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孩子假期玩什么,金锁银锁

周平

<p class="ql-block">金锁银锁</p><p class="ql-block">“金锁银锁,咔拉嚓一锁。马兰走过,蚂蚁走过,捏着算数,捏着算数。”猜猜这回锁到了谁?上海话中“金锁银锁”是一种儿童游戏。几个孩子围在一起,其中一人张开一手,做伞状,其他几个孩子将食指抵在他的手心里,大家齐唱“金锁银锁,咔拉嚓一锁”。来不及抽走的食指就被抓住。</p> <p class="ql-block">跳房子</p><p class="ql-block">住在石库门的孩子们都期待着有一天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房间。拾块红砖,在弄堂里找块空地,画上格子,一排是“筒子楼”,两排是“单元楼”。小伙伴排着队从“大门”跳到“阁楼”,再从“屋顶”跳到“门口”,在简单的跳房子游戏中也能享受到无尽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踢毽子</p><p class="ql-block">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杀鸡宰鸭,小朋友们就会挑几根最漂亮的鸡毛留下来做鸡毛毽子。“一手心,二手背;三酒盅,四牙筷;五顶拳,六佛手;七杠子,八大跳;九上面,十上背。”花毽飞舞,像一只只小燕子在脚尖上下自如。大家围在一起,你一脚,我一脚,有来有往,有说有笑。</p> <p class="ql-block">挑梆梆</p><p class="ql-block">“一根绳子两双手,你来我往翻花秀,挑个方块,挑个大桥。”翻花绳不仅是中国的传统游戏,在世界各地都非常盛行。上海人把翻花绳叫作“挑梆梆”,传说是古代汉族的求雨活动,所以小时候大人们常说“挑梆梆要落雨呃”。当然孩子们是不管这些的,用一根毛线或者皮筋,就能在双手上不断变化出花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7</p> <p class="ql-block">集糖纸</p><p class="ql-block">在物资贫乏的时代,糖果可是孩子们难得一尝的奢侈品,连吃完剩下的糖纸(上海人叫作“糖纸头”也舍不得扔掉,洗净后用熨斗或是搪瓷杯烫平,再夹进书里,成为伙伴间竞相“攀比”的收藏品。除了不同牌子的各式图案,还有玻璃纸、油光纸和蜡纸三种不同的材质。透明的玻璃纸最受女孩们的欢迎。一张张糖纸不仅包裹着孩子们对糖果的渴望,更承载了整个童年的甜蜜回忆。</p> <p class="ql-block">摸夜猫猫</p><p class="ql-block">捉迷藏自唐代起就非常盛行,传说司马光砸缸故事中被救的孩子就是因为与伙伴们一起玩捉迷藏才不慎掉入水缸的。上海闲话中,“捉迷藏”也叫作“捉盲盲”,有两种不同的玩法:一种是蒙眼摸盲人;一种是一人找,其余人躲。这游戏后来又演变出“官兵捉强盗”“逃界山”等游戏。</p> <p class="ql-block">顶核子</p><p class="ql-block">有一种游戏吃玩两不误,那就是“顶核子”。花上5分钱买上一包橄榄,吃完橄榄后,清洗干净的橄榄核就成了孩子们最简单的游戏道具。手捏橄榄核子瞄准目标,把地上的橄榄核顶出圈外,比一比,看谁的橄榄核最有准头。</p> <p class="ql-block">掼帖子</p><p class="ql-block">几片废布,一把黄沙,在女孩子们的巧手下,就变成了玲珑巧致的沙包。上海人把沙包也叫作帖子。一手抛接帖子,一手翻摆麻将牌,翻白翻黑,翻竖翻横,来来回回间翻出不同的花式,手眼合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