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心理的“守门人”——记佛山市中小学名班主任生命与心理教育培训(第六组)

xiaoyu

<p class="ql-block">  2022年8月25日下午,因为台风天气的来临,佛山市中小学名班主任下午的培训课程转为线上学习,各位学员依然保持不变的学习热情参与其中。本期培训聚焦生命与心理教育,在之前四天的生命与心理教育的概念认知、文件精神、框架结构、培养途径及策略等方面学习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学习心理的诊断与治疗。</p><p class="ql-block"> 本次线上学习,为我们带来讲座的是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广东省祈福医院神志病心理科主任林勇强。</p> <p class="ql-block">  林勇强医师针对学校、班主任的心理教育需求,为老师们量身定做了一份学习“大餐”。从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认识抑郁症、心理健康问题识别和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方法给与细致的指导。</p> 心理问题学习内容分享 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及原因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综合征、情绪障碍、品行障碍、儿童被虐待障碍(PTSD)、自闭症(ASD).网络成瘾、留守儿童流动儿童问题、校园霸凌等八种。</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医生角度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b>生物学因素:遗传、母孕期或围产期影响;心理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父母关系不和睦、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家庭成员有不良嗜好、情感表达问题;社会和文化因素:升学、生育、价值观。</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心理学家角度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b>心理学家指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会;表现于学校。</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学生心目中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b>来自学校、家庭、自己的学习压力;与同学交往困难、被欺凌霸凌、感情挫折等人际交往;家庭问题、亲子关系、父母教育、父母矛盾、离婚等。</p> .认识儿童青少年抑郁症 <p class="ql-block">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是一类以情绪或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部分患者存在自伤、自杀行为,甚至死亡。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就是针对自杀人群,整个社会都要联动起来。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近年来有升高的趋势。儿童发病率约2%,男女比例相当,在青少年约为4—8%,男女比例约1:2。国外研究显示18岁以下社区人群青少年累积发病率可达20%。</p><p class="ql-block"> 抑郁症具有高发病、高负担、高关注、高发展特点,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减缓、行为迟缓、躯体不适,也有少数患儿出现食欲增强、体重增加。</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不同年龄阶段的抑郁症特点</b></p><p class="ql-block"> 学龄前期:明显对游戏失去兴趣,有违拗行为、攻击行为或退缩行为,与其他儿童交往困难,出现睡眠和饮食问题。</p><p class="ql-block"> 小学期:不愿意上学、学习成绩差,与伙伴关系不良。躯体化症状如腹部疼痛、头痛、不舒服等。恐惧、分离焦虑,情绪波动、痛哭流涕、大声喊叫、无法解释的激惹和冲动,部分患儿可出现躯体攻击行为。</p><p class="ql-block"> 青少年期:进食障碍多见于女孩,躯体攻击多见于男孩。有自杀意念、酒精/药物使用,反社会行为如窃撒谎。可出现一些类似于成人的抑郁症状(如伤、自我感觉差以及对既往喜欢的活动丧失兴等)。冲动、易惹、鲁莽不计后果。低自尊,学习成绩下降、拒绝上学,体重、食欲及睡眠出现变化。</p><p class="ql-block"> 抑郁症对学习的影响:对上学不感趣、学习能力下降、学习自信心不足。</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抑郁症的早期识别与治疗</b></p><p class="ql-block"> 在过去的两周里,你生活中以下症状出现的频率超过两周持续,就要去找心理医生。是最简单的发现工具。</p><p class="ql-block"> 1.做事提不起劲或没有兴趣。</p><p class="ql-block"> 2.感到心情低落、沮丧或绝望。</p><p class="ql-block"> 3.入睡困难、睡不安稳或睡眠过多。</p><p class="ql-block"> 4.感觉疲倦或没有活力。</p><p class="ql-block"> 5.食欲不振或吃太多。</p><p class="ql-block"> 6.觉得自己很糟,或觉得自己很失败。或让自己和家人失望。</p><p class="ql-block"> 7.对事物专注有困难,例如读报纸或看电视时不能集中注意力。</p><p class="ql-block"> 8.动作或说话速度缓慢到别人已经觉察?或正好相反,烦躁或坐立不安动来动去的情况更甚于平常。</p><p class="ql-block"> 9.有种不如死掉或用某种方式伤害自己的念头。</p><p class="ql-block"> 1-4分:没有抑郁;5—9分:轻度抑郁,观察;10-14分:中度抑郁,制定治疗计划,考虑咨询、随访和或药物治疗;15-19分,中重度抑郁:积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20-27分:立即首先选择药物治疗,若严重损害或对治疗无效。