈,但又担心在印数十年所建寺庙和所付出的事业无人继承,被印度政府没收充公,因为在印度,如果外国人的房产或庙产无弟子或家人继承,将会被没收充公。如果那样,他就会失去花费多年心血建成的玄奘寺,于是产生了在老家陕西寻找一位年轻的中国法师为徒,赴印度继承庙产的想法,我非常理解法师的想法,及时与西安各大寺院进行了沟通了解,虽然巨大的庙产很有诱惑力,但印度的酷热天气和语言交流困难使的大多数年轻法师望而却步,无奈只能暂切放下,等待时机。</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机缘所致,2008年3月20日至28日,我有幸随陕西法门寺佛教代表团出访印度,亲自参观了玄奘寺和玄奘纪念馆,一位印度籍的纪念馆馆长接待了我们,这时我才明白悟谦法师由中国人管理印度寺庙的愿望没能实现,因为在当今的功利社会怎么可能再出现一位玄奘大师呢?</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10年12月8日16时42分悟谦法师在香港圆寂,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法师灵柩于2013年12月17日零时回到祖国,安葬于广州南华寺,实现了他回归中华的遗愿。 </p><p class="ql-block"> 据曾经陪侍过悟谦法师的陕西居士回忆,当他们在广州南华寺参加完恭迎悟谦灵柩暨茶毗法会后,乘机返回西安的飞行过程中,发现舷窗外有佛光冉冉升起,随客机在云海之上平行前进,历时16分钟,飞越秦岭抵达咸阳机场时,还可以看见淡淡的彩晕。这种罕见的光学物理现象,不禁让人浮想联翩,犹如悟谦法师在天之灵,随机一起回到了自己的咸阳老家。</p><p class="ql-block"> 纵观悟谦法师不平凡的一生,他处世,随顺可尔顺水扬波;行事,逆风撑船圆通无碍;他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物我两忘;得大智慧、具真性情。他的一生讲实话、办实事,行正直道。为弘扬佛法,为继承玄奘精神,以玄奘大师为楷模,不愧为当代徒步西行舍身求法,重走玄奘之路的传奇人物。他的美名将在中印两国人民之间永远传诵。他亲手建成的玄奘寺深深的扎根在印度大地,每年接待着全世界的佛教信徒和参拜者,使玄奘大师的崇高形象永驻人间,竖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中印佛教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悟谦法师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陕西人的骄傲,咸阳人的骄傲,我们将永远怀念他、学习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