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萧氏始祖萧大心</b></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萧介汉</h3> 萧氏宗亲,如果有人问你贵姓,相信你很快会回答:“免贵姓萧。”倘若再问你萧姓从何而来,始祖是谁,从何处发源开基,如何演变迁徙,历代有哪些风云人物,何处有自己的骨肉同胞,你也许答不上来,不要紧,看看下面的文章就知道了。 萧姓,在我国100个大姓中,居于第30位。 据《史记•宋微世家》记载,宋湣公十年(前682)夏,宋国攻打鲁国,宋将南宫万被鲁国俘虏,鲁庄公好吃好喝地招待南宫万后又把他放了回去。翌年秋天,宋湣公带着南宫万外出狩猎,二人发生争执,湣公十分恼火,用侮辱性语言奚落他:“始吾敬若;今若,鲁虏也。”意思是说:“我以前敬重你,但是今天你却是鲁国的阶下囚,我不再敬重你了。”南宫万是宋国一员猛将,力大如牛,勇猛异常,平日最忌讳别人说他当过俘虏,盛怒之下竟用棋盘将湣公打死,还以一人之勇顺势杀死了大夫仇牧和太宰华督,立公子游为新国君。诸公子见势不妙纷纷出逃,多数逃到萧邑(今安徽萧县西北),公子御说逃到亳邑(今河南商丘北)。南宫万的弟弟南宫牛和大将孟获带着军队包围了亳邑,欲杀公子御说。 萧邑大夫大心和诸公子共同组建一支军队,击杀了南宫万的弟弟南宫牛和新君游,立御说(游公子之弟)为君,即宋桓公。南宫万逃到陈国后,宋人贿赂陈国,陈人用醇酒将南宫万灌醉,用皮革把他捆绑起来送还宋国。宋人把南宫万刴成肉泥,报了国仇。萧大心因平乱有功,受封在萧地建立萧国,为宋国的附庸国,被尊为“萧叔”。 公元前597年,萧国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即萧氏。唐宋时期的《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等姓氏书都记述了萧氏形成的过程。 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西周初分给鲁国的商朝遗民“殷民六族”就有萧氏,这支萧氏出自今河南安阳、淇县一带。然因世系资料不足,萧氏族谱都以萧大心为始祖。另据《新唐书•宰相世系》《史记》《汉书》记载,战国时,大心的裔孙萧不疑为楚相春申君的上客,世居丰沛(今江苏丰县、沛县一带)。秦朝末年,沛县人萧何辅佐刘邦起义,起义军进入咸阳后,收取秦朝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山川险要、郡县户口、社会情况。楚汉相争时,萧何举荐韩信为大将,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输送士卒、粮饷,支援前线作战。西汉王朝建立,萧何“论功第一”,封为酂侯,协助汉高祖刘邦定律令制度,剿灭了异姓诸侯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西汉丞相萧何</b></font></h3> 萧何有二子:遗、则。萧则之子彪任谏议大夫、侍中,以事始徙兰陵丞县(今山东枣庄市南)。萧彪的玄孙萧望之任御史大夫徙居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至其孙萧绍复还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萧绍的玄孙萧苞为东汉中山相,其8世孙萧整为晋淮南令,过江居南兰陵武进(今江苏常州)之东城里,以后又分出许多支脉。此外,西汉末有梁(治今河南商丘县南)人萧秉,王莽时为讲学大夫;东汉有隆虑(今河南林县)人萧寨,善吹箫,可见汉代已有萧氏居于今河南境。 <font color="#ed2308"><b>南齐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b></font> 南北朝时,萧氏显贵于天下,繁衍昌盛,人才辈出,南朝宋禁军将领萧道成,祖先为东海兰陵(今山东枣庄东南)人,迁居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乘宋皇族内乱,掌握国政大权,杀后废帝,立顺帝,于479年称帝,国号齐,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南齐或萧齐,共历7帝、24帝。南兰陵萧氏另一支中的萧衍,原为南齐雍州刺史,镇守襄阳,乘齐内乱,于502年夺取帝位,国号梁,亦建都建康,史称萧梁,共历4帝,56年,于557年为陈所代。南朝齐、梁两朝,皇帝子孙众多,如齐高帝萧道成有19子,齐武帝有23子、齐明帝有11子,梁武帝萧衍)有11子,梁简文帝有20子,萧氏人口此时有较大发展。与此同时,北魏、北齐、北周的萧氏也是比较兴旺的家族。