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5px;">早闻太原市耗巨资在山西母亲河——汾河城区段内经过水利治理和绿化美化亮化打造了汾河公园,形成了集休闲、旅游、健身、观光于一体的大型生态文化景观长廊。每每驱车走进太原市区,途经滨河两路时有意无意间总能透过车窗看到美如画卷的汾河景观,也曾走进汾河公园部分河段实地观赏,但总是局部观赏而难以形成整体概念,心存些许遗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又闻太原市耗时23年(从1998年起)分四期建成了汾河公园,贯穿太原市区长达43公里宽220米,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一园跨越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杏花岭区、迎泽区、小店区、晋源区六大区域,一举荣获“中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2002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人民环境最佳范例称号奖”、“4A级国家旅游风景区”等荣誉称号,心生极度的向往之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壬寅之年,孟秋时节,再次走进太原市,走近汾河公园,在观赏通达桥、晋阳桥和迎宾桥时,听当地人讲,横跨汾河上建有许多精美桥梁,有人说21座,有人说25座,说法不一,大概因未揽全貌细数桥梁缘故吧。我曾观赏过迎泽大桥、胜利桥、漪汾桥、长风桥等,赋予我的观感是桥桥设计新颖,座座别具特色,慕其名,我就来了一次全境徒步赏桥之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 题 记</span></p> <p class="ql-block"> 行走汾河公园,赋予我最深的体会是,既把握了现代文化的发展方向,彰显了一定的前瞻性,又把握了历史文脉,体现了以汾河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淳朴的民风民俗,将龙城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汾河景观。</p><p class="ql-block"> 观赏汾河桥梁,赋予我最深的印象是,座座桥梁设计新颖,个个造型设计独特,寓意历史文化,彰显地域特色,魅力独具,气势恢宏,观之赏心悦目,赏之触目感怀。</p><p class="ql-block"> 龙城太原,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北方城市,真可谓“三山环抱,一水中分”。汾河之水,纵贯南北,穿城而过,川流不息,悠悠几千年,天造地合将这座城市分成河东和河西,润泽两岸大地。一条汾河一座城,而一座座流光卧波的桥梁,成为连接东西两岸的纽带,装饰着山西的母亲河、点缀着锦绣的太原城。</p><p class="ql-block">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品读这句富有诗意般的言语,瞬间将我的思绪带入汾河唯美的意境里,令人陶醉其中,自得其乐。</p> <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桥”不止是沟通区域的一个工程,也是连接河之两岸城市人生产与生活的通道;桥是贯穿一座城市变迁的线索,也是定格一座城市的绝代风华;桥是城市的守护,也是城市的象征,更是承载着城市人的美好情感与乡愁记忆。</p><p class="ql-block"> 追溯中国“桥梁”发展史,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古桥创始期。以西周、春秋为主,那时的桥梁除原始独木桥和汀步桥外,主要有梁桥和浮桥两种形式;古桥发展期。以秦、汉为主,含战国和三国,为中国建筑史上一个璀璨夺目的发展阶段,既发明了人造建材砖,还创造了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的拱券结构,为拱桥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古桥鼎盛期。以唐宋为主,两晋、南北朝和隋、五代为辅的时期,唐宋两代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东晋以后,经济中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使得东南水网经济和技术得以大发展,推动桥梁的大发展。