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回眸》

若水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佛光寺回眸》</p><p class="ql-block">48年前,我还在农村插队时,就去过五台县豆村佛光寺。后来我还写了一首《佛光寺回眸》的诗。当时是县知青办抽调我们去调查上级拨给北京知青的经费使用情况。工作之余。公社的同志推荐我们去参观佛光寺。当时寺院不对外开放。无人参观。一大早我们一行两人,前往佛光寺。&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快到了的时候,远远看见半山的一片松林掩映的红墙黛瓦。悠悠的,从半山腰传来寺庙的钟声,在耳畔久久回荡。我们沿山路前行。沿途好像黄土垫过道路,<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两行</span>柳树排列道路两旁,沿着山路蜿蜒而上。沿途的许许多多的小松鼠窜来窜去,跑得可欢了。好像对着我们远道而来的客人撒欢。当时阳光明媚,气温不冷不热,山风微拂,让我们的心情好极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走到寺庙门口,面对厚重而紧闭的大门,我们拾级而上,轻轻的拍击大门。一会儿大门隆隆作响,厚重的佛门慢慢地打开,探出一个理着光头的身影。他自称是寺庙的管理人员。(后来听公社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实际上他们就是和尚,只不过在文革中取消了和尚的称谓,但是寺庙要有人管理,实际上他们就是庙里的和尚。)</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位管理人员问我们有什么事?我和颜悦色的说,我们是从县城远道而来豆村出差的。(其实县城到豆村只有几十公里)听公社同志介绍佛光寺声名远播,特来参观。说着还拿出了县里的出差介绍信。管理人员对我们上下打量一下,告诉我们说,寺庙本不对外开放的。你们是县里来出差的,就请进吧。于是我们就迈过高高的门坎,走进庄严肃穆,清静无人,干净整洁的寺庙大院。耳闻树上小鸟的声声鸣叫,顺着台阶向上走,映入眼帘的是庄严雄伟的大雄宝殿。台阶两旁和大雄宝殿前面的院子里,铺设的条石上雕刻的花纹整齐别致,纹理十分清晰。石面干净无尘,如水洗过一般,洁净如新。周边挺立着十多株两人才能和抱过来的松树。树干鳞纹排列整齐规整,挺拔笔直,直插云天。树冠浓密覆盖庭院,令人感到非常的庄严肃穆和神圣。这时管理人员也许因为来的人少,或许对我们有好感,他居然主动给我们当起了导游。现在仍然记得的是。他告诉我们佛光寺是唐代建筑,至今保存如此完好的唐代建筑实在不多了。所以佛光寺的建筑保存至今尤其难能可贵。其中有名的东大殿的飞檐挑檩没有一颗钉子,全是木匠用榫卯结构的。屋檐挑出达一丈三尺远,颇为罕见。后来查资料得知,这被梁思成先生评价为“斗拱雄大,出檐深远”。实在是唐宋古建筑中的翘楚。</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现在记不清他带我们进了哪一座大殿。他告诉我们说这座大殿占地1.2亩,整座开阔的大殿没有一根柱子,历经千年的风霜雨雪,至今巍然屹立,完好无损。现在所见的两根柱子是后来为了保护大殿而加上去的。另外他叫我们看殿内周围墙上的彩色壁画,虽然经历千年的剥蚀,有的已经若隐若现。但是仔细观察,画面中的人物服饰,香车宝马,线条色彩依然清楚可辨。可以想见当年的色彩该是多么斑斓悦目,稀世可贵啊。</p><p class="ql-block">另外他告诉我,在大殿后面有刘知远墓。刘知远墓?我反问一句。他肯定地回答,是。因为当年读过隋唐演义,对刘知远略知一二。难道是五代十国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墓?带着疑问,我绕到大殿后面。果然这里有一块高大的墓碑,上面雕刻着后汉高祖刘知远墓几个大字。但是墓碑再大,也很难让我将面前这块墓碑和后汉高祖皇帝刘知远的墓联系起来。他后来也补充说,据后人考证,这可能只是刘知远的一处衣冠冢。或者是后世的什么人,不知出于什么目的的作为罢了。我想也可能是后人为提高佛光寺的地位而弄巧成拙的想法吧。但不管怎样评价这件事。至少它让我对佛光寺增添了更加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从佛光寺出来,走在回家的路上,一直在回忆,在回想。我的这次佛光寺之旅。虽然是那么短暂,只有短短的两三个小时,而且在那个年代没有更多翔实的资料和导游手册。但是留在我脑海里的印象却始终是非常深刻。而且是历久弥新。历久弥深。虽然后来旅游也走过不少名山大川。也进过不少古寺宝刹。但都没有佛光寺留给我的印象来的深刻和清晰。令人回味!甚至荡气回肠。以至后来我因此填词一首。</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清平乐</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佛光寺回眸》</p><p class="ql-block">绿树红栏,</p><p class="ql-block">黄土清水沾。</p><p class="ql-block">两行嫩柳入云端,</p><p class="ql-block">悠悠钟声天半。</p><p class="ql-block">古木森森香浓,</p><p class="ql-block">佛门隆隆禅重。</p><p class="ql-block">环顾前朝画卷,</p><p class="ql-block">过眼云烟如虹。</p><p class="ql-block"> 受朋友的启发,写下了这段文字,算是为纪念当年游览佛光寺的记忆吧!谢谢朋友促使我完成了这个埋藏心底,多年的心愿。</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写于2022年8月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