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11.二十家子村曾出过一位土默特旗参领一一常领其人其事

人文

<p class="ql-block">  常领其人其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常龄在土默特旗当科长期间,其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行为同样受人称道。抗日战争时期,有些蒙古族人士被抓捕,其家属不时找到常龄求他出面营救。有时送旗下青年赴延安寻求革命真理,为了途中顺利便行,求常龄以土默特旗政府名义出据证明,加盖公章,以便通行。遇旗府总务科有钱时,还给送些盘缠路费。常龄对旗下青年尤为护爱,做过的好事不胜枚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常龄营救大青山抗日游击队长高凤英的故事在一些文史书藉中多有记载。抗战期间,大青山组建了抗日游击队,队长即是土默特旗城东保合少人高凤英,此人蒙古族,曾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参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培训与学习,后回国参加抗战。有一次为给机枪上配个零件须进城购买,入城时被日寇把守旧城北门的鬼子兵怀疑而被拘禁。日本鬼子严刑拷打,高凤英队长拒不承认,毒刑用变,未见口供。无奈之下逼其寻找证明人,高凤英指出土默特旗常龄科长是他的舅舅(常龄的姐姐系高凤英的婶子)。后当常龄知道“班小”(高凤英乳名)被日本人关押,始终否认参加抗日武装。其实常龄早就知道高凤英已参加共产党,且到外蒙古学习后回国上了大青山打日本人的事情。这次被抓,凶多吉少,对此常龄很是着急,于是开始了紧张的营救。他通过一个熟识的伪蒙古军军官在中间活动,常龄又在“厚和浩特”(日伪时期的名称,现呼和浩特市)找了十多家大商户联名才保出了高凤英队长。如果当时没有常龄的冒险营救,恐怕后果不堪设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高凤英出狱后重返大青山抗日游击队,后在与日寇一次作战中牺牲,属内蒙古“五大烈士”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以上这次常龄营救高凤英的经过,在呼和浩特《赛罕文史》第六集中由高凤英妻子赵莲莲在世时口述、云全珍整理的回忆录《我和凤英相伴的日子里》一文就提到了常科长,她说“我领着文贵(大儿子),抱着文精(二儿子,呼和浩特市原市委书记、国家民委原副主任)几次找常科长营救(担保)凤英出狱,常科长对此很着急,四处活动寻找保人,凤英才被放出……”试想,在当时能够找到十多家大商号头目联名担保确实不是件易事!可是常龄就敢冒风险出面营救,一般人恐怕不会做到。除此之外,经常还有一些共产党八路军交通员不时来找常龄以求披护并打深消息。有关这些在好多老干部的回忆录中多有提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常龄先生不仅有乡愁情结和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品格,而且还保留着生活勤俭、家风淳朴、待人礼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据文达兄讲,凡是来他家做客同輩以长的人士,常龄都要亲自下地让于上坐后沏茶招待。他极爱整洁,衣服上从来不让沾一点灰尘;他爱养花草,院内清洁干净;他还爱学习爱看报。他离开人世的这一天就是早上买报回来发病辞世的当日。在那个食物、医疗、生活环境均欠佳的年代,能够活到80岁亦算长寿,笔者看来,这与他的心境(态)、性格、品德、气度和生活规律均有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总而言之。常龄虽然是一个平凡之人,但有着不平凡的一生。其所做所为,可望后人铭记!</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全文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 [注:此文资料主要来自文达口述和其撰写的《常龄生平事略》一文及《土默特志》、《呼和浩特特人物传记》、《刘映元文集》、《赛罕文史》等志籍。文中难免有误,恳请指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