建议转移至精神疾病专家进行心理治疗和/或综合治疗。</p><p class="ql-block"> 治疗:10分以上建议去专责机构进行诊治。规范正规治疗。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双管齐下。抗抑郁症的药是很有效的。一定要治疗。</p>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国家卫健委倡议</b></p><p class="ql-block"><b> 家庭方面要求及建议:</b>家长要主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关系,对孩子有适度的期望,用发展的视角来审视孩子和引导孩子。创造良好氛围,保持适度期望,用发展视角看待成长,正确引导看待情感发展,学会早期识别,抓住孩子主动求助时机。</p><p class="ql-block"><b> 学校方面要求及建议:</b>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之中,为中小学生提供及时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认识。加强识别,及早干预,做好人文关怀与专业介入。</p><p class="ql-block"><b> 社会层面的要求及建议:</b>要利用并规范大众传播媒介,减少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波及到学校,避免影响青少年心理成长。创造全社会关爱儿童青少年成长氛围,杜绝不良影视、娱乐、媒体、游戏等的影响。建设适宜儿童青少年活动场所,加强正面教育和劳动教育。</p> 教医结合  共促心理健康 <p class="ql-block">  以协同、专业化为原则,采用科学方法有效方法改善学生心理问题。</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共商心理健康问题处置预案</b></p><p class="ql-block"> 学校与医院建立共商机制,定期召开学生心理健康联席会议,制定达成共识、协调统一的学生心理健康处置预案,做到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处置具有针对性、科学性、规范性、统一性。</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2.共建学生“心理守门人”机制</b></p><p class="ql-block"> 班主任为一级守门人,主要职为发现和求助;学校心理教师为二级守门人,主要职责为辅导/评估、求助/转介;医院为三级守门人,主要职责为指导和接受转介。将发现、评估、辅导、求助、转介等工作日常化和便捷化。</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3.建立心理健康问题转介机制</b></p><p class="ql-block"> 建立“点对点”的严重心理健康问题转介机制,学校可以为存在严重抑郁、焦虑、自残、自杀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提供转介至医院心理科的服务,由专业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提供专业评估和诊疗。学校在转介时应提供给医院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转介单。医院则提供评估和诊疗情况转介单,并由学生带回交给学校。</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4.建安心理危机协同干预机制</b></p><p class="ql-block"> 学校医院建立危机协同干预机制在学生出现严重疑似精神障碍发病、如兴奋、冲动、伤人、毁物或经历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自杀企图或者未遂行为时,学校及时与医院联系,由医院派出专业人员前往学校进行应急处理和医疗救护。</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5.建立心理健康协同促进机制</b></p><p class="ql-block"> 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共同开发心理健康课程;联合开展心理健康研究;共同开展心理健康监测。</p> 学习收获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学习蓄力——做学生品行的引领人</b></p><p class="ql-block">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致力心理研究学习,更要致力于这方面的学习与研究,才有能力进行心理分析、诊断和疏导,为向专业靠近,唯有不断学习。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营造良好的师生交往,给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助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良好个性的形成,同时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调节压力、整合职业情绪、学会自我认知,做学生的表率。</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解开心结——做学生成长的助推人</b></p><p class="ql-block"> 教育究竟是什么?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向我们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即生长”,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我们应该珍视孩子生命的诉求,站在学生的立场,帮助全体学生拥有积极阳光的心态,以促进他们成功,快乐成长,全面发展、为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急功近利的心态,不能简单地医学化、技术化,更需用心与学生进行沟通,解开学生的心结,做学生心灵的守门人。