古桥饱和期。元、明、清三朝时期,主要实施对一些古桥的修缮和改造,并留存了文字史料。同时,完成了江西南城的万年桥、贵州的盘江桥等,还在海兴建了不少的索桥。清末,中国第一条铁路通车,迎来桥梁史上技术大革命。</p><p class="ql-block"> 岁月像过滤的筛网,筛去记忆中的泥土,留下了闪光的金子。当你欣赏过赵州桥之古朴苍老,领略过长江大桥之矫健雄伟,观赏过珠港澳大桥之神奇壮观。不妨,将你的目光投向跨越汾河之上的座座桥梁,定会让你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亦或也会让你惦记着家乡古老而潺潺流水的小桥,去追忆童年梦幻的小桥,去寻找那曾经温馨甜蜜的童年回忆。</p> <p class="ql-block"> 此行,徒步观赏贯通太原市区汾河之上的桥梁,我发现从北到南至少建有25座桥:<b>漫水桥、双虹桥、七星桥、柴西公路桥、北环高速桥、太古岚铁路桥、柴村桥、太白铁路桥、摄乐桥、北中环桥、胜利桥、漪汾桥、迎泽大桥、管线桥、南内环桥、汾河隧道、长风桥、跻汾桥、南中环桥、祥云桥、皇冠桥、南环高速桥、通达桥,晋阳桥,迎宾桥。</b></p><p class="ql-block"> 综观上述诸桥,无论从建桥年代、文化特色上,还是使用功能、景观风格上,都彰显时代特色,蕴含文化底蕴,极具实用功能和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 <b>从建桥年代来看</b>,<b>迎泽大桥</b>是迎泽大街的咽喉要道,是建造在汾河上的第一座跨河大桥,也是当时太原市最靓丽的景观桥。解放前从市区到河西只有这么一座桥,据说还是1942年日军占领太原后修建的,太原人称“洋灰桥”。1953年在洋灰桥的南侧,约1米左右宽的缝隙,投建一座新的大桥,是当时全国最长的公路桥,也就是迎泽大桥,1954年1月1日正式通车,时称“华北第一桥”。随着太原城市的飞速发展,两座旧桥的人车流量大增,十分拥挤,远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之需求。1995 年,实施迎泽桥改造,一并拆两桥合一桥,取而代之的就是如今的迎泽大桥。穿行这座历史悠久的迎泽大桥上,可以用宽阔、平坦、雄伟、气派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作为特大型现代化桥梁,她有着怎样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最早,汾河两岸并无桥,百姓往来唯有靠渡船。明代诗人张颐在《汾河晚渡》诗云:“山衔落日千林紫,渡口归来簇如蚁”,恰好描绘了当年的胜景,被称为古晋阳八景之一。其次,是始建于1964年的<b>漫水桥</b>,全长124米,宽4.5米,为支架板桥,台架桩基础,这是一座具有纪念价值意义的桥梁,也是汾河出西山入太原的第一座跨汾河大桥,堪称“太原汾河第一桥”。其它桥均这两座桥后建成。譬如,汾河桥(上世纪90年代初),双塔街管线桥(1993年),通达桥(1994年),南内环桥(1988年),南环高速桥(1999年),高速北环桥(2002年),胜利桥老桥(1970年)、改扩建(2003年),柴村桥老桥(1992年)、改扩建(2009年),北中环桥(2013年),漪汾桥老桥(1992年)、改扩建(2009年),长风桥(2001年),南中环桥、祥云桥(2010年)等。</p> <p class="ql-block"> <b>从使用功能上看</b>,95%以上的桥梁为车(人)行道,极少数桥为景观步行桥。譬如,<b>跻汾桥</b>是太原首座大跨度景观步行桥。东起学府街,西与长风文化商务区文化岛相接,整个桥体形成了一个 DNA 分子的空间结构,被誉为架在汾河上的“摇篮”。漫步于桥上,扶栏张望,远处的西山犹如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绵延起伏,风姿绰约。俯瞰汾河,碧水荡漾,波光潋滟,真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水光天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b>皇冠桥</b>是汾河上第二座景观步行桥,为服务二青会而建。桥体全钢结构,桥面分南北两侧,北高南低,两侧桥面之间的空隙呈新月形,桥墩最大跨度68.4米,两侧桥面宽均为3.75米。桥西正对山西奥体中心。桥名来自其造型,远远看去酷似“皇冠”。<b>祥云桥</b>是汾河上又一座景观步行桥,西起新晋祠路,东接龙城大街,在设计上创造性地使用三根弯塔柱组成斜拉桥主索塔结构,全高100.5米,索塔空间呈火炬状造型,远观桥体呈火炬状造型,近观桥塔仿佛盛开的花瓣,斜拉索连接着桥体中央与桥塔,条纹的形状给人律动之美感。