唐初,河南萧氏有族人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福建定居,至宋代,有的又徙居广东的梅州、海丰等地。《姓氏考略》称,萧氏“望出兰陵、广陵(今江苏扬州)”。魏晋至隋唐时期萧氏是这两个郡的世家大族,人丁兴旺,英才辈出,为众人所仰望。萧氏的堂号为“芳远”。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梁武帝萧衍</b></font></h3> 萧姓与台湾结缘已有300多年历史。清顺治十八年(1661)四月,萧拱宸从大陆渡海到台湾,在郑成功属下任中冲镇,其事迹详载于《台南市志•人物志》。萧武,在郑氏治台末期任水师一镇,后与入台清军作战兵败,逃往吕宋(今菲律宾)。此后,自闽、粤各地移居台湾的萧氏便络绎不绝,至今,萧姓已成为台湾第27大姓,遍布台湾各地。台湾各地的萧氏,无论是来自福建的河洛人,还是祖籍广东的客家人,皆属“兰陵世家”,即全都是南北朝时梁朝皇室的贵胄,分属8个派别,即凤翼派(始祖系从泉州同安的金门浯州渡海入台)、浯州派(居于澎湖)、岑海派(居于嘉义县)、江西泰和派(居彰化县)、饶平派(居于嘉南地区)、书山派(分布于台湾各地)、涌山派(居于台湾北部)、斗山派(祠堂在彰化县)。为谋求发展,萧氏有有不少人走出国门,到海外开拓事业,现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欧美及大洋洲一些国家。 上文提到的萧望之为西汉大臣,宣帝时历任左冯诩、大鸿胪、太子太傅等官,公元前51年曾主持会议,评议儒生对《五经》同异的意见,元帝即位,以师傅称,甚受尊重。 南朝时的萧姓名人均出自南兰陵萧氏家族,如齐武帝次子萧子良,封竟陵王,官至太傅,曾延揽文士,抄五经百家,编《四部要略》千卷,著内外文笔40卷;南齐宗室萧子云,通文史,著有《晋书》110卷,善草隶书;齐高帝之孙萧于业,为南朝梁史学家;梁武帝萧衍,擅长文学,精乐律,善书法;萧衍之弟萧宏为大富翁,家有库房百间,积钱三亿余,财物不计其数;萧衍长子萧统为文学家,第三子粱简文帝萧纳,亦长于文学,第七子梁元帝萧绎,生平著作甚多,今存《金楼子》辑本。隋未,后粱宣帝曾孙萧铣于618年称帝,都江陵,割据长江中游等地,有兵40万,唐代有散文家萧颖士,还有萧瑀、萧至忠、萧嵩、萧华、萧复、萧傀、萧邺、萧坵、萧仿、萧进等10人任宰相。南宋有画家萧照,诗人萧德藻。辽国有景宗后萧太后,圣宗时摄国政,还有精通契丹文、汉文的史学家萧韩家奴,女诗人萧观音,大臣萧思温、萧孝穆、萧惠、萧奉先,将领萧挞凛。元代有戏曲作家萧德祥。清代有画家萧云从,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萧朝贵。近现代有著名京剧演员萧长华,音乐教育家萧友梅,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萧楚女。侨居大洋洲波利尼西亚的萧瑞光,以拥有财富超过一亿美元,被列入“世界华人亿万富豪榜”,萧姓人才济济。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天下萧氏一家亲</font></b></h3> 萧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中华姓氏中为第30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9%,分布很广,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东、广东为多,这6个省的萧姓约占全国汉族萧姓人口的69%。萧姓不仅是汉族大姓,也是古今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姓氏。其中,居住在中国北方及东北的契丹族萧氏,与北宋对峙的辽国是一个显贵而庞大的家族,分为国舅大父房、国舅少父房,在辽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在讲述契丹萧氏来源时说:“(后)晋开运(944——947年)末,耶律德光北归,以萧翰(舒噜氏,原名小汉)为宣武节度,留守东京。翰,契丹呼为国舅,及将授节鉞,李崧为制姓名曰萧翰,自是始姓萧,而萧氏女世为契丹后。”又据《续通志•氏族略》,辽太祖改后族(契丹)巴哩氏、伊苏济勒氏为萧氏,辽太宗改舒鲁氏为萧氏;据陈述《金史拾补五种》,辽时奚有五世族遥里氏、伯德氏、奥里氏、梅知氏、揣氏,世与辽人为婚姻,附姓述律氏,按例称萧氏。此外,世居沈阳的清满洲人有萧姓;清代满洲八旗姓伊喇氏,后改为萧氏;佤族司彭牙特氏、斯内氏,汉姓均为萧;普米族巴落瓦支氏,汉姓之一为萧;壮、侗、彝、傣、回、白、阿昌、土家、台湾土著等民族均有萧姓。 (参考文献《萧氏起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