</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沟通理解——做学生心灵守护人</b></p><p class="ql-block"> 作为教育者,必须研学生心理特点,了解孩子心理需要与诉求,我们必须明白,青少年时期,孩子生理各方面快速发展,开始出现了更高心理需求,同时开始出现心理反抗,只有了解了孩子的这些特征,我们才有可能对孩子的行为做出理性的分析,找到孩子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做出适当干预。蹲下身子,站在孩子的立场更多关注他们的个性心理特点,用心沟通,耐心倾听,在坚持中观察发现,找到帮助孩子的“光”。照亮孩子的人生。</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讲究方法——真诚与同理心结合</b></p><p class="ql-block"> 在学校心理育工作中,心理辅导教师必须采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选择什么样的方式,采用什么样的手段,直接关系到心理教育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方法得当,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可以有效结实;方法不当,预教育效果不但难以实现,甚至起反作用。学会聆听、能接纳、能有效引导、能使人内心悦服,需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据“无条件积投关注”的原则,必须“真诚”,必须设身处地、同身受,具备“同理心”。</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战略联盟——专业与科学结合</b></p><p class="ql-block">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心理老师的事,不仅是班主任的事,它应是学校的所有老师的事,全体教师都能关控学生管康心理的形成,能及早发学生的心理间题,及时与心理铺导老所沟通,共同分析研究,协同配合,这将有利于带助学生尽快排释心理问慧,形成健康心理的,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要有科学的方法,要具有专业资格的人来实施,家庭成员是孩子最亲密的人,他们与孩了之间的生活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因此与学生家长结成“战略联盟”是很有必要的。家校协同,统一思想,给与家长正确的教育观,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和沟通方式,无疑对孩子是最直接有效的。</p> 结语 <p class="ql-block">  医生的另一半是老师,老师、医生这两个职业都是以人为服务对象,都是将人的身心健康作为职业的追求目标、两者都需要术业有专攻,需要信任、耐心与爱心。正因为两个职业的相似性,今天的课程也具备特有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感谢林医师非常专业的指导,对于心理问题的早期识别给我们参照标准,对于如何正式介入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有很好的建议,以生命的成长与健康作为其使命,教医两者是不谋而合。但无论是治病救人,还是教书育人,都需要医生和老师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去关注,去支持,不离不弃。“人文关怀”“专业介入”让我们看到希望。</p> <p class="ql-block">  新学期即将开启,我们收获颇丰,但更需学以致用!做专业的班主任,让我们在班主任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宽,实现班主任的使命,和拥有班主任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b>附学员感言:</b></p><p class="ql-block"><b>李肖红:</b>我倾听了林医生的课,觉得那是一节接地气的课。课上详细列举了早期识别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标尺,从医学、教学的角度分析了问题学生的心理特征,也提出了教医结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让识别学生心理问题有据可依,提供了专业判断的标尺,增强了我们与有心理问题学生家长沟通底气,提升了我们用医学的角度与家长沟通的技巧。医者父母心,医生挽救生命,教师救护心灵,师者经历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共性发现个性,以潜心教育与合理治疗相结合可发挥更具实质意义的心育,产生促进心理健康的效应。 </p><p class="ql-block"><b>黄才成</b>:听了林医生的课后,对于学生心理异常的早期干预有了更多的认识。一个学生从心理正常到异常,甚至产生心理疾病,并不是短时间的事情,而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从其产生心理疾病到恢复正常,更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不能恢复正常。因此,早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异常,无论对于学生个人,还是学生家庭或学校都在重要的意识。作为一名班主任需要首先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采用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方能更快地发现学生心理异常的苗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撰稿:吴孝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审核:沈艳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成员(第六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吴有朋 黎 伟 吴玉娟 黄才成 范桂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黎健明 郑润凤 蔡趣仪 何皓妍 欧静芳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肖红 张佳望 叶志华 张艳玉</span></p>

心理健康

心理

学生

教育

问题

学习

抑郁症

学校

班主任

青少年