</p> <p class="ql-block"> <b>从文化蕴含来看</b>,<b>南中环桥</b>主桥长300米,宽52.5米,双向8车道,为拱梁组合结构,为钢叠合梁组合式系杆拱体系。因正对蒙山,又名“蒙山晓月”桥。远看又犹如空中翱翔的大雁,与东西立交桥浑然一体,蔚为壮观。<b>通达桥</b>是太原市跨汾河大型桥梁中的首座悬索桥。全长1.54公里,全长416米,宽47.5米,主塔高 123.471米,由曲线形拱门组成,取意“时代之门”,是太原市现有桥梁主塔高度之最。整体呈白色,以简洁、有效、稳定的建筑结构体系,凸显出雕塑感。通达桥拱圈内外侧将设置景观灯带,夜晚主塔在灯光的烘托下好似一块璧玉,与主缆上的点点灯光串成珠帘,寓意珠联璧合。<b>迎宾桥</b>整体桥型以“龙腾云霄”为设计主题,诠释龙城太原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彰显太原近年来经济腾飞的时代特点。主桥采用倾斜独塔空间索面异形自锚式悬索桥,通过拉索与主梁连接,相互呼应的倾斜桥塔形态看似腾空的巨龙,寓意着太原经济建设的力度和再创世纪辉煌的决心。<b>皇冠桥</b>是连接奥体广场与龙城水岸的标志性构筑物,其弧形曲线与渐变精巧的桁架结构组合成类似皇冠的外形,出色地彰显了建筑艺术之美。<b>祥云桥</b>是开工之日恰逢奥运火炬在太原传递而命名,表达了吉祥、喜庆、幸福的愿望。太原是能源重化工中心城市,“火”代表能源,而祥云桥以高擎的火炬模样,高高矗立在龙城大街上,是科技与人文的结合,是功能与艺术的融合,浑然一体,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b>从景观造型来看</b>,<b>北中环桥</b>是世界上首座反对称五拱、反对称五跨、非对称斜拉索桥。基于太原龙城文化,该桥以“龙腾翔瑞”为设计主题。主桥共有6桥墩,中间5个跨度,形成中心对称,这就是“对称五跨”;反对称五拱是指桥上作为斜拉塔的5个钢拱成反对称;由于5个钢拱的高度不同,索面也只能设计成“非对称索面斜拉”。<b>胜利桥</b>是一座具有中华民族传统风格的双曲拱桥,建设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此桥名称也承载着历史的符号。<b>长风桥</b>主桥长571米,宽52.5米,与长风大街一起,被视为是太原进入新世纪之象征。“长风”,寓意“乘长风破万里浪”,成为太原实施南移战略的标志性建筑。<b>南中环桥</b>形似弯月也成为月亮桥,是太原市民和广大摄影爱好者争相打卡的网红地标。暮色苍茫,月亮初悬,华灯初上,放眼望去,云烟成雨,朦胧是诗,夜色中的南中环桥像一轮新月,从波光粼粼的水面冉冉升起,在不同颜色的变幻下,璀璨耀眼,美轮美奂、格外妖娆。展示了“明月罩龙城”的妩媚意境,更有“汾河晓月”的宽旷与悠长。<b>摄乐桥</b>是太原市第一座独塔扭索面斜拉桥,其造型在全国也是独此一家。全长360米、宽51.5米,双向8车道。全桥共有64根斜拉索,从远处看如同渔网,蕴含“空间扭索”含意。主塔造型设计理念取义“并州”的并,方案为两片舒展的人字形塔向上延伸,在塔顶合二为一,表现“并”州之塔的设计理念。<b>晋阳桥</b>东临太茅路,西接规划西渠东路,主桥跨度约204米,桥型为古典与现代结合的下承式钢桁架拱桥(即桥面在拱的下方),极具现代气息。拱脚外侧,对称设计了桥头堡。主桥上的吊杆索,犹如竖琴琴弦,共27对、54根,保证桥体的稳固。</p> <p class="ql-block"> 漫步醉美汾河公园,观赏跨越汾河桥梁,在我的眼里,汾水如诗,桥桥如画,相互衬托,互为点缀,悄息无声地渲染着锦绣太原之独特韵味,其独特的美,美在浸染着国际大都市的风范,美在渲染着时代腾飞的气息。一桥飞架,贯穿着岁月不居,生活变迁的痕迹,也寄托着太原人民对美好明天的向往与追求,对美好城市的眷恋与欣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b style="font-size: 15px;">作者简介</b><span style="font-size: 15px;">:解德辉,1962年生,交口县人。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爱好文学写作,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个人出版《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其中《红色吕梁》一书收藏于《晋绥兵民博物馆》里;《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布原创文章290余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